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秋天我们面临着分配,何去何从?全国数以百万的青年学生面临着选择:下乡或去兵团。少数人因各种特殊情况留城待业。那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成大势,顺应潮流是最明智的选择。随后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也迫于形势相继报名,組成了一个女子小分队奔赴內蒙古杭锦后旗红星公社和丰八队成为下乡知青。</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潮涌动的欢送中登上了西去的列车,那是1968年9月5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乡后的第一个秋天就赶上”打场”的苦重活儿。我们这些只知读书,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女娃从小没体验过远离家人自炊自理的独立生活。那天我们五个城里来的女子,跟男社员一样在场面上用木叉挑起麦秸向空中扬起,麦秸上下翻飞,麦芒四处飞扬扎满全身,这样一直地挑上翻下从傍晚干到凌晨……挑战了身体的极限!转天胳膊又红又肿,身上刺痒难耐,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p><p class="ql-block">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天一亮就随社员们一起出工,回来后挑水做饭。幸好队长有恻隐之心把队里的麦薪让我们拿来烧火做饭,省得我们自己去拾柴。最重的活儿还有冬闲时修渠挖土,起牲口圈里的粪,用箩筐担到不止二三里地里的田里洒开,肩膀常常是红肿的。夏天苦重的活儿就是割麦子,烈日当头,腰都直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的劳动之余就对着闪烁的油灯给异地的同学朋友写信,交流不同环境里各自的感受。有时根据队里的按排到社员的家串串门聊聊天,美其名曰访贫问苦、忆苦思甜。我们还常常讨论国家对我们这批知青的关注程度,总相信政府不会把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都撂在这儿。</p><p class="ql-block">年轻人人的承受力还是很强的,习惯了这种日子后对那里的民情民俗,一草一木,田野、河沟、菜田都产生了喜爱和依恋。与万物共存于大地之上阳光下,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后会深感土地母亲般的情怀,与草木田园为伴,会使你的心灵产生愉悦。看那平野落日,看那绿畴连绵,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广阔天地里感受的奢侈快乐。</p> <p class="ql-block">感谢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文章原创太上老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