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行(4)纳米比亚辛巴族(红泥人)、博茨瓦纳布须曼人

韶华舞流年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8日上午七点半,我们离开了昨晚住的这个宾馆。今天有四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返回纳米比亚的首都温得和克。</p> <p class="ql-block">  七点半出发,大巴车一路奔驰。午饭后大巴车行驶没多久就拐进这土路,向前面的沙漠中前行。(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约下午1点左右,我们来到了纳米比亚北部地区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有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辛巴族。这个部落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终年用红土混合黄油涂抹在皮肤和头发上,因此一般称之为红泥人。</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红泥人)就生活在这种荒山野岭、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地方,以畜牧种植为生,聚集在一个个孤立的小村落里。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辛巴部落是纳米比亚最具特色的传统部落,辛巴人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们依旧停留在原始状态,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其独特的原始人文景观,实在令人惊艳。</p> <p class="ql-block">  辛巴人居住的房屋,是用树枝围成的篱笆圈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屋内面积一般有三四平方米。为防止房屋坍塌,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p> <p class="ql-block">  有的是圆锥形的茅草屋顶;这几座小屋屋顶直接用泥巴糊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是非洲的冬季,早晚温差还是大的。一进村,一群几乎是“赤裸”的孩子们就围着我们,我们将带的糖果饼干等都分给孩子们,他们特别高兴。</p> <p class="ql-block">  吕团友真的是有心,竟然带了棒棒糖,孩子们都围着他转,伸手问他要。</p> <p class="ql-block">吕团友拍摄的笑逐颜开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团友宏斌拍摄的男孩,灰头土脸中露出清秀的五官。</p> <p class="ql-block">  张团友开心地与吃着糖果饼干的孩子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男孩的辫子会往后梳,看右侧吃糖的男孩;更小一点的小孩,甚至会将自己的头发留成不同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女孩子们的辫子会将其往前梳(团友宏斌摄)。</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魏大哥与女孩们(金无足赤摄)。</p> <p class="ql-block">  红泥族依旧停留在原始的生活状况,其以“赤裸”为美,女人从不洗澡,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女人已排成一列,她们已非常熟悉游客参观的流程,准备与团友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  团友们纷纷与红泥人合影留念。由于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辈子都裹在“红泥巴”中。</p> <p class="ql-block">  团友老徐学的纳米比亚地图的手掌非常到位。(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辛巴女子身上的红色颜料便被外人称为“辛巴红”,而辛巴族,也被称为“红泥族”,这种颜料能保持一周不退色。这种红泥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物质,具有封闭毛孔的功能,可抵御过于严重的烈日暴晒,还可防御蚊虫的叮咬。</p> <p class="ql-block">  团友与少女的合影,粗大的颈圈是未婚的标志。(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默默地生活在远离喧嚣的偏僻处,生存环境艰辛,但女人们并不矮小。我1.6米以上的身高在她们中还略显矮了。</p> <p class="ql-block">  黄导正在给我们翻译讲解红泥人头饰、项圈、脚环的标志及意义。</p> <p class="ql-block">  端庄稳重坐在火堆旁的中年妇女。辛巴人没有图腾,他们只是单纯地崇拜祖先、崇拜火,这两者是维系他们民族的精神核心。</p> <p class="ql-block">  团友毛毛与辛巴族妇女正看着手机,笑容滿面。(团友金无足赤摄)</p> <p class="ql-block">  红泥族还有一些原始或奇特习俗。比如辛巴人在12、13岁须把下面四颗中切牙和侧切牙拔掉,这样才能说出标准辛巴语言。😄</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人部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因此辛巴人的男女关系非常随意,三头牛就可换一个老婆(必须是1头公牛2头母牛)。男人一般都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即使这样,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锐减。(团友宏斌摄)</p> <p class="ql-block">  两位红泥女人从头到脚挂滿了各种饰物。</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家庭的工作分配,则是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男人经常外出放牧狩猎或打工赚钱,女人则在家中负责照顾孩子和一些日常生活劳作,有时甚至还需建造房屋。