<b><font color="#ff8a00"> 我们是海军高射炮兵第一团(1845、 4306、4108、9381、37311部队)的转业退伍军人,尽管这支部队已经随着大裁军不复存在。但是曾经的部队朝夕生活,让我们彼此建立了诚挚的情谊。部队的火热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终身难忘。战友情--天下第一情,让战友情陪伴我们终生,使战友情重新凝聚和延续。</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向东 高一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个教授不寻常</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潘育萍</b></div><div> 有一个老人,顶喜欢爱因斯坦的名言:“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 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热心于国家边疆要塞的建设。</div><div> 从军校三尺讲台退休已经20多年的他,依然关注世界军事斗争大趋势,依然关注我国周边军事斗争大格局,央视的《新闻联播》《共同关注》《海峡两岸》等等,每日必看,当然,更多的在做实事。</div><div> 老人引以自豪的是少年时代,在乡中老师的引导下,背诵了毛主席的光辉卓著《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还有《毛主席诗词》。从此以后,逐渐养成了经常熟读背诵毛主席等伟人大师经典诗文的习惯,涵养身心、指导行动。头脑里总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总有三个伟大榜样的正确导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白求恩,坚忍不拔移山不止的老愚公!60多年如一日,没有改变过。</div><div> “先边关要塞之忧而忧,后边关要塞之乐而乐”,乃是老人的座右铭。他身在高校大院,心系边关要塞,建设钢铁长城,全心全意为基层官兵服务。获得了一串串不俗的头衔:“海军陆战队荣誉队员”、“南沙卫士”、“西沙种树人”、“北陲教授”、“老山战友”“远程老师”、“拓荒犁”、“长明烛”等等。</div><div> 他从一名义务兵,成长为部队基层干部、军校优秀教员、政工副教授、中文教授、公文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军事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全军院校语文教学专家指导组成员等等。先后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海军司令石云生,海军政委胡彦林等首长接见。退休后,红烛长明,继续为部队基层建设献计献策,又受到海军首长的赞扬。</div><div> 你一定禁不住感叹:“这个教授不寻常!”</div><div> 他就是大连海军舰艇学院退休干部,徐向东大校。</div><div> 他的故事是满架的葡萄,一串一串的,一嘟罗一嘟罗的。</div> <div><b>徐向东出席海军座谈会,与海军首长合影(</b>1998年11月11日<b>)</b></div>左1徐向东、左2海军政治部主任胡彦林、左4海军司令石云生、左6海军副政委李俊琏 <i><b>辽宁舰张峥舰长、梅文政委与徐向东教授在辽宁舰上合影</b></i><br><br> <b>故事一,海军陆战队荣誉队员</b><div> 徐向东得到的荣誉证书一溜儿排开,竟铺满了一张双人床。从1984年起,学院开设了年度教学奖,到1998年,他连续15年获得此项奖励,全院仅有两人保持这样的记录,另一人在1998年升任副院长。如果你问徐向东最得意的奖励是哪一个,他会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装帧最简朴的红本本,翻开封面,一行大字跳入眼帘:“聘徐向东同志为海军陆战队荣誉队员”,获此殊荣的军校教员绝无仅有。这本身就是一段难得的佳话。 1994年4月,为了写作《海军基层政治军官工作手册》,到海军陆战队调研的徐向东吃了“闭门羹”。原因很简单,部队首长不同意把海军陆战队政治工作纳入海军陆勤部队政治工作范畴。阳刚之气十足的部队首长说出话来十分有职业特点:“徐教授,我劝你还是别写了,你如果一定要写,那将是一个常识性错误。”</div><div> 徐向东的脸“刷”地红了。这话怎么讲?他一定要问个究竟。</div><div> “我们海军陆战队既不属于陆勤,也不属于海勤,而是一支两栖部队。如果连这个性质都把握不住,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海军陆战队。”连这位首长都没想到的是,他硬梆梆的话竟在徐向东脑子里发现了一个空白点:“好,既然海军陆战队是两栖部队,您能不能允许我为你们写一部《海军陆战队政治工作学》?”