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两位印度将军的不同命运

喀喇昆仑

<h1>1962年中印战争,我军消灭了印度两个将军,一个是达尔维准将,印军第7旅旅长,一个是辛格准将,印军62旅旅长。</h1> <h1>被俘的达尔维将军</h1> <h1>先说一下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h1> <h1>达尔维准将是这场战争的幸运儿。印度部署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河地区的第七旅,是我军首先打击的对象。第七旅的旅部设在章多。10月20日,开战的当天,我军采用运动穿插的方法,首先打击了62旅旅部,紧接着击溃了达尔维的部队。</h1><h1><br></h1><h1>由于我军采取的是迂回包围战术,靠近前线的达尔维带着少数人在勒绒的战术司令部(前指),反而躲过了一劫。要不然达尔维在第一时间就被我军打死了。</h1><h1><br></h1><h1>本来达尔维想去章多的旅部,指挥部队进行抵抗,但发现旅部和部队的电话联系都中断了,预感到大事不妙,就向龙布方向逃窜。龙布是印军的后方集结点,到了龙布自然就安全了。</h1> <h1>达尔维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在缅甸作过战,当过军事学院副院长,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知识,可以称得上是印军文武双全的将军。他对逃跑路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判断走公路虽然快,但很容易被我军发现,不如走小道安全。</h1> <h1>从克节朗河地区到龙布,直线距离并不远,但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翻越海拔18500英尺(5500米)的扯冬摩天岭的哈东山。喜马拉雅山地形地貌呈垂直性变化,有森林、雪山,地形险峻,道路崎岖,特别是晚上行军,走小道很容易迷路,对体力和地形地貌的辨别能力要求很高。</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印度将军在平时都是靠直升飞机和汽车代步的,徒步翻越雪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人在危急关头,体能可以超水平发挥。达尔维将军四十出头,身体健壮,又</span>熟悉军事地形学,有辨别地形地貌的能力,再加上手下10个士兵的前呼后拥,达尔维马不停蹄地跋涉了两昼夜,翻越了喜马拉雅山。</h1> <h1>正当达尔维将军确认已逃出我军的合围圈,“陶醉于自己判定方向路线的高超技术”,踏上前往龙布的小路时,却被我军发现了。</h1> <h1>达尔维虽然军事素质很高,但却没有料到我军进展神速。我军在20日开战的24小时内,就消灭了印军王牌第七旅。事后被达尔维称为“世界上的奇迹”。因此我军总参谋部在当天晚上九点,就下令我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达旺地区前进。达尔维在大山里苦苦攀爬时,我军部队早就跑到他前面去了。</h1> <h1>发现达尔维的是我军藏字419部队154团迫击炮二连。做为步兵的配属分队,副连长正带着全连65位官兵,跟在步兵后面往龙布方向行进,他们每人负重35公斤,带着6门迫击炮。副连长发现附近的森林里有印军活动,但是全连只有十几条枪,但这并没有影响副连长消灭敌人的战斗决心,他带着全连官兵,一下子插到达尔维的侧后。</h1><h1><br></h1><h1>达尔维一看这么多的解放军包围上来,顿时傻了眼,感觉大事不好,他发现解放军枪虽然不多,但人多,还带着炮。迫击炮绝对是山地作战的利器,只要炮一响,印军绝无逃生的可能。达尔维知道,解放军出现在这里,就说明不仅龙布去不了了,要逃回印度也不可能了,于是就带着10个士兵赶快举手投降了。</h1> <h1>这真是个正确选择,不然,就没有后来了,从此达尔维走上了另一条人生大道。</h1> <h1>印军的等级制度是很严的,官兵之间生活待遇差距很大,印度将军平时就享受着优裕的生活待遇。但是我军并不打算用我军官兵一致的传统,去改造印军,而是给予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达尔维是被俘的印军最高指挥官,自然享受着最高的生活待遇,有专门的房间,还有印军士兵公务员伺候。</h1><h1><br></h1><h1>62年,我们经济很困难,物资匮乏,但是对印俘的生活还是有充足的保障,物资是应有尽有,就连印军锡克教士兵做宗教仪式擦身体的香油,都保证供应。伙食按五类灶标准,有印度炊事员烹饪可口的饭菜,保证印俘吃好喝好。吃得印军回国时个个体重都增加了。达尔维过上了半年的神仙般的日子。</h1> <h1>1963年,交还战俘时,我国政府派飞机把达尔维和校级以上军官送到内地城市游山玩水,转了一圈,最后由昆明乘飞机回国。而印军士兵只能徒步翻过雪山垭口回国。</h1> <h1>达尔维回国以后,印度政府并没有追究他,还因为达尔维有战场经历,印度对他委以重任,官复原职,当上了印军的高级指挥官,最后一直干到退休。</h1> <h1>辛格将军</h1> <h1>相比之下,辛格将军的命就没有那么好了。</h1> <h1>首先是印度尼赫鲁总理固执害了他。二是自己太固执了。</h1> <h1>开始,我国政府并不是想把战争的规模搞大,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伤害两国关系的。所以我们是打一打,停一停,只要印度愿意停火谈判就行。