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村里的大岔小学。小学生活分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校址度过。一至三年级是在本村的老校区,三栋泥瓦房,两栋并排,中间一条笔直的走道隔开,前边还有一栋,两栋各有一个教室一个教师宿舍兼办公室,另一栋有两个教室两个教师宿舍。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一个教室,五年级和三年级一个教室(当时是五年制,五年级只有两名学生,是老留级生了,考了好几年,都没考上初中),采用复式教学。后来隔壁村部的院子划给了学校,多出两间教室,一个带套间的教师宿舍。至此就告别复式教学,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还一起(学前班不发课本,跟着一年级的内容学)。但学校布局错落有致,校园也方正。教室内外墙都涂着白灰,外墙用红漆书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字,与农户清一色的泥土墙区别开来,却也因为日久脱落显的斑驳。教师由开始的三名增加到后来的四名,长期只有一个公办教师,其余都是民办教师。校园里唯一的树是高大的白杨树,教室前后,围墙四周(应该是三面围墙,南面看着山,有一块属于学校的坡地,但地下面的校园还是栽树的)、操场四周都整齐地长着两排白杨树,白杨树树冠不大却长的极高,夏天的树荫,冬天树下的雪堆,都是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升入四年级后,学校搬迁到邻村的新校址,虽是新学校,但条件依然艰苦,布局变成了靠北朝南东西长方形,只有两排泥土房子,离后面山体也只有四五米距离,甚至校园面积也小了,进了校门,校园一眼看到底,除了教室前边的菜园,再无亮点,我还是喜欢原来的学校。两个学校的校园包括教室地面全是泥土的,没有一寸硬化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师又少,所以课程通常只有语文、数学、偶尔的音乐和体育。那时纸稀缺,数学草稿纸一般用粗糙的棉麻色的包装纸,每年清明上坟的白纸条,少部分撒在坟头,大部分偷偷装兜里,回家用母亲的针线订到一起,是上好的草稿纸,清明节后小伙伴都会比一比谁的白纸条草稿纸厚还针线匀称好看,不到做练习或正式作业,是绝舍不得用的。早自习都是属于语文课,没有本子,教室前边的院子、操场都是我们的“练习本”,老师拿个凳子坐在教室屋檐下,我们就在老师前边画一条线,然后每人一长道就是写生字的“本子”,一边读,一边用“画字棍”写生字,每行写五六个字就画条线作为格子,另起一行继续写。因此“画字棍”就是语文课特别重要的工具。材质也各不相同,有用家里扫竹上比较粗的竹子截成半尺(15厘米左右)长,地上写起来很顺滑,但竹节处磨破后就不好用了;也有找段直的木质硬并且实心的梨树或苹果树枝,削皮一头刮圆,耐用,除非磨损到短的握不住;最高级的是电池棒(2号干电池的石墨芯),能在地上留下黑色的字,写完都舍不得擦去。离老师近的时候读的响亮写的认真,但写着写着就没耐心了,字写大了,格子宽了,写字的“本子”也越来越窄,离老师远了,厕所近了,我们就趁老师不注意,跑去上厕所,主要是赶紧直直腰,和小伙伴交流一下听到的故事,还有下边小卖铺新到的玩具。音乐一般一周会有一至两节,全校五六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上。在老校是没乐器的,郭老师直接教大家唱歌,老师唱一句,我们跟着唱一句。除了《少年先锋队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还教《十五的月亮》《我们的田野》,这两首歌真好听,放学路队上我们唱最多的歌。新校就有了电子琴,樊老师会边弹曲子边教我们唱歌,内容多了简谱,难度大了,老师会叫四五个同学起来唱学过的歌,也会要求唱简谱,在那样落后封闭的地方,我学会了简谱。樊老师教过许多歌曲,大都忘了,《军港之夜》却一直记得,回到家里也会自己哼,那旋律好美!