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地利共和国是中欧南部的内陆国,这个位于欧洲中心的国家,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国土面积83879平方公里。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p> 这也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国家。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战败,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解体,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德国吞并。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地利终于重获独立。 作为欧洲最小的国家之一,奥地利主要是一个高地地区和高山国家,东阿尔卑斯山占据其领土的 60%。多瑙河从西向东流经该国北部,全长约 350 公里,为其境内的旅游胜地增添了无穷魅力。 维也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维也纳(Vienna),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它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p> 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 如今,维也纳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 这是一座典雅、美丽、整洁的花园城市,已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维也纳历史中心的城区中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老街区,2001年,维也纳历史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出行多日,在维也纳遇上了雨天,我们对这座音乐之城的认识就从朦朦细雨中的市政厅开始。 ⬇️1873年完工的市政厅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其拱廊、凉廊、阳台、尖头窗、繁复的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风格,98米高塔被视为维也纳的吉祥物。据说,当时的非教堂建筑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市政厅铁人(Rathausmann),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挑战的巧妙用心。 ⬇️维也纳大学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维也纳大学曾培养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匠,也输出过重量级的政界风云人物。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风使这里成为中欧和多瑙河地区繁荣的学术研究中心。校友中有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前联合国秘书长、奥地利前任总统、总理等政要人物。 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音乐之乡维也纳的重要象征。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议会大厦是奥地利国会两院的所在地。大厦兴建于1874年至1883年。建筑师特奥菲尔·冯·汉森男爵将这座建筑设计为希腊复兴式,协调一致的几部分组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庞大建筑。</p> ⬇️议会大厦前的高达4米的喷泉雕像是雅典娜女神,基座旁的塑像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摩尔多瓦河。 为了象征民主来自于希腊,建筑师专门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立面采用古希腊的科林特式柱头,三角檐雕刻着弗兰茨·一世皇帝向十七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 ⬇️霍夫堡皇宫大门是弗兰茨一世皇帝时代的产物。它由彼得诺比勒(PeterNobile)设计。1824年,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门专门选在莱比锡大会战(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的纪念日落成,以此为弗兰茨皇帝败北雪耻。 ⬇️穿过皇宫的大门,就是开阔气派的英雄广场。广场上有两座奥地利的英雄雕像,一个是与土耳其人大战中战无不胜的欧根亲王,一个是成功抵御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爵。广场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8年希特勒在此宣告德奥合并。 ⬇️英雄广场上的欧根亲王塑像。 ⬇️霍夫堡皇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宫苑,这座皇家的城堡坐落在维也纳内城,它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哈布斯堡王朝在这里统治着庞大的奥匈帝国,也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真实景象。这里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至1806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 ⬇️如今,它是联合国的办公地之一,也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上世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在霍夫堡皇宫都能找到其踪迹。皇宫的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间房间,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建成于1888年,广场正中就是维也纳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的特蕾莎纪念碑。玛丽亚·特蕾西亚(又译玛丽亚·特蕾莎)女皇是奥地利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女皇(1740---1780在位),她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君主查理六世的长女,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她生了16个孩子,女儿们都与欧洲各国王室联姻,故有“欧洲丈母娘”之称。她一生中获得过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被称为奥地利的国母。她的著名格言是“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纪念碑主体为亭式碑体,雍容华贵、仪态端庄、头戴皇冠的女皇端坐在碑顶的御座之上,一手握权杖,一手向下平展,似向臣民告戒或问候。碑体四周从上往下是两排罗马柱,罗马柱中间的四个立面,雕刻着特蕾莎时代有着突出贡献的主要人物,有皇室顾问、行政官员、军事将领、艺术家和科学家等等。这些被称为“特蕾莎御座的支柱”人物,支撑起特蕾莎的皇权。特蕾莎纪念碑里的每一位人物都雕塑得栩栩如生,众多的人物构成一组宏大的雕像群,让特蕾莎纪念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广场左右两侧外观相同的建筑分别是自然史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下辖8座分馆,另有7座分馆位于维也纳及因斯布鲁克。主馆就位于与霍夫堡皇宫相对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由统治欧洲近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兴建,它的建成为哈布斯堡王朝丰富的藏品找到一个适合收藏且能够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其中藏品的历史跨越五千年,从古埃及时代、经过古希腊时代、直至十八世纪末,重点在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可惜观展需要大量的时间,我们只能选择放弃。 ⬇️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useum)创立于1807年,展出空间达到8700平方米,是世界级的重要博物馆之一。馆藏珍品从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的丈夫佛兰茨一世皇帝收集的珍品开始,他以珍藏史前的动植物标本以及哈尔施塔特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25000年前的维纳斯像和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宝石花束等而闻名。 <p class="ql-block">⬇️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坐像。歌德,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等,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晚年的歌德过着隐居生活,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在生命最后几年里,终于完成历时数十年之久的两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p> 克恩顿大街是维也纳市中心最著名的步行区,该大街坐落在维也纳的第一行政区。由于它的形状很特殊,像个U字,在维也纳又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所以也被称为金色的U字。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和史蒂芬大教堂也坐落在这里。传统和现代两种建筑风格在这里交融,国际名牌与典型的维也纳家庭企业在这条街上融洽的共存着,整条街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Cafe Sacher创建于1832年,是维也纳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据说茜茜公主在维也纳最爱光顾的咖啡厅就是这间店。