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4日下午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曾经汹涌的人流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已经退潮,优雅的环境又回来了,门票随到随约。</p><p class="ql-block">先来认识一下博物馆里常见的生僻字吧。盉he第二声,古代盛酒器,用于调和酒水的浓淡;戣kui第二声,古代兵器,形状类似斧头;簋gui第三声,古代盛食器,类似于现代的深腹碗;甗yan第三声,古代蒸意用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盛食物的甑,下部为煮水的鬲;鬲li第四声,古代煮水的炊器,形状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足;匜yi第二声,古代盥洗时用于盛水的器具,形状像瓢,与盘合用;罍lei第二声,古代酒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卣you第三声,古代的一种酒器,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器型变化较多;觯zhi第四声,古代礼器中的一种,用于盛酒;觚gu第一声,古代酒器,形状像喇叭;觥gong第一声,古代酒器,兽角造型;厄zhi第一声,古代盛酒器,形状像小杯子;盨xu第三声,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斝jia第三声,古代用于喝酒或温酒的酒器。看看你能记住多少?反正我是已经忘的差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青铜馆是一个青铜器的宝库,海内外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展示了从夏代至清中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包括酒器、食器、兵器、乐器等,馆内精选了500余件展品,展厅以中国青铜工艺的发展史为线索,分为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和复古期七个板块,充分展示了不同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一楼半的展馆中还有一个青铜器设计制作介绍,主要用于说明青铜器工艺,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魅力和历史价值,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体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辉煌历史吧。</p> <p class="ql-block">爵是裸酒器,用于裸礼中盛酒进行浇灌,这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始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为商代青铜礼器中的核心器物。</p><p class="ql-block">乳钉纹管流爵,夏晚期(公元前18世纪一一前16世纪)。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行流,流上有二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这一件管流爵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型的爵,非常少见。从网上的资料上看到,这件文物是在1959年轰轰烈烈的炼钢运动中在废品中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爵,商早期(公元前16世纪一一公元前15世纪中叶)。形扁,从一侧看上去敦实壮硕,另一侧看上去窈窕纤细。敞口,口沿修长,一侧有个短的尖尾,与尾相对的另一侧有个细长流漕,线条优美,纹饰中透出原始的蛮荒感。</p> <p class="ql-block">角是裸酒器,设盖。</p><p class="ql-block">豫角,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器口成弧形。卵形腹下承扁三棱形锥足。腹部一侧设犀牛銴,反面相同位置设犀牛首浮雕,运用犀牛首是此器最大的装饰特色。盖面饰兽面纹、犀牛首没。腹部两侧是外卷角兽面纹,器、盖同铭二行七字。</p> <p class="ql-block">壶是盛酒器,始见于商代中期,是流行时间较长的青铜容器之一。</p><p class="ql-block">甲壶,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一一13世纪)。此壶长颈,腹如球体,肩部设有两个横置的钮。壶盖和肩部饰龙纹,腹部饰兽面纹。纹饰用阴刻的细线勾勒,兽目圆凸,为典型的商代早、中期装饰风格。圈足内侧铸铭“甲”,这是最早的青铜器铭文之一。</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饮壶,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超级精致耐看的小壸,侈口,屋顶形盖,束颈、鼓腹,圈足。盖钮火纹,盖面饰瓶型角兽面纹,尾下卷,角的上方还设有对称鸟纹,器身主题纹饰与器盖相同,均为瓶型角兽面纹,整体纹饰为倒置式,把照片倒过来看,就看到效果了。</p> <p class="ql-block">㠱(qi)仲饮壶,西周恭王(公元前十世纪中叶)。器盖同铭,记载了㠱仲为倗生做饮壶,并祈求三寿和美德。器盖和腹部均匀地设四条钩曲的棱脊,使器型略显宽大。盖沿及圈足饰对称曲折体的蛇纹,器颈中央设一浮雕兽首,两侧饰对鸟纹,弯曲的鸟喙特长,盖面及腹部设对称卷体兽纹,仅存蟠曲的躯体和尾部,省略了头部。</p> <p class="ql-block">鳞纹瓠壶,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瓠是葫芦的一种,古代壶与瓠相通,瓜瓠成熟,去其瓤,干固后可作容器。古人按其型做成陶制铜制的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虢(guo)姜方壶,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771年)。虢国是周朝初期重要姬姓诸侯国。</p> <p class="ql-block">洛纹扁壶,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一一公元前4世纪中叶)。此壶最特殊之处 ,是壸背为平面,正面看是圆壶,侧面看是扁壶,造型别致。壶腹部用陶纹组成绳络,交汇处为网结,将正面纹饰分为四区,腹下端的圆环为倾倒酒液时用。</p> <p class="ql-block">觚(gu)是裸酒器,裸礼中用来承接浇灌的酒。始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是商代青铜礼器中的核心器物。</p><p class="ql-block">钭角云纹觚,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一一公元前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觚,商早期(公元前16世纪一一公元前15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斝是裸酒器,既可以盛酒,也可以用来受热温酒。