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谢谢你,蓬安中学!</p><p class="ql-block"> 蓬安人,陵江(锦屏)人,可能我们没有深思过:为啥蓬安的有文化的人,不管是从政、教书、当兵、务工、经商,大凡是有所作为、小有名气的都与陵江有关,都长长短短会牵扯到蓬安中学,因为蓬安中学是蓬安建校历史最久远,学子分布最广泛,对蓬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学校!加之这里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县城,是一个县的中心,很自然会对这个县具有很强的幅射影响作用。</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走出的不仅有专家、教授、学者、名流、将军,还有三教九流技艺超群的各类匠人。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蓬安文明的源与流。因为学校长期在此办学,尊师重教之风深深地影响了这里的几代人。很多很多家庭都有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他们还自觉地把这个重视读书观念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播。</p><p class="ql-block"> 多次在与县内其他乡镇朋友交流中听到,陵江人真的有很多杰出人才!从蓬安中学走出的人才就更多了!此处恕不赘述,只从我的生活中感受到的略举一二。</p><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也常常津津乐道的是,蓬安中学的文艺演出,文革前,学校的老师们常常自发排演话剧,影响较大的有《年轻一代》丶《南方来信》等剧目,每当演出时除了学校全体师生观看,附近街道、农村也有很多人挤在礼堂过道、窗口观看,和学校放电影一样,那是本地居民的文化节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激情、欢欣!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予文明道德的教化,这是我们应该感谢的。</p><p class="ql-block"> 但还应不止于此,看得见能明显感受到的不说,日常生活中受这所学校影响得到文明丶文化上感染而改变自身不文明甚至多年积存不文明习俗的事实我们似乎不太清醒地记得,但我还略知一二。</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文革中,老师们也分为两派,参加了红卫兵组织,其中一派组织有大部分教师都参加了,除了革命活动外,老师们也会组织聚会,由善厨者操刀掌勺,烧一桌好菜款待自已。</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在我的邻居家租了房间暂住,他们的聚会就在我的邻居家进行,聚会前后我喜欢去听他们交谈,其中就谈到某某女老师不但有风度而且勤俭持家,而且厨艺绝佳,交谈中大家对聚歺美食寄予热切期待。说实话,在小镇上当数中学老师们有文化、有修养,他们的生活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身边的人,甚至形成风气。比如热爱球类运动,夏天去嘉陵江游泳,男女教师结伴而行,他们整洁美观的衣饰也在引导着小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我来说,有一小习惯就是深受老师们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邻居家的小孩,我儿童时期一位小伙伴,很崇敬地对我说,他很佩服这些老师坚持好习惯的毅力,比如,他们晚上坚持刷牙漱口,而一旦刷牙后,绝不再进食。我听后一本正经地说:是呀,就应该这样呀!好像我从小就有这好习惯一样,而实际我是从这时起坚持每晚刷牙漱口的,一直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湧泉相报,对我来说,学校的恩情还真的无以回报。1960年左右,陵江镇的人们正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受着缺衣少食的煎熬,人们正在向一切可食的植物和动物张开大嘴,人人都食不果腹,几岁的娃娃又能到哪里去找到充饥之物喃?感谢蓬安中学,那时候采取了一条济贫救困的措施,让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到学校去搭伙食,因为学校自种了一些土地,每年蔬菜粮食收获后可以补贴伙食团,进去搭伙后至少可以吃饱肚子。有可能不是所有子女都可去搭伙,每家可能限制了人数、年龄的吧,我和我哥进学校去搭了一段时间伙食,但我的姐姐们都没有进去,但就这样也是救了好多娃儿的命,因为那时真有可能饿死的。为此,我要感谢蓬安中学救命之恩,要感谢她为蓬安的建设发展从文化上、人材培养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感谢你,我心中的蓬安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