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9.4</p><p class="ql-block">第一课</p><p class="ql-block">一、姚老师点评学员暑假作业</p><p class="ql-block">重点关注:</p><p class="ql-block">1、实笔和枯笔的运用</p><p class="ql-block">2、画面干净需要用好积墨法和破墨法</p><p class="ql-block">3、从古代名画鉴赏中提高个人审美情趣,找到个人喜好形成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二赏南唐董源《潇湘图》</p><p class="ql-block">上学期第四课曾经赏析过南唐董源《潇湘图》,当时说这个画面是体现了一个官员送别的场景,暑假中姚老师看了一些资料,有些另外的说法。首先据研究中国画的美国顶尖学者班宗华考证,这张画是经过赵孟頫收藏的,但是赵孟頫没有在上面题拔,赵孟頫当时收藏的这张画的名字叫《河伯娶妇》。我们的高中课本有《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治邺》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一篇文章,讲西门豹这个人在邺城当太守的时候发生的,由于河患不断,当地人的风俗是把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娘锁到河边,通过女巫作法投到河里面。西门豹以姑娘不漂亮让女巫带信给河伯为由将女巫投河,帮助当地老百姓破除了“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威吓并惩治了当地有权势的人以及巫婆;后来西门豹又发动百姓开凿水渠,治理河道,使邺地重新繁荣。这张画是董源的一张作品,据说失传,但是赵孟頫收藏过这张画,那班宗华就认为这张画很可能就是失传的《河伯娶妇》。他认为船上有个穿红衣服的就是新娘,湘水是经常泛滥的,所以这个故事就很悲伤了,这当然只是班宗华个人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也是美国人高居翰认为这个画面后面有一派祥和的景象,有人在打渔,有一群人在网鱼,这一片非常祥和安宁的生活,突然冒出来把一个人投到河里面的场景,有一点煞风景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都是叫做《潇湘图》。但是实际上中国的绘画,我们看到的千分之一都没有。以后我们在看一些古画的时候,需要自己稍微增加一点分析。宋画,宋代的绘画画面中都是有故事的,他绝不会像我们现在光画两个石头一棵树,那只是到了元代的时候开始玩笔墨,才会出现一些没有故事的仅仅出现单一的场景,比如说画树、画竹子、画枯树。之前所有的宋代绘画都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的。</p> <p class="ql-block">三、正课:石头的画法</p><p class="ql-block">石头比树好画,所有的石头都是一个立方体,无论这个立方体怎么转动,能看到三面。石分三面是指形体,造型上任何一个石头,无论是怎么怪异参差的,它都是石分三面。第二是用笔的问题,一笔数顿。一笔数顿和树的干无寸直是对应的,下笔的时候要产生顿挫感。第三是用墨,叫石分阴阳。那么如果在这个地方使用的都是很深的重墨的话,到了另外的位置,就要使用一些淡墨,把它阴阳的变化体现出来。也可以用线条来体现出阴阳关系,阳面的线条偏细一点,阴面的线条偏粗一点。最后还有一点胸中要有磊落之气,画石头不管是用笔慢还是快,都要把这口气提起来。</p> <p class="ql-block">但是实际我们来看这个石头的时候,很难把一个石头的造型单一切割成正方形,它很多是好几块石头连在一起,甚至是前面后面搅在一起。如何来分清楚石分三面?丫字形是传统古人绘画中最常用石分三面。但是更复杂的情况,要靠远近的空间感来解决。从前、后、再后进行空间分割,从最近的开始往远的画。所以芥子园这本书中开始有从一块石头,两块石头累加,三块石头累加,以及一块石头中间长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当画的很复杂的石头,包括我们将来画的一些山体的时候,需要从近的地方往远的地方画,产生空间感,把每个近的地方当做是一个单一的石头,然后再开始进行拼接。</p> <p class="ql-block">画石头难就难在解决空间感的问题,单一的时候还好解决,到了更复杂的一个是需要由近及远来考虑。比如这张画面,用单一的一个正方形很难去解决,你看看由近处有一块大石,旁边一堆小石,慢慢往远处积累。这边是一个坡面,有的时候这种皴法,它不光是石头,前面这是一个石头,可能到这个地方变成土了。这就是皴法要解决的东西。斧劈皴都是石头,披麻皴不都是石头,披麻皴有时候是解决土跟石相结合的场景,所以看到很多是用披麻皴,解决的是土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所以为什么南方跟北方画派最后出现在皴法上极大的不同,它完全跟地理是相对应的,黄河边很多上面那个山体就是石头,一直到下面,那个地方很贫瘠,它一直到了河滩上面还是石头,很少能出现像土质这样的东西,大石头一直延续到黄河,所以北方画派斧劈皴够用了。