</div><div> 这位部队首长的眼睛睁大了,他从来没遇到要为这一支当时仅仅是师级编制的部队专门写一部专著的教授!</div><div> 徐向东在陆战队一蹲就是两个月,摸清了陆战队政治工作的系统经验,基本特点,基本规律。一年之后,一本吐着油墨芳香,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海军陆战队政治工作学》,摆上了部队首长的案头。这是我军第一本研究特种兵部队政治工作的专著,填补了部队政治工作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div><div> “徐教授为海军陆战队办了一件大好事!”部队党委常委一致举手通过,聘徐向东为海军陆战队荣誉队员!</div><div> 部队首长还亲笔写信抒发感慨:“您把陆战队的事当作自己最大的事,您就是我们陆战队的人。”</div> <b>故事二,南沙卫士</b><div> 走进徐向东的家,你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地图的世界。墙上贴满地图: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有海南省地图、南海区域图,有西沙地图、南沙地图……每一张地图上,几乎都有一块用红笔圈起的标记,圆圈里都是同样一个地名“南沙”,当然,南沙地图圆圈就多了,8个红圈——当时我军驻守的岛礁,还有许许多多的篮圈,那是被他国侵占的岛礁。为此,大家说他是个“南沙迷”。的确,多年来,他收集的各种南海、西沙、南沙的资料,还有相关的台海、东海,以及印太美军的材料,摞起来足有2米多厚。</div><div> 1988年10月份,是徐向东最难忘的日子,“3·14海战”英模报告团来到海军政治学院(该院在后来的军队精简中,并入海军舰艇学院)作报告。英雄们的业绩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他是含着热泪听完报告的。这一夜他彻夜难眠,一股股感情的激流在他胸中奔腾着,他在想:在价值观念不断物化的今天,南沙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么!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沙,认识南沙,更应该让南沙精神成为激励和教育广大青年热爱祖国、热爱海洋的航标灯!</div><div>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关注南沙这片神圣的海洋国土,不管在什么地方见到有关南沙的资料,他总是想方设法收集。一次上街,他看到一张包鱼用过的废报纸上刊有南沙的消息,就如获至宝地捡回家。在“3·14海战”一等功臣杨志亮到海军政治学院学习期间,他多次到学员队找杨志亮了解南沙情况。笔记本里写满了南沙故事,剪报本上也贴满了南沙资料……如今,杨志亮已经是海军中将,南部战区海军政委,这是后话。</div><div> 至此,徐向东对南沙的求知和热爱,还远远不能满足。 1994年4月中旬,他在南海之滨的海军陆战队调研,听说有中央新闻采访慰问团要到南沙。他马上想到,这是一个了解南沙海域环境,体验南沙官兵生活工作的好机会。4月15日,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随该团一起,先后对南沙守礁部队进行了为期15天,总航程达1960海里的调研。</div><div> 一路上,他克服了烈日的炙烤,及其晕船等种种困难,经历了一次次抢运物资的战斗和与狂风恶浪作斗争的惊险场面。先后采访了一百多名守礁官兵,查阅了包括礁盘党支部会议记录和官兵日记、书信在内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使他对南沙生活的认识,一下子变得那么真实而具有震撼力。</div><div> 在登上南薰礁时,一个六上南沙的战士拥抱着他说,战友们天天都在盼望见到大陆的亲人。在渚碧礁上,守礁指导员罗传芝拉着徐向东的手说:“徐教授,你能否写一个《南沙政治工作指南》,使南沙人一看就懂,一用就成,把南沙政治工作做得更好。”面对这一颗颗赤诚的南沙心,徐向东眼眶发热,声音便咽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在心中越积越重。</div><div> 他的采访记录本上记着许多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和采访心得: </div><div> ——南沙官兵常年在高温、高湿、高盐恶劣环境下生活,几乎都患有关节炎,应该专门下达一项攻克南沙官兵关节炎的科研课题,应当从礁堡实际出发,尽快编一套保健操,立即推广实施。 </div><div> ——南沙礁堡面积太小,官兵把施工时留下的竹棚用来凉衣服、储存物品,很不安全,有必要尽快地把竹棚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建筑。 </div><div> ——南沙官兵生活补助标准偏低。