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这毕竟是载入共和国史册的一段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这毕竟是载入人民军队建军的一段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这毕竟是载入中国导弹火箭型号成长的一段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向前奔流,它永远都不会卷走那朵曾经喷射过的历史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章:在这里是他们,第一次把尊严与志气写到了天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句老话说的好,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是说呀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不管你是哪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尊严的活着,你对成功的渴望也好,对名利的追求也罢,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拥有他人的尊严,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我的战友们听到的这些话,是在第一试验部的教导队教室里,是政治教员的一段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咱们东风从开始建设到1960年,已经进入两个年头,由于工程量大,施工的速度总是比上指挥部要求的进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别是生活营区,还一下子提不到日程上来,除了苏联专家门外,所有的发射官兵们,都是住在原来老乡迁走的羊圈子和地窝棚里,条件非常艰苦。当然,我们1968年进去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4号住的楼房。听老同志们讲,他们来时每天早上起来沙土都把被子和人一起全埋,有时半夜大风突然降临,军用帐篷和被服全都卷走,而官兵们抢回的却是图纸和文档资料。【先生产,后生活】【身在戈壁滩,死在青山头】这是当年所有来这里东风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1960年一场大饥饿降临,几手全中国人民都陷入了大饥饿的惊恐与挣扎洪流浑水中,地处荒凉的东风基地,上十万发射儿女也同样感受到了,来至饥饿的巨大威胁,也可以说已经严重影响甚至说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共和国第一支导弹试验部队的生存。就在饥饿之温神在祖国大地日夜蔓延时,1960年5月至6月间,国防科委正式向东风基地下达了执行发射首枚任务代号101的任务(苏制p-2导弹)。101任务的到来,使饥饿中的试验发射官兵们马上精神上饱满了起来,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导弹,是啥样谁也说不上来,就是他们知道后心里头那个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誓师大会上,参试技术部队表述,101任务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交给咱们东风人的任务,我你能接受这样任务,感觉是非常伟大,非常光荣,非常荣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誓师大会后,西北酒泉东风导弹试验场里上万官兵,他们顶着饥饿开始了昼夜加班加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5月北京,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东风基地孙继先司令员时,对站在身边的他语重心长的说:“孙继先同志,你身上的担子很重啊!既然我们把苏联专家请来了,就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抓住一切时机尽量多学一点,学一点点不够用啊,我也在学习嘛,不学就会落后。记住了,光学了东西还不够,关键是你们自己要能独立运用”。毛主席的这段谈话是一种暗示,他告诉了基地司令员,中国的导弹发射技术,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周总理也叮嘱“你们基地的苏联专家多,在生活上要多照顾点他们,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不一样,又远离故土和亲人,很不容易,不过,也不要忘了,一个人光靠拐杖走路是不行的,也靠不住的,早晚还得依靠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基地后的孙继先司令员,当即召开了党委会,他在会上反复强调从现在起全体技术员要加快学习进度,一定要想方设法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你们就是抠也要从他们那儿抠出来。司令员沉思想着前个时间一堂听课,继续接着说,然而事情的变化比我司令想象的还要出乎预料,本来是讲导弹准备发射前最后程序是推进剂加注程序问题,刚讲到关键时刻,专家像似想起什么突然停下,而转向了另外一个无关技术节点问题上。这是孙继先司令亲眼目睹的一堂课,怎样从苏联专家那儿想办法,把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经验多学点过来,是孙继先司令和主管导弹发射的李福泽司令最为迫切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着的那以后,不好的消息接连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斯科来电表示,中国购买的苏制P-2导弹,须经苏联国防部长批准才能发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联国防部回话,要推迟到7月燃料才能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联国防部已电话中国国防部,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不可抗拒的事故,不再生产液氧,苏联方面已无法履行合同,停止供应推进剂燃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联专家不让采用中国推进剂燃料,中国生产的燃料不宜进行这次发射,若要发射必须重新订购苏联生产的燃料,这就意味着我国自已生产的燃料就要白白的放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联的推进剂燃料还须重新订购购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自己的推进剂燃料不准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导弹发射遥遥无期,这绝对不只是燃料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的背后一定有着必然的,深刻的政治岐途和政治原因,它将预示着告诉善良的两国人民,一场更大的风暴将要来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8月2日,果然东风基地接到了来至北京国防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正式通知:苏联政府将全部撤走在华专家。这干的是人事吗?导弹发射即将进行关键时刻,他们的人全跑了,导弹在发射架上立着,重新订购他们的推进剂燃料泡汤,我们自己的燃料叫他又整没了,这是欺负咱中国没有高尖端技术,这是欺负咱这些常年在戈壁滩上孤军奋战,远离人群的中国导弹试验发射参试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7月5日至8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毛泽东主持了这次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7月18日的会议上,毛主席激昂的说:从现在起我们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很好,如果给了这笔帐是很难还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8月5日,国防工业紧急会议也如期举行,在会上聂帅提出了二十字的方针【集中力量,突破尖端,保证重点,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并强调一定要打掉一切依赖思想,下最大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9月1日,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受中央军委的重托,乘专机抵达东风基地实地老察,将军到基地后看望了地地导弹试验部的我国专家和发射官兵,听取了基地的汇报,并逐一检查了发射场各系统,准备发射我国第一枚导弹的情况。