到南方很少见到这样,比如说燕子矶、采石矶,它有几块大石头,到了下面都是变成土坡进入长江,那么这些就是我们南方画派出现的披麻皴,解决的是连石头带土。它如果出现了这种拐角,就意味着这个位置可能是个石,如果出现这种很缓坡的这种圆形状,那就代表土。</p><p class="ql-block">四、老师课堂示范</p> <p class="ql-block">2024.9.11</p><p class="ql-block">第二课</p><p class="ql-block">一、姚老师点评学员作业</p><p class="ql-block">注意三个方面:笔、墨、形</p><p class="ql-block">具体见下面的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二、正课:皴法</p><p class="ql-block">最早出现的皴法从五代时期就有描述,那个皴法不是用在山水上的,而是用在人物上面的。除了白描人物以外,一些着色的人物脸上比如颧骨、眼眶等部位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皴法,这是最早的一些皴法。</p> <p class="ql-block">从“皴”字看,不是山字旁的,而是皮,说文解字中说是指皮肤上的裂纹,所以皴最早出现在人物中,因为那时候山水画,最早看到隋代展子虔的山水画,根本就没有皴法出现,而是勾线填色法,就是把外轮廓线、结构线勾完以后,在里面填颜色。</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在后期的发展中,慢慢地把人物画的这种皴法也放进来了,因为他要解决不同的山体,不同的形象,让表现力更加丰富,这时候慢慢出现的皴的概念。真正到了山水画皴的概念还很晚,就是到了清代之后才出现,把它整理的很详细,之前都有零散的讲。</p> <p class="ql-block">皴法分成二大类:斧劈皴和披麻皴。随类赋彩因物象形,根据所看到的山体结构来定。荆浩的《匡庐图》是斧劈皴最早出现的一个运用。</p> <p class="ql-block">斧劈皴和披麻皴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用笔上。</p> <p class="ql-block">斧劈皴在正锋和侧锋用笔的状态下都能产生,有很多种画式:钉头皴、钉头鼠尾皴、雨点皴、乱裁皴,马牙皴、鬼脸皴、骷髅皴。最喜欢画鬼脸皴的画家是清代的袁江、袁耀,专门画界画的,山体画出来的石头,看起来就像一个个骷髅一样。但其实真正的骷髅皴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披麻皴用笔,在正锋状态下,柔软的长线条长披麻,柔软的短线条短披麻。像牛毛一样的牛毛皴,像锁链一样的解索皴,都是从披麻皴中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披麻皴最早的集大成者是五代时期的董源,和荆浩都是基本同时期的。这是这两位对中国山水画的最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董源的《夏山图》</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把中国画分为南北两宗。北宗和南宗的区别不是以地势地理位置来区别的,而是以服务对象来区别的。宫廷画家服务于帝王的都属于北派画家,而文人画家,自由自在的,属于南派画家。王维就是南派画家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大量的思想概念中,北宗、南宗是指一个地理位置区别,还有一个是以皴法为区分的。皴法区分没问题,地理位置区分是有问题的,应该是以服务对象来区分,董其昌认为他是个文人,看不起那些为皇帝服务的人,他认为南宗是超越北宗的,因为他认为一个心灵上自由自在的文人才是最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这种区别方法下,后来慢慢演化到南宗以披麻为主,比如生活在南方的苏州的唐伯虎,典型的斧劈皴画法,但是没有把唐伯虎划成北派画家,唐伯虎仍然属于南派画家。</p> <p class="ql-block">从出现的角度来讲,斧劈皴肯定是出现在北方的。所以现在又有一个名词叫北方画派。一个名词叫南方画派,这个确实以地势为划分,以这种皴法为划分的。</p> <p class="ql-block">披麻皴、斧劈皴都有它的画式。在《芥子园》关于各家的皴法中间都讲到了。现在看看其他几家的皴法。</p> <p class="ql-block">郭熙的《早春图》用的是什么皴法?很难去界定。其实是他当时自创的皴法叫卷云皴,看起来是像云一样的流动的卷云皴法,大量的卷云皴法实际是用的侧锋在刮的。包括鬼脸皴卷云皴,造型看起来是这种弧形圆状的,似乎是南派的,其实这些都属于北派的,因为它的用笔都是大量的侧锋,实际上,我们也认定它是斧劈皴的一种画式。</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李成是年代上仅次于荆浩的一个画家,李成的皴是小斧劈加雨点,范宽也是这样的皴,在下面这些位置都能看到,他就是在正锋的状态,非常凌厉的用笔,这都是北派的。