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中秋,海宁硖石景区将迎来“一岛三街区”整体开放,其中,干河街上有“诗人徐志摩故居”。作为最早的徐志摩研究会理事,我有个疑惑:“徐志摩旧居”突然间怎么变成了“徐志摩故居”?</p><p class="ql-block"> 我坚持认为,徐志摩故居不复存在,干河街上存在的小楼是徐志摩旧居,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房。婚后20多天,因军阀混战两人逃离至上海居住,徐志摩和陆小曼从此再没有回此屋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故居和旧居的区别,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居,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通常指的是出生地、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故居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家族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家族文化和传统的内涵。每一个房间、每一块墙壁都沉淀着家族的故事,是家族历史的生动画卷。故居还包含了个人成长的过程,与长辈共同生活的点滴成为了个人回忆中珍贵的一部分。故居如同一个记忆的容器,装载着家庭的温馨、成长的点滴,是情感的根基和心灵的依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0年2月22日,20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带着他的“大小老婆”“恋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能静、刘若英、周迅和制片人李晓婉</span>一同来到海宁。</p><p class="ql-block"> 我受市领导的吩咐,陪同黄磊等人先参观保宁坊的徐志摩故居 。</p> <p class="ql-block"> 保宁坊坐落在米市街,走近洛溪河畔,抬头便看到那整饬的石帮岸上,砌着高大森严的围墙,斑驳的围墙中,有一窄窄的长方石库门,灰青的麻石作门框,下面是稍高于街面的石坎,上面镌刻着“保宁坊”三字。</p><p class="ql-block"> 推开厚重的蝴蝶木门,迎面是一方朴素的白照壁。绕过照壁,是别有洞天的深宅大院,抬头便见二层楼黑森森的木结构民居,像桥一样横跨着,“桥墩”便是左右的厢房。楼下面是很宽阔的厅堂兼过道,地上铺着方方的地平砖。大宅前临街市,有门厅堂楼四进,约建于清嘉道年间。大宅旧有慎思堂,“四开柱”、“金漆金光”,亦兼作货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徐家墙门当初建造时,一定居择善地,考察选址堪舆风水。墙门的南面紧靠着芙蓉溪,芙蓉溪一头连着沙泗浜,一头连着小瑶桥港(长埭路),使徐家老宅的安全多了一分水的屏障。徐家墙门共有四进,最后一进处,靠芙蓉溪一边的围墙上,开了一扇窄窄的蝴蝶门,门外筑有宽大严整的河埠。徐家人平时足不出户,可以在此河埠上洗刷,要是碰到什么不测,还多了一条外出的水道。一幢典型的江南宅院民居,耸立在三面环水的老街上。</p><p class="ql-block"> 走进徐家墙门堂,感到神秘而新鲜。白墙黛瓦的砖木结构,体现了江南民居朴素淡雅的美学观念,它把厢房和正厅连在一起形成天井,有四水归堂之说,也就是俗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口采,符合商人的风水观。从厢房上楼,正对房间的大门。房间像个桥头堡,桥头堡的中线用木板分隔成左右两户,上面是卧室兼私密会客室。阳光透进几何形木格玻璃长窗,宽敞的空间使室内显得明亮温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徐家墙门具体建于何时没有记载,据徐志摩散文《我的祖母之死》的文章所述,徐志摩祖母亡故的那年徐志摩26岁(1923年),他笔下的徐家墙门是200年的老宅,应该是建于公元1700多年清代雍正年间。</p> <p class="ql-block"> 对此,黄磊兴致勃勃,一边拍照,一边向我打听徐志摩小时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周岁时“抓周”,请来了一屋子的远亲近邻庆贺。一位法号叫“志恢”的和尚摩挲完小章垿的头骨,惊异地对徐申如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得如此好彩头,正顺应了徐申如望子成龙的心愿。在多年后以后,徐志摩去美国留学前,为了记取“志恢和尚的抚摩”的美好愿望,父亲徐申如便将儿子徐章垿改成了“徐志摩”。 </p><p class="ql-block"> 第一进北厢房是徐志摩小时候的读书处。据说,小时候的徐志摩经常在楼上,在一只小竹篮里放上几枚铜钿,篮提上系着一根绳,喊停过往的菱角、红萝卜等船只,把篮从窗口吊到船上。船主收了铜钿,把相应的食物放进竹篮里,然后志摩把放着零食的竹篮提上楼。童年的志摩收获了一份美食,又收获了一份童年乐趣。如今看来这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俗,又充满了童话般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遐想。</p> <p class="ql-block"> 在保宁坊老宅,从1897年出生到1910年离家去杭城求学,诗人在此整整度过了14个年头。正是这幢老宅的每一根椽木、每一块砖瓦孕育了主人倜傥飘逸、色彩斑斓的文才———徐志摩笔下的《一道金色的光痕》、《家德》、《祖母之死》等传世名篇,都是围绕着这座老宅的背景而写成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一番争论之后,这幢老宅终于在2001年3月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 旧居,指旧宅,从前居住过的地方,可以是临时居所亦可是长时间居住过的地方,不强调与个人或家族历史的紧密关联。虽然旧居也可能是一段时光的见证者,但它并不一定携带着特殊的家族情感和历史沉淀。在旧居中,人们可能留下了一段回忆,但这种回忆并不一定与家族历史紧密相连。旧居更强调过去时光的存在,而非强调在这个地方发生的家族故事。</p><p class="ql-block"> 位于硖石街道干河街中段的徐志摩旧居,是1926年建造的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共20余间。前厅及厢房底层有中式廊檐,抱头梁、罗锅椽,雕梁画栋,雅致玲珑。厅内地面铺彩色水泥地砖,为德国进口。门为落地隔扇,窗户镶嵌彩色玻璃。厅堂与天井窗,清新优雅明亮大气。徐志摩深爱此屋,称其为“香巢”,内部装修及居室布置据说都是徐志摩亲手而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在此度过了一段时间不长,但却“浓得化不开”的甜蜜生活。徐志摩在此写下了蜜月日记《眉轩琐语》、完成了小说《家德》、编就了《诗刊》第二期。</p><p class="ql-block"> 不管故居还是旧居,无不留下诗人徐志摩清晰可辨的人生印记,两者都是人们解读这位人物的重要历史“链”。因而,在保宁坊老宅被拆除后,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干河街新宅为"徐志摩旧居”,海宁市人民政府立碑以据。</p><p class="ql-block"> 2009年时,《徐志摩图传》著者、作家韩石山为《陆小曼文存》作序,说“他们(耕夫按:指徐志摩陆小曼)婆娑的泪眼,定然看到了装饰一新的干河街上的徐志摩故居,这世上只有他们知道,这不是什么徐志摩故居,这是老太爷为他们建的新婚的新巢!是他们夫妻两人共有的财产,若说故居,也该说徐志摩陆小曼故居才是。 ”这儿,韩石山先生也混淆了故居与旧居的区别,海宁不是陆小曼的出生地,这“故居”该是“旧居”,应说“徐志摩陆小曼旧居”才对。</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故居与旧居的主要区别在于故居承载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旧居则更侧重于过去的居住经历。 因而我认为,海宁已经没有了徐志摩故居。</p> <p class="ql-block"> 东山玛瑙谷万石窝徐志摩墓。</p><p class="ql-block"> 1945年海宁书法家李鸿祥在徐志摩东山墓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我随金庸浏览干河街徐志摩旧居。</p> <p class="ql-block"> 已故徐志摩研究专家顾永棣生前呼吁保护保宁坊老宅,曾经应笔者之约在《海宁日报》撰文,认为,“老宅应在原地加以修复。徐志摩生活在这座老宅里几乎占据其生命的三分之二。其大量作品、书信日记所记述的人事变迁,无不以老宅环境为背景,一旦失去了老宅,他的诗文就失去了事实空间的依托,游人也无从寻踪觅迹了。所以,该老宅与干河街新宅并不重复,而应配套。”据说《人间四月天》的许多情节都是围绕老宅而展开的,几乎没有新宅的背景故事,这恐怕不是该剧的“疏忽”吧?</p><p class="ql-block"> 人们去英国伦敦瞻仰莎士比亚故居,主要是看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这是他的出生地;而莎士比亚成名后的新居,当地人只是在车子开过时顺带指点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