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冀东抗日暴动的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晚清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傀儡政府满洲国。1933年3月5日-5月25日,在东起义院口、西至古北口的长城沿线,爆发了主要以宋哲元的29军和徐庭瑶的17军为首的国民革命军对日本关东军的长城抗战。其中以古北口和喜峰口这两处的战斗最为惨烈,有很多影视作品描写了这些抗战故事。这其中又以喜峰口大刀队的故事最为著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壮烈的口号被写进了革命歌曲,在爱国民众中广为传颂,鼓励着共产党、八路军坚持进行了八年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p> <p class="ql-block"> 尽管在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的表现异常英勇,但最终还是以失败结束了。国民政府与侵华日军相继签订了《塘沽协定》(1933年)和《何梅协定》(1935年),日本政府扶持大汉奸殷汝耕搞所谓的“华北自治”,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在冀东构建了伪满洲国之后的第二个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汉奸傀儡政府。</p> <p class="ql-block"> 殷汝耕的冀东政权全面奉行亲日卖国政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全面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使得冀东地区成了日本军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华北以及全中国的战略跳板和军事缓冲区,华北的政局呈现出一片动荡不安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二、冀东抗日暴动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冀东地区地处联结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开始联合抗日,全民抗战的形势逐渐形成。1938年2月9日,毛泽东致电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出:“以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要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须作充分准备。”</p> <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22日,八路军总部即指示120师(师长贺龙,1955年授元帅军衔),令宋时轮(120师358旅716团团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率雁北支队东进平西,与晋察冀军区的邓华(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支队会合,编成一个纵队,受晋察冀军区指挥,挺进冀东,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下旬,宋时轮支队进抵平西斋堂、杜家庄地区,随即27日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十一支队(辖第三十一、三十三两个大队)、第十二支队(辖第三十四、三十六两个大队)和独立营、骑兵大队,总兵力近5000人。</p> <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8日,第四纵队除留下第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在平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外(目的是为向东挺进的主力部队退回平西时留下一个通道。这很有意思,事前就已经留好了退路),主力于6月21日进抵到冀东蓟县以北的将军关、靠山集和下营地区。</p> <p class="ql-block"> 在第四纵队挺进冀东的有利形势下,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胡锡奎,军事部长李运昌,委员周文彬)于7月上旬,提前发动了由冀东20余县的农民和开滦煤矿工人共20多万人参加的抗日武装暴动,组成了7万人的抗日联军,连同其他抗日武装约达10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这次武装起义的风暴,迅猛异常、超出预料。整个起义以我党领导的丰(润)滦(县)迁(安)遵(化)、滦(县)昌(黎)乐(亭)和蓟县三个地区为中心。</p> <p class="ql-block"> 依据发动组织暴动主要领导人物的不同,起义武装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1、李运昌部</p><p class="ql-block"> 7月6日夜,中共滦县县委的李润民,集中了秘密发展的骨干会员300多人,在滦县港北村首举义旗,成立了冀东抗联的第五总队。</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驻滦县安各庄的伪警察队队长周维新率部起义,和于振中领导的昌黎等地的暴动队伍汇合,成立了冀东抗日联军第九总队。</p> <p class="ql-block"> 第五总队与高志远在滦县倴城(今属滦南县)会师,组成冀东抗日联军第十总队。</p> <p class="ql-block"> 由唐山地区各县发起的抗日烈火很快燎原于冀东大地。