</p> <p class="ql-block">马远的《踏歌图》,就是太典型的大斧劈,他这个还不完全叫大斧劈,实际上它这里面大量运用的这种皴法,这种直线条的侧锋皴法,叫刮铁皴。马远不是北方人,是南宋世家,杭州人,因为他的老师是李唐,从北派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夏圭的拖泥带水皴,也属于斧劈皴,是典型的水破墨,墨破水的,就是浓破淡,淡破浓的破墨法。</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上面都是应该叫北方画派的东西,都是使用了斧劈皴,各种各样的形态画式的斧劈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画派,董源的一个继承者王蒙,把披麻皴发扬光大了。这张《夏山高隐图》,皴法虽没有《青卞隐居图》里面的多,但这些地方有典型的解索皴,有典型的牛毛皴。牛毛皴是一个方向,一点点刮。用笔都是在正锋状态下的,非常柔和,下笔比较慢,比较柔,它这个笔始终在中间出现了一种半弧状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而马远的刮铁皴也是在正锋状态,下笔比较迅捷比较快,线条都是直的,就像切割线一样。</p> <p class="ql-block">真正把斧劈、披麻能够解释清楚的是清代的理论家郑绩,他把皴法总结成16家皴法,但是他没有把斧劈和披麻分成两大类,他把所有的16家不同的皴法都解释出来了,所以《芥子园》是根据这个16家皴法提取的一些主要的皴法来编著了这本书,其中包括斧劈、披麻、乱柴皴等。</p> <p class="ql-block">三、老师课堂示范:皴法</p> <p class="ql-block">2024.9.18</p><p class="ql-block">第三课</p><p class="ql-block">老师课堂示范</p> <p class="ql-block">P124</p> <p class="ql-block">2024.9.25</p><p class="ql-block">第四课</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作品赏析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云林,中间没有赵孟頫。水星上有很多环形山,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国际天文组织评选了全球100位名人,把水星上的环形山都给命名。这其中有一座山就命名为“赵孟頫环形山”。也就是说他已经不是人间的一个人了,已经是天上的一个星宿了,元代四家中不把他排列进来,是因为他的成就远远的超过元代四家,他是一位中世纪的人物。南宋末年元朝初年大艺术家赵孟頫,是中国四大楷书家之一,其他三个(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朝的,跨越了400年。他是浙江吴兴人,吴兴过去就是古城吴兴,现在叫湖州。赵孟頫是宋朝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虽然他家道中落,但是他从小受到的文化培养非常好,是一个有皇族气息的人。入元后他还算比较庆幸,元朝打到江南以后,他当时已经成年了,20多岁,元世祖忽必烈当时为了稳定江南的文士,在这一批人中间选择一些人进入朝廷给他官做,给予社会地位,代表着对文化人的一种尊重。因此赵孟頫就被征召进入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他在北京待了不少年。由于他这个经历,明朝的董其昌对他非常不屑,认为这个人也就是二臣,但是董其昌的一生是以超越赵孟頫为他的目标,年轻的时候他就说超越赵孟頫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等他真的到了80岁的时候,他才说他这一辈子最后仍然没能超越赵孟頫。赵孟頫在元朝凭他一己之力继承了中原的南方的文化,他把这个文脉一直继承了下来,赵孟頫的儿子赵雍、孙子赵麟、夫人管道升都是一代书法家,一代画家。在民族融合的时候,先进的文化一样能够去影响到个人,在文化上赵孟頫做到了征服其他民族。赵孟頫不光是我们想象中的他的书法好,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动物画(画马),都是冠绝一时,700年来仍然是占据了中国最顶峰的,最顶尖的,少数几个人中间的人。</p> <p class="ql-block">那我们就来看看他的绘画,先看看他早年的这张作品,叫做《幽篁戴胜图》,是来自于宋代的宋徽宗赵佶的风格,北宋的院体绘画作品。幽篁这两个字只是意象表达,竹子没有用青绿色,仍然用的是赭石色,戴胜身上除了黑白以外也是赭石色。所以他的设色非常少。北宋的院体花鸟画就是逼真。那么你看他这个鸟,一个回头转向的,画的就非常逼真。这个都是长期在观察过程中看出来的。他对鸟的这种构造,这种脖子的弯曲,都有精确的长期的写生。他的花鸟画不多,他到了后期都转攻山水。</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这张《饮马图》,是一张唐人作品临本。元朝是马上取天下,所以蒙古族对马是一种近乎于图腾的崇拜。赵孟頫在这上面也是花了很多功夫。但是这匹马画的造型是有一点问题的。