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是一座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故事。博物馆的建筑外形如“尊”,恢弘大气,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品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包括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以及陶瓷、玉器、铜器、书画等艺术品,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东西配楼,精品参观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玉猪龙就在配楼里展出。</p> <p class="ql-block">石牺尊分列左右两侧。</p> <p class="ql-block">石牺尊。</p> <p class="ql-block">不同距离拍摄考古博物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分为五个主题:</p><p class="ql-block">1、“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2、“宅兹中国”;</p><p class="ql-block">3、“大国一统”;</p><p class="ql-block">4、“和融万方”;</p><p class="ql-block">5、“民族觉醒”。</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展区,观众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的穹顶星空是2022.10.16日二十大开幕当晚天安门的星空展现。</p> <p class="ql-block">大厅内。</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国,鼎铸文明。</p> <p class="ql-block">大厅左右两侧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p> <p class="ql-block">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自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历经漫长的演进,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走出了寒冷的冰河时代,沐浴在全新世温暖的阳光之下,在劳动中逐渐学会了制作石器、烧制陶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的采集狩猎经济到生产性的种植养殖经济转变的新纪元。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随之形成,社会的复杂化肇始文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儿来?怎样走到了今天?一直是人类的“历史之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人们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国际学术界渐趋形成“非洲移民替代”与“本土连续进化”两种立论,并引发了“走出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的持续碰撞。</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虽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人群间发生过基因交流,但自身的体质特征,如铲形门齿等始终是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重大发现,对于揭开人类的源和流,提供了重要范本,以“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来定义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为现代人的进化模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由“旧”到“新”两个时期的时代转型,并不仅仅在华北发生,在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也悄然而至,其最显著的标志是陶器的发明。</p> <p class="ql-block">它的波及面十分广,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广西临桂大岩、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都有发现;它的年代十分久远,距今至少有10000年;它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质天然属性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因此,在多地考古发现的原始陶器,不仅表明华南地区是中国陶器起源的重要区域,而且成为我国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王辿遗址(辿 shan)。</p> <p class="ql-block">圜底陶罐。</p> <p class="ql-block">左:高领陶罐</p><p class="ql-block">右:圈足陶罐</p> <p class="ql-block">甑皮岩遗址 </p><p class="ql-block">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存在五期史前文化堆积,代表了距今12000~7000 年桂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化序列。遗迹发现有火塘、墓葬与石器加工点。遗物有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牙器以及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是目前中国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年代在距今1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发明是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是最早发明它们的国家之一,它们的出现为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农业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定居,需要不断调节社会内部以保持稳定,这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团结坚韧、内敛包容、重视传统的民族特性。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时代的交替更迭,更在于它是人类社会走出蒙昧的开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几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同步演进,不断汇聚着文明国度率先在东方呼之欲出的源泉与动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形成早期国家文明的国家之一。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开始定居,营造聚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原始艺术的进步以及陶器制作技术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p> <p class="ql-block">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同时也发生了以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扩张和玉礼器的传播等为显著标志的大规模文化整合运动。</p> <p class="ql-block">彩陶的传播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开辟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从距今 5500年左右起,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普遍开始社会复杂化进程,最迟到距今 5300 年前后,中华文明的曙光终于闪耀东方。</p> <p class="ql-block">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第一位接受考古学正规训练的学者。