到7月底,由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第二路暴动队伍发展到5.5万人!组成了28个总队,12个独立大队和区队。</p> <p class="ql-block">2、洪麟阁部</p><p class="ql-block"> 洪麟阁、杨十三在李楚离的帮助下,建立了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p> <p class="ql-block"> 7月25日,两个总队攻占玉田县城,队伍发展到4500多人,整编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一、第二、第十一等3个总队和一个特务大队。7月底,洪麟阁率第一、第二总队攻打遵化县城,在遵化城南龙山受到日军阻击,第一总队长赵振威牺牲。</p> <p class="ql-block">3、高志远部</p><p class="ql-block"> 7月9日,高志远、王仲华在滦县多余屯召集暴动骨干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部民团和连庄会紧急行动起来,收缴枪支,带动农民举行暴动。</p> <p class="ql-block"> 高志远部在马城、汀流河、徐家店等地的起义队伍一度攻打乐亭县城,接着又进入倴城,与在胡各庄的陈宇寰部会师。先后组建起第六总队、第七总队、第八总队、第十二总队、第十五总队、第十六总队、第二十总队、第二十三总队、第三十七总队、第三十八总队、独立总队、李绍文总队、乐亭警备司令部等共13个总队,约2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4、开滦煤矿工人的武装暴动</p><p class="ql-block"> 7月18日,抗联队伍向赵各庄矿区进发,中共唐山工委书记周文彬按照省委指示,当夜与工人领袖节振国、葛振武等组织赵各庄、唐各庄、林西等地的矿工7000多人发动暴动,编成4个总队和1个特务大队,和唐山的敌伪进行了多次作战。</p> <p class="ql-block"> 工人暴动队伍在向滦县榛子镇转移途中,遭遇到了日机的轰炸和日伪军的袭击。由于工人武装队伍刚刚组织起来,缺乏战斗训练,结果部队大部分溃散,只剩千余人转入了农村。这一次的转移为两个月之后更大规模的西撤做了预演。只是当时正处于暴动初期的亢奋中,没有人思索刚刚组织起来的队伍,无作战经验,无严格训练,组织纪律又不严,敌前转移一旦部署不周,很容易瞬间溃散。</p> <p class="ql-block"> 工人起义队伍后来经过整编改为抗日联军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任队长,在他的率领下,工人特务大队出没于矿区,多方打击日伪军。</p> <p class="ql-block">5、KMT(国民党)系统</p><p class="ql-block"> 潜伏在天津的国民党蓝衣社天津站副站长朱铁军(陈恭澍),在冀东地区组织了“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约一万人)和第九路军(约三千人)。</p> <p class="ql-block"> 七、九路军在组织上自成系统,不受抗日联军统辖,主要活动在宝坻、宁河、玉田、遵化、蓟县南部一带。因为抗日目标一致,在暴动期间能够与抗日联军相互配合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 除上述之外,那些杂牌军就更没数儿了。当时在冀东的一些散兵游勇,甚至绿林好汉,趁机在昌黎、滦县、玉田、唐山附近发展。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他们自立旗号,自封官衔,也进行抗日活动,也起了扩大抗日声势的作用。群众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司令赛牛毛,主任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 波澜壮阔的冀东抗日暴动,从7月6日港北起义开始,很快席卷唐山现辖区的各县,进而在以滦县、丰润、遵化、迁安、玉田、乐亭、昌黎(今属秦皇岛市)、蓟县(今属天津市)、平谷(今属北京市)、三河(今属廊坊市)为中心的冀东广大山区和平原迅猛发展起来。西起潮白河,东至山海关,北起长城外的兴隆、青龙,南到渤海之滨,到处都有暴动的队伍,也数不清有多少人,有多少番号。</p> <p class="ql-block"> 暴动的规模和气势,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料,原计划成立冀东抗日联军6个总队约万人,结果仅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三部分就组织起抗日联军48个总队,还有一些500人左右的大队、区队、游击队。各路暴动武装人员共10万多人,其中属于冀东抗联系统的约7万多人,属于KMT和哪儿都不属于的其他方面的约3万人。</p> <p class="ql-block"> 当时,广大群众对抗日暴动队伍统称“闹红军”,暴动队伍没有军装,只统一佩戴着红蓝两色袖标,红色代表共产党,蓝色代表国民党,以示国共合作。中共领导的抗联队伍与国民党和其他方面的队伍,平行互相地开展抗日游击战战争,形成了统一战线的大好局面。</p> <p class="ql-block"> 此后,第四纵队根据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关于巩固蓟县、平谷、密云基本区,逐步向东南发展的方针,在暴动武装的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敌人,一度切断北宁铁路线,先后收复了平谷、蓟县、迁安,玉田、乐亭和卢龙等县城和冀东广大村镇,初步形成了以蓟县、平谷和密云为基本区的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三、冀东抗日暴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中旬,第四纵队和暴动武装部队主力在遵化县铁厂镇会合。