南沙渚礁,实际上就是一艘艘锚泊的舰船,建议参照部队锚训的海补标准,调整提高南沙官兵的生活补助。 </div><div> ——南沙巡防区随军家属住房很艰苦,66户随军家属中有36户住在由仓库改建的临时房中。再苦不能苦南沙,应该及早让南沙的“军嫂”们安居。 </div><div> 类似这样的随笔感想不下三十条,当徐向东把它们拿给随团的南沙巡防区领导看时,这位领导眼圈红了:“这样的意见虽然写不进教材,也写不进新闻报道,但却一字千金!”返航时,这位领导一再要求徐向东搬进他的舱室,要“好好和徐教授谈谈”。 </div><div> 这一番番心心相印的真情交流,让徐向东热血沸腾。返航途中,他疾笔写完了《南沙守礁部队政治工作指南》详细提纲,随后被南沙部队作为守礁必备文件下发到各部队。回到大连,他根据南沙所见所感和掌握的各种资料,写下了《南沙建设成果急需巩固扩大——关于南沙工作的几点建议》,被《海军政工信息》《军报内参》采用,受到海军党委和首长、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海军领导机关组织开展了“加强南沙建设”的专题讨论,仅仅政治工作就出了五期专题简报,及时解决了南沙建设的迫切问题。</div><div> 南沙部队给徐向东颁发了“南沙卫士”纪念臂章。</div> <b>故事三,西沙栽树人</b><div> 1994年5月的一天,徐向东随中央新闻记者采访慰问团来到了西沙永兴岛,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黑色大棚下的蔬菜,高耸入云的椰子树……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片“将军林”。</div><div> 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一块白色牌子,上面是鲜红的方块汉字:刘华清、张震……他一棵棵地看,一棵棵地数。这些老将军不远万里来到南海考察,他们的身影如这常青的大树一样浮现在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脚印,而且是葱绿,是四季常青,是……</div><div> “好!好!这棵树不错,就选这一棵吧,哈哈!”远处传来了南海舰队副政委严尔益少将爽朗的笑声。徐向东循声过去一看,是几名战士在协助将军种树,徐向东连忙上前忙碌。这是第一次上永兴岛的将军必须做的一件事。他与严将军他们一起,给新树培上最后一锹土,浇上最后一桶水。又有几棵挺拔的大树加入了将军林,徐向东情不自禁地行了一个举手礼。 “徐教授!”他回头一看是去年毕业回西沙工作的一名学员从背后追上来呼叫,他郑重其事地回了一个礼。他俩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在警通连当指导员!”对方亲切地告诉他。</div><div> “指导员,车上还有一棵小树苗,怎么办?”徐向东转头一看,是一棵小小的椰子树,眼睛一亮,便对指导员说:“这棵树,我来种吧。”“好啊!好啊!”指导员笑着说。</div><div> 战士们七手八脚把树搬下了车,开车走了。他和指导员就近找了一块空地,挥锹挖坑,折腾了半天,终于将树种了下去,浇上了水。看着笔挺笔挺站在将军林中的那棵小小的新树,徐向东开心地说:“正好给将军树站岗……”</div><div> 徐向东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将军林,一股自豪之情涌上心头:“我也给西沙留下了一棵树,一抹绿。”</div><div> “笛——笛笛——!”256船离开了西沙码头,驶向湛江港。南沙、西沙之旅即将结束。与同行的记者、战友聊起了一路生活,在“将军林”种树,成了徐向东的一个话题。有人问他,你没有在树上挂个牌子,他哈哈大笑:“那是将军们的事,与我这个大校何干?”</div><div> “那你的树种在哪位将军的树旁边?下次来永兴岛可以找到啊!”</div><div> “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徐向东拍着脑袋后悔不已,鸟过留声,人过留名,看来,自己还是一个俗人,没有逃脱……禁不住自愧起来。</div><div> 当天,徐向东在日记中写道:在西沙留下一抹绿,就足已!</div> <b>故事四,北陲教授</b><div> 把边陲官兵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徐向东的确管得宽,宽到什么程度呢?</div><div> 南到碧波浩淼的南沙华阳礁,北到白雪皑皑的中国“北极村”;东到面向太平洋前线的舟山军港,西到中越边境的老山顶峰上战壕,以及中蒙边境胡杨林里的哨所。</div><div> 1993年9月,徐向东前往驻大兴安岭地区部队执行面授、监考等教学任务。考试那天,他发现应考人员不到一半,一问才知是有些基层干部因在漠河一线执行战备任务,抽不出身来。若是错过这次考试机会,他们的学习进度就要往后推迟一年!想到这里,徐向东毅然决定登车北上,到祖国“北极村”——漠河开设一个考场。“北极”九月飞雪,徐向东身背考卷,冒雪奔波9个小时,来到了漠河营区。学员们喜出望外,将他抬了起来!天寒心暖,徐向东禁不住泪流满面。