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豫园</b>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与嘉定秋霞圃、南翔古猗园、松江醉白池、青浦曲水园并成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业街等游客景点。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h5> 豫园”二字石匾,它是明代书法大家王稚登的墨宝。王稚登,苏州人氏,明后期文学家、书法家。“少有才名,长益骏发,名满吴会,嘉靖年间,入太学,后奉诏修国史”。曾拜文征明为师入“吴门派”。豫园南大门安仁街132号,北门福佑路168号,上图为出口安仁街218号。</h5> <h5><b>上海豫园游览示意图</b>。按其主体建筑,可分成万花楼景区、三穗堂景区、点春堂景区、会景楼景区、玉华堂景区、内园景区六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景色。<br><b>上海五大古典园林</b>为:<br>1.秋霞圃-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45.36亩;<br>2.古漪园-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146亩;<br>3.豫园-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30亩;<br>4.醉白池-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76亩;<br>5.曲水园-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30亩。<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万花楼景区</font></b></h1><h5>万花楼景区位于豫园的北面,西接三穗堂景区,从萃秀堂向东,走过大假山,可到达万花楼景区的“亦舫”;从“峰回路转”门洞往东,进入万花楼景区复廊(会心不远亭)。东接点春堂景区,从藏宝楼西面的贝叶门洞进入,可达“万花楼”。</h5><h5> <b>万花楼景区的主要景点有</b>:复廊(会心不远亭),亦舫、两宜轩、万花楼、古银杏、鱼乐榭、穿云龙墙等。</h5> <h5>从三穗堂景区“渐入佳境”游廊往北,走到底有“<b>峰回路转</b>”,走进右边的门洞,进入万花楼景区复廊(会心不远亭)。“峰回路转”,是清代名家过庭闻所书,意取大假山通道盘曲多变。</h5> <h5>从“峰回路转”右拐,进入万花楼景区。复廊门洞是一条短短的直廊,与短廊相接的是方亭。进入方亭有三个门洞,中间是复廊北走廊的入口,右边洞口为复廊南走廊入口(上图)。</h5> <h5>花瓶门洞内有一方亭,亭中有匾,上题”<b>会心不远</b>”。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晋简文帝此语原意是说,只要是开心会意的地方到处都可以领略到佳景妙趣,不一定非到远处去寻觅不可。后因用以比喻,随处可得赏心乐事的情趣。</h5> <h5>“会心不远”亭是复廊的西起始部。</h5> <h5>复廊长度12米左右,但分别联系了会心不远亭、万花楼和两宜轩三个建筑物。</h5> <h5><b>复廊,</b>用墙分隔为二条。两条皆可行人,故游廊被称为复廊。这复廊南宽北窄,据说在古代男人走南边,女人只能走北边。</h5> <h5>这就是两宜轩西面的复廊,也是复廊的最东端。</h5> <h5>廊外景色,白墙上有多扇黑色漏窗,园中乱石堆砌,也有湖石耸立。枯枝与绿植形成对比。</h5> <h5><b>两宜轩</b>,位于复廊东端的一个小轩,在这里探首俯视则清泉如镜,隔崖相望则石峰壁立,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名两宜轩。</h5> <h5><b>两宜轩</b>,位于复廊东端的一个小轩,西接复廊。</h5> <h5>两宜轩前高大的古银杏树,掉落的银杏叶洒在两宜轩的屋顶上。轩南面有小溪,小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有半圆洞门,溪水从洞门流过来。</h5> <h5>两宜轩的翘檐与银杏,有古朴的韵味。两宜轩东的人物形象塑雕为“<b>渔樵耕读</b>”,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为官者历经宦海浮沉后向往淡泊名利、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上图右侧为人物塑雕“渔樵耕读”的一部分。</h5> <h5><b>两宜轩</b>位于复廊西侧,面山对水,观山观水两相宜。这是两宜轩的南立面,南面有小溪,溪水来自白墙下的圆洞,小溪对岸有湖石堆砌的假山。</h5> <h5>进入两宜轩,上有“两宜轩”匾,匾下对联:“<b>闲看秋水心无事;静得天和兴自浓</b>”。轩内拜访明清代桌椅,三面各有三扇木格花窗,具有凝重的中华建筑文化氛围。</h5> <h5>左为“两宜轩”,中间为复廊的,右边白墙漏窗为“穿云龙墙”,后面照片就是“龙头”。墙外是高大的银杏树。