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始建于公元68年。</p><p class="ql-block">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头放白光绕殿盘旋,次日得知此梦为佛,就派使臣前往天竺寻求佛法。使臣们在月氏国遇到了游化宣教的天竺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便邀请他们到中国宣讲佛法。</p><p class="ql-block">使臣携印度二位高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二位高僧初住“鸿胪寺”,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仿照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以供奉佛像和佛经。为铭记白马驮经东来的功绩,汉明帝将这座新建的寺院命名为“白马寺”,这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官方营建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寺”源于鸿胪寺,此后“寺”成了寺院的泛称。</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山门由三个门洞构成,依次象征“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白马寺这三个字,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在白马寺的门前,有两匹石马,但这两匹石马并非东汉时期的遗存物,实际是安放在魏咸信(赵匡胤女婿)墓前的神道上,后因墓葬被盗掘毁坏,石马被遗弃于田间。1935年,白马寺住持德浩发现、清理了这两匹石马,并安置于寺门。</p><p class="ql-block">它们左右相对,大小与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作低头负重状。虽然它们并非真正的白马,但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白马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第一重大殿天王殿,殿内供奉的是明代“夹纻干漆”造像作品——弥勒佛。这尊佛像高仅1米,但神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其上方的雕龙贴金佛龛是从故宫运来的。这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共雕有50多条龙,木雕整体贴金,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仍显庄重华丽。</p><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供奉的是清代泥塑四大天王像,又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手持法器,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在弥勒佛背面供奉有韦驮天将像。韦驮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负责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殿内供奉有释迦摩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以及供养天人和观世音菩萨等塑像。这些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大佛殿东南角铸有一口重2500斤的明朝大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是白马寺大钟与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音律一致,二者可以发生共鸣。每当白马寺的钟声响起时,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响,形成了“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是普遍存在的名称。然而,在白马寺的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匾额上,却少了一个“宝”字,源自其中蕴含一份珍宝而得名“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这份珍宝即为元代的“夹纻干漆”所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世佛),韦陀、韦力、及十八罗汉造像,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该工艺首先用泥沙塑形做成泥胎,泥胎外裹上纻麻布,之后刷漆,然后重复包裹纻麻布、刷漆,反复多次后进行刻绘、脱胎,最后成型。这种工艺做出的造像耐酸碱、耐腐蚀、易保存,且轻便异常,每尊造像重量仅3-5公斤。</p><p class="ql-block">这种工艺始于战国,隋、唐时处于鼎盛时期,宋代之后元代亦有,但明清两代以后至今此工艺已失传,故此“夹纻干漆”造像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第四重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但在清同治年间不幸毁于大火。后于光绪年间重建,成为白马寺内规模较小、时代较晚的殿宇。</p><p class="ql-block">接引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主佛为阿弥陀佛,左右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右手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其手印正在导引人们去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就是“念佛名号”,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因此也被称为“接引佛”。</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整个寺庙许愿最为灵验的殿宇,曾有人实现大愿为三尊佛祖花了一公斤黄金塑身。</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前的“寿桃”,实际是东汉时期一个塔的塔尖,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经战乱,塔身被毁,只留下了这个塔尖。</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摸了这个“寿桃”能够去病消灾,甚至拥有治愈各种疾病的神奇效果。由此引来无数游客争相触摸,使得“寿桃”包浆油光锃亮,被形象地称为“寿桃”。</p> <p class="ql-block">第五重清凉台,是一座高台建筑,用青砖垒砌而成,高约6米,上面建有毗卢殿,四周还有配殿、门楼、放生池、廊坊等。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被誉为“空中庭院”。</p><p class="ql-block">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译出的。这标志着佛教经典正式以中文形式在中国传播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在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清凉台经历了多次重修与保护。台基上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基础层面和唐代的柱础遗迹,为游客提供了直观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释家祖庭,不仅是中国所有寺庙都由他开技散叶,也是日本、韩国、越南等一些国家佛教的祖庭。并被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推崇影响遍布世界。</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泰国殿由泰国出资建设,设计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院为蓝本浓缩了泰式建筑精华。</p><p class="ql-block">佛殿内供奉有泰国“镇国之宝”——曼谷金山寺供奉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p><p class="ql-block">泰国殿始建于1992年,旨在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经过两次修建,于2014年全体完工,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缅甸殿,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缅甸殿的主体建筑,以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为蓝本,按比例缩小建设而成。大金塔内部中心位置有8根白色的玉柱,每两根玉柱之间供奉一尊佛像,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为释迦牟尼佛像,分别表示佛陀成道、说法、布施和禅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印度殿由印度政府出资,遵循古印度著名佛塔——桑奇大塔的比例进行1:1仿建。主体建筑大佛殿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顶,用印度黄砂岩装饰。</p><p class="ql-block">穹顶及其周边的雕刻艺术是印度殿的一大亮点。