所以不是他中晚期作品,也是一个早年的作品,这个马的这个中间部分偏短偏肥,马鞍都很难安上去,上面骑不了人,但是线条功夫非常厉害,非常强硬的线条,这是他学唐人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他后期的马和人物的作品《神骏图》,这时候马开始正常了,中间可以骑人了。当然也有人说刚才那张可能是因为马是这样直立后面下蹲,产生的一种仰角,但是总的来讲看起来还是不太舒服。赵孟頫一家都是画马的高手。元朝还有一个画马的高手叫任仁发,也是个做官的,前几年他的《五王醉归图》拍了三四个亿。描述的是唐明皇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他跟他的兄弟五个人一起喝酒喝醉的情况,五个人那种动态,骑在马上,下面有人试着扶着,还有的人没喝醉故意装醉,神态非常好。《神骏图》除了马以外,他把一个红色着衣相对富态的一个官员画的是非常微妙微肖。</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后期的作品《红衣西域僧图》,也叫番僧图,影响力非常巨大。首先影响到我们现在中国画院副院长范阳。范阳就画这个开始起家的,但是画的妖僧,没有庄严性。我们知道元朝是以道教为中心的,但是赵孟頫和他的老婆管道升是信佛教的,而且他们在禅宗上下了很多功夫,他要想画好这种东西,他一定除了观察,还有原因就是,元大都有大量从西域过来的番僧,他又信奉佛教,所以他跟这些和尚的交往非常多。那么他对这些番僧的形态、面部、长相等各方面都是比较熟悉的。实际上这是一张青绿图,背后的山体是青绿设色的,树叶是双勾叶。乾隆特别喜欢赵孟頫,他在赵孟頫的所有的东西上全题字甩盖章,一般来说他认为这张还不错,题个字盖八颗印。而这张乾隆盖了十几颗印,把画面都破坏了。人物画的番僧图,对石涛的影响非常巨大,石涛画出一个500罗汉图,他不是设色的,是一个白描的,那里面的僧人的造型非常类似,都是以西域的这种风格来画。他这张画到底好在什么上面呢?首先前无古人,没有人这么画,他这种红衣罗汉,是一个高僧,这是对佛教的一种的向往,见性成佛。通过这种绘画的形式,打动你的内心,让你对他有一种崇敬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下面重点来讲赵孟頫的山水。赵孟頫在元朝大都干了好几年,大概有5年时间。他一去的时候没有做到一品,也就是个普通的官吏,一个书办,给了他一定的品级,属于中低阶层。但是他这个品级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他能接触到当时的元世祖以及后来的元成宗。元朝这个朝代,总共90年功夫,中间有十三四位皇帝,政权更迭非常快,真正正常死亡的皇帝没两个,所以元朝的宫廷政变非常血腥。比如说南京出去的元文宗,当时在元朝做藩王的时候,就住在朝天宫,这个人文采很好,等他走了以后,就把这个住的朝天宫改成了一个道观。元文宗到北京也没做三年皇帝就被宰了。赵孟頫在元大都做了几年以后就外放,他看当时的朝廷斗争确实是很激烈,要求外放的地方就是济南。他到了济南做了一些事情,比如疏通趵突泉,比如兴办教育,所以在济南他留了很多足迹,趵突泉有一副对联就是他的,上联叫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澜声震大明湖。那么这个华不住。就是这这幅画《鹊华秋色图》中的,济南城外的两座最有名的山,一个叫华不住山,一个叫鹊山。高峰耸立的叫华不住山,矮一点的是鹊山。这张画是送给他的好朋友周密的。周密是南宋末年的一个词人,也跟他一样进入了元代。周密生在吴兴,但他的祖籍是山东人,所以他一直以自己是齐鲁人为骄傲,但是他没回到过山东。那么赵孟頫为了他这个好朋友画了这幅《鹊华秋色图》。这个名字不是他起的,是乾隆起的。这张画的视角是在黄河的对岸,但是即便在黄河对岸,你仍然无法把这两座山一起能看见。他把曾经看到的两座山拼在了一张画面。整个画面使用的是青绿设色。山的青调非常重,没有使用太多的结构和皴法。就是山的外形,里面使用荷叶皴。很有意思的是前景部分,这个芦苇全部是左右对称,有高有低,有点装饰效果。所以你看起来不觉得难看,它在中间不起到主要作用,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告诉你这是一个芦苇滩。他所有树、树叶摆脱了宋人写实的感觉。这些树都是长的这么一点点叶,柳树的柳叶也是成对序状的,一团一团。前面开阔的平原中画了房屋都舍,画了羊群,画了打鱼的人,景色还是很丰富的。但是这张画面你看起来不是写实的东西,纯粹的还是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前无古人,之前没有山水画家这么画。宋人的山水画都是那种非常逼真的,到他这儿开始不再是逼真的,而是用文人的一种简述的方法来跟你描述一件事情,言简意赅,而不是大段的那种详细的描写。上面乾隆提了很多字,然后只有这段文字是赵孟頫自己写的,他写为什么送给周易,因为他怀念家乡,思念家乡,我画的这幅画让他心中得到安慰。如果把乾隆的题字印章取消了,你会发现那个画面就更加空旷遥远。他把字题在这儿起到一个稳定作用,因为这个地方有一座高耸的山,他做出一种平衡,画面具有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我们刚才讲了他的花鸟画、人物画和山水画,下面我们来看他一张对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诠释的作品,这个叫做《窠木竹石图》,巨石后有丛竹数竿,寒柯一株。