下旬,中共冀热边特委和第四纵队及暴动武装的领导干部,于铁厂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辽军区,由宋时轮、邓华分任军区正、副司令员,以统一部队指挥,另成立行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地方行政工作。铁厂会议后,第四纵队以主力一部向北行动,准备越过长城,进军青龙以北的都山,建立根据地;以另一部主力向西行动,进军兴隆山地,建立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而后依托这些山区根据地逐步向平原发展。</p> <p class="ql-block"> 铁厂会议虽然提到了要建立抗日政权,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认识到建立抗日政权是建立根据地的重中之重。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充兵员、攻占敌人堡垒上。队伍急剧膨胀,到处都在强调骨干不够,抽不出力量从事地方工作,所有政权方面的工作都由部队代替。如果聂荣臻、贺龙中的任何一位当时能够坐镇冀东,他们首要抓的都会是根据地的建设。宋时轮、邓华是战将,打仗在行,搞根据地建设则是短板。李运昌等长期从事白区工作,对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更无深刻认识。</p> <p class="ql-block"> 冀东地区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道,咽喉之地。日寇为吞并整合中国,必须控制冀东。冀东大暴动后,从7月开始,日军110师团(这个师团的编号很特殊耶)即开始回兵平津,8月,该师团不等全部到齐,即汇合当地的日伪军和东北的关东军、伪满军向我方发动了进攻。</p> <p class="ql-block"> 四纵的计划:西面依托兴隆山区向平原发展,为宋支队的根据地;东面以热南的都山为根据地向平原发展。该计划依据的观点是平原不适合游击战,冀东抗联成分复杂、混乱,难以依靠。</p> <p class="ql-block"> 随即,四纵以一部主力向西行动,控制兴隆山地。9月初,宋时轮亲率31大队向北行动,并命抗联二路军随行配合,准备越过长城,进军青龙以北的都山,建立根据地。但是到达长城线上的桃林口、燕河营一带时,遭到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的阻击,只得退回滦河以西。从那时起,宋时轮已经有了将起义部队拉到平西整训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 九月中旬,传来消息,敌人要大举“围剿”冀东。四纵在迁安莲花院召开党委会。会议认为:部队连续征战数月,伤病减员较大,且相当疲劳。而此时青纱帐快要倒了,根据地还没有建立起来,敌人要大举围攻,起义部队复杂混乱,纪律很差,战斗力弱,一遇情况难以应付。于是决定把主力撤回平西,把起义部队带到平西整训,留下部分八路军骨干与不能走的抗联在冀东坚持,待来年整理出一个大部队再回冀东。</p> <p class="ql-block"> 如果当时能够立即执行,此时日军部署还不到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然而,先是军委,后是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均来电指示应当尽力坚持。在四纵与上级来往沟通的当口,冀东党组织和抗联的领导却坚定地要求坚持。</p> <p class="ql-block"> 其实,对照一下冀中的情况就会很清楚。1938年10月,日军向平津保三角地带发动扫荡,这个地区基本上属于冀中第10军分区。日军仅仅一个波次的进攻,就将当地数万名“民军”、“自卫队”等等武装打垮,这些武装当时并不受我党领导,未接受将部队撤往子牙河以南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10月8日,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来电:“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潮白河以西转移。”此时,四纵的主力已经西去,其余部队也在陆续西撤,河北省委的负责同志也来到了冀东,于是,河北省委,四纵及抗联的主要负责同志在迁安的九间房召开会议,决定抗联随八路军主力西撤,在冀东留下八路军陈群、包森、单德贵率领的三个游击支队600余人。李运昌仍然持反对意见,但是少数服从了多数。</p> <p class="ql-block"> 十月中旬,抗联队伍开始西撤。KMT的7、9路军和其他各色杂牌武装不听调遣,就连抗联内部也有些武装没有跟随,最终随四纵一起西撤的冀东抗联部队大约有5.5万人。</p> <p class="ql-block"> 部队的西撤组织得很不好!冀东抗联西撤的部队组成了三个梯队,几十万人的队伍都走蓟县北部的一条山路,排成了一字长蛇阵,而且行动缓慢,甚至有时一天只走十几里地。前面的梯队四纵的部队已经过了潮白河,后面的抗联大部队还在平谷,队伍长达近百里!由于前期没有很好地进行根据地建设,没有地方政府组织粮草供应,部队是走一路吃一路,前面的部队还好办,后面的部队就开始饿肚子。此时正值深秋,天气渐冷,战士们仍穿着单衣。</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冀中警备旅南下参加讨伐朱怀冰的战斗时,连战连捷,战斗伤亡并不大,但是两个三千人的团每团均减员一半,减员的主要原因就是逃亡回家。中国的农民故土难离,离家几百里就开始想家了。而冀中警备旅是此前一年在北岳地区整训过的主力部队,经过了一年战斗锻炼的老部队了。</p> <p class="ql-block"> 冀东抗联都是些刚刚丢下锄头扛起枪杆的农民,在未经训练,没有严密组织的情况下,别妻抛子,远离故土,思想上本来就有了波动,加上环境一艰苦,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逃跑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p> <p class="ql-block"> 此时,在蓟县、平谷、三河、密云有日军和伪满军几个营不断向我截击,第一梯队高志远部过潮白河时遭日军袭击,炮弹打来,那些新兵立马就乱了,人踏马踩水淹,潮白河上飘满了尸体!