</h5> <h5>两宜轩屋檐砖雕,有羊、猪、鸟、花、狗等,很精细。</h5> <h5>两宜轩东面有<b>穿云龙墙</b>。穿云龙墙是豫园引人瞩目的景观,高大的墙脊上以瓦为鳞片塑成龙身,全长26米,墙的转角处用泥塑成龙头和云纹。豫园龙墙共有五条龙,分别是:大假山后的卧龙,和煦堂西的双龙戏珠,内园可以观前的眠龙。</h5> <h5>“<b>穿云龙墙</b>”一景。白墙有漏窗,墙边有湖石,还有一株造型优美的树。</h5> <h5>坐于两宜轩内,自然胜景尽收眼中,探首俯视可观清澈的溪水,隔岸可望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山,山石间有兰草、迎春、黄杨、杜鹊、翠竹、牡丹,点出景区“万花”的寓意。</h5> <h5>两宜轩南面有小溪,小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有半圆洞门,水从洞门流过来。隔水花墙的后面为“鱼乐轩”,溪水就是来自鱼乐轩前的池水。</h5> <h5>这就是鱼乐榭北面的小溪,隔水花墙下有半圆洞门,水从洞门流到两宜轩西面的小溪。墙后面是万花楼前的古银杏。右边是鱼乐轩旁的古紫藤。</h5> <h5>右侧为“两宜轩”,轩南有小溪,隔岸可望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山,山石间有兰草、迎春、黄杨、杜鹊、翠竹、牡丹,点出景区“万花”的寓意。</h5> <h5>隔岸可望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山。</h5> 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峰。 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峰。 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峰。 小溪对岸粉墙下堆砌的石峰。 <h5>小溪对岸粉墙下石山左侧,有一座小石板桥,上面是穿云龙墙。穿云龙墙是豫园引人瞩目的景观,高大的墙脊上以瓦为鳞片塑成龙身,全长26米,墙的转角处用泥塑成龙头和云纹。豫园龙墙共有五条龙,分别是:大假山后的卧龙,和煦堂西的双龙戏珠,内园可以观前的眠龙。</h5> <h5>两宜轩的翘檐与银杏,有古朴的韵味。</h5> <h5>两宜轩北面有建筑名<b>亦舫</b>,位于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h5> <h5><b>亦舫</b>,因完全建在陆地又称旱舫。由前舱、中舱、尾舱三部分组成。在“亦舫”题名的联想下,虽然身处无水的环境之中,亦可启人以置身画舫、荡漾于碧波之间的浮想。豫园的两个舫(亦舫和内园的船舫)均建于旱地上。石砌台基的雕刻上略示了船舷形,和合窗仿佛船窗,整个体形及其空间,略如画舫的组合和分隔。</h5> <h5><b>亦舫</b>的中舱。在“亦舫”匾额下方,挂着一幅“湖天清旷”的国画;两旁对联:“<b>以船为室何妨小;与石订交不碍奇</b>”。(陶澍题豫园南亦舫)</h5> <h5>“亦舫”北面有敞廊,通往万花楼。</h5> <h5>这条曲廊通向两宜轩东面的穿云龙墙和小溪(图右侧石栏处),一面开放,靠墙侧散置湖石、植有翠竹,坐在栏凳上可静静地欣赏万花楼广场。曲廊尽头白墙有一圆门洞,墙上有“穿云龙”龙头。</h5> <h5>白墙圆门洞上有“穿云龙”龙头。</h5> <h5>墙内,有花窗、湖石、造型很好的小树;墙外,打唱台旁的银杏树树叶金黄,在其他绿叶的衬托下更显珍贵。</h5> <h5><b>万花楼</b>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八四三年)。万花楼两层,造型美观,藻饰精致,曲栏如云,布局巧妙,为园中胜景之一。楼下四角漏窗有梅花、翠竹、兰花、秋菊泥塑四幅,蕴涵此地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之意。 </h5><h5> 万花楼,<b>花神阁</b>遗址,改建西园后称“<b>万花深处</b>”,西园胜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饼豆业公所重建,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b>神尺堂</b>”。后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仅存一楼。1950年后恢复“<b>万花楼</b>”名。</h5> <h5><b>万花楼正厅</b>,墙上挂国画一幅,两旁对联“<b>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b>”,原是郑板桥故居的中堂写的一副题联,现豫园万花楼用它来做楹联,用拟人手法形象的描绘了春天春风拂柳,细雨润物的景象。上联与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下联让人联想到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摄于2019.1.14.</h5> <h5>2021.12.14. 还是在万花楼正厅,墙上挂国画换了一幅,两旁对联则改成了“<b>袖手高山流水,赏心秋华春月</b>”。