</div><div> “这次问题解决了,下次怎么办?”回到学校,徐向东立即建议海军政治学院在漠河设一个函授站,得到了领导支持。半年之后,“海军政治学院漠河函授站”的牌匾挂上了白桦林中的哨所。</div><div> 徐向东全心全意拜“北陲第一哨”的官兵为师,听到了他们许许多多的生动感人的戌边故事,学到了他们许许多多的优良品质,吸取了他们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从而较好地理解了他们迫切愿望,以及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使授课内容,解答疑难问题,做到了容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针对性于一炉,受到了北陲官兵的热烈欢迎。</div><div> 一位通过函授学习,按时拿到大学毕业文凭的“北陲第一哨”的干部写来感谢信,亲切地称徐向东为“我们的北陲教授”。徐向东很开心,真诚地回信说:“谢谢您,给了我终身的最高荣誉!”</div><div> 如果事情办到这一步算完了,那还不是徐向东。他紧接着又为建立南沙函授站而四处奔波。1996年9月,海军政治学院在南沙建起了中国最南端的函授站。</div><div> 徐向东对这两件事很满意,曾对人说:“我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写一句话——‘建立中国北极、南沙大学函授站的倡议者’。”</div> <b>故事五,老山战友</b><div>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以西,主峰海拔1422.2米,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国云南省的咽喉,由于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越两国曾在这里展开了非常激烈的十分残酷的争夺战。</div><div> 40年前,1984年4月28日凌晨,随着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我边防部队集结的数百门各式火炮同时开火,数十万发炮弹带着中国人的愤怒猛烈地倾泻在老山、者阴山的越军阵地上,越军阵地完全被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老山战役爆发了。中越在老山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夺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了老山,涌现了无数的战斗英雄,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老山精神:1、“碧血写青史、丹心献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钢铁英雄汉、浴血战老山”的英雄主义精神;3、“吃尽千般苦、闯过万难关”的艰苦奋斗精神;4、“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三亿”的无私奉献精神;5、“纪律坚如铁、气节重于山”的自觉革命精神;6、“真诚交流,心心相通,手足情深,相互支援”的理解万岁精神。</div><div> 徐向东对老山英雄崇敬无限,对老山精神刻骨铭心。30年前,他采访了老山英雄蔡朝东,与战友黄国范一起,重笔浓墨写成长篇通讯《从演讲家到好县长》,讲述了蔡朝东的光辉事迹。蔡朝东转业到地方担任县长后,发扬老山精神,创造了辉煌业绩,被国家授予光荣称号“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关于蔡朝东的通讯刊登在全国许多主流媒体上,激起强烈反响。 老山,一直是徐向东魂牵梦萦的地方,去老山,当老山战士,补上老山战斗这一课,一直是他的追求,2016年终于梦想成真。</div><div> 那一年,徐向东加入了由当年坚守老山阵地的20多名战斗员、指挥员为骨干组成的“铸魂老山——理解万岁边关行活动团”,于4月8日至10日在老山阵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界碑等地方参观学习,调查研究、采访对话。他在猫耳洞里聆听老山人讲述当年的故事,与他们一起泪流满面;在掩体地道里匍匐前进,满身泥灰,浑然不知;在老山顶峰举起望远镜,瞭望风云变幻;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肺腑之言:“拥抱您——亲爱的老山,老山精神万岁!万万岁!!” 他一心一意学习英雄,满腔热忱与英雄互动,全力以赴参与了悼唁大会、演讲大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与老山英雄融为一体,蔡朝东、胡永常、臧雷等老山英雄亲切地称他老战友。听到这个称呼,徐向东激动不已,引以为豪:“能成为老山战友,是我最崇高的荣誉!”