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尽(46)

法律与人生

<p class="ql-block">【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有关清末宪法组织研究的一篇跋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启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碧血难招蜀道魂——晚清资政院研究》写作告一段落,我却没有以前完成书稿后那么喜悦,可能是已出过书,渐渐疲了吧,抑或还有其他,说不清楚也不便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资政院感兴趣,回想起来很有些年头。早在二十年前撰写《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博士论文时,即有很强烈的感觉,晚清以司法独立为导向的司法改革是整个君宪的一部分,不考究晚清君宪而就司改谈司改,不论如何进行资料发掘,皆有画龙没能点睛之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业师李贵连教授访日归来,带回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库所藏《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的复印本。初读之时,我即很震撼,原来百多年前的先辈们曾做出了这许多的努力,其风范、其识见,都让我等后学高山仰止!那时即萌生整理点校出版的念头。2009年到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交流,跟黄源盛教授聊及这一想法,得其鼓励。后又在北大图书馆古籍部发现印本,得以参照订正。于2011年得以正式出版《速记录》点校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对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有更真切的了解,需要尽可能回到现场,我决心补充更多的原始资料,拟出个修订版,为后来者研究资政院打下较为翔实的资料基础。《速记录》(修订版)已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持续阅读和搜集原始资料的过程中,经考察既有的研究状况,我又萌生了深入研究的兴趣,于是从2012年即开始了本书的写作。断断续续,其间,还以此为研究对象,申报了相关课题并得以立项。转眼,十来年又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给学生上课时,我多次提及,本人服膺于乾嘉学者所归纳的学问无外乎“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说。古今中西,有变有常,常中生变,变中有常,义理是要把道理讲透彻;考据就是拿证据来,靠坚实可靠的证据说话;辞章则为用准确流畅优美的文字把前二者的内容表达出来;经济就是经世济民,用今天的话来讲,是要有现实关怀。我以为,法史学者需要有现实关怀,但现实关怀不应仅停留在简单喊口号以应景;也不应该是冀望于抽象归纳出几条几款。如能归纳出,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早就已归纳出来了,事实上作为成品的《资治通鉴》最终还有294卷300多万字这个庞大篇幅。我理解的现实关怀,更多体现在作者选择具体研究对象时,何以厚此而薄彼;研究者一旦选定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过程时则应尽可能地“虚心”和客观,暂时将经世意愿搁置一旁。毕竟,学者要靠“学”而非“术”来施展其抱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国无望,但心系苍生,为保存故国文献,万季野北上修史,其师黄梨洲赋诗饯行,有云:“不放河汾身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虽不能至,梨洲师徒此等气象格局,让我真正铭感于衷!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即时时以此自勉:力争在写作时保持“虚心”,对资政院议政进程的梳理,只是拿出证据来,尽可能让证据说话。落脚点则在对晚清君宪之失败进行必要的省思,此实义理之所在。限于学养,未必省思到位,但这是我致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写作过程中,我每每对杜维运教授的这段话感同身受:“历史变动最剧烈的时代,每在朝代更易之际,历史的真相,也最易在此时失去。史学家此时以政治上的因素,往往不敢秉笔直书,旧朝殉国的烈士,守节的遗民,赴汤蹈火,呼天抢地,史学家固不敢为之作传;即旧朝完善的制度,优美的传统,也每被诬蔑或曲解。天地的元气,历史的真精神,往往存在于失败者与少数人之间。”资政院本属历史,而且是一段彻底失败以致烟消云散的历史;资政院议员们既非于乱世之中能斡旋乾坤的关键人物,但也不是升斗小民,其中多属有家国情怀的士大夫,其政见虽有新与旧、礼与法、君宪与共和之歧,但都在为那个危如累卵、遍地饿殍的国家和亿万生灵苦苦寻觅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始终坚持君宪,倡导为国以礼的保守者,于清室未亡之际,尚被时人目为迂腐不达事变;及至辛壬鼎革,清室运终,民国肇兴,他们依旧坚持其政见,睹时局不可为,选择归隐,上焉者服务桑梓,下焉者诗书自娱,以遗老终身。