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笔墨纸砚并非都是“文房四宝”?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书画用具。但并非所有的笔墨纸砚都可称为“文房四宝”。时代不同,“文房四宝”之“宝”,也各有特指。</p> “文房四宝”之“笔”宝,特指什么?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之“笔”宝,特指毛笔,现今之钢笔、铅笔、圆珠笔等不在其列。有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的书写用笔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聿”。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发明了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毛笔,就在“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筆”。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定名为“筆”,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筆”字简化为“笔”。</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毛笔,“文房四宝”中的“笔”宝,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特指。南唐时特指安徽宣城的“诸葛笔”;宋朝以后特指安徽宣城的“宣笔”;元代以后,“宣笔”渐衰,浙江湖州的“湖笔”渐兴。“湖笔”具有“尖、圆、健”的特点,成了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所说“文房四宝”中的“笔”宝,当是特指“湖笔”。</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隋•薛道衡)</p><p class="ql-block"> “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元•袁桷)</p><p class="ql-block">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唐•朱逵)</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言“玉管”、“银管”、“紫毫”、“秋毫”,赞的就是“笔”宝。 </p> “文房四宝”之“墨”宝,特指什么?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之“墨”宝,不是我们现今之墨汁、墨水,而是墨条,一种能够在砚台上研磨出墨汁来的墨条。南唐时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到了宋代,“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也改名为“徽墨”。</p><p class="ql-block"> 徽墨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素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2015年,“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现代所说“文房四宝“中的“墨”宝,当是特指安徽黄山、宣城的“徽墨”。</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宋•杨万里)</p><p class="ql-block">“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宋•黄庭坚)</p><p class="ql-block">“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宋•陆游)</p><p class="ql-block">“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宋•苏轼)</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言“玄圭”、“松烟”、“黑蛟”、“翠饼”,赞的就是“墨”宝。</p> “文房四宝”之“纸”宝,特指什么? <p class="ql-block">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般人都认为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但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汉早期、中期、晚期的古纸,年代都在蔡伦纸之前,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经用作书写材料。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和笔、墨一样,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称作“文房四宝”的。“文房四宝”中的“纸”宝,特指安徽宣城的“宣纸”。“宣纸”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2002年,“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09年10月,“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吴笺新制玉鸾纹,冲雨殷勤寄荜门。”(元•陈基)</p><p class="ql-block">“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宋•姜夔)</p><p class="ql-block">“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宋•苏轼)</p><p class="ql-block">“我有剡溪藤一副,无人重写妙莲花。”(清•金人瑞)</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言“玉鸾纹”、“云蓝”、“麦光”、“剡溪藤”,赞的就是“纸”宝。</p> “文房四宝”之“砚”宝,特指什么?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之“砚”宝,俗称“砚台”。我国古代文人大多酷爱砚台,生前随身携带,死后用之陪葬。考古学家曾在陕西临潼一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一方石砚,实际寿龄已超过五千个春秋。聪慧的中国人,把石砚的雕工制作变成了一门高超的艺术,所谓“石佳还须工精”。有的精品砚,以其名贵,舍不得濡水发墨,只做古董观赏、收藏。比如老坑洮砚,自唐代成名以来,一直是皇家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p><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之“砚”宝,南唐时特指安徽徽州的龙尾砚;宋朝以后,特指“三大石质名砚”:安徽徽州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砚、广东端州的端砚;明清两代加上山西的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其中,最为称著的当属端砚。</p><p class="ql-block"> 端砚,历史悠久,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上佳端砚,无论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2004年,“端砚”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夕阳照个新叶红,似要题诗落烟台。”(唐•司空图)</p><p class="ql-block">“药里但随庭草积,学徒应供石田荒。”(清•方文)</p><p class="ql-block">“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王炎)</p><p class="ql-block">“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宋•黄庭坚)</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言“烟台”、“石田”、“石友”、“石泓”,赞的就是“砚”宝。</p> 除了“文房四宝”,还有哪些文房用具? <p class="ql-block"> 文房用具除“四宝”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与之配套的文具用品。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的文房用品就有四十余种。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筒、笔架、笔掭、笔洗、墨床、黑盒、砚滴、砚匣、水注、印章、印泥、印盒、臂搁、镇纸、书画毡、裁刀等。</p> 试问美友:除了上文所述,你还知道哪些文房用具?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及其配套文具,不仅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而且也是融书法、绘画、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现在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制作,皇家御用,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四宝”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作为中国独有的书画用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贡献的一份珍宝,几千年来,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宣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于进一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作此篇,以嚮美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鸣 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源于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