始见于夏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一一公元前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鬲(li)是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始见于商代早期,西周中期至战国比较盛行。</p><p class="ql-block">兽面纹鬲,(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一一公元前13世纪)。</p> <p class="ql-block">三鸠鬲,春秋(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476年)。在三足上方装饰了鸟的形象,有突出的鸟首,鬲身也有类似鸟羽的纹路,图案可爱灵动,取材于自然。</p> <p class="ql-block">尊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牛首兽面纹尊,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敞口,内收颈,折肩,弧腹,圜底,圈足。肩饰透雕牛首铺首。腹饰外卷角形兽面纹,圈足有圆形镂孔。</p> <p class="ql-block">鸟父癸尊,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大口筒状三段式,喇叭形口,长颈鼓腹,足圈沿下折,通体有四道棱脊,颈饰蕉叶纹,内填倒置的内卷角兽面纹,其下为对称鸟纹,腹饰外卷角兽面纹,圈足饰曲折角兽面纹,均以云雷纹填地。内底铸铭文三字,释文为鸟父癸。</p> <p class="ql-block">牺尊,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476年)。用动物形态设计成酒器尊的外形,为中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此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从其结构看,这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是造型与实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牛鼻上穿有一环,而且牺尊和鼻环是整体,中间并没有焊接过的痕迹,其实这是采用二次成型,先把鼻环铸造出来,然后再放到铸造牺尊的整体模型中。牺尊的发现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是研究中国深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牺尊的尾巴掉了,装酒的容器也失去了盖子,但它的纹色精美,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迴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通过纹饰可以看出印模技术的使用。在牛颈集锅形器上,设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作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象尊,清道光17年(1837年)。</p> <p class="ql-block">方彝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彝,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父戊方彝,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师遽方彝,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腹部两侧各设一象鼻形耳,长鼻上卷。盖面及腹饰变形兽面纹,方彞内有中壁,将容酒部位分隔为两室,可放不同种类的酒。盖一侧下沿有两个方形缺口,可置小酒勺。器内、盖有相同铭文各6行16字,记录王在康宫设宴,师遽收到赞美并受命助饮,因此作器。</p><p class="ql-block">西周方彝大都曲壁,但多无耳,也少有中壁,此方彝造型奇特,小巧精美,极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卣(you)是盛酒器,主要用来盛放以郁金草调和的黑黍(鬰鬯酒),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兽面纹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豕卣,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整器做两猪相背的样子,两只猪首共享一体猪身,器物下有4只猪蹄状足。据称是从来自广西的废铜中拣选出来的,由上海博物馆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徙卣,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以两个相背的鸮( 猫头鹰)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器腹做鸟身,饰有羽翼,岩足为鸟足,器盖对铭一“徙”字。</p> <p class="ql-block">罍(lei)是大型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亚fu方罍,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此罍具雄奇厚重,精美瑰丽,是典型的“三组满花器”,代表了鼎盛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全器的纹饰以及细丽的云雷纹为底纹,至上而下装饰六层浮雕状的花纹。口沿、腹上部、圈足装饰凤鸟纹,肩部饰对称龙纹,中间有大卷角正面兽首,腹中部及下部饰兽面纹,下端为利爪,兽角、龙尾等处耸出器表,突出的纹饰以各种阴线为装饰,透露出狞厉神秘之美。罍的颈部铸铭文“孤竹亚”,孤竹是氏称,亚是作器者的国名。</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罍,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兽面纹罍方唇高颈,圆肩深腹圈足,肩侧兽首耳,腹中部牛首鋬。肩饰火纹,间龙纹。上腹饰兽面纹,下腹连鸟蕉叶纹,圈足饰兽体目纹,云雷为底,缛丽精致。</p> <p class="ql-block">瓿(bu)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期至商代晚期。</p><p class="ql-block">四羊首瓿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初)。此器肩上设4个大卷角羊首,立体高耸,颇具气势。腹部上沿所相间的火纹与“亚”形纹,腹部饰乳雷纹,是将商代青铜器上最为古老的乳钉纹置于斜方格雷纹中形成。全器铜质矿化,生成碱式碳酸铜,表面光泽翠绿,精美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盉(he)是注水器,古代将水称作“玄酒”,用来调和酒液的浓淡。除了调酒,盉也可以用作盥洗,始见于夏代晚期,至汉代仍比较流行。