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广州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南国花城广州是我的故乡,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海珠广场是经常来的地方,当年首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就在这里,这里还有华侨大夏,五仙门发电厂也在这里,一直到七十年代还在。发电厂不在了,其他还在。这里有海珠桥,还有六十年代引以自豪的广州宾馆,这是一幢二十七层的建筑,在那个年代是全国最高的建筑。</p> <h3>  1962年,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以&quot;珠海丹心&quot;被评为羊城新八景。设计者:林克明,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回国后为广州城市建筑设计立下汗马功劳。从海珠桥起,沿海珠广场、广州市政府、中山纪念堂一直到中山纪念碑,这条长达12公里,贯穿南北的广州中轴线,是广州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有赖于林克明的直言与独特的设计眼光。广州市政府是林克明的另一扛鼎之作,其建筑风格、造型方式都是在&quot;和而不同&quot;的设计理念下进行的。中山文献馆是林克明回广州后首个负责设计的项目,也是他第一次运用传统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的尝试。</h3> <h3>  这是我自小就来游玩的六榕寺,原来这里有水塘和曲桥,现在给掩埋了。六榕寺内的花塔当初可以随便上去,只是需要花五分钱。</h3> <h3>  在广州市六榕路,有一座1400多年历史的佛教古刹六榕寺。该寺是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在寺庙的山门上悬挂着横匾&quot;六榕&quot;两字,山门两侧是&quot;+&quot;的对联。这都是六榕寺与苏东坡的一段因缘。</h3><h3> 宋朝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奉诏北归,途经广州,慕名到寺内游。他被寺内六棵苍劲如钒龙的榕树所吸引,欣然挥笔题&quot;六榕&quot;两字,字迹潇洒道劲,成为苏东坡有名的墨宝,寺僧将它刻于石壁之上。.这座寺庙自此俗称六榕寺。1982年后重修六榕寺,就把苏东坡的&quot;六榕&quot;两字制成匾额,挂在山门之上。</h3><h3> 六榕寺是禅宗道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quot;四大丛林&quot;。它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当时梁武帝萧衍母舅昙俗法师,千里迢迢到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带回广州。广州刺史萧裕特地营造宝严寺迎接供奉。后改名为长寿寺。</h3><h3> 唐朝初年,文坛四杰之一王勃曾游历于此,撰写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和塔碑记》,是研究寺塔历史沿革的重要史料。此碑在清代已湮没,现在又重新校勘沙刻,陈列在寺内的碑廊里。</h3><h3>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时,寺内供奉禅宗六祖慧能,以修净业,因此改名为净慧寺。在现存的六祖堂内,供奉着当年以紫铜铸造的六祖慧能铜像,高1.8米,重约一千公斤。六祖结跏趺坐在太师椅上,闭目坐禅,其容貌和神态与曲江县南华寺慧能肉身像非常一致,神态栩栩如生,超脱高洁,又自然和蔼,象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正在端坐静虑,让人不忍打扰。这尊铜像铸工精美,雕刻细致入微,是六榕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六祖堂前椿树苍翠,菩提婆裟,别致的补榕亭和苏东坡书的&quot;证道歌碑刻,掩映在绿荫之中。原六祖堂前有&quot;曹溪法乳&quot;牌坊,刻有近人柳桥金保泰撰书的长联,描述了寺中景胜文物:</h3><h3> 胜迹数名山,达摩履,东坡展,王勃碑,当年蛮海寻幽,三百钟声留过客;</h3><h3> 仔肩担大法,舍利塔,南宗像,太湖石,此时格亭得古,五千弟子有传人。</h3><h3>此牌坊毁于&quot;文化大革命&quot;中。</h3><h3> 现在六榕寺保存下来的最有特色的建筑是花塔。它原名宝庄严寺舍利塔,与宝严寺一起兴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 (537年)。唐时王勃赞美它&quot;仙楹如雨,岩披云翳之宫,采槛临风,似遏扶遥之路&quot;。此塔吸引了众多游人观瞻:&quot;倾都共仰,溢郭周窥,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七重&quot;。