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来,野象谷是第二次进来了。十年前来到这里,没有看到野象,这一次也没有看到。野象是高智慧动物,人多的地方它是不是不会出现?好像只有回归原野,动物们才有安全感。那么是不是在热带雨林引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导致野象避而远之,甚至远走他乡呢?</p> <p class="ql-block"> 南门车满,停车北门。进景区,三公里架空木栈道走了好长一段时间,感觉不止三公里。木栈道下面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象群经常走的象道在木栈道下方可以来回穿梭。</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到这里活动的野象比较频繁,成为西双版纳少数可以观赏到野象的地方。可是,一路没有看到野象,倒是看到了一只野生白颊长臂猿倒挂在树枝上,不停地玩弄着刚刚抢到手的小游客帽子,任凭游客起哄、跺脚、扔杂物,就是不松遮阳帽。一会儿戴在头上遮住了大半个脸,出尽洋相;一会儿勾在脚趾,腾挪树枝;一会儿又叼在嘴里,晃悠秋千。急得小男孩直蹦哒。旁观者出点子,叫孩子买点食物换帽子,一直折腾了好久,到我们离开,也不见“戏散”。逗乐了群人,也冲淡了不见野象的烦恼。</p><p class="ql-block"> 听路人说,这猴子是收容中心的,老演员了,经常在此玩“小把戏”。</p><p class="ql-block"> 长臂猿长臂无尾,以独特大幅荡行方式极快地游走于林冠上层,如风似电。老百姓称为“风猴”。</p><p class="ql-block"> 栈道的尽头是通向南门的高空索道,一个厢篮容坐两人,凌空横跨近两公里,坐了近40分钟才缓缓落地。也可俯看脚底下的野象通道。</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象表演节目的场地,终于见到大象了,只不过是驯化了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地球上的旷野越来越少。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荒野自给自足过了很久,物种几乎不会灭绝,也很少失控,气候和水构建土壤的速度跟侵蚀土壤的速度相当,甚至要更快。</p><p class="ql-block"> 很多地区生态失衡,导致物种的消失,甚至灭绝,大概率是因为人为干预过多而致。</p><p class="ql-block"> 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述:“黄石国家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狼和美洲狮消失了,赤鹿失去了天敌不断繁殖,在那儿不停地摧毁植物群,特别是冬天牧场的植物。同时,由于疾病灰熊和大角羊也在减少”。</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一些动物物种好像没办法作为一种孤立的群体生存繁殖下去,哪怕这空间并不算小公园。</p><p class="ql-block"> 研究人员还发现田地里的松树不会像荒野里的松树那么高大和抗风,是因为荒野里松树的根是沿着老根蔓延开来的,所以根扎得更深。</p><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法创造出新的原野,因此,有关部门要具有远见卓识和对历史超强的洞察力,才能更好地把动物和荒野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尽心尽力保护好现有的原野,维护植被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野象谷最具特色、最令人自豪的东西是来自古老原野和原野中的动植物。原生态、野性化才是根本。</p> <p class="ql-block">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隐居的日子里有很深的感悟:“世界的救赎寓于荒野”。</p><p class="ql-block"> 人们应当从宏观角度去思考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荒野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通过与荒野的接触和交流,人类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从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让野象谷回归人迹罕至、无人打扰、充满野性、充满生命的荒野中去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7日草记于云南景洪</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5日修改于山东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