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古人今何在?(七)

徐敬民

——江南之稻、苍梧与县圃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楚辞•招魂》。<br> 大意是,再远的路途,也要跋山涉水,魂归这片他深深依恋着的、山水秀美的土地。<br>  这片土地,就是屈原所指的、此时由“楚”代言的“江南”。 图片 潇湘夜雨 “江南”究竟有多大?那就要看“楚”有多大了。<br>  战国后期的“楚”(见图57),西起于巫郡(今三峡地区),东到东海;北抵汉水、南阳盆地和黄淮平原,南止于哪儿?南岭还是南海,是一个问题。 图57 “楚”地 大小,只是“江南”概念的外延。<br> 如果把“江”理解为水多(见表1),那么更近赤道的“南”,就应该喻示热多(见图58)。源自于太阳的“热多”,体现在土地的积温高,庄稼一年两熟或三熟(对比一下一年一熟)。<br> 那“水多”来自于哪里呢?<br> 至少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三百万年间,“江南”的上空,一直都是冷暖气流较量的战场。除了异常天体运动,每到春天,暖湿气流就会逐波向北推进,直至将南下的干冷空气赶到长江中下游,并在此维持月余的胶着。每波推进或每每胶着,都给江南带来了充沛的降雨(包括梅雨)。<br>  降雨充沛的程度,还可以量化。通过表1,换算成流域内单位面积集水量,再与黄河相比,即得到如下的集雨系数:黄河1.0,辽河1.0,淮河2.4,黑龙江3.5,长江6.8,珠江9.6,钱塘江10.8。长江有关支流:汉江4.7,嘉陵江5.4,岷江8.0,湘江9.4,沅江9.7,赣江9.9,资水10.9,清江11,澧水11.5。拿清江、澧水来说,其地表所获得的降雨,相当于黄河、辽河的10倍。 表1 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 图58 中国温度带 图59 中国三级阶梯图 既然水由天而降,那长江在干嘛呢?长江也没闲着,它在搬运砂石,堆出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因此,这也可算作“江”的一种指代。对应地,“南”,该作何解?<br> 看三级阶梯图(见图59)。图中的东南位,一北一南地排列着两个地理单元:“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见图60),如果从中各取一字,就恰好配对出了一个地理意义的“江南”。<br> 然而,“江”与“南”毕竟是两个单元,为何在人的观念里,就那么地密不可分,且无论古今、也无论南北地一致认同呢?<br> 往南走一走,自然会得到答案。<br>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离骚》),楚人常态化的“向南”,需要穿过南岭,南岭如果确实不方便通行,那大多数人就会止步于此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图60 东南丘陵 南岭又称五岭,所谓五岭,其实为南岭断成的五段山体。由西至东分别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这些岭并不矮,例如,越城岭和都庞岭的最高峰,海拔均超过了两千米。<br> 但两岭之间,存在宽阔的、海拔仅二、三百米的平陆。连续的平陆,恰好成为跨过南岭的通道,于是,这五岭,就成了各自对应的那条坦途的参照物(见图61)。坦途,意味着跨过南岭的行程,不会有翻山越岭的艰辛。感谢热和雨,以及湘江和赣江(在远古南流过),是它们的劳动,抹平了这条分水岭。<br>  在五岭之中平缓穿行的溪流,颇有苏轼诗句——“绿水人家绕”的意境。神奇的是,两条溪流,明明在一个起伏不大的平面上流淌,却分别去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而奇怪的是,两条溪流,明明分属于两大水系,却合二为一了。 图61 五岭中的古道 图片 “潇贺古道”上的秀水村 图片 “潇贺古道”上的上甘棠村 图片 “潇贺古道”上的勾蓝瑶寨 越城岭下的“灵渠”(见图62),合的是湘江和漓江,意味着你乘船从长江出发,溯湘江,经灵渠,入漓江,顺水而下,可直达珠江口。“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楚辞•怀沙》),多像在描写这后半程的顺水而下。<br>  灵渠贯通于公元前214年,也是这一年,万里长城宣告建成。长城,表白着秦人对漠北的毫无兴趣,因为漠北,是一块它们所知的偏僻、蛮荒之地。而同样被信史说成偏僻、蛮荒的岭南,秦人不仅没在岭上构筑一道长城,反而开凿了一条水运通道,这其中,有何玄机呢? 图62 灵渠位置图 图片 灵渠沿线 图片 桂林阳朔山水 “汩徂南土”,“马坝人”可是先行者。<br> 13万年前,“马坝人”抵达了大庾岭下,定居于广东北大门韶关(见图63),之后,便一直保持着在两广丘陵的存在。<br> 11万年前,有广西“崇左人”(见图64);<br> 10万年前,有湖南“道县人”(见图65);<br> 7万年前,有广西柳州“柳江人”;<br> 3万年前,有柳州“白莲洞人”;<br> 1.7万年前,有广东“阳春人”<br> 1.6万年前,有广西“隆安人”;<br> 1.35万年前,有广东英德“青塘少女”。<br> 1.2万年前,有广东封开“黄岩洞人”;<br>  一般而言,只有众多的人口,才有更多的机会被考古发现。两广丘陵,能养活一个大规模的族群,彰显着食物的充足。是什么食物呢? 图63 韶关与大庾岭的关系 图64 广西崇左位置图 图片 崇左德天大瀑布 图65 “道县人”所在的道州与潇贺古道 <p class="ql-block">  在“青塘少女”现身的英德青塘遗址(见图66)附近,有一个牛栏洞遗址,发现了数十粒1.4万年前的稻属植硅体。</p><p class="ql-block"> “隆安人”所在的广西娅怀洞遗址(见图67),出土了1.6万年前的水稻植硅体、2.8万年前的疑似稻属植物植硅体。</p><p class="ql-block"> 在都庞岭下、潇贺古道上的道州盆地,“道县人”于玉蟾岩遗址(见图68),留下了7颗古稻稻壳,经鉴定,属于兼具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稻种,距今有1.8—1.4万年。