宋代初年,塔毁于火。宋元祐元年(1086年)重建,历时11年才竣工。内供奉千佛像,易名为千佛培。此后历代都有重修,今塔墙内还砌着印有北宋铭记的塔砖。塔身原为砖木结构,1915年因广州地震时受到损坏,1933年整修时内部用钢筋水泥加固,近年又加以整修,仍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h3><h3> 该塔建筑精巧,造型别致,通高57米,外观八角九级,因以琉璃瓦盖檐身,塔身色彩绚丽美观,塔顶之上有宝珠、双龙珠、九霄盘等组成的塔刹,整座塔造型华丽,通体玲珑剔透,宛如花柱屹立在蓝天上,故俗称&quot;花塔&quot;,又称六榕塔。</h3><h3> 花塔内从底端到最高层有一大铜柱,柱上刻着千佛铜像。这一铜柱连同塔刹,重达5000公斤。塔外观九层,每层皆有暗层,内里共十七层,暗层作上下之用,明层只作过道通风。沿梯级可达塔顶。登花塔的诀窍是上塔右转,下塔左转。否则塔有八面,人进入塔中便好似进了八阵图,绕完八面才找到更上一层楼的梯口。记住登塔诀窍就可以每层少走六面的冤路。花塔是花城广州市内现存的最古建筑,也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见证。登塔凭栏远眺,全城景色历历在目,绵绵珠江、叠叠云山,鳞次相比的高楼大厦掩映在绿树成荫之中,让人心旷神怡。</h3><h3> 1982年9月1日,六榕寺由广州文物管理部门移交给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9月2日适逢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有三千多游人香客前来参观、朝拜。</h3><h3> 十多年来,六榕寺在寺庙维修管理、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对外友好往来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云峰法师任六榕寺住持,他不仅是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还是广东省人大常委,是位爱国爱教的好当家。1982年六榕寺交由佛教界管理后,云峰法师面对&quot;只见花塔不见庙&quot;的支离破碎景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首先着手重建大雄宝殿。政府拨款20万作为筹建基金,并得到广州市社会名流和海内外广大教徒的鼎力相助。这些年来,六榕寺先后完成了大雄宝殿、说法堂、僧舍、观音殿、功干堂五大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580平方米。各殿堂佛像也全部进行了修复,并重新装金,使整个寺庙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千年??,生活不断改善,做到以寺养寺,自给自余。</h3><h3> 六榕寺的大雄宝殿于1984年6月竣工。重修大殿高14米,面积300平方米,琉璃瓦面,庄严雄伟,体现了我国南方的古建筑风格。大殿正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书写的&quot;万德庄严&quot;金字匾额,笔力雄健;神韵浑藏。大殿瓦檐下的&quot;大雄宝殿&quot;四字是羊城书法学会会长连登所书。在大雄宝殿殿正中供奉的三尊铜佛像高6米,重10吨,为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造。这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现重新装金。殿内还陈设各种法器,帐幔、长幡等,把殿堂装饰得五彩缤纷。佛前有三盏由48支小灯组成的莲花灯,交光互映,使佛像更加金身显辉。在大殿南侧,重建了法堂。六榕寺内文物荟萃。在碑廊里,保存着由宋至清代的碑石二十余方,有的图文并藏,是研究六榕寺和花塔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有一块&quot;宋苏文忠公笠展像&quot;石刻,碑上所刻的苏东坡头戴竹笠,脚踏木屐在雨中行走。这还有一小段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天苏东坡访友途中遇雨,到一农舍暂避,农户非常热情,以红蕃薯招待他,临行还送他竹签和木展。苏东坡告别农家后,不觉在泥泞竹林中迷失了方向,正着急,遇到一个牧童,苏象看到救星询问路径。牧童说,你就顺着这条有牛屎的路,拐个弯就到了。苏东坡每每回忆这件事,总是感慨地说,自己既懂诗文,又能做朝廷的官,但到了乡间,连牧童都不如。此后,每次雨天,他特别喜欢头戴竹笠、穿木展,因此有人就给他画了这张签屐图。</h3><h3> 1985年7月,泰国国王的皇兄、泰国越卫律哇那蓝寺住持三廉大师向六榕寺赠送了一座木质舍利塔。舍利塔高约60厘米,系木质精雕细刻而成。舍利塔安奉在大雄宝殿。三廉大师和六榕寺僧众共同礼佛诵经,祝愿世界和平、中泰两国人民安乐。7月下旬,泰国教育部又赠送给六椿寺一尊释迦牟尼佛铜像,高1.8米,重800公斤。8月5日,即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六榕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奉安仪式,僧众及信徒四千多人参加了仪式,将释迦牟尼铜像供奉在友谊佛堂中。