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先农坛

吕兆玉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谢谢</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是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北延伸到钟鼓楼,向南延伸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覆盖北京老城约65%的面积,这条城市轴线上既有恢宏的皇家建筑,也有古朴的民居四合院和重要的近现代建筑,中轴线周围的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皆保留基本完好。</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 中华门、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世界城市建设史及文化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图片来字网络,谢谢</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谢谢</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北京永定门内大街西侧,与天坛隔街相对,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风、云、雷、雨)、地祇(岳、镇、海、渎)诸神的皇家坛庙,是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祭农场所。</p><p class="ql-block">明、清帝王曾以每年一次的先农坛亲耕亲祭大礼,完成对先农的祭享。先农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炎帝,尊称为“先农”、“神农”、“先穑(sè,指收割谷物)”,并借祭祀先农以求农业丰收。西汉时期,炎帝神农氏的称呼被官方正式加以确定,祭祀炎帝神农氏也被列为国家祭典。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始建,刚建成时称山川坛。明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朱厚熜在坛内进行了添建,山川坛更名神祇(qí,指地神)坛。</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年(1576年),神祇坛更名为先农坛,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朝,原名“山川坛”,大体格局形成于明嘉靖年问,清乾隆时期经历较大规模重修,不同于天坛的祭天,这里主要为祭祀山川、神农的重要场所,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办亲耕典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现在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技艺以及先农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拜殿,展出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西配殿,展示的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轨迹;此外还有先农坛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拜殿盘龙藻井:</p><p class="ql-block">藻井由八边形、菱形和圆形组合在一起,中间是一整块金丝楠木雕刻成的一条盘龙,细腻考究,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拜殿的盘龙藻井:金丝楠木独木精雕;</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是先农坛内巨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天宫藻井: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天宫藻丼:</p><p class="ql-block">堪称中国藻井天花板,整个藻井上下分六层,上面共有68座楼亭建筑。四边有力士塑像,中问有一幅用沥粉贴金的古代星图,存星1400颗,据传是参照唐代一副星象图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神仓院落,山门、收谷亭、圆廪、祭器库等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坐落。中路,坐落着收谷亭和神仓。亭子是方形,神仓是圆形,寓意“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粮仓——神仓</p><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元素,是北京城中轴对称格局的重要礼制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农耕文明恢弘壮丽的祭农见证物。</p><p class="ql-block">神仓建筑群是北京先农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清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下旨将神仓建筑群移建于此。为先农坛独有。神仓院建筑彩画是其他古建筑少有的雄黄玉彩画,至今仍部分保留着清中期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神仓位于太岁殿东部,明代为旗纛(dào)庙,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神仓”。</p> <p class="ql-block">神仓主要功能是用来储存皇帝亲耕耤田收获谷物,是为皇家祭祀活动提供谷物的场所,承载着礼仪功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建筑群其中有收谷亭,收割后的谷物需要在此通风晾晒,然后被收到左右两侧第一排的碾房进行加工;之后,谷物才被收入屋顶带气窗的仓房。</p><p class="ql-block">而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则是亭子身后的圆廪神仓,有“天下第一仓”之称,是将储藏的谷物转换为皇家祭祀礼仪祭品的重要场所。“其他坛庙祭祀时,都会到这里来取祭品;而这些谷物要先从仓房移到神仓中,经过一定仪式之后才会成为祭品。</p> <p class="ql-block">焚帛炉</p><p class="ql-block">焚帛炉,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祭祀太岁诸神焚烧祝帛祭品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焚帛炉西向,面阔6.6米,进深3.74米,是一座仿木结构砖砌无梁结构。</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是皇帝亲耕之前的更衣之所。南面设十级台阶,东西面设八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为皇帝亲耕完毕,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观耕台呈方形见方18米,高一层1.9米,四面各有台阶9级,台阶踏步由汉白玉条石砌成,侧面雕有莲花图案。</p> <p class="ql-block">在观耕台上拍摄农田</p> <p class="ql-block">籍 田 亲 耕 礼籍田俗称皇上的“一亩三分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光绪朝的《清会典》中,清朝的“一亩三分地”给为798.7平方米,现在的约866.7平方米。先农坛里的“一亩三分地”是按清朝的尺寸约为8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祭坛</p><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祭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先农神坛为一座正方形砖石结构坛台,边长均为15米、坛高为1.5米,四面出陛,各八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地祗坛</p><p class="ql-block">地祗坛坐南朝北,北设根星门三座,东西南三面各设星门一座,四居环以矮墙,祭坛坛台高1.2米,长30米,宽18米。坛台南有山岳江海纹石泉五座,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坛台东西各有山岳江海纹分别供奉京畿名山、京畿大川及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之神。九座石泉二座。石龛于2002年移于现址保护。其中由冬青和红叶李组成的花坛模拟再现了昔日地祗坛坛台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地祇坛祭祀诸神总览:四渎之神:东渎淮河之神、南渎长江之神、西渎黄河之神、北渎济水之神</p> <p class="ql-block">五陵山之神:啟运山之神、天柱山之神、隆业山之神、昌瑞山之神、永宁山之神</p> <p class="ql-block">五岳之神:中岳嵩山之神、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p> <p class="ql-block">五镇之神:中镇霍山之神、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p> <p class="ql-block">四海之神:东海、南海、西海、北海</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太岁殿建筑群西侧,是存放先农神牌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占地面积3791平方米,东西宽56米,南北长67.7米,由神版库、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院落外西北侧为宰牲亭,是祭祀坛内各处神祗宰杀牺牲之处。</p><p class="ql-block">建筑群内陈列“先农坛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井亭Well Pavilion</p><p class="ql-block">井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筑面积各48.9平方米,六角形,每边长4.34米,是制作牺牲祭品时的取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文字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吕兆玉</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整理成册2024年9月3日</p> <p class="ql-block">心若向阳,一路芬芳,哪怕一个人的行程,也有温暖和诗意;哪怕是枯燥无趣的日子,也总能过得精彩与动人。只要心有阳光,峰回路转处,便是柳暗花明的惊喜;只要心有阳光,人生所有的遇见,将成为一种美好!每天用感恩的心,去问候珍惜的人,用满满的祝福送给牵挂的人。我们走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我们一起走是一种幸福。让岁月善在我们,与美好一路同行。做个幸福的人,向着幸福出发!</p><p class="ql-block">祝师友们创造愉快,事事顺心,平安幸福如意,万事安好,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感谢师友们的雅尚美评鼓励和支持,敬茶致谢,感谢师友们到访助兴,谢谢请勿送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