</div><div> 在离开老山返程路上,汽车在山间穿行,“理解万岁边关行活动团”在车内进行了总结大会,团员们争先恐后发言,畅谈老山之行体会。大家热情似火的发言,点燃了徐向东的灵感,作了即兴发言:</div><div> 亲爱的老山战友们,朋友们:</div><div> 我到过祖国的北极村——漠河的陆军哨所;去过祖国最最南端的阵地——南沙华阳礁的海军瞭望台;也到过战斗在舟山的军舰指挥台,还到过中国的好望角——山东半岛的天尽头,参观了古战场,都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这次老山行,登上了1422.2米的主峰哨所,更是刻骨铭心!</div><div> 有句老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次老山行,让我改变了老观念,产生了新感悟,这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心处!”老山战友,让我动心,这就是感动!这就是激动!这就是行动!</div><div> 先说说感动,老山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蔡朝东老师的主题演讲《我爱老山兰》,英雄营长臧雷的战斗报告《主攻老山主峰》,老山战斗纪念馆里的一件件血染的文物等等,让我感动不已,总是泪流满面,灵魂受到了洗礼,感情得到了升华——当一个合格的老山战友,誓将老山精神传承下去!</div><div> 再说说激动,几天来,我一直生活在激情燃烧中,在听报告时,时时摩拳擦掌,总有一种立马奔上阵地,与战斗英雄一起浴血奋战的冲动!在与朋友交谈中,总是激情满怀,讲到收获体会,常常滔滔不绝,不可自制!晚上激动得总是睡不着觉!古稀之年的我,有一种恢复了青春的感觉!现在,我就心潮涌动,在高度的激动之中,按奈不住话盒子,又讲了起来。 最后,说说行动。有人给官僚主义者画像:面对边关要塞的情景,常常热泪盈眶——感动;表态发言,慷慨陈词——激动;回到机关,弃之脑后——没有行动!官僚主义,让人不齿,我信奉这样的警句“一百打宣言不如一个行动!”我决心从点滴起步,学习老山精神,决心为将边疆要塞建设成钢铁长城奉献毕生的全部力量。坚持用一辈子积累的写作、教育和宣传工作经验,为边疆要塞的官兵服务。将老山英雄宣传出去,将伟大的老山精神宣传出去!过去,我出过不少书,高产时常常一年出一本,这次,我准备花十年时间写一本老山的书!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精心写作,努力创作一流水平的作品,力争像蔡朝东老师的演讲那样,感动每一个读者。希望能够得战友们的支持,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希望有同仁与我合作创作。</div><div> 老山战友们,朋友们,请大家与我多多联系,我的电话是15821527279;欢迎大家到上海来,拨打我的电话,我一定亲自到机场、车站、码头迎接!谢谢大家!</div><div> 即兴发言赢得了老山战友的一次响过一次的热烈掌声,得到了老山战友的一阵胜过一阵的亲切呼应,徐向东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div> <b>故事六,远程老师</b><div> 说徐向东桃李满天下,绝对不是溢美之词。他是海军舰艇学院的教授,却有陆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以及地方各行各业的学生;他的学生不仅仅分布在沿海地区,也有在“北极村”、西南边疆、西北边陲地区的。因为,徐向东总是热心于函授教学、网络教学,以及书信和微信教学,有“远程老师”的美誉。</div><div> 这里就讲一个范睿智的故事,这个学生曾经在“三乐作文班”接受了徐向东的短期训练,顺利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应征入伍,来到驻守在祖国西北边陲——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边防部队任职,那是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戈壁滩。徐老师立马发去微信,鼓励他像与那里的胡杨一样扎根在戈壁滩上。范睿智立马回复说:“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您的学生,更荣幸跟您一样也穿上了军装。”并且吟诗赞扬胡杨:顽强生命,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今年4月4日,徐向东在与范睿智视频连线中,得知他由政治主官转任军事主官,次日,徐老师就给他发去了一则微信:“睿智同学:敌人最害怕我军懂政治的军事干部;官兵最喜欢懂军事的政治干部;我党最需要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军政全能的通用干部!祝贺你履新,新中国新长城的钢筋铁骨,加油!您对额济纳的胡杨理解不同寻常,你对边陲情有独钟,您的前程无限!”