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三日(一)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我姐姐和她女儿去年去希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罗马旅游,照片摄得一大箩。一年之后,我姐姐来美国,给我看这些照片,只见一派琳琅满目。可惜的是,她当时没将这些教堂与其他建筑的名字招牌摄下来,但加上中国买的手机没有谷歌搜索照片拍摄地点的功能,所以,究竟哪里是哪里,是一笔糊涂账。好在我近年来写美篇游记常用谷歌等网站,所以,来试试看是不是能像侦探一样来把这一团乱线理清楚,当然顺便我也乘机作一次神游(armchair traveler)。先来写罗马,我曾去过罗马两次,多少还有点概念。说实在,罗马的魅力就在于穿街走巷,一些小教堂里面壁画雕塑美轮美奂,常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除了那些网红打卡之处,还有很多不太知名的地方也相当精彩。</p><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基本上都是我姐姐所摄,为了更好地解说,少数是从网上下载来的。下面就跟随着她的脚步来看看罗马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3年10月3日</p><p class="ql-block"> 因为她的旅馆可能靠近罗马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Prefettura Roma),一天旅游就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  红点处罗马行政总署(Prefettura Roma),处在罗马的中心,南方的黄圈是古罗马遗址,北方的蓝圈是有名的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罗马行政总署</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边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附近一家商店挺有趣,瓷画装饰的冰箱。</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目标就是著名的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途经科隆纳宫(Palazzo Colonna),宗座额我略大学(Univ .Gregoriana)等处</p> <p class="ql-block">科隆纳宫?外景。里面后面还会介绍。</p> <p class="ql-block">科隆纳宫的外景(网上转录)</p> <p class="ql-block">宗座额我略大学外景。</p><p class="ql-block">这个耶稣会办的大学在历史上了不得,大学是由耶稣会创建人依纳爵·罗耀拉在1551年所创办的,原名罗马学院(英语:Collegio Romano),至今已有将近四百六十年的历史。明朝时来中国传教的利马窦就是在这座学校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是网上转录</p> <p class="ql-block">校徽</p> <p class="ql-block">其内景</p> <p class="ql-block">附近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沿街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以前误认为也是17世纪雕塑象贝尼尼的作品,事实上不是,现在的是许愿池的雕塑是18世纪的雕塑,它太有名了,就不多讲了。</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其雕塑细部。</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的东南方不远,有个圣温琴佐与圣阿纳斯塔西奥教堂(蓝圈)。</p> <p class="ql-block">从许愿池看此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温琴佐与圣阿纳斯塔西奥教堂(意大利语:Chiesa dei Santi Vincenzo e Anastasio a Trevi)是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座巴洛克圣堂,靠近特莱维喷泉和奎里纳尔宫,由儒勒·马扎然枢机建于1646年到1650年,由建筑师小马提诺·隆基设计。立面的中心是马扎然枢机的牧徽,和两个裸露胸部的女子雕像。有传言说,马扎然的侄女玛丽·曼奇尼,法国路易十四的情妇,也出现在圣堂的正立面上。</p><p class="ql-block"> 主祭坛上的祭坛画描绘圣温琴佐(San Vincenzo)和圣阿拉斯塔西奥(Sant’Anastasio)的殉难,由弗朗西斯科帕斯库奇(Francisco Pascucci)创作。西斯笃五世(Sixtus PP. V)到利奥十三世(Leo PP. XIII)共25位教宗的心脏保存于此。</p> <p class="ql-block">  罗马的教堂内部装饰的雕塑壁画都是非常精彩,尽管从天主教的地位来看,这座教堂属于蛮高的,但其内部装饰并不突出,但有意思的是,它外部正门的设计很十分独特,很有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不知当中这座雕像是不是马扎然枢机的姪女?</p> <p class="ql-block">内景</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旁的街景</p> 第二个目标是西班牙台阶。 