其内部装饰也是豪华的宫廷风格,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既然来到了维也纳,我们也不妨点上一杯咖啡,感受一下宫廷生活的氛围和浪漫。 ⬇️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大教堂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末,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 ⬇️这座教堂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欧洲各种古典风格建筑的混合体,也是建筑艺术互相包容、折中调合、兼收并蓄的代表。教堂最初为罗马式风格,以后扩建了两座塔楼,南塔为尖顶挺拔的哥特式风格,北塔为文艺复兴风格。18世纪再次扩建,同时对墙壁的建筑风格加以整修。二战以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历经4个世纪不断地改、修、扩建工程,使这座教堂成为世界上一座奇特的混合式建筑。 ⬇️维也纳内环城路是音乐大师们的塑像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公园内有各大音乐家的雕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维也纳的重要地标,俗称“小金人”的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雕像。约翰·施特劳斯通常指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他创作了5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150首是华尔兹,超越了父亲的生产力和声望,经典的《蓝色多瑙河》等作品更是助他确立了“华尔兹王”的地位。 ⬇️美泉宫(德语:Schloss Schönbrunn ,又译作申布伦宫)是坐落在维也纳(Vienna)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它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传说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于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如今它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1996年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传统巴洛克艺术建筑,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花园总面积共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宫内共有1141间房间,其中45间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整个宫殿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其中有44个房间为洛可可风格。 出行之前查资料知道美泉宫内是不允许拍照的,当时还觉得挺遗憾,谁知抵达后得知美泉宫刚发布的新规中取消了不允许拍照的规定,允许游客用手机拍摄,意外收获总是令人惊喜。 ⬇️大节庆厅(又称大画廊)是整个宫殿的中心,也是举行皇家舞会、国事觐见和大型宴会的地方。 厅长40米,宽近10米,水晶玻璃的镜子、描金的天顶浮雕和雕像金碧辉煌,奢华大气。 ⬇️礼仪大厅,在玛利亚·特蕾西亚时代曾是皇室成员进入大节庆厅参加重大活动前集合的地方。大厅内悬挂的几幅油画描绘了1760年玛丽亚·特蕾莎的大儿子约瑟夫二世与首任妻子帕尔玛公主伊莎贝拉(Isabella von Bourbon-Parma,1741-1763)婚礼大典的盛况。 ⬇️这幅巨幅油画纪录的是约瑟夫与帕尔马公主伊莎贝拉的婚礼大典,油画展现了新娘的98辆礼车进入维也纳的壮观场面,每辆礼车上都有着不同贵族的族徽。 ⬇️玛丽娅·特蕾西娅是哈布斯堡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统治者,在位的40年里,她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新焕发了活力,奠定了奥地利大公国转变为现代国家奥地利帝国的基础。礼仪大厅里女王最喜欢的肖像画家Martin van Meytens于1752年绘制的这幅经典画像,展现了当时被誉为“欧洲第一女强人”的不凡英姿。在她的面前摆放着三顶王冠,分属于奥地利、匈牙利和波西米亚,表明了她的强大统治力和辽阔疆域。 ⬇️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皇的全家福,也是由女皇御用的宫廷画家Martin van Meytens绘制,画面展现了玛利亚·特蕾西亚和丈夫及孩子们在一起的温馨与幸福。 ⬇️对于维也纳,除了“音乐之都”外,最容易令人联想起的大概就是电影《 茜茜公主》三部曲中的女主角、“世界上最美丽的皇后”茜茜公主了。茜茜公主(全名:伊丽莎白·阿玛莉·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作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以及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婚后的她就曾生活在这座有着繁琐宫廷礼仪的宫殿内。真实生活中的茜茜公主并非如电影中那般浪漫幸福,1898年伊丽莎白在瑞士的日内瓦遭到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路易吉·卢切尼的暗杀不幸去世,44年的皇后生涯让她成为奥地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这幅油画的画中人物是按照当时的人脸对比画出来的,作者在画中加入了当时6岁的小莫扎特。 ⬇️漆画厅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在丈夫1765年突然去世后,为了追忆而下令进行改装的。从北京进口的漆画板镶嵌在桃木墙面中间,并装饰镀金的花边。大厅右边这幅油画,就是其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斯蒂芬的肖像画,由意大利画家Pompeo Batoni(1708-1787)凭印象绘制于1769年,左边一幅为女王与孩子们。 ⬇️位于整幢建筑东南角的陶瓷厅,在玛利亚·特蕾西亚时代,这里是家庭娱乐的场所。在现场看时以为陶瓷厅的墙面上镶嵌的是中国的青花瓷,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些实际上是213幅仿青花素描,且都是皇帝弗朗茨一世·斯蒂芬和他的孩子们的作品,据说画上还留有他们的签名,可惜浏览时没有细看。 ⬇️这个房间也许被认为是整个美泉宫中装饰最昂贵的一间,因此被称作“百万厅”。房内采用了非常珍稀的玫瑰木作为护壁镶板,其间镶嵌着来自印度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的宫廷细密画。为了装饰百万厅,细密画被切成了不同的形状,然后以拼贴的形式与墙面装饰结合成新的画面。 ⬇️位于整幢建筑东北角的过间叫东露台阁,因为墙上的鲜花图案,人们也称它为鲜花阁。<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帝国厅,因这里存放着维也纳宫廷唯一留存的帝国彩床而得名,它是玛利亚·特蕾西亚订婚时定做的,原来一直放在霍夫堡皇宫她自己的房间里,1980年才移至此处。 美泉宫花园是1750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下令建造的,她是奥地利境内最辉煌的一座法国巴洛克风格的花园。这座占地2平方公里的花园,有超过30万棵树,经过特别修剪,造型别致,几何图形的花坛和草坪根据季节不同组合成优美的图案,可媲美凡尔塞宫的皇家园林。 偌大的花园除中间与四周留有米白色的碎石铺成的道路外,余下就是两大块草坪与鲜花组成的花坛。草坪如巨大的地毯,布满了鲜花织就的花纹,形成立体的图案。可惜我们游览时,花园正处于更换场景重新种植花卉阶段,细雨中的花园看起来更是显得萧瑟冷清。 ⬇️海神泉(Neptunsbrunnen)位于花园尽头,由赫岑多夫开凿于1765年,水池中央的一组雕塑是根据希腊海神故事而塑造的。手持权杖的海神波赛东傲立于一巨大的礁石之上,身边女神相拥,四位男神各驭一马,破浪而出,整个喷泉充满动感,出神入化,赏心悦目。凯旋门,则位于海神喷泉后面美泉宫最高点花园中的观景亭,是为了纪念奥地利人民为了和平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而修建。 ⬇️林荫道旁的树被修剪成一面高大的墙,沿着植物墙矗立着44尊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这些雕塑大部分都是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的作品。 我们在雨中走进这座久负盛名的奢华宫殿,虽然室内游览的时间和路线都非常有限,冒雨游览皇家花园也未能尽兴,手机拍摄的图片效果更是不尽人意,但这座庞大奢华、珍品荟萃的皇家宫殿和巴洛克式花园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格拉茨 格拉茨(Graz),这座拥有阳光和活力特质的奥地利第二大城市,一方面浓缩了深厚的欧洲文化,另一方面大胆又充满了包容性。城市面积127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自20世纪以来格拉茨就成为奥地利的工业中心,主要有冶金、汽车、机械、仪器、车辆制造、造纸、木材加工、酿酒等,市郊建有斯蒂里亚大水电站。 格拉茨横跨多瑙河支流穆尔河两岸,扼匈牙利平原通往亚得里亚海的要冲,十世纪建小城堡,1240年建镇。1379年,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居住地,1452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后来帝国迁都维也纳,格拉茨一度风光不再,直至19世纪,格拉茨成为奥地利东南部贸易集散地,才迎来古城的再次腾飞。 格拉茨一词来源自于斯拉夫语,意为小城堡,小而精的古城却已经有着九百多年的历史。从巴奔堡家族统治以来,格拉茨逐渐变为一个商业重镇。哈布斯堡家族掌握了统治权之后,王族的亲属们都选择这个城市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另外,格拉茨也是著名指挥家卡尔·伯姆和著名影星-美国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的出身地。 格拉茨作为施泰尔马克州的管理中心和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汽车配件生产地,这里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汽车工业中心,著名的奥地利汽车品牌“施泰尔”就出自这座城市。除此之外,格拉茨以其不计其数的博物馆、歌剧院以及现代美术馆成为“文化之都”。 这座文艺复兴的城市是中欧保护最完善的一座古城,城中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建筑,洋溢着一丝南国风情。1998年,格拉茨被选为“2003年欧洲文化之都”,1999年,格拉茨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格拉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设计之城。