</p><p class="ql-block"> 英德牛栏洞,隆安娅怀洞,道县玉蟾岩,把“马坝人”开创出的世界稻作文明的时间,锁定在了距今1.8—1.4万年这个区段。</p><p class="ql-block"> 常识曰,水稻源于野生稻。</p> 图66 广东英德位置图(青塘遗址、牛栏洞遗址) 图67 隆安娅怀洞遗址与道县玉蟾岩遗址 图68 道县玉蟾岩遗址与英德牛栏洞遗址 图片 道县寿雁镇稻田 “一阴一阳谓之道”。和着阴(下雨)晴(阳光)的节奏,一种神奇的水生植物——野生稻演化了出来,长满在北纬28°以南(江西东乡)、东起台湾,西至云南盈江的广袤地域。<br> 与同纬度比,岭南是最暖热的地区,具有光照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的优势,为包括野稻在内的各种植物,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br> 这里的野稻不仅覆盖面大,而且结实率高、一年数熟,作为一种天然食物,几乎用之不竭。野稻籽粒经脱壳后,就是白花花的米粒,米粒可以储存,于是有了每日三餐。<br>  原来,南岭之南,还隐藏着一个原始米乡。米乡,是以水乡为载体的,那些活水流过的低洼之地,既是野稻十分青睐的场所,也是鱼儿们生息的佳境。鱼米天然共生着。于是,米乡便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鱼米之乡! 图片 江西东乡野生稻 图片:舂米 图片 稻田里的鱼 鱼米之乡,让“马坝人”的族群告别了居无定所。居,需要屋,屋在哪里呢?<br> 但凡去过“两广”的人,都会对那独特的峰林地貌,记忆深刻:在平陆上矗立着的一座座峰锥,宛若城市林立的高楼;在峰林中蜿蜒的、无限延展的野稻田,仿佛让人置身于“天下粮仓”之中。<br>  古人,的确就居住在峰锥的洞穴里,峰锥也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屋,屋的四周是他们的天然“粮仓”——田。田中“屋”(宀),揭示出这片甲天下的山水对于人的意义。如果要为它起一个名字的话,那还有什么会比“苍梧”更贴切的呢? 图片 苍梧缩影 图片 潇贺古道上的广西贺州田园 图片 右江流域的广西隆安田园 图片 左江流域的广西崇左田园 图片 北江流域的广东英德田园 人类,稀里糊涂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带着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诸多缺陷,如直立、无毛、皮不厚等,在高山密林里东躲西藏、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了一百多万年。<br> 这一切,将由于“苍梧”宜人的环境、充足的稻米供应,而宣告结束,稻米共享的人类,从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女人住进“屋”里生儿育女,显然是头等大事。<br> 由于接踵而至的高出生率和成活率,自然分布的野稻,开始满足不了人的需求。这个矛盾,从此伴随人类,直到上世纪,依靠杂交水稻,总算渡过了危机。<br> 现代人可以依靠杂交(提高单产),“苍梧”人怎么办呢?开垦水田(扩大面积),用野稻根茎移栽,或者用野稻种子播种,是他们容易做到的事情。<br>  当“苍梧”人种植野稻成功后,一场波澜壮阔的稻作文化北移浪潮,势必将席卷整个江南。 图片 播种长成的秧苗 图片 插秧 图片 犁耕,稻作的连续 江西东乡野稻,被认为生存于极端环境,稻作文化北移,需要突破纬度屏障。突破的时间节点为距今1.2万年,根据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的稻作遗存。<br> 接着,在1万年前,稻作又推进到了北纬30°附近。相关的稻作遗存,出土于浙江上山遗址(见图69)、湖北长阳桅杆坪遗址。<br>  你说巧不巧。在上山遗址、桅杆坪遗址的东面,便是赫赫有名的苏杭平原、洞庭湖平原以及江汉平原(见图70)。 图69 浙江上山遗址群 图70 长江中下游平原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离骚》)。这诗似乎在说,朝夕之间,稻作文明,已经越纬度递进到长江一线了。<br> 正在成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沼泽遍布,只要稍加围垦,就是天作之合的水田。插秧过后,那一片片葱绿的秧苗,远远望去,让你分不清是生在泥中、还是浮在水上。<br> 用“县圃”一词,来命名这片新的鱼米之乡,又是一如既往地那般贴切。什么是“圃”?“屋边田”也,这个“田”,原本不长庄稼,是稻作,把它塑造成了人间天堂。<br> 不是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稻作给苏杭带来的繁荣,让一条更大的运河在610年贯通,只不过,再没有人对它的用途遮遮掩掩了。其实,遮掩又有何用?“灵渠”和京杭大运河(见图71、图72),明摆在那儿,但凡看到的人,都会对一个事实心知肚明:江南,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br>  合着地缘的逻辑,长江中游平原也得到了一句姗姗来迟的佳评:“湖广熟天下足”!而“苍梧”,仍然要靠事实说话:2023年,广东GDP高达13.5万亿元(全国为126万亿元)。 图片 沼泽 图片 县圃 图71 京杭大运河线路 图72 灵渠线路图 “斯路渐……上有枫”,诗与远方,江南水乡。赞美吧,和着粽子的芬芳:<div>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唐•韦庄)。<div><br>  (未完待续)</div><div><br> 以上图片、数据来自网络,在此特表感谢!<br><br> 徐敬民<br> 作于2024年9月4日</div></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