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9月5日阴天大风温度13-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天早上自己熬稀饭,收拾整理装备,饭后七点半出发,现在越往西天明越晚,下午五点半平安顺利到185团农场,骑行131公里,共骑行8989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天出发东北风四级以上,不怎么影响骑行,331国道往北就是顶风骑行了,不知道咋回事,昨天夜里没有睡好,今天一直犯困,为了安全只要想瞌睡我就休息,今天小觉睡有五,六次,严重影响骑行速度,但为了安全我还是该瞌睡就躺迷糊一会,计划到331终点打卡没有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天到地方先找旅馆,如果价格太高,我就扎帐,大小旅馆找了十几家,基本都是满员,已经不是价格问题了,准备去公园扎帐,地方都不理想,最后决定卫生间附近扎帐时候,路过一个买鱼的,看你骑行的住店不住,我说住呀,他说他家有旅馆 标准间,给我六十元,我说先看房间,我跟他车后边 ,到旅馆一看,还真不错,确实是快捷酒店模式,标准间一个人住,死人小旅社没有窗户最低还得要八十元呢,今天还算比较幸运,六十元住标准间,这个买鱼的其实不是一般买鱼的,自己刚一百多万把这家旅馆全款买下,门外只挂一个旅馆,非常不显眼,其实里边都是按照标准间装修布置的,入住先把身上穿的几天骑行服清洗,又冲个热水澡,躺床真上舒服。</span></p> <p class="ql-block"> 出发记得打卡记录出发时间。</p> <p class="ql-block">久要久发图个吉利。</p> <p class="ql-block">9200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哈巴河县检查站骑自行车不检查。</p> <p class="ql-block">哈巴河县城到了。</p> <p class="ql-block">白桦林景区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西北边锤欢迎你。</p> <p class="ql-block">185农场检查站比较严格,可以带办边境证。</p> <p class="ql-block"> 9300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一八五团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位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坐落于阿尔泰山西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的国境线上。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的出境口处。驻地辖区南北长52.6km,东西宽16.2km总面积907.95平方公里西北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河。</p><p class="ql-block">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团部所在地克孜勒乌雍克镇,距第十师师部北屯230km,距哈巴河县78km,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西北的团长。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一八五团成立于1962年5月,该团的成立绝非偶然。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分级见险,苏联不断在我国西北边疆制造事端,挑起边境冲突。1962年4月至5月,苏方策动了新疆伊犁,塔城地区大规模的边民集体外逃,约有6.7万人非法越警前往苏联。事态平息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迅速加强边界地区边防建设,成立一批国营农场,作为镇守边关的屏障。第十师奉命调集员28团民兵二连102人,于1962年5月6日进驻哈巴河县,紧急布防,维护社会稳定,执行代耕代木代管的三代任务同年8月21日。新疆自治区党委指示,将哈巴河县跃进公社全部划归兵团建立地实施哈巴河农场1969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将第十师哈巴和农场变为第十师一八五团185团守护的边境线长达86km。</p><p class="ql-block">十一个连队由北至南,全部沿阿拉克别克界和分部,是名副其实的边防前哨。舰团。初期,面对边境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国际地缘斗争的复杂形式,一八五团始终把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边防作为屯垦戍边头等大事。当时,边境地区一方面是强林亏市虎视眈眈,存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一方面是民族分裂势力心怀叵测,暗中破坏,危害新疆安定团结。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一八五团干部战士练兵习武,积极备战,有效打击和抵御了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同时,一八五团从一建厂就把团部营房,学校,医院建在争议地区内,把根牢牢扎在西北边境,成为国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p><p class="ql-block">为维护祖国边疆稳定和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八五团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地震,洪水,干旱,霜冻,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频发创业条件异常艰苦第一批军垦战士多数是来自上海。