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的正向学习力 《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笔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什么游戏对孩子甚至许多大人来说有这样的吸引力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1. 游戏满足了玩家基本的犒劳—惩罚的心理生理需要</p><p class="ql-block">人活在世上,如何才会觉得有乐趣或者有意思呢?从医学上讲,人脑有一种天然的犒赏机制,在我们接收到有价值的回报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这种神经递质会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感觉。通俗点讲,也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得到相应的金钱、肉体、精神等方面的刺激和回报,你脑中多巴胺分泌会增多,你会觉得“爽”。反过来,如果这件事做不好,失去一些你在意的东西,多巴胺分泌会减少,你会“不爽”。</p><p class="ql-block">而游戏的开发者们,往往会把这种奖惩机制发挥到极致。你赢了,让你体验炫目无比的升级,帮你换肤换装备。输了,不会马上让你降级,但会提醒你:“级数保护开启,继续努力还能拿回来。”这会让你觉得,再努把力,不但能迎来那份渴求的犒赏,还能避免那讨厌的失去。试问,这样的诱惑换作是你,你渴不渴求?我曾见过一个家庭,父母老来得子,对儿子百般呵护。孩子从小做得好没有人犒赏他,做得不好也没有人惩罚他。有一天,孩子接触了一款炫目的手游,从此沉迷不愿上学:“每次见到英雄升级时金光一闪,还有暴击对手时跳出来的数字,听着那炸裂的声音,我全身每个细胞都很兴奋。”显然,对一些孩子来说,与枯燥而让人抓狂的学习相比,游戏在他脑中所激发的多巴胺数量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难怪他不吃不喝想尽办法也要玩游戏。</p><p class="ql-block">2. 游戏安慰了玩家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帮助他们获得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价值认可。</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游戏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满足感。比如单机版游戏的特点是,你通关后,游戏带来的大脑皮层欣快感会随着你一遍遍反复通关而下降。而网络游戏则不然,那是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两样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人脉,去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你可以享受不断变强的快感,并且那种快感是完全可视化的,可以被最直接地感知到(比如打爆大BOSS后掉落一地的终极装备,并且有的装备还能在现实世界兑换真实货币)。并且你会发现,自己永远都会有更高的目标可以去追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一过程会培养和强化玩家的几种心态:1)按照既定规则来,你必定会得到奖励;2)得到奖励,你就会越变越强;3)你越强,就会在那个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而这往往是大部分人在现实世界里一直在追求,但却又无法轻易得到的东西:确定感和不断提升的自我认同感。就像一位游戏制作人说的:真正厉害的游戏,是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去吸引玩家,而不是仅在利益层面勾引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家长和老师还在用“未来的成功”“人生美好的前程”这些看似缥缈的词汇吸引孩子时,孩子们也许早已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了无限的自我价值的认可,并且这种自我认可的感觉在游戏中往往是即时发生的,且伴随着炫目的视听刺激。这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的竞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许多玩家由此沉迷于虚拟世界,对他们来说,不可预测的现实世界太残酷、太复杂,给了他们太多的失望和绝望。记得一个厌学的孩子在我的咨询室里对父母说:“你们要我放弃游戏,但你们根本不了解它,你们从没给过它带给我的东西,这是你们和上学无法给我的。”在现实世界里,这个孩子是班上的问题学生,老师觉得他的成绩拖了全班的后腿,暗示同学们排挤他,父母也不理解和支持,但在游戏世界里他却是一呼百应,粉丝不少。所以他自然选择了继续待在游戏世界里,结果老师和家长还认为是游戏的错,让游戏背了黑锅。</span></p> <p class="ql-block">3. 游戏营造了一种奇妙的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环境。</p><p class="ql-block">除了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犒赏和自我价值的认可外,游戏还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玩家反而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自信:人人平等,只要我日复一日地练习,遵守规则,懂得如何利用战略、操作技巧和兵种相克,我就能成功,凡事皆有可能。这让玩家之间的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在充分理解和合理运用规则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其回报也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4. 游戏映射出玩家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梦</p><p class="ql-block">游戏这种追求公平、规则清晰的特质,给了许多玩家在现实世界之外圆梦的机会,并且这种圆梦的过程充满了让人激情澎湃的犒赏感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孩子们面临的现实世界却往往充满了竞争的压力和大人的急功近利。