</div><div> 范睿智立马回复:“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无数次的坚守,一直不忘的初心。我一定牢记教诲,做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军政全能的通用干部,带领部队守好祖国边疆!”</div><div> 徐向东还有一批特殊的学生,卢胜君就是其中的一个。</div><div> 上世纪最后一年的冬天,一个身着陆军服的年轻军官风风火火地走到徐向东的办公室门口,自报家门:“徐教授,我是沈阳军区坦克训练基地一大队的参谋卢胜君,您的《政工研究论》等著作,关于研究南沙问题等论文,我读起来,常常放不下!尤其是您给基地机关干部培训班讲的课,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快乐。我想报考您的研究生!”</div><div> 徐向东点了点头,请卢胜君进屋,坐了下来,然后认真地问道:“你说说,我的那一句话你记住了?给了你什么启示?”</div><div> 卢胜君略加思索说:“四个必须。”然后如数家珍:“机关干部必须成为党委和首长的高级参谋,忠实代言,得力助手,挡弹盾牌。必须眼看六路,耳听八方,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必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下部队能干,回机关能参!必须先人一步,多人一手,强人一项,高人一筹!”</div><div> “不错,你认真听了,用功记了。”</div><div> “是老师您,抓住要领,归纳顺畅,入脑入心,用得上,才记得牢。”</div><div> 师生俩一见如故,一谈就是半天。</div><div> 最后,徐向东十分惋惜地说“胜君同学,可惜了,今年,我们学院不从陆军招研究生。你是个可塑之才,我读研的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的刘中权教授,真正精通马克思主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见解独到,著作等身。在大连,在东北都是数一数二的,在全国也是靠前的。我将你介绍给他,你去试一试,看看行不行?”</div><div> 后来,卢胜君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了硕士,又在军事科学院读了博士,同时,他坚持拜师徐向东,徐向东也十分重视这个热衷于研究南海问题的年轻人,虽然,师生人各一方,但是,始终保持着通信、微信等联系方式。2016年,卢胜君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深蓝经略》的初稿,徐向东一字一句地阅读了35万多字的全书,作了十分精细的又是必不可少的修改,并且写下了7000多字的书评《一部民间版的海洋强国建设宣言——品味卢胜君所著<深蓝经略>的四大创新》,热情洋溢地将该书推荐给广大读者。</div><div> 最近,卢胜君完成了新著40多万字的《南海斗争论》初稿,徐向东看到后认真研读 20天后,于3月28日,给卢胜君写下了如何修改完善的此书的千言长信,信中说:“《南海斗争论》我已经反复阅读,它将是你在《深蓝经略》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值得下大力气完善它。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推出了传世名著《红楼梦》,你不妨学一学。”接着提出了3点修改意见,最后说:“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告诉我,经商难,做官更难,做学问难乎其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做学问又是最可预测的,也是真有价值的!你既然选择了做学问,就坚持下去!当你到我一样,耄耋之年,回头一看!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一辈子,没有白来!’</div><div> ”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div> <b>故事七,拓荒犁</b><div> 徐向东教授来自士兵,来自边关要塞,与边防官兵心心相印。《中国青年报》曾经以《一片兵心》为题报道他心系基层,为兵服务,深入研究,努力回答解决基层新问题的事迹。 1984年,是徐向东从部队调入院校的第二年。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问题,许多人感到茫然,思想政治工作到底如何做,成了当时急需回答的问题。