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类大口尊尺寸巨大,底部较尖,制作难度较高,上面还刻画有各种符号,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中比较特殊的一类。</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刻符大口尊,这一件出土于莒县<b>大朱家村遗址</b>,符号像装饰华丽的头冠,上面还有朱砂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莒县陵阳河遗址</b>是出土这类刻符大口尊最集中的地方,山东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四只里面有三只是陵阳河遗址所出,这里出土了大量大汶口文化陶器,是一处重要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城市。</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正中的就是这件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刻符大口尊,礼运东方特展中共展出有两件这类刻符大口尊,在省博二楼海岱日新展厅中还有两件(上面两件)</p> <p class="ql-block">大口尊也是<b>陵阳河遗址</b>出土,上面是一个带柄钺的图案,钺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因此这件陶尊或许有特殊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莒州博物馆收藏的大汶口文化灰陶刻符大口尊,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也是这类刻符大口尊中最有名的一件,目前专家对于上面的刻画符号有不同的解读,这件有人释读为“旦”,也有“日月山”等不同的看法,虽然有所分歧,但是都认为上面有日出东山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大口尊上的刻纹,国内学术界越来越趋同于认为其为文字,是<b>最早的中国文字的雏形</b>,把中国的文字史和文明史,从3500年提前到了5000年。大汶口文化大口尊上的陶文,继1960年首次出土后,屡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大汶口文化晚期共出土带刻划符号的大口尊30余例,完整器(含经修复)20余件,主要集中于山东莒县和安徽蒙城两地。根据学界的研究结论,大口尊的功能主要有酿酒器、粮食加工器、特殊盛器、生殖崇拜、丧葬仪器、祭祀礼器等不同观点。大口尊上的刻划符号的具体含义亦有众多不同解释,除了图像文字或原始文字的解释之外,还有天象历法符号、自然或生殖崇拜符号、祭祀符号、氏族标记(族徽文字)、器物和生活场景摹画等,还有学者认为,每个陶文都是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或是反映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b>文字的使用</b>是文明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早期文字大多是刻画符号或是图像,如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图像文字等。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陶文,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阶段,引发了世人对汉字起源的大讨论。</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院中陈列的这块是复制品,原件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1991年出土于邹平丁公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丁公陶文刻于一件陶盆底部,残存5列11字,全文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其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