</p><p class="ql-block">亚(匕下+矢)盉,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此盉敞口,束颈,垂腹、圜底,下接三柱状足,有盖,盖顶隆起,顶部中央有半环形盖钮,近沿处有一半环形系。肩部有流,另一侧有鋬,銴与器盖上的半环形钮以“8”字形链条相连。盖顶近口沿处一周雨雷纹,其间以低扉棱为鼻、乳钉纹为目,饰有兽面纹。颈部一周纹饰与器盖边沿相同,也是兽面纹加云雷纹。半环形銴顶端为圆雕兽首,下饰有卷云纹。</p> <p class="ql-block">伯盉,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一公元前10世纪末)。这是盥礼用器,祭祀前洗手的器具,盉倒水洗手,伯盘承接洗手流下来的水。</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整个盉体通体上下都由龙纹进行装饰,表明了它出身高贵,这件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另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整个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个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这被称为透雕交龙纹。盉的腹部呈扁圆形,圆口深腹。盉的表面上也饰有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饰变形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鸟兽形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一一公元前4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盉整体做立鸟形,虎形提梁,四兽足,盖与提梁间有活环相连,鸟首上喙与鼻间以活环相连接,倒水时可以自动张开。两翼饰大凤尾纹,足、流尾均为分铸后再与器身拼合为一体。器物周身多处错金银工艺,非皇权贵族方可拥有。</p> <p class="ql-block">鼎是饪食器,在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中盛放肉食,具有加温烹煮的功能,是行用时间最长的青铜礼器。</p><p class="ql-block">大克鼎,是西周中期的重要青铜器,重达201.5公斤。大克鼎的造型庄严厚重,鼎立耳,口沿下饰有变形兽面纹,腹部饰觚棱凸棱,整体设计宏伟古朴。其腹内铸有铭文290字,这些铭文行间以线相隔,笔势圆润,内容主要是关于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资料,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1890年(清光绪1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主要用于祭祀和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德方鼎,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此器有两只立耳,折沿浅腹、柱足细长,腹饰为兽面纹,两侧的龙形纹以细雷纹为底,足上端饰牛首纹,纹饰十分清晰规整。德方鼎腹内底部铸有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在东都成周(今洛阳附近)为武王举行祭祀一事,因掌管祭祀的贵族“德”受到成王认可,赏赐给他20串珍贵的贝壳,得之后铸造礼器以示荣耀于后人,该鼎铭文24字,“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裸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这些文字为中国的文字演化史提供了资料,对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德鼎,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德鼎是上海博物馆仅次于大克鼎的第二大鼎,德鼎的作器者为“德”,其所作的鼎在上海博物馆有大小两件,大的是圆鼎称为“德鼎”,小的是方鼎称为“德方鼎”。</p><p class="ql-block">德鼎敛口折沿,口部呈桃形,鼓腹圜底,器腹微微下垂,平添了沉稳的气质,一对立耳轩昂,圆弧线略带方正,下设三条柱足,口沿下饰三组外卷角兽面纹,两侧置有倒置的夔龙纹,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构图趋于简略沉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簋(gui)是盛食器,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始见于商代早期,是行用时间较长的青铜容器之一。</p><p class="ql-block">妊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p> <p class="ql-block">虎簋,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器盖顶部作莲瓣形捉手,腹部两侧饰龙首耳垂珥。盖面、腹部及方座的四壁均饰流转的波曲纹,龙首耳附耳饰重环纹,口沿和圈足饰由动物纹变形而来的窃曲纹,口沿的窃曲纹兽目突出,圈足之纹饰则省略兽目。附耳与器腹采用了西周中晚期较为流行的铸焊工艺,即两耳与器身分别铸造后,在两者的连接处再做陶范,然后用铜液浇铸其中,使两者相连。器盖同铭为一象形的虎字,应该是作器者的族氏。</p> <p class="ql-block">鄂叔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这件簋有四耳,耳下还有小的垂珥,既方便把持,又稳重美观,一个让这一件簋卓尔不群的设计细节是在它的方座内还铸有一个精巧的铜铃,至今仍然能发出清脆的铃音。它的器身下面连铸了一个方座,加强了稳定性,省却了使用时还要另外加座的麻烦。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冶炼厂废铜中发现。</p> <p class="ql-block">甗(yan)是蒸食器,上部为甑,用以盛稻粱,下部为鬲,用于煮水,甑与鬲之间有镂孔的箅子相隔。始见于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p><p class="ql-block">兽面纹甗,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侈口,双立耳,三袋形足,颈部饰兽面纹,腹部两平行折线形成两尖角形。</p> <p class="ql-block">□母癸甗,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一般西周的甗纹饰都很简单,唯独此器繁复华丽,纹饰之精美可称是西周早期的代表。口内侧铸铭文两行,为氏族徽记,记录此为祭祀母亲癸的祭器。</p> <p class="ql-block">攸武使君甗,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一一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器型由豆和鬲相合而成,豆的圈足和鬲底侧面各刻铭文四字:“攸(修)武事(使)君”。