以飞白法画石,遒劲有力,将石头坚硬的质感一表无遗。画树的篆籀笔法圆熟,表现出古木苍老斑驳的效果。枯树的嫩条新梢,笔法快捷,用笔沉著。竹之枝节圆劲有力,墨色饱满。竹叶笔法起伏有致,和楷书的“永字八法”相呼应。他配了四句诗来诠释他的这一幅画,“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本来同这个同,到底是指同源,还是指相同,是不一样的。同源是一个源头分出两条支流,相同是本来就是一条。这个最早的理论由赵孟頫提出来的。那么他用一段话诠释了他这幅画,石如飞白,飞白是一种书法体飞白体,他的石头全部是用飞白来画出来的。木如籀,籀是经文,刻在金属上的字,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那些文字,它是以一种篆刻形式出现的。写竹还应八法通,画竹子要永字八法,永字八法诠释最好的就是王羲之。赵孟頫从他的书法中得到了理论的基础。他的目的是就是书画同源。美国的中国绘画专家研究的比我们还深刻,认为是同源的,因为都是从毛笔开始。赵孟頫为什么书法那么好,日习万字,每天都是一万字。赵孟頫书画留下了很多,他有很多山水画,实际上是延续了宋代的风格啊,但我们讲的这几张其实都是他具有创新精神的。赵孟頫除了文化上,他也有相当的施政才华。</p> <p class="ql-block">2024.10.9</p><p class="ql-block">第五课</p><p class="ql-block">作业点评(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2024.10.16</p><p class="ql-block">第六课</p><p class="ql-block">作业点评(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2024.10.23</p><p class="ql-block">第七课</p><p class="ql-block">1、王蒙《惠麓小隐》及蓝瑛两幅小品赏析</p><p class="ql-block">点评作业和课堂示范(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2024.10.30课件</p><p class="ql-block">第八课</p><p class="ql-block">1、蓝瑛和石壶作品对比赏析</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2、姚老师点评作业</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3、老师课堂示范:明代画家蓝瑛作品</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原图</p> <p class="ql-block">老师手稿</p> <p class="ql-block">2024.11.6</p><p class="ql-block">第九课</p><p class="ql-block">愚园写生课</p> <p class="ql-block">最终完成稿并签章(金陵愚园小沧浪亭写生)</p> <p class="ql-block">2024.11.13
</p><p class="ql-block">第十课</p><p class="ql-block">一、蓝瑛作品赏析(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二、姚老师课堂示范</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示范手稿(一)</p> <p class="ql-block">蓝瑛原图</p> <p class="ql-block">课堂示范(二)</p> <p class="ql-block">2024.11.20</p><p class="ql-block">第十一次课</p><p class="ql-block">瞻园看画展《翰墨北海》</p> <p class="ql-block">2024.11.27</p><p class="ql-block">第十二次课</p><p class="ql-block">一、作品赏析</p> <p class="ql-block">1、蓝瑛画</p> <p class="ql-block">马和欣老师的临摹蓝瑛还画稿</p> <p class="ql-block">2、郑板桥画</p> <p class="ql-block">3、姚老师临摹唐寅画赏析</p> <p class="ql-block">二、作业点评</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王海宁作业修改</p> <p class="ql-block">三、姚老师课堂示范:</p> <p class="ql-block">示范手稿</p> <p class="ql-block">2024.12.4</p><p class="ql-block">第十三次课稿</p> <p class="ql-block">一、今日古画欣赏</p><p class="ql-block">1、春山清霁</p><p class="ql-block">马琬</p><p class="ql-block">高山起伏,林木矗立,清溪蜿蜒,渔舟摇摇,山村亭阁,曲径相通,滋润的笔墨,图绘大地草木华兹。