</p> <p class="ql-block"> 前面过潮白河的高志远部队,连遭阻击,部队“哗哗”地往后退。</p> <p class="ql-block"> 陈宇寰部也遭到了日军劫机,这一路有邓华带领的少部分八路军,多为机关人员,战斗部队不多,且随军行动的还有河北省委等地方负责同志。最终,八路军掩护机关和地方同志冲了过去,而陈宇寰则中炮牺牲。</p><p class="ql-block"> 中间梯队洪麟阁部在马伸桥北也遭到截击,洪麟阁牺牲,部队溃散。</p> <p class="ql-block"> 李运昌带领的是第三梯队,部队走到密云就走不动了,与敌遭遇后,部队上山。日军往山上打炮,新兵吓得乱跑,聚成一堆,被炸死炸伤五六百人。部队伤亡大,士气低落,成批的溃散,有时一个三千人的总队,一夜之间全部跑光!</p> <p class="ql-block"> 10月下旬,李楚离率领的一路军余部,与李运昌、胡锡奎等人率领的二路军受阻部队在平谷县山区的樊各庄举行了干部会议,会议激烈争论了两天,最后,李运昌决定不再西撤,率部东返。</p> <p class="ql-block"> 东返的部队有六千余人,此时面对的情况是:日军发动了秋季扫荡,原留在冀东的KMT的7、9路军和其他武装数万人被日军打散,很多又当上了伪军,日军重新加强了冀东的防务。待到反扫荡结束,部队回到丰、滦、迁的腰带山一带地区时,李运昌带的司令部直属队,仅剩130余人。</p> <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以四纵和撤到平西的冀东起义部队为主,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萧克(120师副师长,55年授上将军衔)任司令员。除早期在冀东西部起义编为四纵游击支队的一部分外,抗联随四纵西撤最后到达平西的有高志远、王仲华率领的一千六、七百人和蓟县、遵化一带暴动队伍的几百人,后整编为10团。</p> <p class="ql-block"> 四纵在冀东留下的三个游击支队,陈群(1941年牺牲)的一支队(33大队特务连)后与李运昌领导的抗联余部整编为12团,包森(1942年牺牲)的二支队(33大队11连和部分伤病员)后与单德贵(1944年5月投敌)的三支队(34大队两个连)整编为13团(后又扩大出11团)。</p> <p class="ql-block"> 对于起义部队,是撤到平西整训,还是就地坚持,当时两种意见激烈争论。冀东是平原地区,交通发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军绝不会放弃。起义部队人数虽高达10万,但未经整训,战斗力赢弱,一旦日军扫荡,势难生存。但撤往平西也是困难重重,日军可能沿途袭击,在行军中即可能受到重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 这个官司打了很多年,各说各的理。其实,可以拿同时期的冀中来做一参照。</p> <p class="ql-block"> 冀中之所以最后能坚持并发展壮大,有冀东所不具备的几个大优势:</p> <p class="ql-block"> 1、冀中东面是山东渤海区,南面是太行冀南区,西面是晋察冀北岳区,可得到闪转腾挪的空间和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支援。冀东所能依靠的只有四纵新开辟的平西根据地,所遭受的敌人不仅有日本华北方面军,也有关东军,伪军方面的伪满军战斗力也比伪华北治安军战斗力强。</p> <p class="ql-block"> 2、1938年底贺龙率120师主力挺进冀中,至离开时的大半年时间里为冀中的最高首长。反观冀东,一直没能形成一元化领导。</p> <p class="ql-block"> 3、冀中最危险的时刻就是1938年底,120师主力的到来成为了定海神针。九个多月的战斗,冀中各部队一方面可以跟随八路军主力作战,提高战斗力,一方面赢得了建设根据地、并将部队拉到北岳区整训的时间。待到120师离开时,冀中分两期整训了十四个主力团。</p> <p class="ql-block"> 四纵虽然老红军部队多,战斗力强,但是人数不多,且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合编而成。如果四纵能像120师那样坚持冀东,形势自然会是另一番景象。不过,冀东相比于冀中更为重要,日军必保,因而,四纵所受到的压力必然更大,能否坚持住也不好说,甚至可能遭受重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 其实,客观分析下来,9月份四纵做出的西撤决定是符合实际的,只是由于上级不了解当地现实情况,加之冀东领导人有较强的本位主义倾向,一直拖到省委到来后举行的九间房会议才最终决定全体西撤,然而,宝贵的一个月时间过去了。如能在九月即跟随四纵西撤,那时日军兵力不足,部署不到位,虽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新部队逃亡现象,但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掩护,抗联起码大部能撤入平西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四、探访冀东抗日暴动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在冀东抗日大暴动发生86年之后,怀着对先烈们满腔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我前后分三次走访了几个跟冀东抗日暴动有关的纪念处。</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3日下午,最先来到迁安市,拜访了迁安县抗日暴动纪念碑。该纪念碑位于迁安市黄台山公园内轩辕阁的北侧偏东一点儿的方位上,距离轩辕阁大约有一百多米的地方。百度地图上有标注,很容易找到。</p> <p class="ql-block">迁安县抗日暴动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下午,我们(我老伴儿陪我一起去的)第二次访问唐山,来到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的首义地-滦县港北村,村口有醒目的红色标志物,在村子的正中央建有纪念公园,公园里建有纪念碑。