任教不满8个月的徐向东,就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论文《耐心教育是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文章从人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入手,立足基层官兵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方针,受到高级机关和专家学者的认可,解放军总政治部《政治工作通讯》用整期版面刊登了这篇文章。<br></div><div> 有一次,东海前哨某岛的一位指导员给他寄来一篇4000字的政研文章,请他帮助修改。当这位指导员收到这篇改得密密麻麻的文章时,感动不已,随之把这篇修改稿原样寄给了一家杂志。杂志的编辑也被感动了,将原稿、修改稿以师生通信的形式发表出来。一时间,部队干部请求徐向东修改文章的来信来稿络绎不绝。徐向东从而意识到,长期以来,政治理论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为政治工作实践提供解决难题的答案,而忽视了向广大政工干部传授政工研究的方法。他沿着这个方向思考,将政工研究、政工写作作为两门学问来研究,撰写出《政工研究论》和《政工写作学》两部专著。</div><div> 他的《政工研究论》被军事科学出版社列为1989年出版的5本好书之一。总政秘书长李运之将军专门为此书写了前言《开荒第一犁——推荐<政工研究论>》,著名书法家、时任《解放军报》社长邵华泽将军挥笔书写了书名。一时间,《解放军报》、《工人日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北京日报》等全国十多家报刊杂志纷纷发表书评:《政工研究学的新突破》《政工研究科学化的重要尝试》……在读者群中引起了一场“轰动效应”。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政工研究论》一印再印。成都、长春、北京、西安……四面八方的读者纷纷给他来信,要书的、致谢的、探讨学问的……</div><div> 很快,政工研究成为海军政治学院的特色课。北京自修大学还决定调整“教育艺术与管理科学”专业课程,将《政工研究论》列为主课,并聘请徐向东讲授此课。</div><div> 1994年7月,徐向东提出了“创立政工写作学、开设政工写作课”的建议,得到学院批准。徐向东先后到10多个城市的图书馆和书店查阅资料,深入几十所高校和上百个基层单位调研。图书馆的同志说他是“读书迷”,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爱人说他是“资料迷”,他家的桌上桌下,床上床下堆满了各种资料;基层干部说他是“调查迷”,不论到了哪个单位,不抓到第一手资料不离队;战友们说他是“研究迷”,与人说话三句不离政工写作,而且一探讨就没个完。就这样,徐向东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苦战两年,写成了26万字的《政工写作学》,1996年7月出版后受到军内外的普遍欢迎。《政工写作学》在全国第六届公文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专著类一等奖。政工写作课在院内外、军内外获得多个一等奖。《政工写作学》印刷了多个版本,才满足了教学,以及读者的需求。</div><div> 他奉命承担了全军95重点课题《海军政治工作系列教材》研究任务,主编了《海军基层政治军官工作指导手册》,全书近25万字,自己撰写其中的21万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此书的首页是海军政委杨怀庆上将写的《序》。该课题荣获军队科研成果一等奖。</div><div> 他应邀参加了《党支部书记应知应做应会》、《海军军制学》、《中华教育大辞典》等新时代权威性规范性著作的写作,均受到好评。</div> <b>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与徐向东亲切握手。</b> <b>海军司令石云生与徐向东亲切握手,海军政治部主任胡彦林等首长陪同接见。</b> <i><b>2024年8月19日徐向东和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的合影!</b></i> <b>故事八,长明烛</b><div> 早在组织上还没有考虑徐向东退休时,许多地方民办大学就找徐向东帮助办学。在党组织确定徐向东退休那天,就有几家办学机构请他出山当校长、副校长,有的干脆请他去当董事长。一时间徐向东成了高薪争相聘任的“香饽饽”,但他最后选定了去大连国际商务学院当党委秘书。</div><div> 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生命不息,红烛不灭,为教书育人奋斗终生。他发现民办学校党的工作特别薄弱,学生思想工作极待加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应该首先做党和学生最最需要的工作。他在大连国际商务学院扑下身子为党工作,为员工服务,并积极参与思想工作和教学活动,马上取得了党和群众的信任。