攸武,今河南省获嘉县,使君,魏国职官名,原来是长官之称。</p> <p class="ql-block">豆是盛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也可以用作盛放黍、稷等饭食。始见于商代晚期,是行用时间较长的青铜容器之一。</p><p class="ql-block">宋荣豆,明天顺元年(1457年)。</p> <p class="ql-block">少宰邦彦豆,北宋宣和7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镶嵌狩猎纹豆,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像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磬(qing)是打击乐器,材质一般以石质为主,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晚期。</p><p class="ql-block">龙形磬,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整体呈龙形。背脊置鸟形曲棱,下饰长方形孔用于悬挂,腹下置曲踞状足部。设有10个乳钉状枚,腹部中央的大枚为奏击点,龙首部设一枚为目,其余沿边缘排列,两面纹饰相同。青铜磬属于长江流域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始见于夏代晚期,考古资料表明与镶嵌兽面没牌饰等组合使用。</p><p class="ql-block">执铃,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铙(nao)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小型铙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大型铙流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p><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铙,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刀是砍杀的兵器。刀在中原地区主要作为仪仗用具,草原地区的刀作为随身携带的实用兵器,使用与流行的时间较长。</p><p class="ql-block">目雷纹刀,马首刀,刺猬马首刀。均为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一公元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钺(yue)是砍杀兵器,始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至战国。由于钺大多作为仪仗用器,因此作为王权的一种象征。</p><p class="ql-block">夏镶嵌十字纹方钺(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远看像一面旗帜,器身上有精美的镶嵌装饰,中心圆孔周围环列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镶嵌十字纹外又环列绿松石圈,精致秀美。刃部平口无锋,不具备实战功能,应是一件礼仪用器。</p> <p class="ql-block">醽是一种少见的大型盛酒器,器形像罍但不设鼻,从罍形器延续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仲义父醽(|ing),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一公元前771年)。它的肩部有两个装饰性卷龙,颈下有四个小系,肩部与足部是排列方向相反的鳞纹,腹部则全部装饰着层层叠叠的垂鳞纹,象征着龙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盨(xu)是盛食器,用于盛放黍、稻、稷、粱等饭食。始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晋侯丵盨,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771年)。盖上有四个环形钮,四足为侧面裸体蹲坐人像,长臂伸举,五指与头托住器底,双目突出,两耳有孔,鼻下有须,阔嘴,足蹬平底翘头靴。盖顶饰长鼻龙纹,盖缘和器口沿饰鳞纹一周,其余部分饰瓦棱纹,器、盖有相同铭文三行24字,记载此器为晋侯作,因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盆是盛食器,兼可盛水,始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春秋中晚期。</p><p class="ql-block">莲纹盆,唐(618~907)。</p> <p class="ql-block">铺是盛食器,用于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流行于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透雕波曲纹铺,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鍑是一种煮茶用具。</p><p class="ql-block">垂鳞纹鍑,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上半部分的纹饰比较满,腹部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垂鳞纹,绞索状的双耳,双耳根部还铸造出了两个小圆头以示兽头。</p> <p class="ql-block">横条纹盒,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匜(yi)是注水器,始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齐侯匜,西周晚期(公元前九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器身如椭圆形瓢,前端宽流高高昂起,后端执鋬作蛟龙探水状,匜的四足同样以龙为形,俯首曲体承载匜的器身,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魁伟庄重,极其稳健。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匜内腹底部铸有铭文22字:“齐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虢孟姬是虢国君主的女儿,齐侯的夫人,“良女”是她的字,故知这件匜是齐侯特为夫人而铸。</p> <p class="ql-block">变形交龙纹匜,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盘是承水器,始见于商代早期,流行于商晚期至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方唇、折沿、浅腹,底接圈足,下附三卷尾虎支足。双附耳,附耳高出盘沿甚多;与附耳成对角的位置另有双兽形銴,曲角圆眼、四肢攀附器腹,口啣盘沿,作探水状。盘饰周射中目突出的窃曲纹,附耳外侧装饰重环纹,内侧为素面;圈足饰垂鳞纹。盘中央立有一圆雕雄性水鸟,依次向外同心圆周列,第一圈为浮雕的两蛙、两龟,第二圈为四条立体的鱼,第三圈为立体的四只雌性水鸟间饰龟与蛙,第四圈为立体的三蛙与七只浮雕的鱼。