许多时候他们努力了半天,分数还是上不去,然后父母更加焦虑,萦绕在耳边的唠叨与日俱增。这样一对比,学生自然会选择游戏,而非学习。如果我们一味抱着“问题都在游戏上面”的观念,只想着怎么去压制学生对游戏的喜爱,而不去试着了解到底是哪些在现实世界里缺失的东西使得他们沉浸于游戏世界的话,只会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厌学案例一处理方式:</p><p class="ql-block">让父母回去各自写出孩子的50条优点,并且让小优回去考虑自己未来三年内想要做的从未尝试过的五件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布置前面一项作业的目的我猜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而后面一项作业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小优找到在学习之外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因为,缺乏目标的学习生涯,就像一个落水者孤独地漂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一样,内心迷茫、绝望,不知该去向何处。他需要一个目标,就像狂风骤雨中的海上灯塔一样,让他在经历风浪时心中还有一份念想和希望,支撑他生存下去。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怎样才能让他回学校”的问题上,而是循序渐进地接近和探寻他厌学行为背后隐藏的“真相”,倾听家庭中每一个人的情绪和不安,给予他们安抚,而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能够彼此理解和安慰的支持性家庭环境。同时关注孩子的优势,帮助他看到更多的未来可能性以及返校后可能面临的挑战。换言之,在他的心理咨询中我所针对的对象不是他,而是他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大金刚”错误的亲子沟通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厌学家庭中都日积月累地存在着亲子关系的冲突。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时都习惯采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轻蔑、忽视、人格攻击和指责、生硬地讲道理的方式来回应。</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将这四种亲子沟通方式称为厌学现象肇事的“四大金刚”,几乎在所有厌学孩子和其父母的互动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轻蔑是“四大金刚”里最具杀伤力的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它指的是父母或家人在面对孩子因为学业产生的负面情绪时,不但不安慰,反而采取鄙视、贬低孩子能力甚至人格攻击的方式去刺激孩子。请注意,这里所指的轻蔑,不仅指一个人通过语言所传递的贬低对方的内容,还包括他说话时不屑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我们中国人常用的带有贬低色彩的语气词,包括“啧啧啧”“切”“我去”等,而常用的鄙视表情包括翻白眼,一边嘴角上斜,偷偷蔑视的一笑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典型案例</span></p><p class="ql-block">一位爸爸,理工科高才生,逻辑思维极其清晰,但对人的情绪不敏感且不屑一顾,在单位被同事称为“冷面人”。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情绪是没用的,一个成功的人不该有情绪。”他的女儿在小学时,曾经因为同学冲突和学习压力而多次向他求助,但这位爸爸每次都不愿听女儿把烦恼说完就开始讲道理,而且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之后女儿再也不愿跟他多说一句话。“因为他的道理都是空的,不但没用,而且会让我更烦”,这是女儿的原话。再后来,女儿上初中后同学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心中苦恼又无处发泄,无人理解,便渐渐迷上了手游,沉浸其中以寻求自我麻痹。这位爸爸在咨询室里控诉着游戏公司的滔天罪恶,却没意识到对女儿来说世间除了游戏,再也没有能让她彻底放松身心的事物了。</p> <p class="ql-block">五种情况,极其容易触发孩子的厌学问题。</p><p class="ql-block">1. 期待过重,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p><p class="ql-block">2. 不同家人对孩子的期待相互冲突</p><p class="ql-block">3.孩子没有感受到任何期待,感觉迷茫</p><p class="ql-block">4. 家庭的期待和孩子自身发展意愿相矛盾</p><p class="ql-block">5.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但没有机会去实现它</p> <p class="ql-block">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缺乏</p><p class="ql-block">1. 只以成绩论英雄</p><p class="ql-block">2. 缺陷取向的家庭氛围和管教方式</p><p class="ql-block">返校屏障</p><p class="ql-block">同学人际冲突、恶性竞争与偏见</p><p class="ql-block">校方的焦虑情绪和压力</p><p class="ql-block">同学与老师的特殊关注</p><p class="ql-block">每100个儿童或青少年中,就可能有23.9个存在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再加上其他目前高发的精神障碍,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等,可以说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是精神障碍高风险人群。</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在厌学孩子罹患的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神经症。这些精神障碍的发生多少都有一些生物学遗传因素的贡献,比如脑内五羟色胺(5-HT)神经递质的减少,父辈、祖辈中曾有人患精神障碍等。