致力于殷墟发掘工作的科学化,判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发掘殷代帝王陵墓,对中国史前时期和殷代历史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狗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狗虽然形态各异,但其野生祖先只有一个一一灰狼。考古学界较为普遍的共识是: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2万年,以色列北部属于纳吐夫文化晚期的哈耀尼·特拉西墓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狗出土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年代为距今10000年。现生狗的DNA研究则认为狗是在约3.3万年前开始在东亚南部地区逐渐被人类所驯化,并在距今1.5万年后向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迁徙扩散,但目前该研究缺乏考古资料支持。</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范围内最早驯化狗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猪的起源和传播</p><p class="ql-block">家猪的野生祖先是野猪,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土耳其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卡耀努 以及立凡特地区的哈雅兹、哈鲁立和古楚遗址,年代约为距今9000年。中国是欧亚大陆家猪6个独立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最早的家猪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年代为距今9000年前后。家猪是中国古代先民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距今7000年以前,家猪已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量考古遗址当中(黄河上游的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黄河中游的河南渑池班村遗址、黄河下游的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双墩遗址、长江流域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华南地区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所以,中国家猪起源的模式可概括为:本土多中心起源。</p> <p class="ql-block">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依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家猪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家狗、家猪自起源之后,一直都是中国的主要家畜。</p> <p class="ql-block">稻谷的栽培是野生稻在人类行为影响下,逐渐演变为栽培稻的植物进化过程。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稻谷遗存,是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稻谷植硅石,年代大约在距今 1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的炭化稻米遗存。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的栽培发生在距今100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前年代可靠的最早小米遗存,出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 器时代中期遗址中,如辽西地区兴隆沟遗址、山东半岛月庄遗址、中原地区磁山与裴李岗遗址、西北地区大地湾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大豆起源于中国,目前考古出土的从形态特征上可以确定为栽培大豆的遗存,是距今4000年的龙山时代遗址。但是,早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就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后的可能被种植的大豆遗存。</p> <p class="ql-block">对自然地层剖面、冰芯、石笋以及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中的多种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已经重建出过去气候演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末次冰期行将结束的快速升温过程中,发生了温度急剧下降的“新仙女木事件”,气候突变导致生物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使当时以狩猎采集为基础的人类生存模式受到较大影响。有学者推测该事件是动植物驯化的重要诱因。距今 1.17 万年前,以“新仙女木事件”的结束为标志,温度再次快速上升,末次冰期结束,全新世开始。此后,整体上处于间冰期的暖湿阶段,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尤其是在距今8200年之后,全新世大暖期开始,气候上处于较为稳定的暖湿时期,农业的重要性日渐增加,至距今5500年前后,农业经济核心地位最终确立。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由山间谷地和山前台地逐步向河流阶地、河谷平原或冲积平原扩展,中原、海岱、甘青、西辽河、长江中游、长江下游等六大新石器文化区形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根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1100年),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约 2℃。周秦汉唐以来,温度整体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唐宋时期较为温暖,明清时期受小冰期影响,气候寒冷。</p> <p class="ql-block">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该遗址命名了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居址和墓地已经分开,典型陶器有三足钵、三足壶、鼎等。石器大量采用磨制技术,有锯齿石镰、鞋底形石铲、四足磨盘等,展现出农业生活的特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白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原油槐乡白家村东南,文化堆积以前仰韶时期为主,属白家一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 5000年)。</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圜底钵和红三足钵的口沿上普遍饰棕红色宽带纹,有的碗底饰彩,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p> <p class="ql-block">石磨杵,石磨盘。</p> <p class="ql-block">北辛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南约25千米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北辛文化(约公元前5300~公元前4300年)因此而得名。出土了石刀和镰,粟黍遗存,家养的猪和狗。考古研究表明,北辛文化呈现出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但尚无明显的等级分化。</p> <p class="ql-block">北首岭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区金陵河西岸,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它与早期的白家遗址相比,面积增大到5万多平方米,而且在村落中央建有广场。制陶技术也得到发展,不仅能够制作出各种形制较复杂的器型,而且能够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像</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像:男性面部形象。