体育都是自由活动,唯一的运动项目是打乒乓球,男生把唯一的乒乓球台围起来,网子是几块残缺的砖头,拍子好的是自己用木板削成的,没弹性适合直推,没拍子的直接用语文课本,11分制,输了的一方就换人,赢的一方可以一直打,全是自学成才,水平不高却打的特别激烈,加油的,大声支招的,争论的,好不热闹!一节体育或者课外活动下来,男生们有点脏的脸上汗水流出一道道印,回到教室免不了被老师骂!</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家都穷,只穿一件棉袄和棉裤,里面大都没穿背心线衣,也会穿棉鞋,但没有袜子。冬天的取暖是一件大事。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春夏秋三季窗户洞开,我们也乐意开小差听外面的风声鸟叫声,冬天到了,大家撕下写废的本子用吃剩的煮洋芋做“胶水”,把窗户全糊起来,教室就暖和多了。靠窗户的学生还会把最下边的两个窗户里外都粘一层纸,更保暖。但最主要还得有火炉。燃料是煤转,碳末掺一定比例的土,加水和成泥状,摊在教室屋檐下的土台子上,用土瓦工的抹子抹成平整的5公分左右厚的“煤地”,然后切成20公分左右长的块,等干透了,搬起来就是煤砖。班里十几个孩子分工,一半的每人一块砖,其余每人一根架子车轮上的辐条。黄土加麦衣和泥,砌一个方形的土炉子,中间一个园洞,用来架煤砖,下边的空间用来收集煤灰,中间用辐条隔开。值日生冬天最重要的任务是生火,遇到技术不过关的,炉塘里塞满木柴,用麦柴从底下烧,不一会教室烟雾弥漫,大家都跑外面去了,只剩下值日生低着头继续烧。但每个人都特别期待当值日生,可以在早读时间理直气壮待教室里生火!煤砖的热能有限,加之衣服单,卫生习惯也差,许多学生冬天手脚被冻肿了,还有许多裂口。</p><p class="ql-block"> 最快乐的是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老校区时,家里还没钟表,每当公鸡打第三遍鸣后,不管天黑还是亮,母亲就叫我们起床,书包里塞块玉米面馍馍(上五六年级时就变白面饼子了),出门叫上隔壁的堂哥堂弟,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去上学。路上是自由的,老师父母都管不着,带上偷家里鸡蛋买来的2毛钱的彩色塑料眼镜,感觉特别酷!除了学校里的各种趣闻,哪个老师打人厉害,哪个老师脾气好讲课有趣,也会吹牛自己有气功,心里却想要是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的法力就好了!因仅看过的几部电影大都是解放战争的,也因为每天有很多架飞机低空掠过村子上空,男生的交流里就多了关于打仗,关于枪炮导弹等我们不熟悉的内容。冬天上学时天很黑,我们打着前一天准备好的火把(木棍的一头编上棉花蘸上煤油),特别有解放军夜行军的感觉。夏天,在端午节过后,野草莓成熟的季节,下午上学都提前走,去山沟采野草莓,一把一把往嘴里塞才过瘾,吃饱肚子,再摘半塑料袋,手,嘴唇全染成了紫色。也会采好多狗娃花(我们的方言的叫法,后来知道学名叫狼毒花),编成戏台上演员戴的假胡须,再戴上柳树枝编的帽子,凉快而好玩。</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光懵懂而快乐,学习的任务都不重,村里只有极少数家族对孩子读书寄有希望,大多数家长都是等孩子长大好有力气回家务农。我所在的班从一年级的十多个人到毕业只剩下九个男生,后来只有我考上了平凉师范,另一个同学上了西北师大。其余大都中途辍学,初中也没毕业。同家乡一样偏僻而简陋的小学,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泡沫里。但我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六年时光,书在我眼前展现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梦想的种子就是在那时发芽。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尝遍了各种酸甜苦辣之后,午夜梦回,总会想起我的小学,我的儿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