加上一些孩子成长在人际冲突横行的家庭,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学业,如果再缺乏支持性的学校同伴关系,那么自然便会成为精神障碍的高发人群。</p><p class="ql-block">如何应对?</p><p class="ql-block">如果要帮助被抑郁症困扰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先耐心陪在他们身旁,倾听和理解他们究竟有多痛苦,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无条件接纳和关注。而后再去给他们讲道理,帮助他们想对策。</p><p class="ql-block">如何与孩子一同应对厌学</p><p class="ql-block">厌学是孩子所处的社会、学校及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一个外在表现和缩影,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做能够反思、整理和接纳自己的父母,要更好地帮助孩子,需要我们先帮自己。每一对父母都曾经是自己父母的孩子,都曾在与自己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体会过被父母忽视、责备甚至虐待的滋味,或许也曾体验过父母传递而来的无奈、悲伤、愤怒、纠结以及对人生的不满,这些经历会在我们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所有这些我们与原生家庭的未尽事宜,就像跟在我们背后的影子一样,影响着我们与自己孩子和伴侣的相处。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地对自身情绪和行为习惯进行梳理。你可以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在网上收听让你觉得有益的自我成长课程,参加某些你认为适合自己的心理工作坊,甚至是寻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自我成长。</p><p class="ql-block">学会简单、清晰地表达情绪和需要</p><p class="ql-block">要做更加成熟的能够支持孩子的家长,你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另一件事是:用清晰、坚定而不带攻击的方式,向家人和孩子表达你的情感和需要。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时,喜欢用愤怒、指责,甚至人身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极端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孩子感到挫败和愤怒,使得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当你看到孩子不想去学校或是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妨尝试以下几步来管理你的情绪,让它们得到更好的表达:1)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去体会当下自己内心的感觉,是愤怒、害怕、无助还是其他;2)当你清楚自己此刻的情绪时,去想一想是孩子当下的哪些具体行为引发了你的情绪;3)试着把你的情绪看作一个物体,先放在一边,去思考你此刻究竟希望孩子怎么做;4)想一想,如何用最简单明了的句子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5)做几次深呼吸,调整自己的表情和情绪(如果你不确定你现在的表情看上去是怎样的,可以找一面镜子先看看自己,对着镜子做一个自我调整),而后用不快不慢的语速、适当的音量、简洁的句子把你刚才想表达的期待告诉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合适的期待应具备以下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1)它会稍微超出孩子当下的能力,但通过孩子的努力,花些功夫能够达成;</p><p class="ql-block">2)它需要和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契合之处,而不是让孩子放弃自我,转而“接盘”父母的全部梦想;</p><p class="ql-block">3)避免不同家长给予孩子的期待彼此矛盾;4)当孩子想到家长的期待时会有一点紧迫感。做成了,会让孩子觉得被父母认可;如果做不成,孩子也不会觉得父母就不爱自己了;</p><p class="ql-block">5)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工具性支持,让他们能够从身边可及的一个小目标开始,逐步去实现家长的期待;</p><p class="ql-block">6)做言行一致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做孩子的“压力缓冲垫”和“信息过滤器。</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家长,当你面对来自社会和老师的压力时,不妨尝试以下步骤:第一步:先做几次深呼吸,试着把你的焦虑情绪放一边。第二步:重新回忆老师刚才所说的话,从里面提取关键信息,包括:老师想告诉你的重点事件是什么,老师期待孩子具体做哪些调整,学校希望你作为家长提供的配合或采取的行动具体是什么。第三步:思考基于学校的这些具体的期待,你能够提供的配合和做出的行动是什么。第四步:如果把需要孩子改变的部分变成具体的建议提给他,应该怎样跟孩子说清楚。</p><p class="ql-block"> 1)让自己尽量成为一个能够面对逆境的人;</p><p class="ql-block">2)找到和总结孩子及你的家庭在既往应对逆境时的成功经验,这一点在第十一章会有详细讲解;</p><p class="ql-block">3)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坚信即使再困难,也能找到应对问题的资源和方法;</p><p class="ql-block">4)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厌学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总归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p> <p class="ql-block">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将它播下,待它发芽。也愿每一个孩子,在遭遇打击时,记起自己的珍贵,在迷茫时,坚信自己的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