第二天,泰国国会主席乌吉等40多人来参观六榕寺时说,这尊佛像是泰中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见证,并祝愿两国人民友谊和佛教徒的友好往来不断发展下去。</h3><h3>观音殿重建于1987年,高13米,面积233平方米。殿内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造的观音菩萨铜像,像高4米,重5吨,神态安详自若,铸造工艺精美。</h3> <h3>  这是广州的母亲河,自小就与她结下不解之缘。</h3><h3> 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有狭义和广义之称。更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广州西北方的&quot;三水&quot;汇合后,由北向南,又从西到东流经广州市区的那一小段河道。</h3> <h3>  在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那段河流原来是很宽阔的,约有2公里宽。原来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带,而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在宽达2公里的珠江中,原来有3个礁石岛,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海珠石是旧时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被称为海珠石。宋时该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h3> <h3>  这是滨江西路,对面就是沙面,中间的珠江水面称为白鹅潭。</h3><h3> 环绕广州荔湾区沙面岛的珠江河面,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处,此处上承西北两江之水,但以潮汐畅通,淤积不烈,河面宽阔浩淼,烟波荡漾,风景秀丽怡人。</h3><h3> 人们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白鹅潭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nbsp;</h3><h3>  在明代正统年间,广东南海连接发生了几场天灾,人民生活异常困苦。可是残酷的官僚和地主并没有因此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反而变本加厉地压迫农民,终于一名叫黄萧养的南海冲鹤堡青年因不堪忍受剥削愤然揭竿起义。因顺应民意,短短一个月内竟聚集了万余人,他们越战越勇,浩浩荡荡地打至广州。第二年的六月,起义军用战船300多艘在白鹅潭的江面上打败了来自广西前来镇压的官军。传说在这次战斗中,两只经常在江面随意游弋、时隐时现、被视为&quot;神鹅&quot;的大白鹅竟然为黄萧养战船引航导路。因寡不敌众,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还是被明军镇压下去,黄萧养战死。然而在民间,则传说当他撤退到珠江边,在&quot;前无去路,后有追兵&quot;的紧急关头,两只美丽的大白鹅从江心浮出,游至江边,伸颈拍翼背着黄萧养向江心游去,消失在茫茫迷雾中。以后,人们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里的江面称为&quot;白鹅潭&quot;。</h3> <h3>  到清道光时,白鹅潭一带因数千妓船聚集而变得非常热闹。花船极华缛,对列成行,用板排钉连成路如平地,皆用洋锦毡氍铺垫,疑在陆上。船上海鲜美食,乐曲戏班,莺歌燕舞,风情万种。每当明月初升,晚潮乍起,公子哥儿流连于此,笙歌彻夜。后花船遭火灾,被焚烧殆尽,昔日风光不再现。</h3><h3>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沦为英、法租界,白鹅潭成为帝国主义军舰耀武扬威的地方,并在南面码头上,建一日字方亭称&quot;绿瓦亭&quot;,专供外国人上落船之用。1949年10月1新中国成立,沙面真正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鹅潭回复平静。当时还有很多人以船作居所,被称为&quot;水上人家&quot;。在50年代时周恩来总理南下视察珠江,决定由中央拨款,兴建住宅,让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在绿瓦亭外水面上,建造&quot;鹅潭酒舫&quot;,接持中外游客品尝广州名菜美点。</h3><h3><br /></h3> <h3>  这是从小学开始就到这里接受教育的地方,广州鲁迅博物馆,也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旧址。