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大门匾额又书“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p><p class="ql-block">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末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p><p class="ql-block">陈家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岭南传统祠堂式建筑,被誉为“百粤冠祠”。</p><p class="ql-block">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庭院幽雅。</p><p class="ql-block">陈家祠享有“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美誉,它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工艺,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p><p class="ql-block">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88年,陈家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2年及2011年以“古祠留芳”入选“羊城八景”。</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评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 4A 级景区。</p><p class="ql-block">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岭南工艺,历史悠长。</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凭借天时地利和妙心巧手,岭南人民创造了门类丰富、技巧高超、境界独到的百工之艺,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窥见民间工艺的瑰丽世界。</p><p class="ql-block">岭南民间工艺精品是馆藏重点,也是馆内基本陈列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展览共四个展厅,除了展示珍品及工艺展演外,《岭南民间百艺 一 》展示岭南地区的木雕、贝雕、玳瑁雕、榄雕、玉雕、嵌瓷、泥塑、油灰塑、香稿塑、贝缀、漆器、银器、珐琅、端砚等门类;《岭南民间百艺 二 》展示刺绣与象牙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它受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因地制宜,视角效果夸张明艳,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装饰在祠堂、庙宇及民居的各种建筑工艺,从木雕、石雕、砖雕到嵌瓷、灰塑、陶塑,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吉祥如意图案等传统题材到岭南风物、江海水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纹饰,无不反映了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今天,这些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不仅是精湛工艺的结晶,更是工艺传承不绝的见证。</p><p class="ql-block">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明珠,作为她的守护者,作为长期收藏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专业博物馆,我们诚意制作这个常设展览,运用场景、实物、视频、虚拟展示等多种手段,表现各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期望观众通过近距离的观赏,领略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何为竹刻?</p><p class="ql-block">"山竹新剥粉,温火发肤汗。剖割成杂皿,与世相媚玩。"</p><p class="ql-block">竹刻起源历史悠久,以竹为器的早期遗存皆为实用之器,"广人以竹丝为布;蜀人以竹织履,其中恒多,莫可枚举"。</p><p class="ql-block">而从晋代"竹林七贤"到宋代苏东坡"不可居无竹",竹的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下经历着人格化的嬉变。</p> <p class="ql-block">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竹刻发展的趋势是一个由工艺探索到文人化审美趣味构建再到图像程式化、生产规模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士大夫阶层人文精神的觉醒,竹刻引起知识阶层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宋代写意画兴盛,以书画入刻,竹刻艺术转向表达文人个性化审美意志;</p><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文人雅士间兴起文房雅玩,竹刻逐渐成为"雅"文化;</p><p class="ql-block">清初竹刻艺术走向多样化,商品化生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工匠也投入到竹刻作坊生产中,竹人职业化倾向严重,竹刻开始难分雅俗;</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后,竹刻已被纳入工艺美术品生产体系,文人竹刻濒于消失。</p> <p class="ql-block">非遗中的端蚬</p> <p class="ql-block">端溪砚</p><p class="ql-block">石材产自广东端溪沙埔。作者利用天然砚石,因材施艺,因石构图。以平整的石面作砚堂,绿色的石眼点缀其中,砚边留褐色石皮,自然成趣。砚池顶部采用镂空、浅刻、高浮雕等技法,雕刻了一幅"砚趣图"。在蔓藤缠绕的古松下,几位文人雅士以砚会友,赏砚为乐,构图朴拙而富于情趣。</p><p class="ql-block">该砚由高级工艺师刘演良及李祖彬等六位艺人于1991年设计制作。</p> <p class="ql-block">陶塑</p> <p class="ql-block">贝壳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