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我与好友乐在其中以及严老师驱车来到长城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雁门之行,便浮想联翩,在山西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旧照(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去雁门关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北部雁门山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知名度最高,边境战争最为频繁,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关隘之一。</p> <p class="ql-block"> 车子行驶在通往雁门关的路上,两边的山上很少看到高大的林木,显得有些荒凉。这里的海拔高度大约是2000米左右,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约540毫米。因为缺水,难以形成茂密的植被。</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数千年风雷激荡,寒暑往来,雁门关见证了从“三家分晋”到毛泽东主席离开延安去西柏坡路过这里,为雁门关提写关名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数百米外,就能看到他老人家提写的“雁门关”苍劲有力,笔走龙蛇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出雁门关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南下。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在此抗击匈奴,舍生忘死。宋代杨家将在这里抗击辽兵,英雄传说,可歌可泣,世代传颂。</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军事要塞,雁门关在防御作战以及与塞外民族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里长城十三关,雁门关的地位尤为突出。“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准确地概括了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雁门关为明代所筑。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据清乾隆《宁武县志》记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734年)移至现址。登上雁门关,耳边仿佛听到古代战马嘶鸣,仿佛看到长城内外旌旗猎猎,两军厮杀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站在雁门关关楼之上,遥望茫茫群山,一座座敌楼就像屹立在高山之上的无畏勇士,昂首挺立在天地之间。注视着塞外的蓝天白云,牛羊和牧场。“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真实的再现了当年边关苍凉与肃杀。</p> <p class="ql-block"> 据说,每年春天,南雁北归,领头的大雁口衔芦叶,飞到雁门关之上,盘旋半晌,丢下芦叶,测出风向,方才过关。当地有“雁门山,雁飞出其间”的说法。这也是雁门关名字的由来。据我推测,雁门关一带,应该是在大雁迁徙的路线上。</p> <p class="ql-block"> 迎着落日余晖和扑面而来的清风,我们一行三人步入雁门关的边贸街。此时,我感受到一种“雄关漫道”历史与现实的对接,雁门关扼守中原与蒙古高原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雁门关除了军事对垒,还是中原与塞外重要的互市通商口岸。</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将他们的牛羊和马匹运道这里,换取内地的粮食,布匹,茶叶和铁器。尤其是宋朝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两边的敌对情绪慢慢平复,边贸交易逐渐开展。可想而知,当年的互市场面有多么繁荣。</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边贸街已不见了当年互市的繁荣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景区的商户做些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生意。我们来的时候,由于“疫情”还未结束,生意比较冷清,游客也比较稀少,但是,依然档不住人们“到此一游”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走过边贸街,在前面不远处看到几间用碎石垒起的窑洞,门前有块牌子,上书“公主洞”。西汉的竟宁公主,东魏的兰陵公主,隋朝的义成公主,唐朝的成安公主均由雁门关比出塞与外族合亲。这些金枝玉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身不由己,远嫁异族他乡。也实属无奈。</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今天,雁门关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广大旅游爱好者网红打卡之地。来到雁门关,登上这段蜿蜒崎岖,经过修复的长城,行走在当年的“雄关漫道”,北望蒙古高原,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遐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