天津的支边青年和济南军区复转官兵,他们远离家乡,听从召唤,在荒漠戈壁边境前沿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没有住房,大家挖地为学,住地窝子,没有道路,缺少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面粉运不进来。大家吃的是水煮原粮,烧的是戈壁滩上的杂草和干牛粪。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大家的精神非常充实。这里是世界四大蚊虫密集区,咬死兔,咬死鸡是尝试,连罗马都被咬得乱蹦乱跳,树上的乌鸦有时也会咬得栽下来。蚊虫肆虐时,走进田间地头,成群的蚊子落在身上,衣服的颜色都难以辨别。小咬个头不大,毒性大,直往人的头发,衣领袖口钻,咬一口就是一个大包。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吓倒兵团人,他们头戴泼了煤油的防蚊罩,四肢呼上泥巴,劳动耕作,巡逻护边,忠实地履行着使命。1999年,盐界河一带发生了严重蝗灾,185团的农场,牧场成为重灾区,蝗虫所到之处,草场,树木,庄稼,蔬菜被严重啃食,职工们排成排喷洒农药都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直到兵团派飞机协助灭黄,灾情才得以控制。一八五团地处鄂尔其斯和多风地带,一年四级大风不断,八级以上大风就有四十多天,冬季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多度,雪灾几乎年年发生,平均积雪达两米深。大雪经常造成道路中断,养殖户棚圈坍塌,牲畜冻死,灾情严重时,长时间无法与外界沟通,生产生活物资难以调运,必须出动铲车,推土机开路救援。半碗黄沙,半碗凤,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亘古荒原中。这首诗是第一代军垦人所创,字里行间表现出西北边境的恶劣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怀。就是在这个版图上没有标记的地方,在这个被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军垦人。营地在边防军的前方,连队在边防哨所的前方,条田路修在巡逻线的前方,庄稼的一直种到界河边铁丝网旁。哨所的战士欢了一茬又一茬,而军垦人一守就是一辈子,永不换港,永不换房。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坚守祖国的每一寸疆土,185团军肯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子子孙孙保边疆。</p><p class="ql-block">国务院一位领导到此视察后,动情地说,不要说给国家上交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1996年7月8日,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金云辉到一八五团视察,对一八五团在祖国版图最西北端守土戍边。屯垦建设发展壮大所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欣然题写西北边境第一团给予褒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八五团始终高举屯垦戍边的伟大旗帜,以祖国在握心,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境界创业起家。流血流汗,艰苦奋斗,让西北边陲改变了面貌。如今,沙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道路畅通,沟渠纵横,漂亮的小城镇拔地而起,兵团职工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一八五团还借助独特的自然环境,叫响边境风景线传奇一八五品牌,大力挖掘兵团光辉历史,发展军垦红色旅游,打造边境特色旅游线路,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主旋律使兵团精神代代相传2003年。</p><p class="ql-block">一八五团被列为兵团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3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4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1月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9年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二,抗洪守土的英雄壮举一八五团地处西北边境,过去是边防禁区,不对外开放,直到1985年中苏关系缓和以后。</p><p class="ql-block">才逐渐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是必须办理边防证才可进入。2022年6月28日上午,我们旅游团一行游览了喀纳斯湖畔的禾木村景区。下午,来到一八五团参观旅游车停靠在哈巴河县白桦林景区,由导游汪晶晶去办理边防证。