</p> <p class="ql-block"> 村庄主屋旁的红泥女人与她们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就在母亲们的红泥腿中和各种各样的饰物下,跌打滚爬地成长着。(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辛巴男人的每个老婆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栋篱笆房里,有多少篱笆房,就有多少个老婆。</p> <p class="ql-block">这一胖一瘦两位都是村里的美女了。</p> <p class="ql-block">她们简单、纯朴,从不缺快乐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介绍完女人该讲讲男人了。红泥村的导游用英语介绍了这个家族的几位男人:从右向左是村长、村长弟弟、村长大儿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一个家族。家族制是唯一的社会制度保障。辛巴男子只是普通的非洲黑人,不抹红泥,只是肤色看上去接近红泥状。</p> <p class="ql-block">  黄导给我们介绍男人身上的服饰。右侧最高的是村长,已经60岁了,这好像颠覆了辛巴族神秘的遗传基因和红泥族的男人基本上活不过15岁的传说,这位村长不仅活过18岁便算得上是十分“长寿”的年龄,还有4个老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长的弟弟。红泥人的遗产继承也十分不可思议,父亲兄长去世后,其财产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接受,父母则由兄弟出钱大家供养(吕团友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跟辛巴女子进入主屋大堂内,她向我们演示了红色颜料的制作过程。用一种采自山区的红石,把石料磨碎,然后加入水和从牛乳里提取的脂肪涂抹皮肤和头发。红泥族女人一生不用水洗澡,觉得衣、裤和身体脏了,就用当地的一种草香料,放在一个小香炉里,用火点燃后,再用燃起的烟慢慢地熏身体、熏衣裤,她们认为熏好了,然后用红泥抹身体,就算洗澡完成了。而男人可以用水洗,保持正常肤色。</p> <p class="ql-block">  最后参观了这家红泥人村子的手工业品小作坊,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手工业品供大家购买。</p> <p class="ql-block">  红泥人心灵手巧,有木头、石头雕琢的各种动物、人物,还有编织物等。(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团友Linda与村长弟弟和村长儿子正聊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团友阿巧与唯一一位穿衣带帽的女性合影。家族制是唯一的社会制度保障,不知这位是否家族头领?或是长老团的一员?因头领一般都是女人,因红泥族的男人都十分短命。(团友宏斌摄)</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绝了:团友金无足赤与村长在吞云吐雾中进行的“中非交流”,确实是非常友好的。😄(团友宏斌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全团与这个辛巴家族成人合影留念。(黄导摄)</p> <p class="ql-block">  临走前,红泥人还给我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录了视频。右侧是村长弟弟的舞姿。(团友谢庆勇摄与修图)</p> <p class="ql-block">热情好客的红泥人挥手向我们告别!</p> <p class="ql-block">  近傍晚我们来到了首都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第一大城市。黄导带我们直奔市中心。这座位于市中心的博物馆很雄伟,是朝鲜帮助援建的;立于门口的雕像是纳米比亚国家创始人努乔马。</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对面的福音路德教堂 ( Christuskirche ),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教堂的基石于1907年由欧洲运来,花了3年多时间才将教堂修建完成,至今风采依旧。</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基督教堂是温得和克的地标建筑之一。从城市的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这座建筑。朴实圆润的外形、红色的屋顶、几乎所有门窗和房檐都用俏皮的白色几何形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  在市中心拍拍照片,我们就坐大巴去吃晚餐。夕阳就要落下了。</p> <p class="ql-block">  今晚我们在温得和克这家非洲最大的酒吧-乔的啤酒屋(Joe`s Beer house)吃猪蹄和黑啤。这个鼎鼎大名啤酒屋的招牌非常不起眼。(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酒吧到处摆放着动物标本,不经意间抬头就可以看到猎豹或狮子正看着你,给人一种在非洲丛林里用餐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火焰跳跃的假壁炉;周围和屋顶各种装饰真是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郁郁葱葱的树下散落着很多酒吧间。</p> <p class="ql-block">散在的酒巴间景色各异。</p> <p class="ql-block">还有高凳的酒吧,此处还算简洁明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队用餐的长条桌。今晚我们可吃到正宗的德国啤酒和猪手。由于猪手太大,我们俩人一只,不浪费。</p> <p class="ql-block">  俩人一只猪蹄,看这对姑嫂的吃相。😄(团友徐阳明摄)。今天在美食中结束了一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9日上午七点半出发。今天我们有500公里的路程,要进入另一个国家-博茨瓦纳。中午12:30来到博茨瓦纳的海关入境处,老外的工作效率实在不敢恭维,就我们一个团入关,直到下午2:40才办好。团友们只好在海关门口的石凳上打盹了。(团友毛毛摄)</p> <p class="ql-block">  今天约十小时的车程。下午近六点钟来到博茨瓦纳西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杭济市附近,这里居住着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布须曼人”。