</p><p class="ql-block">此幅结构皴法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几近相似,以近景主山峰的造形,远山一列丘陵起伏,近者淡远者浓,皴法更近于巨然一派。</p><p class="ql-block">马琬,字文璧。善画山水人物,工诗能书,诗书画时号“三绝”。为杨维祯学生。</p> <p class="ql-block">马琬,元末明初的画家,字文璧,今江苏南京人,做过江西抚州知府,常年居住在松江府,即今天的上海一带。马琬不仅工于诗歌,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以山水著称,马跟黄公望私交颇好,两人素有书画创作往来。此画上有乾隆题跋,说明曾被内府收藏。马是元人,但此画颇有清四王风格,虽然程式感强,但其笔墨是很棒的!从画中,我们可见其取法,矾头中可见黄公望,而披麻皴则取自王蒙。马琬对后人画风的影响,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图一</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2、东篱高士图</p><p class="ql-block">梁楷</p><p class="ql-block">一高士手拿菊花,漫步在山中。背景用淡墨烘染,而红叶跟高士手中的菊花,点出这幅图画的是秋天。陶渊明是著名的“隐逸诗人”,又特别爱菊花,图中的高士或为陶渊明。</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的梁楷带给我们是大写意的风格,但其实早期的梁仍然延续的是北宋风格,大斧劈皴,此画中的松树画的非常精致,体现出宋人的风貌,李唐风格突出。梁是画院画师,同时期的还有刘松年,马远,夏圭。晚年的梁楷开始减笔创作,日本很推崇梁的这种风格,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绘画,也影响到日本的园林造景设计(如枯山水)。画面中的人物线条流畅,类于唐代,这种线条多见于勾勒佛教人物。到了马远时期,人物的勾勒则是断笔描绘。</p> <p class="ql-block">图二</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谢赫六法:</p><p class="ql-block">一曰气韵生动,</p><p class="ql-block">二曰骨法用笔,</p><p class="ql-block">三曰应物象形,</p><p class="ql-block">四曰随类赋彩,</p><p class="ql-block">五曰经营位置,</p><p class="ql-block">六曰传移摹写。</p> <p class="ql-block">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即谓之无墨。</p> <p class="ql-block">二、老师示范书上的图</p><p class="ql-block">今天上课,姚老师演示的几种皴法</p><p class="ql-block">披麻皴,大小斧劈皴,乱柴皴,折带皴,雨点皴。</p> <p class="ql-block">样图一</p> <p class="ql-block">样图二</p> <p class="ql-block">样图三</p> <p class="ql-block">老师示范手稿</p> <p class="ql-block">六柿图</p><p class="ql-block">牧溪(法号法常)</p> <p class="ql-block">2024.12.11</p><p class="ql-block">第十四次课</p><p class="ql-block">1、作品欣赏</p><p class="ql-block">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p> <p class="ql-block">对比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作品的异同点。</p><p class="ql-block">黄宾虹是中国古典山水的最高峰,傅抱石和李可染则是近现代中国画改革的先驱。傅抱石代表的是南派,李则是北派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相同点:</p><p class="ql-block">三人均为古法用笔,傅抱石“抱石皴”,不是一种皴法,而是用笔方法,傅绘画时笔毫是散锋的,类似炸开,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可以表现出很多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等等。黄宾虹用笔多见中锋,黄也写生,只是后期创作多为二次创作,构图基本还是取法于传统。