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p> <p class="ql-block">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典型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是一处有环壕的聚落。分为三期,一期聚落的房址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排列整齐,最大的两座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发现有居室葬、粟和黍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 牛河(大凌河北支)上游。</p> <p class="ql-block"> 揭露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个时段的遗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等遗物。</p> <p class="ql-block">玉手镯。</p> <p class="ql-block">玉坠饰。</p> <p class="ql-block">家用陶器。</p> <p class="ql-block">蜘蛛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英金河南岸坡岗上。于1963年发掘100平方米。出土的红顶碗式陶钵、鳞形纹彩陶罐是红山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西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牤牛河(大凌河北支)北侧坡岗上。发现的红山文化聚落址由两条壕沟分别围成紧邻的两部分。发现了红山文化房址打破兴隆洼文化房址的地层关系。</p> <p class="ql-block">西夏侯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夏侯村西。面积约12万平方米。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公元前2600年)早于龙山文化,为确定大汶口文化源于北辛文化,并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苏秉琦(1909-1997),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和“古国方国帝国”等理论,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p> <p class="ql-block">王因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市济宁高新区王因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约公元前 4300~公元前3500年)遗存,也是大汶口文化各遗址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该遗址明确了鲁中南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面貌与葬俗,获得了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早期层位证据,确立了两者的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一处名为庙底沟的深涧旁,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代表性遗址。</p> <p class="ql-block">遗址下层以发现大量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彩陶而著名,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罐和釜、灶等器物最具特色,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或称庙底沟文化)的命名地。</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类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远播黄河上下以及长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辐射至大半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已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盛期,多为红底黑花,出现少量白衣彩陶,沿袭了史家类型的彤态和风格,与半坡类型彩陶风格迥异。</p><p class="ql-block">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的彩陶是其标志性器物,在传播的过程中,携带了文化传统,将广大区域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标志着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酝酿与准备。</p><p class="ql-block">左:彩陶盆。</p><p class="ql-block">右:小口尖底陶瓶。</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典型遗址有河南渑池仰韶村、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其特点鲜明的彩陶传播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为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立鸟异形陶器。</p> <p class="ql-block">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文化遗存分早、晚两期,早期遗存最为典型,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公元前 4300 年)即以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整个聚落以壕沟相围,功能更加完备,由居住区、公共墓地、陶窑场等构成。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氏族聚落的典型。出土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图案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横阵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敷水镇横阵村西。发现三个集体埋葬坑(大坑套小坑共15 座),对于认识半坡类型阶段的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关庙山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含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和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300 年)遗存。发现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和灰坑等,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p> <p class="ql-block">城河遗址: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重要城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城河村,距今5000~4300年,目前依然可见5000 年前高达4.8米的城垣。城垣及以内面积约70万平方米,城外大型环壕环绕,北城垣外侧200 米左右有大型墓地。城内布局有人工水系、中心“广场”、大型院落式建筑、一般性居址、祭祀遗存、陶器生产区等;环壕最宽处达61米、深6米以上;墓地有墓葬 235座,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规格最高的112号墓面积达22.4平方米,随葬有玉钺、石钺、象牙器、漆器等重要器物。这些都表明,这是一处高等级遗址,且当时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呈现出与其他地区相当的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瓣花朵:</span>距今5300 年左右,社会复杂化进程开始加速,特别是在入口稠密的地区,出现明显的社会变化,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被城墙环绕的区域中心纷纷出现,其中有的中心已经具备早期城市政治、宗教和经济的多种功能。与其相伴的是,青铜铸造、原始文字、社会阶层分化和区域聚落形态,赋予史前文化新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社会趋向复杂化,为形成最早的国家社会累积着条件;另一方面为日后催生新的文明要素汇聚着源泉。