随后又转战燃料生产厂家和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并和他们一起对国产燃料进行了化验,质量完全合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将军回到北京后,根据基地当时实际情况和燃料生产工厂化检结果,向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志,递交了一份正式的书面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国产液氧符合技术要求,可以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从当前基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用国产燃料发射第一枚苏制导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仿制苏联的导弹在10月1日前可生产出五枚,建议用国产燃料在1960年9月9日至15日期间,择机发射第一枚仿制导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瑞卿看完报告,当即作了批示:同意,报军委批准,同意用国产燃料发射,时间可定在9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紧接着,周恩来总理在紫光阁召开了专门会议,由于入会全体人员心男都憋着一口气,大家恨不得当晚就把导弹发射上天,从元帅到科委主要领导,在到发谢基地负责人,意见就一边倒两个字,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周总理说:我完全同意大家的意见。赫鲁晓夫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想把我们的导弹事业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办不到的。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也是有智慧的民族,没有什么力量能压制我们,也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东风发射基地的指战员们一致要求,用我国自己产的国产燃料发射,现在检验过了燃料完全合格。所以,不管我们面临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压力,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这枚导弹发射上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紧接着会议一致通过最后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六零年九月十日,用国产燃料首先发射第一枚苏制P-2导弹,接着再发射一枚仿制的国产导弹。张爱萍亲赴东风基地现场坐镇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消息传到东风基地后,全场沸腾了。特别是地地导弹试验部发射各技术中队及参试人员,决心书、请战书、保证书,向雪片一样纷纷送到中队党支部,一部党委,基地党委,请党组织放心,请基地领导放心,我们各技术中队一定竭尽全力,确保首次发射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9月8日,苏制P-2导弹在7号技术阵地测试完成,并安全转往3号发射阵地,最后成功地竖下发射架上,这是第一试验部参试官兵第一次亲密接触真实导弹,看到真家伙心情别提多美,非常荣幸和兴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晚上10点30分,发射司令员李福泽一声令下:P-2导弹(任务代号101)开始垂直测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一关键时刻,第一试部全体发射团官兵,他们在饿着肚子,骂着撤走老毛子,抛动着膀子,壮着胆子,护着娇子,等待着指令直到第二天黎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9日,推进剂燃料开始加注,导弹一共需要三种燃料。它们分别是酒精、液氧、过氧化氢,加注技术二中队全体参试人员,他们在特燃处同志指导下,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硬是分批次完成了三种燃料的加注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10日早晨7点42分,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点火,起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只见发射架上嗖的一下,导弹发出隆隆巨响还有熊熊的火光,在滚滚的浓烟中腾空而起,越飞越高,接着慢慢的转弯后越飞越远,大约一分多钟象火球一样导弹就肉眼看不到了,渐渐的消失在空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东风3号发射阵地上空。在戈壁滩蓝色的天上,在发射官兵们的头顶上,只留下一条白色烟云带,像似蛟龙腾空在天,无比美丽和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射阵地欢腾起来了!第一试验部欢腾起来了!东风基地10号欢腾起来了!整个西北导弹试验场欢腾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试验部部长迅速将发射大队各技术中队参试人员组织起来,集合在3号发射场坪上,基地司令员孙继先同志讲了话:同志们辛苦啦!官兵齐呼为人民服务!司令哈哈大笑向大家敬礼后继续说,大家都知道的,苏联专家撤走后仅17天。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用情况下,完全靠我们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力量,大胆采用了我们中国生产的自己的燃料,在祖国的本土上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苏制导弹,这说明咱东风基地有能力完成新武器的发射试验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人员,都付出了辛勤劳动,我代表基地党委,向全体参加试验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马上接着要发射试验我国仿制的国产导弹(任务代号102)东风1号1059导弹,共计三发时间和任务都非常紧张,发射大队全体都投入到战斗任务之中,没有时间进行召开庆祝大会。只有3号的技术一中队,技术二中队,4号的第一试验部直属队,他仙在各自单位用小幅标语写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热烈祝贺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住这一天,1960年9月10日7时42分,第一枚导弹在3号发射场发射升空!用我国自己生产的燃料把苏制P-2导弹成功发射上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一天也是9月10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发愤图强,突破尖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的方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议决定:于11月至12月,在东风基地发射我国的东风1号导弹。</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