这座城市也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而备受游客青睐。 世界文化遗产、欧洲文化之都,这些荣誉让格拉茨在悠久历史的浸润下,显得宁静而有条不紊。尽管这里每年都要举办种类繁多的文化活动,从古典音乐、歌剧、戏剧,一直到爵士乐和前卫艺术,即便是最另类的文化演出,在格拉茨都会渲染上一种优雅的浪漫气氛,也许这正是奥地利人喜欢这座城市的原因,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格拉茨永远保留着自己从容不迫的城市态度。 ⬇️在格拉茨残存的古迹中最有名的当属建于13世纪的时钟塔,该塔不仅是俯瞰整个旧城区的最佳点,也是格拉茨的象征。钟塔高28米,有一座巨大的时钟,钟面上两根镀金的时针一反常态的以短针标指分、长针标指时。据说,中世纪时,为了让山脚下的居民更容易辨认时间,起初造钟时只有一根长针,短针是之后才加上去的。在这旁边还有另一座建于1588年的钟楼,每到正午时分,就会响起洪亮的钟声。这座钟楼是由兰德宫的设计者多明尼哥·阿利欧所设计,如今已成为格拉茨的地标。 除中世纪建筑外,还有大量建筑建于17至18世纪,这也是格拉茨开启工业化的时代。在那个承前启后的年代里,格拉茨人借助几百年来的欧洲文化交汇碰撞,吸纳了不同时代的精髓,让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共存。一座座山墙各有精美装饰,有轨电车在街道间穿梭,构建着看似寻常却又深藏不露的景致。 ⬇️位于穆尔河畔的格拉茨艺术馆,是英国建筑设计师彼得·库克(Peter Cock)和柯林·福聂尔(Colin Fournier)的作品,外形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a friendly alien)。这个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 ⬇️在距离格拉茨艺术馆一街之隔的穆尔河面上,有座与众不同的桥梁,说它是桥,又更像是水上岛屿,两个外形贝壳般的小屋拼接在一起,钢铁构件在玻璃上留下螺旋纹路,两架钢铁桥将它与左右两岸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穆尔岛”。 穆尔岛由纽约设计师维多艾肯西(Vito Acconci)设计,当初是为了格拉茨2003成为欧洲文化之都而建,仅仅是个临时性建筑,随着它的真正建成,人们才意识到一件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更神奇的是,穆尔岛还可以随着水位高低而升降。从河岸俯瞰,整个螺旋状小岛就象一个巨大的银色贝壳,它被认为是艺术与建筑、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格拉茨老城区中心广场(Herrengasse),不仅是格拉茨的心脏地带,更是中欧风情的生动缩影,它以优雅的建筑、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悠闲的生活节奏,为每一位来访的旅行者编织出一幅迷人的城市画卷。 ⬇️广场中央是建于1878年的约翰大公喷泉,青铜喷泉有四位女性雕像,分别象征恩斯河、穆尔河、德拉瓦河和松河。约翰大公被誉为格拉茨史上最受尊崇的统治者。在他治下,格拉茨兴起现代农业,并拥有了铁路,周边地区的铁矿也得以大规模开采。 ⬇️始建于16世纪中期的市政厅是典型文艺复兴风格,圆形拱顶庄严,山墙造型复杂,四根立柱隔开三道拱门,柱顶各有一座雕像,分别象征艺术、科学、贸易与技术。市政厅见证了格拉茨逐步成为奥地利第二大城市的历史。1550年,当时的格拉茨市政厅搬入此处,1803年市政厅扩建。19世纪后期,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市政厅也随之重新设计并建造,成为今日之模样。 ⬇️位于广场旁边的艾格楼房是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外墙为巴洛克风格,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还要数美丽的拱形回廊和墙上雕刻的美丽图案。这栋建筑最初是格拉茨最老的药房,建于1535年,17世纪时曾进行过整修,现在已成为施华洛世奇的店铺。<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除了悠久的历史与古朴的建筑,格拉茨还诠释了理想城市的定义: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太拥挤,遍布博物馆,有足够多的公共空间和绿化,缓慢从容,但又有繁华商业与新潮的一面。 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幸运的格拉茨平均每年拥有300多天的晴朗天气,阳光洒在一座座老建筑上,折射出的是这座老城低调、优雅的华彩乐章。 萨尔茨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尔茨堡,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户,也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和获奖更是让萨尔茨堡名扬四海。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有自然与文化的完美交融,艺术与音乐的奇妙旋律在岁月的流逝中经久不衰。</p> 总长225公里的萨尔茨河流经萨尔茨堡,它是地跨奥地利和德国的因河众多支流中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美丽的萨尔茨河把萨尔茨堡一分为二,左岸是始创于7世纪末的老城,右岸是新城。