文化分布呈现出重瓣花朵式绽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延续最长的国家。玉在新石器时代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在夏商周是国家礼乐体系的核心载体,秦汉后则成为修身喻德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礼记·学记》记载“玉不琢,不成器”,琢玉是古代玉器制作的总称。新石器时代的琢玉工艺相对简单,流程主要有选料、切割、钻孔(刻纹)、打磨抛光等程序,和石器制作相近。夏商时期,制玉工艺成为专门行业,随着青铜、铁等金属工具的运用,技艺水平和工艺流程分工更细,至清代晚期形成了十三道玉器制作完整流程(参见清末李澄渊的《玉作图》)。</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流程图:</p><p class="ql-block">1.选料: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将光泽度好的、质感温润的美石看作玉,后来逐渐开始有意识的选择透闪石软玉。采用打制或琢制方式加工。 </p><p class="ql-block">2.切割:片切割或线切割,多用于切割或镂空的制作。使用时双手各执线绳一端,以水蘸取解玉砂朝身体方向反复拉锯,以便部分解玉砂嵌入线绳之中,达到消耗玉料的目的。</p><p class="ql-block">3-1.钻孔:桯钻或管钻。栓(ting)钻:用木、骨等锥状工具进行打孔,有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然后通过研磨棒将孔道打磨细腻。管钻;与桯钻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实芯一个空芯,其 钻孔刻纹 管具半国商 孔道上下笔在他原理相同。</p><p class="ql-block">3-2.刻纹: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表面开始装饰精美的刻纹。方法主要有三种:使用砣具、直刃工具刻划、硬度较高的尖锐器徒 孔进对打特征 手刻划。</p><p class="ql-block">4.打磨(抛光):打磨抛光是玉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打磨抛光琢玉成器的关键环节。一般先采用琢制加工的方式,将玉器外形琢成,然后再用磨石、解玉砂对其表面或刃部、孔壁进行打磨,随后用兽皮、木片等工具对器物表面进行抛光,使其光润明亮,凸显玉质和色泽。(参考资料《玉汇金沙》和《玉器起源探索》)</p> <p class="ql-block">高领双耳罐。</p> <p class="ql-block">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城南北三里河村,面积约5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另有大汶口文化遗存。龙山文化墓葬随葬品中有精美的蛋壳黑陶杯和成组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西朱封遗址: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大汶口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文明化过程之后,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已经跨入初级文明社会,其突出标志是出现了“王陵”级别的大墓和成组分布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西朱封遗址(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位于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发现三座龙山文化大墓,出土了大量蛋壳黑陶礼器、玉钺、玉冠饰及镶嵌绿松石的重器,是迄今为止龙山文化墓葬中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丰富的“王陵”级墓葬,标志着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已经跨入初级文明社会。</p> <p class="ql-block">玉饰。</p> <p class="ql-block">七足镂孔陶器。</p> <p class="ql-block">傅家门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村。面积约50 万平方。文化层深厚,包含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遗存。发现石岭下类型祭祀坑,出土一批有卜骨、带刻划符号的陶器等。</p> <p class="ql-block">蛋壳陶杯。</p> <p class="ql-block">各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p> <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 :考吉探索中国早期国家的核心是都城遗址。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龙山文化晚期的一个大型中心遗址,已完全具备考古学上判定都城速址的诸多要素,成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中华文明核心形成的重要遗址。陶寺城址内部功能区划山早期的自北向南三板块布局,变为中期的十字分割四大板块布局,在中国古代早期城市规划布局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从遗址的位置、年代、规模性质来看,它很有可能是尧所居的都城。由此证明中国早期国家与城市雏形,早在公元前2300年便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p> <p class="ql-block">朱书文化陶扁壶。</p> <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 <p class="ql-block">石厨刀。</p> <p class="ql-block">陶釜灶。</p> <p class="ql-block">双耳高颈陶瓶。</p> <p class="ql-block">双耳高颈陶瓶侧面。</p> <p class="ql-block">陶埙,陶铃,铜铃。</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簋。</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主要承担单位,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进行,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自2002年6月末探源工程启动预备性研究,至2016年12月工程第四阶段已顺利结项,目前进入到研究的第五阶段。</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揭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 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取得的另一项重大成果,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并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盆。</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壶。</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盆。</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壶。</p> <p class="ql-block">陶器制作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人类利用火,第一次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质天然属性的开端。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条件,开辟了人类生活史新纪元。</p><p class="ql-block">陶器是我国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以黏土或加入羼(chàn)和料作胎,经陶土加工、制坯成形、修饰施纹、烧制成形等工序制成。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烧成温度较低,颜色不均匀,陶质松软,容易破碎。如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片经过测定,烧成温度只有660℃~700℃。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陶器烧成技术不断提高和陶窑的出现,陶器烧成温度也不断提高,如磁山遗址陶器烧成温度可达到890℃~1020℃。