这是村口的大堂,杳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布须曼人是上世纪90年代,一位年轻的女学者来到博兹瓦纳布须曼人生活的部落呆了三个多月。她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指出,布须曼人生存条件恶劣,有灭绝的危险,呼吁美国政界督促博兹瓦纳政府把占有的丛林退还给布须曼人。</p> <p class="ql-block">  布须曼人的生活离不开灌木和茅草,他们的居所多为就地取材建成的茅草屋。布须曼人拥有人类最早的基因图谱,是人类早期的祖先之一。他们有语言却没文字。其语言许多发音靠舌尖与口腔唇齿摩擦而成,这种发声方法产生于人类的发音器官还没完全形成时,因此也可以说,布须曼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语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寨中的部落酋长接待了我们,跟着他到山林中呼唤,总算来了几位布须曼人。在西方殖民者到达非洲南部之前,布须曼人至少有20万,而今只剩下5.5万人了。(团友飘云摄)</p> <p class="ql-block">  “布须曼人”的称呼,源于当年的荷兰殖民者,意为灌木丛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  吕团友拍的布须曼人,皮肤黄里透红,眼睛不大,高颧骨,厚嘴唇,浓密而卷曲呈颗粒状的头发,身材矮小。男子只有系在腰间遮挡下身的一块布头;女性身上披个搭布,小孩则干脆赤身裸体。虽然要奔走在灌木丛中,他们从不穿鞋。</p> <p class="ql-block">  布须曼人生活在最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以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根、茎及野果为生。实际他们已成为“活化石”,由政府保护起来,安排一些老人在寨中接待游客。团友飘云与她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布须曼人非常友好,与黄团友合影竟亲昵地将头贴近,非常感人。</p> <p class="ql-block">  随后他们带着我们走进灌木丛中不同的场地,向我们一一展示他们的生活技艺。首先是狩猎的场景,部落中,男人负责外出狩猎,每星期外出2∽3次,所捕获的动物在亲戚和朋友间分享。</p> <p class="ql-block"> 这位布须曼小伙向我们演示了用弓箭射猎物及追逐猎物的过程。布须曼男人以擅长追踪猎物而闻名,一旦发现动物足迹,就会锲而不舍地跟踪下去,无论地形多么复杂,环境多么严酷,都不放弃。</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小伙演绎的不够到位,或是想试试这把弓箭的射程,团友宏斌竟摆出弯弓射箭的姿势,真的射了一箭,引得布须曼人和我们团员都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  这位部落酋长非得让我与他互动,试试他的箭的平衡功能。(团友摄)</p> <p class="ql-block">  箭倒是平衡了,可我没懂他的深义。小妹夫告诉我,箭的重心位置越靠近箭尖,箭的稳定性越好。真的是涨知识了。(张总摄)</p> <p class="ql-block">  布须曼妇女在集体和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享有决定权。这是因她们的采集常常提供了布须曼人每年60%~80%的食物,而男人们在狩猎季节里只能提供全年食物20%~40%。这位妇女正在讲解她们采集的部分食物药草。(团友Linda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跟着布须曼人到另一个场地去演绎他们的生活场景。(飘云摄)</p> <p class="ql-block">  酋长给我们演绎了一种植物有肥皂样的功能,用它洗手可清除手上污垢。</p> <p class="ql-block">  布须曼人仍保留着钻木取火的习惯,他们将一撮干草放进木块的圆洞里,然后用双手快速转动一根竖插在圆洞里的细木棍,不到5分钟就能把草点燃。</p> <p class="ql-block"> 这是演绎钻木取火的过程。(团友谢庆勇摄)</p> <p class="ql-block">冒烟的茅草终于被吹着了。(WSS摄)</p> <p class="ql-block">  团友飘云甪手机拍的这张照片,活灵活现的展示这位布须曼女人吸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飘云拍的另一位布须曼老人,把岁月的痕迹和乐观的笑脸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  就这几位布须曼人给我们演绎了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根、茎及野果、钻木取火等生活技巧。参观红泥人村是当地旅行社给钱的(我看到的),这布须曼人村换导游和旅行社了,只有我们给的一点小费。😄</p> <p class="ql-block"> 太阳马上要下山了。我们坐大巴赶到博茨瓦纳西北部的杭济城镇,杭济区首府和农畜产品集散地,靠纳米比亚边境。约3000 人口。今天约十小时的车程,有幸游览了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一天又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黄导讲解头饰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张总录的黄导介绍男士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红颜料制作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团友Linda录的红泥人熏浴的完整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红泥人舞蹈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红泥人舞蹈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红泥人舞蹈视频</p> <p class="ql-block">张总录的温得和克乔的啤酒屋视频</p> <p class="ql-block">张总录的温得和克乔的啤酒屋视频</p> <p class="ql-block">团友录的布须曼人狩猎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布须曼人钻木取火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录的布须曼人钻木取火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