读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的《法度与人心》,在谈到儒家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时,作者感慨:“古人说儒家迂远,孔子迂、孟子迂,所有纯粹的儒家都迂。”这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自然想起了王安石那首诗:“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这些保守的议员们,斯人生于斯世,迂和不迂、幸与不幸,何足道哉!因为他们真正活过,努力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在一篇关于郑观应的文章中感慨:积四十多年的时间,他始终坚持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这个“十年一变”的时代,独具特色。在他本人,固然是择善固执,就时代思潮而言,则是不合时宜的时候居多。但他坚信其所选择的固本开新一途,较之其后生辈——二十世纪中国诸多弄潮者——片面迷信制度而忽视新人、新民,郑观应的思想,实有其值得深思玩味处。被后人认定“保守”的资政院议员们,较之那些视与时俱进为常、实则在政治漩涡中大肆投机的聪明人,其高下不言而喻。过宗周而不悯黍离,登北山而不忧父母,感阴雨而不念故夫,闻山阳笛而不怀旧友,此类人虽居高位,处时代弄潮,又何足道哉!故我在写作时,想重点写写这些后人眼中的“保守迂腐”者,但限于文献和学养,虽有此心,愧未能道其万一。如能得学友,爬梳故实,提玄钩沉,发幽阐微,实为万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集中精力写作书稿之际,正值疫情肆虐,人心惶惶。独处书斋,写作之暇,习惯性翻阅阳明先生文集,偶然读到《告谕庐陵父老子弟》,在此重重隔离之时,不能无感。此乃先生正德五、六年之交(1510-1511)于庐陵知县离任时所作。先生由贬谪龙场出宰庐陵,在任时亦逢大疫,危及民生。先生处此,除引咎自责、主持救济外,将导民于善、兴孝行悌,以移风易俗为首务。其与民同患、视民如伤之心,见字如现场目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灾疫大行,无知之民惑于渐染之说,至有骨肉不相顾疗者。汤药饘粥不继,多饥饿以死,乃归咎于疫。夫乡邻之道,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乃今至于骨肉不相顾!县中父老,岂无一二敦行孝义,为子弟倡率者乎?夫民陷于罪,犹且三宥致刑,今吾无辜之民,至于阖门相枕藉以死,为民父母,何忍坐视?言之痛心,中夜忧惶,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诸父老劝告子弟,兴行孝弟。各念尔骨肉,毋忍背弃。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饘粥。贫弗能者,官给之药。虽已遣医生、老人分行乡井,恐亦虚文无实。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悉已见告。有能兴行孝义者,县令当亲拜其庐。凡此灾疫,实由令之不职,乖爱养之道,上干天和,以至于此。县令亦方有疾,未能躬问疾者,父老其为我慰劳存恤,谕之以此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隔离固然有助于减轻疫情,但过犹不及,人与人之间患难相扶、相亲相养更是人道之常,可不念之!但愿疫情早去,一切回归正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相长,所言非虚。写作之初,即请当时还在读的博士生张一民、王若时、郑金鹏、梁挪亚帮着查阅了不少资料。及至初稿完成,博士生何舟宇和黄炜又帮着我校稿,尤其是舟宇,在仔细核对资料的基础上,纠正了文中的多处讹误。本书得以出版,最得感谢商务印书馆编审王兰萍大姐和编辑高媛女士的大力推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及至交稿后,等了数年的一档馆资政院卷宗电子化突然有了结果,可以查询了,我遂选择需要查阅的档案条目,安排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何舟宇、孟孜谦、翟文豪、尤紫乐、叶欣茹和吕少丽去馆内录入备用。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进行资料补充、论点修正等工作,最终才得以定稿。在此过程中,再一次深感法史学研究资料的极其重要性:考据实为根本,证据出了问题,义理则不免流入臆想,辞章成为花架,经济自然落空;小题大做、论从史出,实乃学术研究之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在写作出版过程中,我处处感受到温暖,有太多的知己友朋,恕我放在心里致谢,并相约砥砺前行:“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请勿侵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启成辛丑暮春于燕园陈明楼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壬寅仲冬再修订于京西居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