</h5><h5> 柱上对联不变:“<b>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日朗风清</b>”。这副对联是为“点春堂”而撰写的,因此作者极其巧妙地紧扣堂名做文章,仅用十六个字,以极其洗练的语言来“点”出堂前十分动人的“春”天景色:芬芳沁人、明媚娇艳的花草树木,流水潺潺的园中小溪,典雅幽静的假山叠峦,晴朗的蓝天,宜人的清风,这一切,各具情态,各显异彩,组成一幅饱含春意、赏心悦目的风景画。</h5><h5> 不知为何为点春堂写的对联出现在这里,但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的革命遗址,现成为上海小刀会起义纪念馆。</h5> <h5>万花楼前平台。左为“两宜轩”,中为“万花楼”,右为敞廊。院中左为古银杏树,右为广玉兰树。</h5> <h5>万花楼的二重翘檐与周围色彩丰富的树叶,在蓝天白云下很美。</h5> <h5>万花楼的瓦当都雕有“豫园”两字和花纹,屋脊上有动物与花叶砖雕。</h5> <h5>万花楼的二重翘檐之间,梧桐树的叶子变为橙色,秋意浓浓。</h5> <h5>万花楼有两颗古树。右为银杏,左为广玉兰。</h5> <h5>这是有46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依然挺拔雄伟。2021.12.14.拍摄,银杏叶大部分已经凋落,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在古建筑的顶上、瓦缝里,别有一番情趣。</h5> <h5>摄于2023.11.25. 银杏叶黄绿相间,再过一两个星期就全黄了。</h5> <h5>银杏树高达21米,枝叶茂密,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手植,已460年。2002.12.上海市政府确认古树名木一级保护,编号0111。右下方是两宜轩的屋顶。</h5> <h5>银杏叶的前面出现了一些广玉兰的树叶。古银杏的旁边,还有一颗古树广玉兰。</h5> <h5>古银杏的旁边,有一颗古树<b>广玉兰</b>,树龄也有一百多年。往西南方向拍摄,可见西面的敞廊和龙墙“穿云龙”的龙头。</h5> <h5>右上方,金黄色的银杏叶也为广玉兰增添色彩。</h5> <h5>万花楼的翘檐,瓦当上都有“豫园”两字,一直小狗端坐在屋脊上,似乎在站岗放哨。</h5> <h5>屋脊上,还有羊、猪和花、叶的雕塑。</h5> <h5><b>鱼乐榭</b>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鱼乐榭旁有一株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的<b>紫藤</b>,每年初春时节,枝条上绽满白色的小花。</h5> <h5>鱼乐榭为双顶亭,建筑精致,小巧玲珑,周围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凭栏可观池中游鱼,环境十分优美。</h5> <h5>“<b>鱼乐榭</b>”挑临小溪之上,榭名取自“濠梁之辩”的典故。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凭栏观鱼,自然领会小榭取名“鱼乐”寓意,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h5> <h5><b>鱼乐榭</b>的面积很小,在临廊的一面设置了一面<b>镜子</b>。院中的假山绿树、小溪粉墙全都映射在镜中,扩展了游人的视野。</h5> <h5>坐于鱼乐榭中,可见榭前小溪上筑一垛<b>隔水花墙</b>,墙上有漏窗,墙下有半圆洞门,水从洞门流过,此景不禁让人产生“小溪不知何处去”的遐想。这一筑园手法正是中国园林中延伸空间的手法,将有限的空间分隔为虚实,以产生空间无限的艺术境界。摄于2023.11.25.</h5> <h5>这垛隔水花墙的后面,就是万花楼前的小广场,那株古银杏挺然屹立;大树下是两宜轩的屋顶。摄于2021.12.14.</h5><h5> 万花楼景区位于豫园北部,其特色为藻饰精致,布局巧妙,给人以感悟想象的空间。主要建筑万花楼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取名“神尺堂” ,建国后改称“万花楼” 。万花楼有“万花深处” 的含义,与潘允端的修建初衷基本一致。</h5><h5> 万花楼景区出现最多的是与八仙相关的塑雕,寄托了园主人得道求仙,寄情山水之志。八仙的纹样与万花楼在清末更名“神尺堂” 后传达的思想一致,意在勉励后人多做善事,修道成神。另一主要人物形象塑雕为两宜轩东的“渔樵耕读”,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为官者历经宦海浮沉后向往淡泊名利、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万花楼景区整体寄托了园主人归隐田居、纵情山水的向往,主要出现的八仙、暗八仙及各种卷草纹饰均可体现。</h5><h5> 请接着欣赏《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豫园3·点春堂景区》,谢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