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更加成熟,陶器烧成温度基本控制在600℃~1000℃。由于陶土材料、烧成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出现了红陶、灰陶、褐陶、黑陶、白陶等多种陶器。不同颜色的陶器,烧成温度也有所不同,红陶和灰陶的烧成温度为950~1050℃,黑陶的烧制温度约为 1000℃。红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时代,灰陶主要盛行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时代,黑陶则为山东龙山文化的鲜明特征。</p> <p class="ql-block">浮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主题邮局🏤</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p><p class="ql-block">时代: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 <p class="ql-block">青龙🐉朱雀,白虎🐯玄武。</p> <p class="ql-block">电梯侧物流区域。</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福。</p> <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馆的冰箱贴要价不低!</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邮票。</p> <p class="ql-block">是陶象还是石象🐘?</p> <p class="ql-block">墙面浮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商•象牙杯</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时代: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出土地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象牙杯。其中蓝绿色的是镶嵌其中的绿松石。</span></p> <p class="ql-block">象牙杯邮筒📮</p> <p class="ql-block">玉鹿🦌</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以来的考古大佬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历史研究,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奴隶制时代》等多部史学论著,以及《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古文字论著,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古器物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陶罍。</p> <p class="ql-block">陶盉。</p> <p class="ql-block">陶盉。</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断代工程</p><p class="ql-block">研究中国夏商周三代年代学,建立夏代和商代前期年代框架,确定商代后期和公元前 841 年前西周各王比较准确年代的综合性科研项目。断代工程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30 多个单位约200 位学者参与,采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进行,是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正式启动,2000年11月正式公布阶段性成果,提出《夏商周年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四大古代文明之一。但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年表公认可依据的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前历史尚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断代工程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 1046年,并排出商后期十二王大致在位年代和西周十王在位年代。</p> <p class="ql-block">新砦遗址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面积100万平方米,包含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过渡期及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该遗</p><p class="ql-block">址对于探索早期夏文化提供了新的支点,对进一步探索华夏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距今3800 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文化影响辐射四方。</p> <p class="ql-block">商朝以甲骨文著称于世,“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周人于公元前1046年挥师东进,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以丰镐为都,实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也于此时最终形成。这一时期在政治上以家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开创了王朝政治的先河。当我们走进夏商周的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典范初成:“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长达 122 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作出营建东都这一重大决策的经过。铭文中留下了祭告上天的话:“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天下之人。</p> <p class="ql-block">随着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落下帷幕,华夏文明逐渐由多元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王朝时期。在位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嵩山周围,新砦和二里头两个超大型都邑相继崛起。二里头文化似乎就是“新生王权国家”的代言,它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篇章,它拥有巨大的文化感召力,甚至势不可挡地向四周大规模辐射,其影响北达燕山以北,南至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岭南以南,东及豫鲁交界,西到甘青高原一带。何为中原?何来中国?二里头文化带给我们无尽思考。</p><p class="ql-block">建中立极</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 </p><p class="ql-block">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这一最早的“中国”区域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一般认为属夏王朝晚期遗存。都邑虽称为都城,但在上古时期,主要都邑却往往不筑外郭城,从二里头到殷墟,到西周三都,到秦咸阳、汉长安与洛阳。这一“大都无城”的传统,恰恰彰显了华夏王朝文明在国势强盛上升期的一种文化自信。而二里头都邑,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肇始。</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石璋,玉刀,玉戈。</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出大都,金玉共振。</p> <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时代: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p> <p class="ql-block">龙旗阳阳,和铃央央。</p> <p class="ql-block">龙形器分解说明。