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渝黔三省游(一)【2024.8.29-9.2】

畅星晶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计划外说走就走的旅行。2024年8月29日,我们这个有五十名游客的大团从广州南站出发了。</p> 黔阳古城 <p class="ql-block">再访黔阳古城。前几年,在大学同学薛明贤陪同下,我们走遍了古城的各个角落。而今跟着旅游团,匆匆忙忙 惊鸿一瞥,就在古城一隅转了一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广西的三江南站驱车来到黔阳古城的时候,已经是接近黄昏了。为了节省时间,导游带着大家从古城的东正街进入,避开了最热闹的北正街和南正街。好在进入古城不远,就见到了沿街摆放的几百米长桌宴,给本来相对僻静的东正街增添了浓浓的民族风味。</p> <p class="ql-block">长桌宴的尽头,就是黔阳古城最经典的景点芙蓉楼。芙蓉楼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它不仅是历代墨客吟诗作画之处,而且是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龙标 (今洪江市黔城)县尉时宴宾送客之地。王昌龄在此写下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著名诗句。王昌龄常在芙蓉楼宴宾吟诗,芙蓉楼也因王昌龄而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清白传家(杨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紫薇高照”大院系祖藉昆明的杨文赐父子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建。杨文赐为官约己爱民,清谦自守。杨氏三代五人在当地主讲书院、行医济世等事迹均有传见《黔阳县志》。</p><p class="ql-block">大院为明清侗汉民居建筑融合典型,约700平米,内有四个小院构成“紫薇高照”格局,为黔阳古城最具文化特色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庙是古城内的一座传统建筑,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碑刻,是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我们上次来时正在闭门修葺,这次赶在关门前入内睃巡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节孝祠位于古城北端的育婴巷,是文庙系列建筑的一部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后于清道光、光绪年间多次复修。节孝祠右前方是‌黔阳试院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清代科举考试最基层的考点。‌‌</p><p class="ql-block">节孝祠在历史上曾有多种用途。民国时期,节孝祠曾为‌县党部、‌抗敌后援会办公场所,以及‌戴笠的临时公馆。这些历史事件为节孝祠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少伯井</p><p class="ql-block">相传为王昌龄谪贬任龙标县尉时所建。清顺治年间,黔阳古城被围困,百姓靠此井水生活,终得无恙,为感谢王昌龄掘井之恩,将此井命名为"少伯井"。这口井不仅面积宽、流量大,且水质好,可饮用,煮饭特别香,还有保鲜作用。而且,少伯井井中有井,井下有井,神奇神秘。另此井也是《恰同学少年》在黔阳古城拍摄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渤海世第</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黔阳县令龙光甸之子龙启瑞被"少伯井"故事所感动,于少伯井附近挖了一口井,后龙启瑞高中状元,人们便将此井命名为"状元井"。不久,据说是山东渤海王的子孙,举人高思慧修建窨子屋,取名"渤海世第",将"状元井"圈于院内。</p> <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突然一阵剧痛从双脚掌袭来,是我犯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错误——不该穿了一双轻薄的软皮鞋!因为鞋虽轻软,但鞋底也相对单薄,平时在城市里平坦的道路上走觉得舒服,可到了这种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走,就唤醒了好久没作怪的脚掌骨刺,每走一步就像钉子刺一下,疼得我冷汗直冒,浑身颤抖。这几天的行程注定要挑战自己的坚强和意志力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黔阳古城,前往芷江和平国际大酒店入住。</p><p class="ql-block">芷江龙津风雨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后,几经贻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行程的第二站是“一脚踏三省”的边城,路上经过通道服务站,里面的陈设颇有几分江苏高速服务区的风格。</p> 边城 <p class="ql-block">“边城”是湖南(茶峒)、重庆(洪安)、贵州(迓驾镇大坪)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p><p class="ql-block">因了沈从文小说《边城》,湖南将茶峒改为“边城镇”。花垣河在此由北向南,河东为湘,河西为渝、黔。边城景区绝大部分在湘,少部分在渝。</p> <p class="ql-block">车上所见,已到了边城(茶峒)入口,但是未停,去到了重庆(洪安),因为那里有个“边城龙艄公美食码头”,我们可以在“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的地方品尝到三省不同的辣味。</p> <p class="ql-block">“重庆的豆腐贵州的鱼,湖南的红烧肉最迷人”,一餐尝到了渝的麻辣 黔的酸辣 湘的香辣,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p> <p class="ql-block">三省界碑</p> <p class="ql-block">河的对岸,是湖南茶峒。</p> <p class="ql-block">桥的两端是渝湘。</p> <p class="ql-block">来到洪安渡口,坐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的拉拉渡。</p> <p class="ql-block">身后是洪安古城,但沈从文《边城》所写的故事原型主要发生在对岸的茶峒。