</h3><h3> 广州鲁迅纪念馆筹建于1957年,以1906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钟楼为馆址。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h3><h3> 1959年10月1日,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同日开放,归广东省博物馆管辖。2013年,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从广东省博物馆单列出来,独立建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直属广东省文化厅。2016年11月12日重新开馆。</h3><h3> 广州鲁迅纪念馆现有《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和近代教育变革》《九天六夜秋闱苦 一点三方举子梦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四个基本陈列,并复原了国民党一大会议礼堂、鲁迅旧居、中山大学会议室等。</h3><h3><br /></h3><h3><br /></h3> <h3>  这片绿色的草坪和大榕树,对面就是原来的广东省博物馆,自小就经常经过这里,有时候在大榕树下乘凉,也经常到博物馆参观。</h3><h3>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文明路215号,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馆内古榕环抱,木棉参天,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被誉为闹市中的"绿洲"。大院的钟楼内有-"一大"旧址和鲁迅纪念馆。</h3><h3>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至1959年10月建成,三层陈列楼展场面积为2300平方米,主要收藏和保存广东历史文物(以出土文物为主),举办陈列展览,开展宣传教育。1992年底又建造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展馆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13个展厅、2个序厅和一个学术报告厅。30多年来,博物馆文物藏品从4000多件增至12.4万件,有陶瓷、字画、端砚、金木雕、钱币、出土文物等一级文物300件以上,图书资料5万余册,举办过各种陈列展览上百次,受到国内外宾客和广大观众的赞赏,在华南及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h3><h3><br /></h3><h3><br /></h3> <h3>  大元帅府旧址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元帅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h3><h3> 1917至1925年间孙中山先生曾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8020平方米,由南北两座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和门楼等组成;两座主体大楼为三层劵拱的西式建筑,南楼设&quot;帅府百年&quot;复原陈列,北楼有&quot;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quot;的基本史料陈列和专题陈列。</h3> <h3>  这是广九火车站,当年我们经常到这里来迎接外宾,到车站参加劳动,主要原因是我们中学离这里很近。</h3><h3> 站址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白云路,是九广铁路华段的终点站。自1974年新广州站竣工启用后,该站即被拆除。是广州历史最长的火车站,建于民国初期,西方近代建筑风格。上世纪70年代流花路广州火车站建成启用前,一直是广州铁路主要的客运枢纽,见证了广州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经济困难时期,广九站曾开放三日,让民众去香港,不用通行证;很多国家元首来访,都是通过广九站踏入广州。流花路新火车站建成后,广九站虽功能停止,但一直存在,十年前,因房地产开发而遭彻底铲除,而今天只留下一条广九大马路。</h3><h3> 香港划归英国管治之后,随着建设逐步完善,作为广东省城的广州,与香港的快速交通愈显必要。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候补知府易学灏,向两广总督李瀚章申请,拟凑集商股方式,修建两地之间的铁路。时因粤汉铁路尚未修通,计划没被朝廷批准,直至1899年,清政府与英国议定,修建广州至(英租借地)九龙的铁路,又因故而搁置。8年后,即1898年8月,才让英国人取得广九的承办权。 1907年1月,京汉铁路总办唐绍仪,与中英银公司在北京订立《广九铁路借款合同》共计20条。