李可染学艺于齐白石10年,勾线速度非常缓慢,画面中的线条骨力沉着,线条的支撑力强健。</p><p class="ql-block">其次,三人都善用水。其中,傅抱石惯用破墨,浓破淡,淡破浓。</p><p class="ql-block">不同点:</p><p class="ql-block">三人画面构图形式不同。</p><p class="ql-block">黄是传统构图,他的成稿和写生稿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他注重的是笔墨。傅和李都长于写生,写生给画面的构图带来灵动,不类于古人的闭门造车,构图流于程式化。当然,傅和李的写生也有区别,傅的写生稿较为简洁,有时仅仅为一些简单的线条,和一些文字备注,如在线条处注明“赭石”二字,以备后期创作之需。李则是对景写生,大量的写生给李可染的作品带来了勃勃生机,李的点景人物在现代画家中无疑是优秀的,此外,由于李常年从事教学,身边不乏有西画出身的同事,所以我们在李的作品中,可见西画的构图模式,以及光影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西湖黄龙洞 李可染</p> <p class="ql-block">华山 傅抱石</p> <p class="ql-block">峨眉龙门峡 黄宾虹</p> <p class="ql-block">二、同学带的作品欣赏:</p><p class="ql-block">郭熙 秋山行旅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商山四皓图 元 佚名</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二、作业点评</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2024.12.18 </p><p class="ql-block">第十五课 课件</p><p class="ql-block">一、古画欣赏</p> <p class="ql-block">1、高克恭,林峦烟雨图</p> <p class="ql-block">2、欲阴欲晴图 高克恭(传)</p> <p class="ql-block">3、茗事图,唐寅</p> <p class="ql-block">4、清代 王原祁画</p> <p class="ql-block">5、山水图册,蓝瑛三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蓝瑛</p> <p class="ql-block">蓝瑛</p> <p class="ql-block">秋山渔隐图,蓝瑛</p> <p class="ql-block">二、姚老师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三、继续之前的蓝瑛作品,课堂示范</p><p class="ql-block">视频略</p> <p class="ql-block">2024.12.25</p><p class="ql-block">今日上课,赏析古画三幅</p><p class="ql-block">1,郭熙,早春图</p><p class="ql-block">2,郭熙,窠石平远图</p><p class="ql-block">3,蓝瑛,秋山幽居图</p> <p class="ql-block">早春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郭熙《早春图》</p><p class="ql-block">此幅是《溪山行旅》之后,北宋山水画另一里程碑。范宽呈现出大自然庄严与永恒的特质,郭熙则捕捉山水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风貌和烟云变幻的气氛,他画山石多用「“云头皴”,林木则以“蟹爪枝”见长。全幅烟岚浮动,暗示宇宙间无穷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中构图有著对称性的安排,但在秩序感中又充满著韵律的变化。而藉著墨色深浅所营造出来的光影效果,更为此山水增添了空间的奇幻。舟樵行旅等活动的加入,也进一步将此意境转化成一个生机处处,可游可居的神奇所在。这些表现都可以从他的《林泉高致》书中,得到理论上的印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幅左侧中间有一行小字隶书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知此画作于1072年。(台北故宫官网)</p> <p class="ql-block">郭熙《窠石平远图》</p><p class="ql-block">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p><p class="ql-block">《窠石平远图》署有年款,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马书记画稿</p> <p class="ql-block">邵峻峰画稿</p> <p class="ql-block">姚老师课图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