</p> <p class="ql-block">“……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 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p><p class="ql-block">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摘自沈从文《边城》)</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仍在,与沈从文描绘的情景不同的是:现在的渡船只渡人不见了牛马羊,且每船限载15人。拉船的不再是竹缆,而是钢缆;两岸承力的也不再是竹竿,而是现代钢铁制造的卷扬机。虽是公家的,但是每个乘客都需手机扫码2元才可跻身于上船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在河里摸鱼捞虾的村妇。</p> <p class="ql-block">陶犬看门,黄狗睡觉。</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旅居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边城》源起之处,是湘西最纯朴的民宅,湘西传统文化生活之窗,边城的人间烟火与文学大师的时空交织。</p><p class="ql-block">沈从文旅居地以"实景道具还原民居"的展陈方式进行情景化动线设计。在此参观游览,可以追寻大师足迹,感受大师灵气,边城文化的密码,很大一部分就浸润和潜隐在这个看似极其平常的古宅之中,这里就是一部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交融的"边城"缩影。</p> <p class="ql-block">集合时间到了,意犹未尽的我强忍着双脚掌的疼痛再坐拉拉渡回到重庆洪安。拉拉渡管理人员见我年龄大,一瘸一拐,让我扫码后站到队伍最前面,并嘱咐负责隔离带的人等我上船后再打开放行隔离带,还让我尽量坐到船头去,以便到岸后能尽早上岸。这湘西的边民还是沈从文笔下那样一如既往地纯朴!</p><p class="ql-block">一桥连两省,对岸是湘西茶峒。</p> 秀山川河盖 <p class="ql-block">“在凌云绝顶之上,一片方圆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改周边山石林立的态势,横亘在千山万壑之中” ,无遮无拦,一马平川,像一只巨大的鞋底,云卷云舒,山影婆娑,恍若仙境。这就是重庆秀山川河盖,有“中国桌山”之称。在这里,“春看映山红遍、夏可乘凉避暑、秋观芭毛秋雪、冬赏北国风情”。</p> <p class="ql-block">“云端天梯”索道起于龙池镇水源村河坝组,止于涌洞乡楠木村宋家岩口组,是秀山县第一条单线循环脱挂式抱索器索道。索道全长1533.23米,最高运行速度6.00m/ s ,每小时最大运量1500人。乘坐川河盖景区索道,沿途还可欣赏梳子山、星空酒店、天然草场等众多景点。置身穿云破雾的缆车中,宛若徜徉在人间仙境,绝妙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索道之前,上到川河盖只能在蜿蜒曲折的简易公路上驱车前往,道路险且长。云端天梯使得天险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源为网上下载,仅供美篇说明参考。</p> <p class="ql-block">下了索道,换乘景区观光车,在星空酒店入住。</p> <p class="ql-block">川河盖星空酒店很有特色。它分为星空酒店 爱情草场 露营基地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星空酒店全都是联排别墅,一户一座,分好几个区,每个区分别用英文字母标志,区中又标房号,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走错区域。</p> <p class="ql-block">爱情草场面积很大,在草场上竖立着一些爱心类的塑形图案设计,供人们作主题拍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与爱情草场一路之隔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草坡,既避开了爱情草场上密集的人群,又因周边有树林及掩映在树丛中的屋宇而拍摄起来更能出片。</p> <p class="ql-block">8月30日是周末,很多人携家带口来露营基地安营扎寨。</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夜景很迷人。</p> <p class="ql-block">刚刚结识的团友新哥 老乔,因为共同的摄影爱好而一见如故 相识恨晚。新哥一直想学拍摄星空,看到酒店上空星河灿烂,便找到了他们住房后方一片没有光污染的地块发微信邀我们过去。于是我们四人通力合作,相互切磋,反复调试,竟然用手机配八爪鱼支架也拍出了星空照片。</p> <p class="ql-block">新哥是我们几个中最兴奋的,他回到房间,夫人已经入睡,于是他轻轻走到阳台上,架上刚才没带出去的手机支架,用刚才大家切磋交流的方法对着星空拍摄,佳作在团友群里引来一片喝彩!</p> <p class="ql-block">朝阳初升。</p> <p class="ql-block">薄雾弥漫。</p> <p class="ql-block">我们兴致勃勃地向下个目的地出发。</p> 亚木沟 <p class="ql-block">亚木沟风景区位于铜仁市江口县境内梵净山脚下,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也是户外探险之地。曾有著名诗人在游览亚木沟后挥毫写下“冬暖夏凉神仙府,山清水秀亚木沟”的赞语。</p> <p class="ql-block">亚洲第一玉牛</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苗草堂</p><p class="ql-block">在经过苗草堂的时候,我有点“病急乱投医”,询问坐堂的“苗医”有没有快速止痛药,因为我被双脚掌的疼痛折磨得有些受不了了。“苗医”拿出一个滚珠头药瓶,在我的痛处来回滚了几下,再用保鲜膜包裹,承诺半小时左右可以止痛。于是我就敷着他的药走了。没想到大约十几分钟以后,脚掌开始发热,而且越来越烫,如同在燃烧的火炭上行走,疼痛感被麻木了,但是灼烧感更是让我寸步难行!我赶紧撕掉保鲜膜,用袜子去抹除药汁,但还是止步于景区门口不远之处了。</p> <p class="ql-block">红石桥</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大鼓</p> <p class="ql-block">亚木飞瀑</p> 朱砂古镇 <p class="ql-block">朱砂古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是一个因资源枯竭而转型发展的旅游景区。这个地方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成为了多部电视剧的取景地。