合同上:广九铁路从广州大沙头至九龙178.55公里,双方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英、华两段,英段长35.78公里,由英方负责修筑;华段长142.77公里,由中方向英方借款修筑。这年上半年完成设计,8月同时动工。仅过两年,1909年,广州火车站就在大沙头落成,1911年10月8日,广州至深圳的铁路通车。年底,中、英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连通。这时,恰逢武汉辛亥革命爆发,注定清廷无福消受,1912年中、英两方订立联轨营业合同。这条路,广州方面称&quot;广九&quot;,港英当局称&quot;九广&quot;。跨越深圳河的罗湖桥,则是由广州人的骄傲詹天佑先生改装为铁路桥,让火车可以通过。该桥重达250吨,两端桥孔为6.17米钢槽梁,中桥孔为32米钢梁,十分&quot;大旧&quot;,雨季会阻碍泄洪,造成水浸。今天如&quot;自由行&quot;,还能看见旧桥就在近旁。</h3> <h3>  这里原来是广九铁路的路基,现在成了宽广的马路。</h3> <h3>  东濠涌,中学期间经常沿着涌边上学,那个时候很多木船在这里的码头卸货装货。有一年城里面的很多蔬菜卖不出去,通过这里装船外运。有时候成捆的中药材桂皮卸在岸边,我们会折上一段来吃。那个时候,水很干净,涌里面可以游泳。</h3> <h3>  这里是原来云香茶楼的旧址,当年经常到这里饮茶吃饭。</h3> <h3> 广东省人民医院,变化很大。</h3> <h3>  原来的东山电影院,曾经在这里看了很多电影,是我们中学经常包场的电影院,在七十年代末,那个时候刚开始有南斯拉夫的电影进来,曾经十二点以后在这里看《桥》这部电影。现在被拆后,成了停车场。</h3> <h3>  这是东山口,这里曾经是中南局的所在地(东面),对面(南面)是铁路工人文化宫,十字路口的西门是邝梅石医院(后来的东山区人民医院),十字路口的北面是电车东山总站。</h3><h3> 当年的东山是党政军机关的集中地,中南局、广东省委、广州军区司令部也在这个地方。</h3> <p class="ql-block">  农林下路,是当年最美的一条路。农林下路的白兰花树,这些树是一九六零年栽种的,至今已经六十二年了,原来一起栽种的还有扶桑花和紫荆花树,可惜都没有了,紫荆树还残留几棵。当年这条路鸟语花香,是广州市最美丽的一条路,我的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p> <p class="ql-block">  当年四层楼的故居,已经成了一幢三十层大楼的东御和府,当年通往楼房的小路已经成了大楼的绿地。农林下路当年的紫荆花和扶桑花都不见了,只剩下高大的白兰花,花瓣儿稀稀落落的掉下来,往日浓郁的花香,很难闻到。我们都步入了老年,往日的情怀回忆起来,有甜蜜的感觉。</p> <h3>  大楼一楼的星巴克,这里原来是三层楼的归国华侨私宅,同样被拆迁。</h3>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铁路医院现在是广东药大第一附属医院,旁边的两层别墅还在,当年到别墅约同学一起上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在里面与同学一起喝上一碗麦片,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家庭住在里面,估计父亲是政府要员。</p> <h3>  对面的交警队还在,他们的警用摩托车停在我们这边。</h3> <p class="ql-block">  农林上路和农林一横路二横路还有不少老楼房,名人的别墅还保留。</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期有一位邻居,他的父亲是越秀区武装部长,就读广州外国语学校,来到他八一小学同学的家,他的同学就读广州东郊一所不出名的中学,那个时候没有权贵与豪门之分,只看分数录取。我的邻居读的法语,经过严格的筛选入校的。这是一位副市长的家,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种满了花生、玉米与蔬菜,一幢两层楼的别墅。</p> <h3>  傍晚的东山,高楼林立。</h3> <h3> 农林下路夜晚的候车亭。</h3> <h3> 晚上农林下路很热闹,这是傍晚的时候。</h3>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珠江很美,感恩广州,感恩它那包容的胸怀。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无论是说着不同方言的外地人,还是来自异国他乡的友人,都能在广州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座城市用它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个人,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广州,你是我心中的宝藏,是我永远的眷恋。感恩有你,让我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彩,创造更多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