公园的面积不算很大,但管理的很好。小公园平时是关闭的,有活动时打开,由专人管理。我们到达时公园是锁着的,打了大门上挂着的联系电话,不一会儿就有一位美女(对不起!跟人家聊了好一会儿呐,但是现在把人家的姓给忘了,真是不好意思!)骑着电动自行车过来给我们打开了小公园的大门,让我们进到公园里自由的拍照。还主动地给我们讲了86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港北首义的故事。感觉她可能就是这个纪念公园的一位解说员。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上均查不到。我们是用最古老的办法,一边走一边问老乡才找到这个公园的。</p><p class="ql-block"> 随后去拜访了滦州市的中山公园,了解了辛亥革命期间发生在滦州的那些英雄故事。并与辛亥革命纪念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港北村入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港北起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辛亥革命纪念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7月10日上午,我们第三次访问唐山。首先来到了冀东烈士陵园,这里摆放着节振国、包森和杨十三等十二位烈士的纪念铜像。</p> <p class="ql-block">在冀东烈士陵园的大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同抗日英雄节振国铜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 随后来到了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处。该纪念碑位于唐山市路北区大城山公园内,从公园的南门进入时,迎面就是这座高大的纪念碑。在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上均可以查到。</p> <p class="ql-block">在冀东人民抗日纪念碑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按计划我们要去拜访的是刘家营抗日暴动纪念碑,这个可就难了!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上均没有标注。我们开车先找到唐山市丰润区刘家营乡的前刘家营村村委会,向当地的村民打听纪念碑的情况。先问了一家超市的小老板,可能是年轻的原因吧,他说不知道有纪念碑这回事儿。又去村中转了转,找到一位保安模样的四十左右的中年人,他知道!但他看到我是开车自驾过来的,就告诉我说,去纪念碑的路不太好走,开车上去有点儿困难。我没有预料到那路会有那么困难!开车就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这路可是真难走!地图上没有标注,只能根据村民描述的情况大概的往前走。山里面小路很窄,岔路又多,就在纪念碑附近的小路上跑了几个来回,居然没能找到!后来碰到了一辆当地的皮卡车,一问,司机真知道!跟我说:你跟我走吧!终于让我们找到了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位于一条山中小路的尽头处,建在一座小山坡上,估计这里就是当年抗日暴动民众的集结地。但是不知道情况的人真的是很难找到。后来我才知道,为了找这个纪念碑,我的车胎都被扎破了,因为山中小路的路况实在是太差了。</p> <p class="ql-block">在刘家营抗日暴动纪念碑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刘家营,我们又急忙赶往下一个目标-岩口抗日暴动纪念碑。这个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上也都没有标注。我们就开车来到了唐山市丰润区的岩口村,运气不错,向当地的村民一问,马上就有人告诉我说,纪念碑就在路边上,好找!我们就按照村民指引的方向,走了不大一会儿,果然在路边上发现了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位于碾唐线岩口村的马路边上,距离马路也就是二十多米远的一片草丛里,旁边有一座小山,周围的杂草太多了,把纪念碑下部的解说文都挡住了,只能从远处看到高高的纪念碑的碑体。</p> <p class="ql-block">在岩口抗日暴动纪念碑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为了给此次考察活动一个圆满的收尾,顺便把我在6月21日去五台山途中,拜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时拍的一张照片也放到这里,因为这里就是四纵邓华部最开始的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大门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用下面这个短视频作为结尾。</p> <p class="ql-block">不忘先烈,不忘初心,要为我们的使命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完成于山东华宇工学院18号公寓</p><p class="ql-block"> 2024.9.5</p> <p class="ql-block">主要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冀东人民抗日暴动》,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p><p class="ql-block">2、网络文章《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号称二十万人枪却迅速失败,发生了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