办好手续,我们留车上来一位兵团导游曹玉娟,五十多岁,已经退休,是第二代兵团战士,圆脸盘,眼神刚毅,声音洪亮,北方人的模样,一身迷彩装,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一看就是从军营里摔打出来的。他自称为指导员,负责全程带领我们参观游览。他的讲解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不时赢得全车人的掌声。在经过一八五团边防站检查后,旅游车延济三三一公路一路北行。</p><p class="ql-block">这条公路紧贴的中哈边境线,西侧有两道铁丝网,严控边界,不允许牌照。东侧是我国领土,林木成片,装甲茁壮,沙丘戈壁,气象万千。一路上,曹玉娟向我们介绍了兵团的历史和军垦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使我们对兵团的过去,现在有了详细的了解。车行一小时来到三连驻地,我们在曹玉娟引领下参观一八五团抗洪首土纪念馆。这里以文字和图片形式,真实记录了1988年春季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首土历史事件。1988年4月,中苏边境界和阿拉克别克河由于春季大量的冰雪融化,导致水位急剧上涨,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骤然爆发。</p><p class="ql-block">当时,在中苏边界,我房境内有一条自然沟叫喀拉苏干沟。干沟北起桑德克龙口,南至鄂尔齐斯河,长约26km。干沟巨界河2.1km。前苏联为了领土扩张,把两国边境线标在喀拉苏干沟上,而我方则一贯坚持以阿拉克别克河道中心为界的主张。并实际长期控制着这片领土。当时的界河护岸均为简易土质堤岸,再加上对方的地势高于我方,肆虐的河水猛烈地冲击着我方堤岸。1988年4月23日,特打洪水冲垮堤坝,从我方地势较低的桑德克龙口泄入喀拉苏干沟。向一八五团团部九连十连方向滚滚而下。大片的田地草场房屋被洪水淹没按照国际惯例,河道走到哪,国界就划到哪里。</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把洪水堵住,让它重归故道,塔拉苏干沟就将成为新的国界。干口以西,包括一八五团机关,学校,医院在内的55.5平方公里的所谓争议区就将自然划归苏联西北边境的严峻形势。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农业部即向中央写出关于中苏边境西段界河改造情况的紧急报告。中央军委立即下达命令要求尽快恢复边境地区的地物地貌以保证在边界谈判中,我方对该地区边界走向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国土僵尸。家园不保的危险考验着185团党委,考验着185团的干部职工。</p><p class="ql-block">危难关头,姚八五团立即抽调精兵强将和推土机,紧急赶赴桑德克抗洪一线奋力抢险。时任兵团司令员刘双全,副司令员张恒以及实施领导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师团机关干部和其他团长纷纷赶来支援。边防部队及哈巴河县也全力以赴,投入抗洪经过十六个昼夜团结奋战,严防死守,殊死搏斗,终于堵住了决口,让河水重归故道,保证这片争议领土依然在我方牢牢控制之下。在这场抗洪守土保卫战中,牺牲了三名兵团战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由于一八五团始终如一的坚守,1997年中哈两国领土确权勘界时,这片55.5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终于正式滑入我国版图。这也是中国和前苏联众多争议地区中为数不多的被划入中国版图的领土之一。</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场抗洪首土保卫战,弘扬屯垦数遍爱国主义精神,2005年6月30日,在当年洪水决口处建起高大的抗洪守土纪念碑。镌刻碑文,以此展现兵团人面对滔天洪水的英雄气概,表达爱国戍边,守土如金,责任如山的国土意识和坚定信念。3亿生只做一件事的马军武在一八五团抗洪首土纪念馆,曹玉娟还给我们介绍了优秀共产党员马军武的感人事迹。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在一八五团的英雄群体中,有一个模范手边人马军武有一个模范哨所。军武哨所马军武,1969年4月生,一八五团领馆站职工。</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23日,阿拉克别克河发生特大溶血性洪水,我方用来灌溉饮水的桑德克龙口被冲垮决口。当年仅十九岁的马俊武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国土保卫战,护土手边的种子在他心底萌生。抗洪抢险结束,一八五团决定在界河决口处设立一个民兵哨所及桑德克哨所,年轻的马君武依然选择成为哨所首个护边员。常年助手。从此,祖国最西北的荒漠上升起一缕孤烟,中哈边境多了一个年轻的身影。他每天登上木质瞭望塔,俯瞰边境,观察分水闸,查看水情,守护堤坝,巡视边境线。马君武这一手就是三十多年。</p><p class="ql-block">马君武所在的桑德克龙口哨所,紧邻中哈边境,中方32号界碑,离界和仅几米,距团部20km,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周围除了沙山就是树林,方圆数十里渺无人烟。那时他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土炕,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人,寻边孤独,实在寂寞难耐,马君武就冲着树林吼上两声,寻遍路上,他带着几个馍馍,饿了啃几口,渴了喝几口河水。冬天馍馍冻得邦邦硬,一咬一口冰碴子,马军武一口馍馍以口血往下咽。夏季作为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