盘内所有立体动物都能作360度转动,此种艺术表现手法前所未见,展现了春秋早期铸造工艺的进步。</p><p class="ql-block">盘内底铸铭文6行32字(重文2),铭文大意是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夫人子仲姜制作盥洗用盘,盘大且好,用于祈求长寿,后世子孙要永用为宝。</p><p class="ql-block">与此盘成组的子仲姜匜现为美国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是打击乐器,分为甬钟和钮钟两种。始见于西周早期,为流行时间较长的青铜乐器之一,由于钟体造型是合瓦式扁圆体,按物理震动原理,打击其鼓部中心和鼓侧,可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音,称为双音钟。</p><p class="ql-block">梁其钟,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771年)。旋饰兽目交连纹,舞饰雷纹,篆间为两头龙纹,鼓部饰相背的俯首展体式龙纹。鼓石有一鸾鸟,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钲间及鼓部铸铭文78字,内容为颂扬祖先功德,并表示衷心服事天子。器主名梁其,官名膳夫。</p> <p class="ql-block">鎏金龙纹蕤宾钟,清康熙54年(公元1715年)。</p> <p class="ql-block">镈是大型打击乐器,始见于商代晚期,为行用时间较长的青铜乐器之一。</p><p class="ql-block">秦公镈,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一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器身略呈立鼓形,四条透雕扁连环龙纹扉棱均分器身,透雕扁龙纹繁钮与两条侧扉棱相连。顶端饰昂首翘尾的凤鸟。舞部装饰对称的四组龙纹。被扉棱分为四区的器表也各饰繁复的龙纹,上下各有一周绊带。鼓部中央两行七字铭“秦公作铸□□钟”。</p> <p class="ql-block">透雕蟠龙纹鼓座,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一公元前476年)。 鼓座成半球体,圈足,正中突起的空心圆筒,用来插放鼓柱。12条相互缠绕噬咬的圆雕蟠龙攀爬于半球体的鼓面上,龙首为圆雕,口衔圆环,龙体为高浮雕。12条大龙双目圆形中空,可能原有镶嵌物,现已遗失。</p> <p class="ql-block">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几何纹敦,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一一公元前4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镶嵌几何纹敦,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一一公元前221年)。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盥缶(guanfou)为水器,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几何纹盥缶,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一一公元前4世纪中叶)。直口,方唇,短颈设盖,顶上圆形抓手凹陷在内,盖缘直壁,套住器口并置于宽平的肩上。鼓腹向下收敛,与矮圈足相连。肩腹两侧设兽首耳,抓手顶部饰云纹,腹部除几何云纹外,中间还设八个圆饼形饰,纹饰相同。盥缶器壁较薄,在盖边,肩、腹部各有一周垫片,以保持器物内外之间的空隙。</p> <p class="ql-block">簠(fu)是盛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始见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铸客簠,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一一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銗镂(houlou)是盛装酒类和汤汁类羹食的容器,流行于西汉时期。</p><p class="ql-block">熊足舍金金銗镂,西汉(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龙首鐎斗,三国(220一一280年)。</p> <p class="ql-block">商鞅方升,战国秦孝公18年(公元前344年)。商鞅方升是国宝级文物,是中国度量衡史上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由几何直线组成的斗状物,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75字,记载秦孝公18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即商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16又1/5立方寸为一升,前后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代表战国手工业最高水平。2013年8月19号,商鞅方升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3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四灵纹染炉,西汉(公元前206一一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人物山水动物纹博山炉,东汉(公元25至220年)。这个炉的造型像一个冰淇淋,盖母口,成镂空的山形。炉子口微敛,炉体呈半球形,鼓腹、圜㡳,喇叭形底座。底座镂空,可与底盘分离。底盘为圆形,盖底层镂雕云气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上层镂雕云气纹。炉体肩部有一道较窄的突出带饰,腹部饰一周纹饰带及云气纹,底座镂雕有两组动物形纹饰。博山炉是汉代时期出现的一种炉型,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常用的焚香器具。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的“博山”便是由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一一博山而得名,博山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神仙信仰的深动反映。</p> <p class="ql-block">熏炉,唐(公元618一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鹿形镇,西汉(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禽兽纹洗,西汉(公元前206一一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盖瓶,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净瓶,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瓶,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高足杯,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花鸟纹高足杯,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铜鼓是乐器,主要用于集会娱乐、军阵指挥、赏赐馈赠、贮藏财货、婚丧祭祀等。