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各种艺术构图,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印度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印度佛教文化的窗口。</p><p class="ql-block">印度殿内供奉的是一座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是印度殿内的核心供奉对象。</p><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包括中国。</p><p class="ql-block">在白马寺这一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中,释迦牟尼坐像作为重要的供奉对象,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和发展,释迦牟尼坐像逐渐成为佛教寺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这些坐像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p> <p class="ql-block">都说有“寺就有塔”。谈及白马寺,不得不提其标志性建筑——齐云塔。在佛教文化中,塔是供奉佛骨、佛像、佛经等圣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僧人修行和信徒朝拜的圣地。</p><p class="ql-block">齐云塔不仅是白马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初建时为木塔,但不幸毁于雷火。至公元1175年齐云塔得以重修,并改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身上下十三层,每层檐角均悬有铁马风铃,微风吹过,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p><p class="ql-block">重修后的齐云塔,不仅成为了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外,齐云塔还因其独特的声学现象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如果站在齐云塔20米远的地方用力击掌,可以听到类似蛙鸣的声音。这种“综合回声”是由多次简单回声的叠加、延续以及“聚焦”而形成的一种复杂声学现象,反映了古代建筑大师独具匠心的技艺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创下多个“第一”</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院,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p><p class="ql-block">白马寺内的齐云塔是中国第一座舍利塔。</p><p class="ql-block">朱士行作为第一个汉人和尚,在白马寺受戒,至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p><p class="ql-block">朱士行从白马寺出发,前往西域求取佛法,创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的壮举。</p><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最早来华后禅居的地方,他们与汉明帝共同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p><p class="ql-block">白马寺内收藏有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p><p class="ql-block">白马寺也是历史上第一场佛道之争的发生地,这场争论对于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白马寺还是全球唯一具有四国文化风情佛殿的国际化庙宇,其国际佛殿苑内建有印度、泰国、缅甸的佛殿苑,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这些“第一”让白马寺成为了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也使其成为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的重要圣地。</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几度兴建与荒废,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首次被毁,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洛阳城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白马寺也被殃及池鱼。董卓逼汉帝西迁时一把火将洛阳城烧为平地。随后以袁绍为主的各路盟军,将洛阳城200里以内,烧荡殆尽,这是历史上第1次浩劫。</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洛阳废墟上重新营建洛阳城和白马寺。</p><p class="ql-block">西晋永安元年(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白马寺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再次遭受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二次被毁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行灭佛运动,白马寺再次被毁,且几乎被毁得一干二净。这一时期的灭佛运动对佛教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白马寺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史称三武灭佛之一)</p><p class="ql-block">拓跋焘死后,其后继者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迅速恢复了佛教的地位,使得佛教在北魏得以重新发展。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为了稳定社会大兴佛教,白马寺又一次搭上快速发展的机遇,再次复兴。</p><p class="ql-block">北周时期,公元574年五月,武帝宇文邕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掀起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因寺庙数量、僧侣人数众多,不事生产,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加剧了国家的经济负担。武帝令僧侣还俗成为国家编户,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史称三武灭佛之二)</p><p class="ql-block">到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的心腹男宠薛怀义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主持了重修工作。他不仅亲自督造,还担任了白马寺的寺主。薛怀义在重修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使得白马寺的规模更加宏大、布局更加合理。</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受到严重破坏,白马寺也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公元845年(会昌五年)唐武宗下诏废佛,史称“会昌灭佛”。敕令拆大型寺院、佛堂,僧尼还俗。唐武宗的灭佛政策沉重打击了佛教势力,使得佛教在唐朝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史称三武灭佛之三)</p><p class="ql-block">尽管此后唐宣宗及后来的皇帝们纷纷大力修复扩大白马寺,但战火的摧残使得其恢复过程艰难。宋代、元代也有多次修建记录,如宋太宗敕修、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等。</p><p class="ql-block">清末及民国时期,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白马寺的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白马寺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保护。自1952年起,国家多次拨专款对白马寺进行重修,以期恢复其往日的荣光。经过多年的努力,白马寺的主要殿阁得到了翻修。天棚、梁、架、斗拱等部分也进行了彩绘和油漆,同时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使得千年古刹的面貌为之一新。</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为灰烬。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白马寺的重修工作也提上了日程。</p><p class="ql-block">从1972年开始,重修工作前后持续了十年之久。重修后的白马寺恢复了寺庙的原有风貌和建筑特点,使得这座千年古刹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尽管白马寺历经多次劫难,但每次都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重新崛起。如今,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白马寺更是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继续传承和弘扬着深厚的佛教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