各具特色、历史久远的尖塔教堂和修道院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的园林和千姿百态的喷泉,点缀着城市的各个角落。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与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萨尔茨堡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巴克桥(Makartsteg)横跨萨尔茨河,连接着萨尔茨堡南北两岸。这是一座人行桥,以其护栏上挂满了同心锁而闻名,由于它在春秋季节尤为美丽,许多游客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访问此地,体验其浪漫的氛围和美丽的风景。 米拉贝尔宫和花园几乎是所有到访萨尔茨堡的人都会前往打卡的游览之地。这座位于城市中央、由总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宫殿和花园,当年以这位情人的名字命名为“阿尔滕奥宫”,沃尔夫·迪特里希的继任者马尔库斯·西蒂库斯为了抹去这段不光彩的故事,将其更名为“米拉贝尔宫”和“米拉贝尔花园”。 ⬇️米拉贝尔宫的建造始于1606年,并在1721至1727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建筑群,花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如今这里已成为萨尔茨堡的市政厅。 米拉贝尔花园不仅因其美丽的建筑和园林设计而闻名,还因为它是电影《音乐之声》的重要取景地而广为人知,为此,我特意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片中许多经典场景,如玛利亚和孩子们在花园中欢唱“Do-Re-Mi”的许多镜头,都是在米拉贝尔花园中拍摄的。影片获得了同年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跃马喷泉和下图中的雕塑门,也都出现在了影片中。 米拉贝尔花园是典型的巴洛克式花园,它是按照著名建筑师Fischer von Erlach的设计建造而成,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四周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像。 四组神话主题的雕塑分列四周,均为意大利雕塑家Ottavio Mosto的作品。 ⬇️站在花园大道上,可以远眺萨尔茨堡大教堂和屹立在山岗上的萨尔茨堡城堡。 米拉贝尔宫及其花园不仅是萨尔茨堡的骄傲,也是奥地利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慕名前往,寻找和体验《音乐之声》的艺术魅力。 ⬇️萨尔茨堡老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就是天主教的中心萨尔茨堡大教堂。大教堂最初的建造时期可追述到公元774年,自它落成之日起,就与教廷王侯的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经历了1598年的一场大火后,1614年主教马库斯·史提库斯依照桑提诺·索拉力的设计开始重建这座大教堂,1628年,巴黎斯·罗德龙主教主持了大教堂的落成仪式,大教堂的穹顶则建于1660年。 ⬇️萨尔茨堡是一个花园之城、音乐之城,而花园中的瑰宝就是莫扎特。莫扎特广场位于主教广场东北侧,广场中央高高竖立着莫扎特的铜像,这里是全世界音乐家的朝圣之地。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萨尔茨堡 “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就镶嵌在雕像前的地面上,以示莫扎特对这座城市的精神价值。从1945年起,每年的7月下旬萨尔茨堡都要举行为期5周的国际莫扎特音乐节,这也是久负盛名的欧洲三大古典音乐节之一。 ⬇️粮食胡同应该是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这也是最能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最为醒目的是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这些用金属打造出来的招牌,依然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让这条古老的胡同风采不减当年。 ⬇️1756年1月27日音乐天才莫扎特就出生在粮食胡同里。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他们一家从1747年至1773年都居住在这栋米黄色6层楼的三楼。如今,莫扎特出生地已建成莫扎特博物馆,吸引着众多游人参观游览,缅怀音乐大师,感受艺术氛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没想到奥地利最古老的咖啡馆不在首都维也纳,而是在萨尔茨堡。在过去的岁月中,托马塞利咖啡馆一直是饮食享受的先锋,这个咖啡馆自1703年开业以来,已经积累了300多年的历史和传统,在Tomaselli家族一代代的精心传承下,Cafe Tomaselli已经成为萨尔茨堡一个不可取代的标志和代表。 ⬇️途径一个街心小花园,几棵高大的红玉兰正逢盛花期,满树只见花儿不见叶,鲜红的花朵甚是耀眼。 萨尔茨堡,一座永不褪色、活在音乐声中的千年古城。有着传奇色彩的阿尔卑斯山养育了它,使它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着动人的美丽。在莫扎特美妙音符的浸染下,古城更是多了一份优雅,多了一份浪漫,让每一位来过的人都铭记于心,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