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柴铺之街水津街

中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东门自古以来就是成都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它不仅是进出四川的陆路交通要道,更是府河上著名的水运码头。东门除了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风景名胜,还是自唐宋到明清,最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东门大桥以南,沿府河东岸的一条街就是水津街。这里在清代曾经有过两个渡口,古代将河道的渡口称为“津”,所以这条街在清代就叫水津街。水津街南头连接外东上河坝街直抵南河,与府河交汇。在清代这两河交汇处曾经是很热闹的东门水码头。</p><p class="ql-block">成都东门水码头是专营木材的水运码头。那时的成都水系发达,锦江水流量充沛,水运兴旺,因此带动了这一带的经济繁荣和人口聚集,而形成了繁华的商圈。</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都市区图中的东门片区。。</p> <p class="ql-block">▼1912年的成都府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p> <p class="ql-block">▼1945年的成都府河,河面上停满了乌蓬船。(〔美〕飞虎队员艾伦·拉森、威廉·迪柏摄)</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府河西岸的成都东门城门迎晖门和城楼溥济楼。城门前比邻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流,一片繁荣景象。(〔法〕杜满西摄于1900年。)</p> <p class="ql-block">东门外府河上的桥梁俗称东门大桥,曾又名为濯锦桥、长春桥。</p><p class="ql-block">据民国《华阳县志·津梁》载:“长春桥,……石材拱式,三洞。清朝乾隆五十年重修,光绪十二年又重修,旧名濯锦桥,俗称东门大桥。”</p><p class="ql-block">东门大桥的修建已知史料记载是明天启年间,其实年代远不止于此。在清代重修时,原桥基曾挖出过晚唐的残碑。这说明它是一座古老的桥。</p><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的东门大桥,此时桥己破旧不堪,护栏也缺失殆尽,但桥身用石条砌筑,尚能通行。(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供图)</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翻新改造后的东门大桥,(杨永琼摄于1978年)</p> <p class="ql-block">府河两岸密布傍水而居的民房,人烟稠密,烟火旺盛。</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还可见成都老东门府河边“吊脚楼”,穿斗结构的木质民房。(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供图)</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东门大桥下游府河之一段。图左侧旧房处如 今已成为合江亭思蜀园,远处是东门大桥。(成都河管处供图)</p> <p class="ql-block">因东门水码头贸易的兴盛,水津街也逐渐成为了川西地区药材、布匹、米面的集散地。也是城东木柴集中交易市场。</p><p class="ql-block">水津街在那时已是成都城东的门户和水陆要冲,是联系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而东门码头即是那时仅次于九眼桥的第二大繁忙码头。</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时东门码头。货物堆积如山,客商云集。(〔德〕魏司摄)</p> <p class="ql-block">码头上运货载客的乌蓬船川流不息,一片繁忙。</p> <p class="ql-block">从灌县南下和由嘉州北上的货物在此进行装御、分拣后会装上小木船,由经贯穿全城的金河运送到城中心的青石桥、半边桥等繁华区域。</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东门码头金河河口。图片河对岸凹口处,即为金河入府河出口。(成都博物馆“天府相册供图))</p> <p class="ql-block">东门大桥下的府河既是成都的母亲河,也是古代成都出川的重要水道即生命河。</p><p class="ql-block">▼老东门片区河道示意图,可见府河、金河、南河三河在此汇合。(锦江区方志办制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水津街不长,仅三百余米,街道也不宽,也就二十来米,路面由碎石铺就,凹凸不平。,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商铺。商铺大都是一层木结构的平房。</p><p class="ql-block">沿河街边有多处红砂条石向下砌筑的石级,通往渡口和码头。凭借府河水运之利,沿街便自然形成了东门外有名的柴市。</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水津街渡口码头旧址。(陈志强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尚存的府河大安街渡口码头旧址。</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翻建后的东门码头。</p> <p class="ql-block">旧时成都人用作主要燃料的木柴多由岷江漂送而来。到了夏季丰水期,顺流而下的漂木在江边随着波涛起伏冲撞,船工们赤着上身,用带钩的竹竿将原木收集起来,场面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那时成都人烧水煮饭主要用的是木柴。木柴来自川南的乐山、洪雅、丹棱、青神、张家坎等处。销售木柴的地方则集中在水津街,形成了挨家挨户都是柴铺的专营衔道。</p><p class="ql-block">柴铺老板直接从码头进货,在街面柴铺里经营“把把柴”(短节捆成捆的劈柴)。这种木柴是生活必需品,人们都要到这里来购买,而生意火红,故被称为柴铺一条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木材,于是改柴烧煤,柴铺纷纷转向,水津街的柴铺从此消失。