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 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采风,是1982年暑假的事。彭维金老师在1107教室,叫大家自愿报名,一共有二十多个同学参加。</p> <p class="ql-block"> 出发的第一天,我们坐车从北碚到重庆,在市中区住了一晚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住的招待所,条件不错,三四个同学一间房。</p> <p class="ql-block"> 彭老师把我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照像机和一部收录机。我当时不熟悉收录机功能,东问西问。张平同学主动给我演示怎么操作,我又东问西问,张平同学继续为我演示,忽然,一声巨响,收录机爆炸了,外壳没有炸开,内肠子全部坏了。我吓瓜了,一声不吭。彭老师相当大度,泰然自若说,坏事变好事,各个小组都要搞懂程序,安全第一。</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坐这个船,沿长江而下去涪陵。</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不愿意在船舱里呆着,都跑到甲板上看风景。丁松站在最当头。我们从重庆到涪陵,再沿乌江到彭水到龚滩,再到秀山。</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长江上的木船还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 在船上,时不时,还会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从长江,进入乌江,江面变窄了。</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从涪陵一直到彭水,两岸都是悬崖陗壁。</p> <p class="ql-block"> 也时不时,看到两岸纤夫拉纤画面。</p> <p class="ql-block"> 彭水县到了,王平同学在彭水码头上等我们。</p> <p class="ql-block"> 彭水县城,老老旧旧。我们住在一个简易的旅店。进店,往下走,再往下走,走到最下面,是一个大通铺房间。房间里,漂着一股,若隐若现的,屎臭。有同学说换旅馆,我说,将就一晚也无所谓。彭老师也说将就一晚。结果,后半夜才发现,我们睡的下面,居然有一个废弃的猪圈。</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彭水经龚滩到了秀山,秀山在一个小平原上,有小成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秀山的合影。记得,我们是在一个副县长家里,他切了一个超大的西瓜给我们吃,相当甜。这个副县长是何静父母的同事还是好友,我记不清楚了,反正,副县长对我们非常热情。</p> <p class="ql-block"> 最后排,在我右边的那个瘦高个子,就是那个副县长。</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秀山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各个小组便分头行动。我们小组三个人,我,陈盛文,陈征。</p> <p class="ql-block"> 我们采风的区域,主要在川黔湘三省交界的山区。</p> <p class="ql-block"> 所到的村落,基本上都是苗族和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我们每到一个村子,都主动出示西师中文系开的介绍信。当地的老百姓,都会接待我们,根本不会去“逐级汇报”,更不会视我们为“洪水猛兽”。</p> <p class="ql-block"> 通常,我们会在农民家里住一晚,利用住的时间,叫主人把左邻右舍喊来,然后东拉西址地“采风”。</p> <p class="ql-block"> 话题不外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谣,也有不少的红军故事。有的老乡,还会唱上几句民歌;有的老乡,还会把自己写的歌词送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 听说,另一个采风小组,一个女生在山路上走,总感觉身后有脚步声,回头看又没人,女生又走,身后又传来脚步声,女生跑起来,脚步声也跑起来,回头,又没人。这事,至今想起也后怕,成了悬迷。</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女生,去一个对歌会采风,对歌会热闹非凡,男女歌手竞相登场献技,两个小时后大家欢喜散场各自回家。这个小女生却从头到尾酣睡不醒,因为太累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组,全是男生,所到之处,无骚扰之忧。我们也参加过一个对歌会。那是在一个半山腰的苗家山寨,不少男女在晚风里对歌的情景,欢声笑语,激情四射,印象很深。</p> <p class="ql-block"> 歌手们,男女老少不分,歌曲歌词都是民间形成,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有一支歌记忆犹新:墙上有枝花,阿妹想要它。花高摘不到,妹要哥哥抱。</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高中毕业生家里。晚上,他拿出《少女之心》手抄本,问我们看过没有。我们说没有。高中生说,你们抓紧看,天亮还给我。</p> <p class="ql-block"> 记得,陈征第一个看,我第二个看,陈盛文第三个看。那个晚上,我们轮流睡,轮流看,那个煤油灯就一直陪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采风,大致每天白天赶路,下午落脚一个山村,吃住在老乡家里。老乡家里都很穷,我们也从来闻不到腥气。玉米,土豆是主打,印象中好像没怎么吃过大米。离开时,我们会主动留下饭钱。</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们迷路时拍的,地方是在贵州境内的一个山上。当时我们没有配备地图,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全靠嘴巴问。</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迷路的时候,前后左右没有一个人,没有一户人家,四周全是无穷无尽的山岭丘障。我对陈征说,把我们迷路的样子拍下来,以后会很珍贵。陈征说我还有这个心思。我还是坚持让陈征把照机放在一个石头上,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东走西走,走呀走,终于走到了有房子的地方,碰到了老乡。老乡告诉我们,你们去木黄镇嘛,去了木黄镇,就有大路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木黄镇,我们才知道,这是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师的地方。两支队伍合在一起,组成了红二方面军。当地老乡都知道是贺龙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见了很多红军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这些房子,和墙上的标语,都保存得十分完好。我们还参观了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人的卧室。当时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人们主要的精力还集中在解决温饱上。所以,这些红色资源,原滋原味地“藏在深山人未识”。</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乡家里,厨房墙上的红军标语。这样情景,应该说比比皆是。我们也趁势而为,一头扎下去,收集了不少红军的事迹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 几天以后,我们从木黄镇,来到了贵州省松桃县,在县委招待所住了两天。</p> <p class="ql-block"> 在县委招待所食堂,我们早餐吃稀饭馒头,中午和晚上,我们都要一人点一份肉,近半个月的穷山恶水,近半个月的饿捞饿虾,好像怎么吃怎么睡,都弥补不回来。</p> <p class="ql-block"> 这天在松桃街上闲逛,忽然遇见了张平,士别三日,如隔三秋。大家欣喜若狂,彼此的彼此,是何等的惺惺相惜。张平说,必须留一张影,作为珍贵的回忆。合了影,张平便匆匆去忙他的事了。原来,他们小组前几天,专门赶到松桃县参加一个对歌会,用收录机录了两个多小时的磁带,结果回来发现一句都听不懂。张平又只身返回,千辛万苦找到了对歌会上的女歌王,用了两三天时间,见缝插针请女歌王逐字逐句翻译了一遍,张平一边感激不尽一边手忙脚乱逐字逐句记录下来,厚厚的一大本记录稿,凝聚着张平和全组成员的铁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 很快,各个小组按计划,在秀山会合。大家欢聚一堂,千言万语,百感交集,各抒衷肠。之后,我们又坐船,从龚滩顺流而下,到了涪陵。有个同学说,看到涪陵,就像是看到了香港。</p> <p class="ql-block"> 采风结束了,大家同样聚集在船尾的甲板上。望着滚滚长江,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了,那个时候,我们会天南海北,各奔前程。岁月蹉跎,岁月如歌,岁月静好。一眨眼,四十二年就过去了,一切,又彷若昨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