</p> <p class="ql-block">石钺。</p> <p class="ql-block">三孔石刀。</p> <p class="ql-block">斝(jiǎ)</p><p class="ql-block">酒器。侈口、束颈,深腹下有三足,多有鋬,口沿上有双柱,没有流和尾,容量一般较大。</p> <p class="ql-block">铜爵,铜斝,铜盉。</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玉钺,玉戚。</p> <p class="ql-block">玉铃舌,铜铃,陶埙。</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盘,陶鼎。</p> <p class="ql-block">四方辐射大国雏形</p><p class="ql-block">与二里头都邑远隔数千千米的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300年),这里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爵、鬶和兽面纹彩绘陶器,是只有当地某些上层人物才能拥有的特殊礼器。彩绘陶器上的兽面纹,与二里头文化的兽面纹十分相似。有理由相信,中原王朝的饮酒礼仪,可能被相当完整地“照搬”过来。</p><p class="ql-block">陶爵。</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时代的中原。</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陶盉,陶鬲,铜斝。</p> <p class="ql-block">陶排水管。</p> <p class="ql-block">均为大口陶尊。</p> <p class="ql-block">刻槽陶盆。</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土的玉璋。</p> <p class="ql-block">玉璋:青灰色(感觉是红色),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圆绿松石片。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60公元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上往下数第二层的彩陶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彩陶。</p> <p class="ql-block">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奠基人。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专攻《尚书》,对商周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时代:</span>二里头文化开创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器用制度和早期国家的运行方式,在商代进一步发展。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到安阳殷墟,大小都邑相继建立。作为维系等级制度的政治权力工具,青铜器被大量生产,助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新高峰。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主要属于商代晚期,甲骨文不仅使商代晚期历史成为信史,而且也是最早成体系的中国文化载体及凝聚民族情感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殷墟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有一处面积约达30 平方千米并载入史册的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殷墟为商王朝晚期都城。1928 年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殷墟进行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对殷墟的发掘从未间断,堪称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殷墟历经商王盘庚至帝辛八代十二王(公元前 14世纪末 ~公元前 11 世纪中叶),或武丁至帝辛七代九王(公元前 13世纪中叶~ 公元前 11 世纪中叶),是一处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密集居民点的特大型都邑。在殷墟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有宫殿、宗庙、居址、王陵、中高级贵族墓、大型墓地、车马坑、甲骨坑、手工业作坊等,还有大批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和马车等。2006 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商邑烈烈宫室巍巍</p><p class="ql-block">进入商代,随着王权强固、王朝兴盛,王都建设大幅度展开。由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商代后期的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在约400年时间里,王都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分区日趋复杂,宫室建筑渐成规制。庞大的宫殿宗庙区、封闭的“四合院”建筑等,奠定了日后王朝中国都邑宫室制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偃师商城</p><p class="ql-block">发现于1983 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洛河北岸,一般认为是商汤灭夏后建立的都邑。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 余米,东西宽 740~1215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包括初建的长方形小城和向北扩建的大城,城墙夯筑,已发现城门数座。大城外有护城壕。小城内居中的宫城长宽均为 200 米左右,宫城内分布有东西两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大规模祭祀遗存和池苑遗迹,两侧有府库建筑。城内和城门下还有用石板围砌的给排水道,城内和周围有手工业作坊遗址。兴废年代大体在商代前期,即公元前16世纪前半叶至公元前14世纪前半叶。</p> <p class="ql-block">洹北商城</p><p class="ql-block">发现于 1999年,包括大城和宫城,位于河南安阳市北郊,西南与殷墟相邻并略有交错,为商代中期都邑。大城面积约 4.7 平方千米,宫城位于大城南部。宫城内发现穷土建筑基址三十余处,已发掘的一号和二号基址南北相邻,方向一致,均为典型四合院结构。宫城与大城之间散布有众多居民点。洹北商城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p> <p class="ql-block">司qiao母铜圆尊。</p> <p class="ql-block">司qiao母癸铜方尊。</p> <p class="ql-block">司qiao母癸铜方尊侧面。</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时代: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侧面。</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内壁上依稀看到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司qiao母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司qiao母铜方壶侧面。</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钺。</p><p class="ql-block">金玉珍玮: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享受着丈夫的恩宠,承担着生育王位继承人的重任。作为一国之后,她要参与多种宫廷事务。妇好有自己的封地,也要遵从制度,向商王室纳贡。</p> <p class="ql-block">铜钺。</p> <p class="ql-block">玉器</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时代: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龙形玉璜。</p> <p class="ql-block">玉圭。</p> <p class="ql-block">玉器。</p> <p class="ql-block">铜爵。</p> <p class="ql-block">服饰衣料</p><p class="ql-block">商代贵族主要穿戴丝绸、细葛、苎麻、皮毛等华贵服饰,中上层贵族尤为流行窄长袖短衣,服饰流行红、黑色。