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六二、三年,六五、六年,七三、五年,我们分别从广州来到光明……。《木墩》这个古扑的原生村落便成了我们曾经的二乡。</h1> <h5>七五年开始,我们陆陆续续回到了广州。我们留下了,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岁月,也留下了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思念。在那里我们留过血与汗,当然也有泪;我们也曾有过梦想与希望;</h5> <h5>“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中国知青” 一 评说纷纭,只有我们才最有发言权!</h5> <h5>这棵守护着木墩一百二十多年的蒲辣树,也记载了我们广州知青所尝受过的酸甜苦辣和经历过的风风雨雨。</h5> <h5>他曲扭的树杆,诉说它受过的创伤与磨难;倒也反映了他的拼争与坚强。这不也是我们这代中国知青活生生形象的写照吗?</h5> <h5>这是村口的一间小祠堂,他做过大队广播室;做过小学校;他关过”牛鬼蛇神……。<br>在他的面前还有过一张我们知青来后水泥砌的乒乓球桌呢!<br>尽管几十年风吹雨过,他至今还依然故我的在木墩的旧村口上沉默着。</h5> <h5>现在的黄氏宗亲祠庙,我们那时的大队保管仓库。<br>桂通叔的算盘一响,发工资了;桂通叔的称杆一拿出来,分蕃茨了……;</h5> <h5>站在这屋前,恍惚还听到那算盘子的啪啪声。</h5> <h5>这是当年六二、三年老知青刚到木墩时住过的老房子。</h5><h5><br></h5> <h5>街巷狭窄,泥地土墙,只有一个没遮没挡的方寸小窗。</h5> <h5>冬天寒气迫人,夏天如卧水床,雨季滴水不停;但仍阻不了我们会见梦中的爹娘。</h5><h5><br></h5> <h5>六二三的朋友们,还记得你住过那一间?</h5> <h5>文革后落实知青政策盖起的大蒲知青宿舍。我们不少的知青二代就出生在这。他们的出生地呀!很灵验,这边出生的全是男丁。我们的福地呀!</h5> <h5>这是七三、五年新知青的宿舍,还在。</h5> <h5>有记忆吗?在村老人院后面。</h5> <h5>老人院已空无一人</h5> <h5>那土屋,那水井,那村口的水塘,都曾留下我们的那段青葱时光。</h5> <h5>后面的水塘只能留在照片里</h5> <h5>“不爱红㛇粧爱武装” 一 那时的流行曲</h5> <h5>好姐妹</h5> <h5>尽管这照片朦朦胧胧,但他记录了我们那时的着装。</h5> <h5>那年回穗探亲时的留影</h5> <h5>广州知青未到时,木墩是一个仅有一个中学生的基本文盲的村落。<br>广州知青来了,办起了学校、幼儿园,开办了文化室……<br>这是木墩小学第一批毕业生。</h5> <h5>叶秀萍老师和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h5> <h5>这片我们知青也用血汗润浸过的土地,我们已把根留住了!</h5><h5><br></h5> <h5>淦叔 一 现九十多岁了,六二三年时的大队治保主任。<br>我们当年每一張回广州探亲证明都是从他手中开出的。</h5> <h5>太森队长,关照我们知青不少。当年的老队长只剩他一人了!<br>他还记得我。</h5> <h5>光明木墩 一 忘不了的第二故乡</h5> <h5>忘不了我们一同经风雨见世面的战斗友谊</h5> <h5>2017年1月15日在广州名盈轩大酒楼举行首次光明木墩新、老、当地知青大聚会</h5> <h5>现场大合照 一 几十年过去的第一张大重聚合照。</h5> <h5>此次聚会的组织、策划者:孔秀霞、刘慧芬、钟耀泉、谭帼芬(不在相内)、吴国勋。辛苦了!</h5> <h5>总指挥 一 孔秀霞</h5> <h5>主持 一 刘慧芬</h5> <h5>一早就到现场的义工</h5> <h5>多谢他们!</h5> <h5>聚会现场实录</h5> <h5>时光哪去了一 丽人倩影</h5> <h5>咪仙、艇仔 </h5> <h5>谈帼芬老师 一 现不少木墩本土知青的啟蒙老师</h5> <h5>老知青夫妇 一 张剑威、李彩兰;木墩还有好几对呢,数数!</h5> <h5>第几次握手?</h5> <h5>对相点名,你们点相吧!</h5> <h5>刘慧芬送给全体每人一份适时“水果捞”。祝大家捞捞合合、和和睦睦、团团结结一辈子!</h5> <h5>感人的聚会场面(视频片断 )一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