</div><div> 不久,在该院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并经上级党委批准,主持大连国际商务学院党委日常工作。他写下的工作经验《用人别具一格办学旗开得胜——大连国际商务学院转变观念,搞活机制,聚才用才》,发表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第22期上,《中国教育报》等多家转载。</div><div> 后来,他还创办了《三乐作文班》,倡导“乐作文,作乐文,作文乐”。他自任教练,同中小学生一起摸索了一整套成功的作文训练方法,许多学生作文成绩跳跃式提高,高人一筹的作文成绩,成为这些学生考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名牌初中、重点高中、清华北大灯一流大学的重要神器。其中相当多的同学高中毕业生选择了考军校。</div><div> 当然,退休后,徐向东关注最多的还是军队建设,继续坚持“先基层之忧而忧,后基层之乐而乐。”2019年,一位在部队担任领导工作的学生来看他,不经意间说到部队基层军医不太安心工作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徐向东的注意,二十多年前,他在写《海军基层政治军官工作手册》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并对此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后来,因为这一成果不太成熟,该书出版时他删除了这一内容。但是,一直以来,他仍在关注研究这一问题,认为部队军医是否安心工作,不但影响了部队医疗保障工作的落实,而且成为部队能否安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还影响了军医大学吸引优质生源。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他立马调查研究,先后找了在自己熟悉的连、营、团、旅、师、军等不同岗位上工作学生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一个星期后,徐向东写下了《给部队军医一个“家”——关于改革部队军医编列及其使用的办法的建议》,系统分析了部队军医不安心工作的原因,提出了给部队军医一个“家”主张,设计了将基层部队军医列编在海军地区中心医院的改革方案,详细论述了实行新体制的意义,断言此项改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div><div> 建议以书信形式发给了时任海军政委秦生祥将军。秦政委对来信十分重视,批示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这个建议成为正在研究制定海军系统医院改革方案的重要参考。秦政委指示有关负责人,给徐向东打电话说了相关情况,特别强调谢谢他!</div><div> “战争尚未消灭,战士仍需努力”,徐向东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他虽然已经退休二十多载,但心仍在战场。念念不忘“沙漠之鹰霸凌世界的本性不移”,念念不忘“婆罗多象抢占的我国领土不会自愿归还”;念念不忘“倭寇恶习难改”,念念不忘“台毒不会自行消退”。他强身健体,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听从召唤,再上战场。</div><div> 他鼓励支持身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获得过上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的孙女考进了海军军医大学。作为育人红烛的徐向东,他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抓住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的新机会! </div> <h5>(作者简介:潘育萍,女,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平和简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年轻干部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刊于201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党校校报《学习时报》头版,刊发当日被二十多家国家级媒体全文转载。)</h5> <b><i>2021年徐向东荣获在党50年荣誉纪念章</i></b> <b><i>徐向东2020年1月8日参加海军高一团上海地区老战友联谊会</i></b> 信息:<b>徐向东</b> 文:<b>潘育萍</b> 配图:<b>史济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