其中有讲述了中国“汞都”铜仁市万山区从资源枯竭到涅槃重生的过程的当代工业、都市电视剧《看万山红遍》, 以万山转型发展为故事原型而创作拍摄的电视剧《沸腾的群山》。</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朱砂矿产地,开拓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工程。每一米都见证着已经过往的历史。这里,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里,便是千年丹都﹣﹣朱砂古镇。</p><p class="ql-block">朱砂古镇旅游度假风景区,在历史遗留的生产和生活建筑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打造出极具主题特色的、20世纪50-70年代怀旧文化体验小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以朱砂矿石和汞矿石造型建造的悬崖酒店。</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职工生活区,也是20世纪50至70年代工厂矿工们生活的缩影的集中体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重温“中国汞都”在国家艰难时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历史;寻找那些年匆匆逝去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地下长城”是昔日采集朱砂矿石和汞矿石的坑道。这里采矿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有了外国资本的开采,所以坑道错综复杂,层层叠叠。现在将建国后有规划开采的部分坑道改建成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些中外矿主只管吮吸矿工们的血汗,视矿工们的生命如草芥,殒命的矿工都被无情地抛入坑道口外的山沟,所以这里过去被称为“万人坑”!</p> <p class="ql-block">出了坑道,是一条全长1213米(其中玻璃栈道65米),宽1.6米,与深壑平均高度约100米的栈道,这条栈道东面止于悬崖泳池,西面连接景区大门,主要功能是联通各个坑道。</p><p class="ql-block">栈道沿途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壮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黑硐子、云南梯;有世界最古老的朱砂采矿坑道和最先进的声光体验,有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有引人入胜的动人传说。栈道顺势而旋,在十里悬崖上蜿蜒曲虬,时而从千年茂密丛林穿过,时而在百米悬崖上凌空飞越。</p> <p class="ql-block">在“汞都展览馆”,陈列着许多矿石精品。</p> 苗王城 <p class="ql-block">苗王城是西南地区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得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古苗寨。苗王城于明洪武年间初步形成的——经过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波和吴黑苗等苗王的长期经营,逐步成了苗王城。 此城设计“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是一个具有相当军事构筑工事水平的古王城,有很高的观赏、保护和旅游价值。</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参观朱砂古镇后,入住苗王城已经很晚了。从下大巴的地方到苗王城宾馆住宿的区域还有一段路程,宾馆派来一辆电瓶车,声称“只运行李不载人”。但是五十人的行李一辆电瓶车也装不下呀,而电瓶车司机就咬定公司只派了她运一趟的活。于是导游和宾馆沟通了好一阵,终于同意电瓶车来回接送两趟了。接送次数的问题解决了,谁走第一趟又成了新问题。这个问题立刻让旅行团内部的人性显露无遗。有个十人的小团伙,每到一个景点,经典的打卡处总是会被他们占住,不拍个尽兴是不会让出来的。现在又到了他们兴风作浪的时候了:他们会把团伙之外的行李挑出来,首先安放好他们的,有空余地方才容许别人放行李。这样自然引起了公愤,吵吵嚷嚷内讧了很久,终于是强者获胜。我和一些佛系的团友,看着他们把自己的行李从车上拿下来,又看着他们在争吵结束后扬长而去。第二趟车来的时候,心生不忿的团友一致让我们几个腿脚不便的老者和行李一起坐车走,结果又遇到规则的阻碍。这次是司机主动打电话给领导,领导很快安排了两辆私家车过来把我们几位接走了,然后对我们的服务态度好得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早晨起来,又是新的太阳。昨夜小小的不快早已在宽敞舒适的安乐窝里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苗王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经过数代苗王的经营,逐渐发展成为‌腊尔山区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分为东城和西城,拥有2000余米的城墙、4个城门和11条巷道。</p> <p class="ql-block">苗王城拦门酒</p> <p class="ql-block">城门内广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苗王城解说员重点介绍了苗王城公俗良序的管理机构——神判台。神判台建筑外形为苗族传统吊脚楼,是展示古代苗族法文化的主要场所。神判台旁边为村寨土地庙,在苗族民间,土地庙是负责地方治安,二者的相邻布置,正好构成苗族社会的"法"系统,从精神信仰层面管护苗王城安全。神判台的最高判官是苗家尊奉的蚩尤。</p> <p class="ql-block">苗王府</p> <p class="ql-block">苗家手工艺</p> <p class="ql-block">苗家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苗家姑娘</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峡谷中的苗家民居</p> <p class="ql-block">苗王城内的“百苗长廊”,是了解苗家历史 文化 风俗 生态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苗王城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苗家民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现在仍在使用的交通工具——索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