下层民众则穿粗葛、粗麻之衣。</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斗。</p> <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依次是:铜瓿,妇好铜方彝。</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陶埙,铜多钩形器,妇好铜箕形器。</p> <p class="ql-block">铜编铙。</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妇好铜圆鼎,虺钮圈足铜觥,妇好平底铜盉,司母辛高圈足铜器,铜觯。</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盘,鱼龙纹铜盘。</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甗。</p> <p class="ql-block">夔足铜鼎,妇好铜甗。</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妇好镂空铜觚,铜觚,铜镜,铜刀,龙头提梁卣。</p> <p class="ql-block">各种玉器饰物。</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柄形器,玦形玉龙。</p> <p class="ql-block">各种玉形器。</p> <p class="ql-block">带盖石觯。</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上下依次为:玉笄,金立鹰玉笄首,夔首骨笄,玉盘,玉调色盘,鱼形玉耳勺。</p> <p class="ql-block">玉之装饰:妇好墓出土了大量装饰玉器。动物造型的装饰用玉中除少量具有浓重神话色彩的龙、怪鸟等题材外,大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如虎、象、牛、狗、鹿、羊、熊、兔、鹦鹉、鱼等。</p> <p class="ql-block">各种玉饰品。</p> <p class="ql-block">玉鳖,石熊,玉牛</p> <p class="ql-block">各种玉饰件。</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斝。</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罍。</p> <p class="ql-block">妇好扁圆铜壶。</p> <p class="ql-block">妇好</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配偶中国第一位女将军。</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图片看似一样,其实并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看中间的结构就能看出端倪。</p> <p class="ql-block">甲申卜,壳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娩嘉。其为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甲申卜,壳贞:妇好不其娩。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唯女。</p><p class="ql-block">这片甲骨记载了武丁占卜妇好分娩的情况。先由卜卦人ト妇好是否即将分娩,武丁占卜的兆相显示在丁亥日分娩生男孩,庚寅日分娩大吉。结果妇好在三十一天之后的甲寅日生了女孩,不吉。</p> <p class="ql-block">备极哀荣:</p><p class="ql-block">天不假年,妇好于武丁中期长辞人世。悲痛的武丁没有将妻子葬在王陵区,而是葬在了宫殿区内、池苑之畔,墓上建起享殿,供武丁与后代追思祭拜妇好。这体现了武丁既不忍夫妻阴阳相隔的悲情,又依仗女战神守护社稷的期许。</p><p class="ql-block">丁酉卜,宾贞:妇好有受生?王占曰:吉,其有受生:这片甲骨记载了卜卦人问妇好是否怀孕,武丁占卜的兆相是妇好已怀孕,吉。武丁为妇好生育之事占卜甚勤,目前所见卜辞多达 30 余条。占卜内容非常详细,包括是否怀孕、是否为保胎举行祭祀、怀孕是否有生命危险、推算预产期、推测生男生女等。</p> <p class="ql-block">玉鸮🦉</p> <p class="ql-block">旋转的玉器(忘了是什么东东了)。</p> <p class="ql-block">“铜圆鼎。</p> <p class="ql-block">商代人殉人牲制度:</p><p class="ql-block">人殉是指氏族首领、君主或高层贵族死后,其近亲、近臣和近侍等随其同葬;人牲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被杀的人主要为战俘和奴隶。</p> <p class="ql-block">人殉和人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成为一种制度并广泛流行。商代早、中期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以后盛行,用人数量达到顶峰,武丁之后逐渐减少。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人殉,妇好墓内即殉葬16人。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要使用人牲,其遗迹见于墓葬内外和建筑基址内及其附近。商代人殉和人牲遗迹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发现,尤以晚商都城所在地殷墟为最。</p> <p class="ql-block">胡厚宣(1911-1995),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甲骨学家。甲骨学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主持编辑《甲骨文合集》。发现殷墟卜辞同文例、五种甲骨记事刻辞,深入研究卜辞所见上帝、四方风神。在殷墟考古及海内外甲骨搜集、整理与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礼乐大成:大约公元前 12 世纪末或公元前11世纪初,活动于关中一带的周人迁至岐山脚下,在陕西扶风与岐山两县北部的周原兴建都邑,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和社会,此时期称为“先周”。公元前 1046 年周人挥师东进,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以丰镐为都,推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p> <p class="ql-block">各种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制礼作乐,文质彬彬,周礼郁郁,但书面文字可闻而不可见。</p> <p class="ql-block">西周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最重要,其造型典雅庄重,体现当时的文化特质。且看这些沉睡千年文物的流光溢彩,倾听玉振金声。</p> <p class="ql-block">甬钟各部位名称。</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石编磬。</p> <p class="ql-block">洛阳东周王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770 年西周王室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p><p class="ql-block">洛阳东周王城为东周都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涧河两岸。城址平面近方形,东西近2900米,南北约3200米。城墙建于春秋中叶以前,战国至秦汉之际曾多次修补。王城宫殿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址偏南或中部。城址西部和中部有窑场、骨器和石器加工场、冶铁作坊等,南部有粮仓遗址。城内分布有大型墓葬和车马坑,或为王陵区和高级贵族墓地。在城中部曾发掘260座东周中小型墓,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的断代标尺。</p> <p class="ql-block">张家坡墓地</p><p class="ql-block">是丰镐遗址内西周时期的大型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至大原村间的高地上。西周墓葬近千座,有带双墓道或单墓道的大型墓葬、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大型墓葬随葬铜礼器、玉器、车马器及车等,墓旁有马坑或车马坑,小型墓只随葬陶器。张家坡村西为井叔的家族墓地,包括一座双墓道大墓、三座单墓道大墓、若干座较大型的竖穴墓和车马坑,这些墓葬中大都出有井叔自作的青铜礼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