路线 <p class="ql-block">  在走近西班牙台阶的路上有一届无原罪圣母柱(意大利语:La Colonna della Immacolata Concezione)。【下图红圈处】它是位于罗马市中心的一座十九世纪纪念碑,雕刻着圣母玛利亚,位于米尼亚内利广场(Piazza Mignanelli),靠近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的东南部。它恰当地竖立在传教部大楼前,该大楼内设有教会的使命部;同时也位于西班牙大使馆前,以表彰教皇对这个信仰教义的认可,西班牙一直为捍卫这一教义而做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柱后的那幢建筑就是罗马天主教的传教部</p> <p class="ql-block">传教部</p> <p class="ql-block">柱的细部</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再朝前走就是西班牙广场(下图:网上转录)。</p> <p class="ql-block">  在17世纪,西班牙驻教廷大使的总部(可能就是上面的西班牙大使馆)设在这个广场,周围地区被认为是西班牙的领土。所以这个地方现在称为“西班牙广场”。</p><p class="ql-block"> 下图:广场上的巴卡恰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罗马最不张扬的巴洛克喷泉。它是由著名的贾恩·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或他的父亲皮耶特罗(Pietro)设计的。由于供水的水道压力极低,喷泉没有壮观的水流或喷涌。相反,贝尔尼尼设计了一只漏水的船——“巴卡恰”(barcaccia)意为无用的旧船——它半沉在一个浅池中。装饰巴卡恰喷泉的蜜蜂和太阳图案取自于教皇乌尔班八世·巴贝里尼(Pope Urban VIII Barberini)的家族纹章。</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台阶与山上的圣三一教堂。</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圣三一教堂(Trinità dei Monti)双钟塔正面的平台上可以俯瞰罗马的美景。它在罗马的历史上是独特的,因为它是由法国人在1495年创建的,属于晚期哥特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其内景</p> <p class="ql-block">  相互连接的小礼拜堂装饰着风格主义的画作,其中包括丹尼尔·达·沃尔特拉(Daniele da Volterra)两幅精美的作品。沃尔特拉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他在西斯廷教堂的《最后审判》中不得不为裸体画上衣服,以回应教皇皮乌斯四世的反对。</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在左侧第二个小礼拜堂的《降下十字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画中展现了强健有力的肌肉躯体。</p> <p class="ql-block">  右侧第三个小礼拜堂 中,围绕圣母玛利亚的手势动作的众多人物和舞动的天使,与拉斐尔优雅的风格更为相似。</p> 其他的一些壁画与雕塑。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目标是科隆纳广场。</p> <p class="ql-block">从西班牙台阶走到科隆纳广场。科隆纳广场在西班牙台阶的南方,在刚才讲到的许愿池(绿圈)西面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 科隆纳广场,中文意译是圆柱广场(意大利语:Piazza Colonna),它是意大利罗马古城中心的一个广场,得名于自公元193年就立在此处的大理石马可奥里略圆柱。1589年,教宗西克斯图斯五世下令将保罗的铜像安放在圆柱顶部。</p><p class="ql-block"> 罗马有两座古罗马留下的大理石石柱,一座在古罗马遗址不远处,比这座更大,更有名,叫做“图拉真石柱”,是古罗马皇帝图拉真大帝所立。这座是图拉真大帝的隔代皇帝马可奥里略(中间是哈德良皇帝)所立。他们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三个皇帝。他于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学家皇帝”的美誉。《后汉书》称其为大秦王安敦,公元161年,三国时代的刘备在那年出生。</p><p class="ql-block"> 以后还会讲到的在罗马卡比托里尼山(Capitoline Hill)上的一座古罗马骑马雕像,就是这位马可奥里略皇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后还会讲到的在罗马卡比托里尼山(Capitoline Hill)上的一座古罗马骑马雕像,就是上面这位马可奥里略皇帝。</p> <p class="ql-block">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圆柱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这个广场是矩形的。柱子背后是奇吉宫,曾经是奥匈帝国的大使馆,现在是意大利政府的办公地点。右侧是19世纪的大商场大拱廊科隆纳长廊(自2003年起更名为阿尔贝托·索尔迪长廊),左侧是费拉约利宫的侧面,曾经是教皇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圆柱表面刻满了浮雕,这些都是历史的记载。大多都是描绘与北方日尔曼蛮族斗争的场景。当然,无论是图拉真柱,还是这座圆柱都是胜利的纪念。但是,从历史看,蛮族最终成为胜利者。