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漫话:近代史上一代名媛才女吕碧城

海上冰花(斌华)

<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一代名媛才女吕碧城</p><p class="ql-block"> 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排在首位的吕碧城,她是先于林徽因和张爱玲的“民国四大才女之首”,她的才华,主要体现在诗词上,尤其是填词,堪称当代李清照!对于这位诗人来说,翰墨丹青,在四大才女中,也是独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吕碧城(1883年—1043年),又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改作圣因)、宝莲居士,别署晓珠。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被誉为“一代词媛”!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是中国近代首批动物保护者,是民国时期第一位女性官员。</p><p class="ql-block"> 她出生之时,父亲吕凤岐正在山西学政任上,因不满腐败的朝政,他辞去官职,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徽州老家。在父亲的教导下,吕碧城自幼饱读古籍词章。可惜好景不长,十二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族人的冷眼相待,汪姓人家的坚决退婚,让小小年纪的她体会到了什么是风刀雪剑严相逼。</p><p class="ql-block"> 在天津时,在朋友的介绍下,吕碧城认识了《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他同情吕碧城的身世,欣赏她的才识和志向,决定让她担任报纸的见习编辑,这对身处困境的吕碧城无遗是雪中送炭,担任《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后,从此,吕碧城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1905年,英敛之收集吕碧城与其两位姐姐的诗作,编印成《吕氏三姊妹集》,并亲自为之作序,称三姊妹为“硕果晨星”式的人物,更赞誉吕碧城为“祥麟威凤”,其抱负志向连许多男子尚不逮。她没有辜负英敛之的期望,以锦绣文章,积极为女权事业鼓与呼,她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1904年4月的一天,门房举着一张题有"秋闺瑾"的名片说:"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吕碧城马上让来客进来相见,只见来客身着长袍马褂,长身玉立,头上梳着女式发髻,风度绝非庸流之人。她就是鉴湖女侠秋瑾。</p><p class="ql-block"> 原来,秋瑾经常在报上读到吕碧城的作品,巧合的是,她们不但都自号"碧城",两人在男女平权上的观点还惊人一致。所以秋瑾特意在留学日本之际,登门拜访吕碧城。她们的会谈非常投契,彼此引为知己。临别前,秋瑾说,"碧城"这个名字是你独有的,今后我不会再用了。</p><p class="ql-block"> 吕碧城一直认为,女子要解放,离不开教育。她和英敛之通过傅增湘、严修的关系获得了袁世凯的应允,终于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出任校长。琅琅的读书声,响彻了整个津门,这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思想是个不小冲击。而吕碧城从此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的校长。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公立女子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革命家,艺术家,教育家,为此后一代新女性登上历史舞台及百余年来的中国女子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著作颇丰,著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欧美漫游录》等,今有《吕碧城词笺注》行世。</p><p class="ql-block"> 吕碧城的才华,像一块熠熠闪耀的金子,被社会广泛欣赏和接纳。12岁写下“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的诗句,正是豆蔻年华玩耍的少女,却关心国家大事,不是男儿身,却有男儿心。这首诗得到了诗评大家樊增祥的夸赞,在安徽一带小有名气。2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北洋女子公学堂教官。其时,课余从严复研习英国语文。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p><p class="ql-block"> 吕碧城不只是有文人的风骚,也有义士的侠骨,与“鉴湖女侠”秋瑾女士,并称为“女子双侠”,由于她的才华出众,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局面。吕碧城在她的一首《清平乐》的词中写道:“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恹恹清更浅,风动云华微卷。 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p><p class="ql-block"> 即景即兴,信手拈来。诗人的气质,带来了书法的妙笔生花!民国时期的才女书法,研习欧楷的大有人在!如宋氏三姐妹,林徽因等人,均以欧楷著称。</p><p class="ql-block"> 较之欧楷的原貌,吕碧城的楷书融入了女性的柔性美,刚柔相济,风姿绰约,自然洒脱,这便是她的楷书魅力。她的信札书法,洋洋洒洒,无拘无束,从头至尾,无一懈怠之笔,且一气呵成,正如她的词作,才思敏捷,出口成章。</p><p class="ql-block"> 所谓才女,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才华担当,优雅知性。她们的作品,既潇洒浪漫,又充满感性和理性。她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为人称道。吕碧城在她的一首《浣溪沙》词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残雪皑皑晓日红,寒山颜色旧时同,断魂何处问飞蓬。</p><p class="ql-block">地转天旋千万劫,人间只此一回逢,当时何似莫匆匆。</p><p class="ql-block"> 珍惜时间,不负韶华!吕碧城的诗词与书法,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代词媛”吕碧城,在民国的文坛上,叱咤风云几十载,明白了岁月的无情和无奈,明悟了繁华终会落幕。她既是才人,更是凡人,深知岁月的无情流逝,对谁都不会眷顾!青春易老,岁月难留!</p><p class="ql-block">这种情感体现在她的一首《踏莎行》词中:</p><p class="ql-block">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p><p class="ql-block">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p><p class="ql-block">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p><p class="ql-block">她在末尾处感叹道:“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p><p class="ql-block">母亲和姐姐的相继过世,坎坷的人生遭际,让她感到世事无常,她开始寄情禅修,期待修一个来生。1926年,她开始了漂泊欧美的日子,旅途中,游览好莱坞明星的豪宅,徜徉于古罗马的建筑,在巴黎的街头留下美丽的倩影。因为动手术,选择在瑞士修养,这里的山光水色让她疲惫的身躯和心灵得以暂歇。</p><p class="ql-block"> 1930年,断荤两年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从此开始译述佛经,编写了《观音圣感录》、《阿弥陀经译英》等著作,成为中国女性译述佛经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1933年,她回到上海。抗战爆发后,她再次启程赴欧洲,移居香港。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她只能避入一座寺院。1942年冬,吕碧城感到大限将至,就嘱托圆净居士,将她在美国的存款悉数用来弘扬佛法。</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4日,她写下绝命诗:</p><p class="ql-block">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p><p class="ql-block">匆匆谈经说法后,我到人间只此回。</p><p class="ql-block">二十天后,吕碧城病逝,时年六十一岁,按照生前遗嘱,她的骨灰被投入海中,将全部财产全部捐给佛寺。</p><p class="ql-block">一段传奇,就此落幕。她的生前如夏花般绽放,死后如秋叶般静美,这个奇女子值得后世尊敬。</p> <p class="ql-block">她与鉴湖女侠秋瑾并称女子双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