</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成都的木柴市场。</p> <p class="ql-block">水津街也因此客栈集中,餐馆林立,商铺栉比,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是成都旧城区少有的繁荣富庶地区。</p><p class="ql-block">水津街北口东门大桥东头处,有著名的小吃店“矮子斋面馆”。</p><p class="ql-block">矮子斋面馆创办于1928年,位于暑袜南街,后迁于东门大桥头水津街口。其面食品种甚多,尤以抄手做得最好,当家品种是红油抄手。是当时著名的餐馆,有“四朵金花之一”的赞誉,其他三家是祠堂街的邱佛子、粤香村、东大街的香风味。</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旧的街道也渐渐改变了模样。但在新世纪之前,水津街还尚存些许民国余韵。</p><p class="ql-block">▼1995年的水津街。(秦昌平摄)</p> <p class="ql-block">▼1995年的水津街。(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西临府河的水津街,图片右侧河对岸为合江亭。(成都市河管处供图)</p> <p class="ql-block">新世纪初拆迁前水津街街景。(摄于2001年锦江区档案馆供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津街南头东拐连接水井街。</p><p class="ql-block">水井街街名由来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3年)。那时,水井街多为穿斗木结构院落,由于通道狭窄、住户甚密,经常发生火灾。为祈求平安,人们在街北建火神庙供奉火神,住户也纷纷在院内打井。并在门楣上都钉上一块“井”字牌,以示水源之处供紧急灭火之需。水井街水井之多,有“一院一井”之说。故取名“水井街”。</p><p class="ql-block">▼水津街(左)和水井街(右)交界处,可看见水井街口的望江剧场旧址。(周筱华摄)</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北原有一座真武宫庙宇,因年久失修,到民国年间便已坍塌。1950 年 6 月,“民乐川剧团”成立。利用真武官废弃的庙坝搭起竹棚,因陋就简在此唱川戏,演出一直红火。1952 年正式修建起一座剧场,命名为“望江剧场”。“民乐川剧团”也更名为“望江川剧团”。</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己改作他用的望江剧场。</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望江剧场门票。</p> <p class="ql-block">望江剧场在成都小有名气,且在城东这片区,更是街坊邻居们茶余饭后娱乐休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正在演出川剧的望江剧场。(朱林摄)</p> <p class="ql-block">▼剧场内,前半部分是观众坐位,后半部分可是麻将桌了。</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旧景。(锦江区档案馆供图)</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在古代还是成都酿酒业的重要之地。</p><p class="ql-block">这条街上的全兴大曲酒厂,其前身是清代的全兴成酒坊,时至今日,已有超2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全兴烧坊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当时就以酒香醇甜、爽口尾净而远近闻名,畅销各地。全兴作坊正式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工艺,酒的风味独具一格。由于酒质佳美,在当时众多名酒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因而至今沿用其名。</p><p class="ql-block">▼水井街成都全兴酒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17号至23号,是明清时期酿造白酒的作坊遗址。</p><p class="ql-block">1998年8月,全兴酒厂在此处改建厂房时,发现地下埋有古代酿酒遗迹,随后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了考古调查,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600多年来,水井街酒坊与技艺流传并存至今,保存和发展了重要的民族工业遗产</p><p class="ql-block">▼水井坊酒窖遗址。</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遗址上的古窖。(李绪成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水津街对面的府南河交汇处,原来建有名胜合江亭。</p><p class="ql-block">合江亭于唐代贞元年间由川西节度使韦皋始建,北宋重建,并达到鼎盛,成为官民宴饮,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随着元军攻陷成都,合江亭终毁于战火,为此合江亭被废弃了700余年。</p><p class="ql-block">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启动了对合江亭的重建。采用仿唐时风貌,保持了双江拱亭的格局,并增建“听涛舫”,于1987年7月建成,重现了唐时胜景。</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刚重建成的合江亭。(王学成摄于198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O</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水津街。</p> <p class="ql-block">▼东门码头已被打造成休闲、娱乐、美食之地,成一旅游胜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