</p> <p class="ql-block">  柱子前面还有一座小喷泉,其小海豚的雕塑还是蛮可爱的。</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目标就是科隆纳宫(现在是一座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朝东南方向走。事实上基本回到今天的起点处。</p> <p class="ql-block">科隆纳宫(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科隆纳宫(意大利语:Palazzo Colonna)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历史建筑,属于著名的科隆纳家族已有三十余代。</p> <p class="ql-block">科隆纳宫外观</p> <p class="ql-block"> 最早这座宫殿可追溯到13世纪,但大部分建筑都是建于14世纪。但丁访问罗马时就曾住在这里。奥托内·科隆纳枢机在成为教皇马丁五世(科隆纳家族的)以前居住于此,在他当任教宗期间也把这当作教宗宫殿。【这位教皇在天主教历史上蛮重要。天主教曾在14世纪后期分裂成两派,一派在法国的阿维侬,一派在罗马。马丁五世的教皇任命,结束了分裂,同时将从法国阿维侬的教皇驻地移回意大利的罗马。</p><p class="ql-block"> 17世纪中叶,在吉罗拉莫·科隆纳枢机的主导下,聘请建筑师安东尼奥·德尔·格兰德将宫殿改建成巴洛克式建筑,贝尼尼也参与了宫殿的设计,之后宫殿并没有再做多大的改变,宫殿虽经过数个世纪的变迁,但时至今日仍为家族资产。</p> <p class="ql-block">此宫内马丁五世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因为罗马有好几座著名的宫殿现在成为艺术馆,相比最有名的博尔盖塞美术馆(意大利语: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它肯定不如,但是,科隆纳还是一座非常值得参观的艺术殿堂,其大厅的精美华丽可与世上有名的宫殿媲美。</p> <p class="ql-block">全景(美轮美奂的天顶画与两边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两侧</p> <p class="ql-block">顶端</p> <p class="ql-block">天顶</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大厅(天顶的装饰图案,两边的雕塑与绘画)</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大厅(这个大厅主要是绘画与精美的家俱)</p> <p class="ql-block">下面再来看看其中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黄墙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红墙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紫红墙带图案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间房间(银色图案墙)</p> <p class="ql-block">另一间房间</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间房间</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间房间</p> <p class="ql-block">下面可能是楼梯的天顶</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个比较大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一个墙上比较光滑。</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一些,但墙上有银花纹。</p> <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我姐姐几乎摄遍了几乎所有的房间,却漏了宫内一幅最重要的画《吃豆子的人》,安尼巴尔·卡拉奇的油画。估计这个展厅当时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绿圈处</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与宫殿内其他艺术作品有很大的反差。一种简朴,随意,反映下层人物16世纪的绘画对以后的梵高与德加等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说明:在男人面前的桌子上,这位看似简单的农民旁边放着一个装有豆子的碗,一个装有烤蔬菜的盘子,一个酒壶和一个酒杯,旁边还有面包和春葱。桌子上铺着一条白色的桌布。</p><p class="ql-block">乍一看,这幅画似乎描绘的是简单的农民生活。然而,一些小细节让我们产生疑问:桌布、酒壶和优雅的酒杯似乎与谦卑的生活不太相符。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在于窗户,通过它,光线进入了这个 昏暗的房间。窗户的十字形支撑结构格外显眼,光线戏剧性地洒在前景的场景上。十字架是一个线索,表明这幅风俗画受到了宗教的影响。桌布、酒壶以及破碎的面包象征着最后的晚餐。</p><p class="ql-block"> 安尼巴勒·卡拉奇遵循了他那个时代艺术家的趋势,特别是弗拉芒绘画,旨在将宗教场景融入日常和风俗画中。这幅画邀请观者追求灵性和虔诚。遵循后特伦丁教会的召唤,这幅画履行了教育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