行用于云南、贵州及广东广西等地,使用族属复杂。铜鼓造型设计合理,有多种类型,上面的船纹、羽人舞蹈纹、太阳纹、云雷纹。以及立体的蛙类装饰简朴粗犷、富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鱼舟纹虎钮錞于,青铜乐器,东汉(公元25~220年)。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钮长180毫米,宽35毫米作猛虎形。器壁厚三毫米,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p> <p class="ql-block">八牛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这是一件反映滇文化青铜特色的标志性器物,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中间的大牛立于鼓型座上,长角弯延前耸,威武雄健,七头小牛低首垂尾环绕在盖沿。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视眈眈,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p> <p class="ql-block">五牛枕,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此枕为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牛,一侧无纹饰,另一侧以虎纹及双旋纹为底,其上有浮雕立牛三头。</p> <p class="ql-block">觥(gong)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商父乙觥,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觥盖的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饰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此器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器物的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瑰宝。</p> <p class="ql-block">馆内还有一些图表总结归纳了各个时期不同的青铜器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楼上的陈列馆介绍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技术,包括“铜矿石的开采和冶炼〞、“陶范铸造技术”、“焚失法铸造技术”、“失蜡法制造技术”、“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复合金属技术”及“青铜器表面处理及装饰技术”6个单元,“吴越青铜兵器制作技术”、“透光镜”、“喷水鱼洗”三个专题,时代也配合青铜器的展陈延伸至明清时期,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过程的全面展示,里面有几个藏品是我非常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透雕双龙鎏金铜壶,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鸟形尊,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药师佛像,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臂挌,是书写时枕于臂腕之下并兼具镇纸作用的文房用具。</p><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铜臂挌,明(公元1368~1644年)。外形仿竹节式,凹面铸有高浮雕的“十八罗汉渡海图”,精雕细缕了十八罗汉与三个小鬼,十八罗汉自上而下排布疏密有致,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只有以失蜡法方可铸就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水盂,又称水丞,是用于盛水供研墨的文房用品,还可以用来润笔。在茶道中被用作贮放泡茶过程中的废水、茶渣等。水盂除了其实际用途外,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佛手形水盂,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水注,又称砚滴、水滴,是专供注水于砚的盛水器,一般都有进水孔和注水的流,除了本身的实用功能之外,又被赋予了艺术性,使之成为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器具。</p><p class="ql-block">果实型水注,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红铜添加提炼的锡等金属经烧制、锻造所形成的器物。刚铸造完的青铜器呈金色,但现在出土的青铜器因时间久远,产生锈蚀后变成青绿色,故被称为青铜器。</p><p class="ql-block">铸客鼎,战国晚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前221年)。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圜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鼎腹装饰一周突出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根部饰有高浮雕兽首纹。顶口平沿刻有铭文十二字,开头为“铸客”两字。</p><p class="ql-block">交龙垂鳞纹鼎,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公元前476年)敞口无盖,双耳外撇,附于口沿内壁。腹呈束腰状,下有三蹄形足,通体满饰文饰,腹上攀六条立体䕫龙,龙的头部犄角曲折复杂,尾部犹如绣球,构造非常巧妙,繁复精美,庄重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鸣鼎食、礼乐之邦,叠加的是厚重的历史,谱写的是悠长的史诗,一套编钟重现人间,传来时光隧道深处的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时光荏苒。对于博物馆的初始印象,是在我小学三年级时,我母亲带我去看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50多年过去了,博物馆的变化日新月异,正如我们的生活,相信明天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