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真如铁、从头越

景熟熟

<p class="ql-block">  你只有到了娄山关,才知道何为雄关?回首我的人生岁月,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诗词中的每一句,我都熟记于心。尤其是那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我的最爱。可能就这个缘故吧,我早就下了决心,今生一定要到遵义、娄山关走一遭,去仰望娄山关险峻的雄姿、去感受“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悲壮场面。今天,我终于如愿来到了娄山关。</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是黔北大娄山的主山峰,它位于贵州遵义北50公里,山势巍峨险峻,北拒巴蜀,南扼黔桂。有歌谣说:“巍巍大娄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落鞍。” 我想毛泽东在打下娄山关后还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很可能就是从这险峻的山势和百姓传唱的歌谣中产生灵感而写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 (书法家舒同题词)</b></p> <p class="ql-block">  娄山关的关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文人描写这里的山势:“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意为有众多山峰插向蓝天,而中间只有一根线一般的盘山古道。正像老百姓所说:“盘山十八弯,才见娄山关”。我们爬上了路的尽头,只见有两座尖山,像两把尖刀刺向天空,紧紧夹住窄窄的关口。好一个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果然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  要说娄山关战役的重要性,咱还要先说几句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p> <p class="ql-block"><b>(1964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遵义会议会址” 。为纪念馆题词,毛泽东一生仅此一次,可想遵义会议的份量有多重。)</b></p> <p class="ql-block">  会议是在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小洋楼里开的。那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它是1932年竣工的。如今虽说小楼已近百年了,当我们见到时,仍惊叹不已,它一点不过时。真难以想像,百年前在这偏远的穷乡僻壤,竟能盖出如此豪华气魄的小洋楼。据说建造此楼历时3年,耗资3万多大洋。可想这军阀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两天的会议争论异常激烈,同志们愤慨地批判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同志们都将红军队伍生存的希望寄托于毛泽东。然而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出征,在土城打了一仗。这是毛泽东回到红军领导岗位后打的第一仗,可想而知意义重大。可是这一仗就没打好,伤亡很大。部队撤下来了。毛泽东即刻决定再打回遵义去。要再回遵义,这就必须翻越天险娄山关了。此时的娄山关,有黔军重兵把守。于是激烈的战斗发生了。毛泽东心里想,如果今天娄山关之战再打不好。我将何以面对遵义会议上支持我、信任我的同志们呢?又何以应对至今尚不服气的博古、李德呢?</p> <p class="ql-block"><b>(我们到了娄山关山顶,天气变幻莫测,转眼云雾缭绕。让人触景生情,这里的一石一木都在为我们讲述当年战斗的惨烈。)</b></p> <p class="ql-block">  在娄山关景区,讲解员告诉我们,当年娄山关之战,毛泽东心中的压力十分大。他一直关注着战斗的进展,娄山关传来的阵阵枪炮声,战马嘶鸣,军号嘹亮,从枪炮声的密集程度,毛泽东知道战斗十分的惨烈。在毛泽东的心中,唤起了壮士般的情怀。他下了狠心,此战不取得大的成果,决不罢手。</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娄山关景区,艺术家们匠心独具,他们在实地模拟演练了当年英勇的红军将士们众志成城,用生命与敌厮杀的情景。效果十分逼真,让每个观摩者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红军将士是如何不畏艰险,不畏牺牲攻破了铁打雄关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捷报传来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早已迫不及待,跃上战马飞奔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他们看到一大片一大片殷红的血迹,山坡附近还有不少新坟。刚刨出来的土还是湿润的,这说明一批红军烈士刚刚掩埋。三位领袖下了马,在坟前垂手而立,对这些来自江西、福建、湖南的子弟默默地悼念。</p> <p class="ql-block"><b>(这位小红军战士,我们不知道他的家乡在那里,我们都要给他敬个礼。)</b></p> <p class="ql-block">  红军战士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喃喃自语地说。这既是他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他同劳苦大众长期共同奋斗得来的坚强的信念。此刻他带着这种感叹纵目远望,苍茫的群山如同大海的波涛,卷着巨浪时起彼伏。落日姗姗,犹如烈士殷红的鲜血一般红艳,将众山染得通红、通红,一种博大的情怀,在毛泽东的胸中翻腾弥漫。正巧这时,有一群大雁,嘎嘎嘎地叫着从娄山关上空飞了过去。毛泽东诗兴盎然,用浓重的湖南乡音念道:</p><p class="ql-block">西风烈,</p><p class="ql-block">长空雁叫霜晨月。</p><p class="ql-block">霜晨月,</p><p class="ql-block">马蹄声碎,</p><p class="ql-block">喇叭声咽。</p><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真如铁,</p><p class="ql-block">而今迈步从头越。</p><p class="ql-block">从头越,</p><p class="ql-block">苍山如海,</p><p class="ql-block">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 朱德听完,不断品咂诗味说:“好!尤其是后两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苍凉悲壮,意境深远。好!真好!”</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写得极有特色。他用自然景观的色彩、豪放浪漫的笔势烘托出红军跨越娄山关的英雄气概,抒发了悲壮的情怀,是红军越过天险娄山关的艺术写照,是娄山关大捷的壮丽凯歌。</p> <p class="ql-block"><b>(在娄山关纪念馆的结尾,岩石上一幅巨大的雕像䇄立着遵义会议后新当选的五位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他们任重道远,他们信心满满。)</b></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到这本可以结束了,但想起了展览馆里解说员那段动容的回忆和表情,我的笔又停不下来了。他说当时毛泽东主席久久地伫立在娄山关的山岩上。心情凝重,百感交集。他深沉地对周恩来和朱德说:“革命要成功,真不容易啊。咱们前面,不知还有几多险关!难关!铁关!……”</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长征90周年纪念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可不能忘了他们,忘了初心。忘了毛泽东的教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篇有少量照片取之网络,作者在此表示感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于福州</p><p class="ql-block"> 景熟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