至于谈成谈不成是另一回事,因为中印边界问题很复杂,我国政府也不指望一次谈判能解决什么问题,只要能维持现状就行。</h1> <h1>达旺是六世达赖的出生地,是藏族群众感情寄托的地方。也是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谈判收回的国土。我军攻下达旺,宣示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所以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停火、撤军、谈判三项建议。</h1> <h1>我军总参谋部于同日也命令我军停止攻击,暂不过达旺河,我军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h1> <h1>如果尼赫鲁同意谈判,战争就到此为止,规模也不大,印军的损失也不大,不到2000人。中国政府耐心地等待了近一个月。</h1> <h1>骄横的尼赫鲁哪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他对中国政府展示了强硬的态度,要求中国军队必须退到1962年5月9日的位置,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印度必须回到开战前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克节朗河以北的地方,才能谈判。尼赫鲁吃了败仗,还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说白了,就是拒绝谈判。</h1><h1><br></h1><h1>尼赫鲁利用中国政府的等待时间,又开始部署新的进攻,调来大量的部队,从西山口到邦迪拉,由南到北,沿公路摆了一个长蛇阵。</h1> <h1>印军的王牌部队第四师62旅,被尼赫鲁从印度本土调到藏南地区西山口前线,部署在这个长蛇阵的最前端,和我军隔达旺河针锋相对。</h1> <h1>由于印度拒绝谈判,11月18日,毛主席、中央军委命令我军继续反击,“打痛、打狠”印军。我军在第一阶段胜利的鼓舞下,放开手打,猛打猛冲,大胆迂回穿插,各自为战,最前方已经到了查库,距中印传统习惯线伏特山,只有20多公里,可以看到广阔的印度平原,要不是我军总参及时下命令停止进攻,就打到印度去了。</h1> <h1>我军11师部队,从东南方向迂回,5天7夜一下子就穿插到中印传统习惯线附近的比利山口,堵住了印军62旅逃跑的道路。后堵前追,印军62旅部队一下子就被打垮了,大部分被歼灭。</h1> <h1>辛格将军带了60多人,往西南方向逃跑,想从打陇宗和吉普山口方向,逃到不丹去。不丹是印度控制的国家,逃到不丹,自然就安全了。</h1> <h1>我军154团三营在吉莫山口堵截印军示意图</h1> <h1>吉莫山口离不丹边境只有几公里,我军如果追击印军在中不边境发生战斗,会引起边界纠纷。我国只想打印度,并不想和不丹这个小国家发生不愉快。上级命令我军打到吉莫山口就行了。我军154团三营于21日8点,赶到了吉莫山口,堵住了印军的逃路。此时的辛格藏在大山里,看着近在咫尺的不丹边境,真是望眼欲穿,那个恼火就不用提了。</h1> <h1>更让辛格到霉的是,居然碰上了那个上次俘虏达尔维将军的部队,我军藏字419部队154团。好像这支部队天生就是消灭印度将军的,印度将军跑到那,他们就跟到那。不同的是,上次是团炮兵连,这次是三营。</h1> <h1>此时的辛格将军进退两难。投降吧,没有接到尼赫鲁的命令,不投降,可能被消灭。辛格心存侥幸,毕竟手下还有60多人,不抵抗就投降,面子上也挂不住。</h1> <h1>11月20日,我军总参谋部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对逃跑的印军不打不追。11月22日我国政府宣布单方面停火撤军。辛格只要再坚持上几天,解放军撤走了,就时来运转了。这样辛格将军不仅不用当俘虏,还可以以坚持战斗的英雄出现,这要比达尔维将军体面多了。</h1><div><br></div><h1>藏南属亚热带气候,植被茂密,藏上几天也不难。可是辛格将军的部下有60多人,相当于半个战斗连队,这么多的人要吃要喝,藏好也不是一件容易事。</h1> <h1>我军并没有放过辛格将军。我军对战斗成果进行统计,发现消灭印军的人数和印军的番号编制对不上,辛格将军的62旅,管7个营的部队,有6000多人,可是实际被消灭的人数却没有那么多、我军已经封锁南面的比利山口,和西面的吉普山口,印军还能往哪逃,肯定躲在附近的大山里。</h1> <h1>第二阶段仗打的太顺了,原来以为印军比国民党军难打,没想到印军也太不经打了,18号到20号,只打了两天,就把印军打垮了,这仗太不过瘾了,可是再打就要越过传统习惯线了。</h1><h1><br></h1><h1>更让人不甘心的是,仗打到这个程度,如果尼赫鲁同意谈判,或许我们还能放过残余的印军,但尼赫鲁还是死鸭子嘴硬,不谈判,不仅使我们以打促谈的目的没有达到,还把藏在大山里的残余的印军逼入了绝境。</h1><h1><br></h1><h1>怎么办,继续打,虽然上级已经下达命令停止追击和撤军了,可部队并没有立即撤退,把打击的目标放在了残余的印军身上。藏南是中国的土地,哪能容忍印军存在,就是撤军,也要把印军收拾的干干净净再走。更何况印军的大部队都被消灭了,残余的印军还不是小菜一碟。部队进入清剿残余印军阶段,一直持续到12月初。</h1> <h1>11月23日,我军154团三营在山上的一座牛棚附近,发现有大量的印军皮鞋印和香烟盒,判断附近有印军,就开始搜山。看到山上有印军活动,我军战士喊话印军投降。</h1> <h1>此时的辛格又犯了个致命错误,误判了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印军虽然有60多人,但大势已去,士气低落,如惊弓之鸟,乌合之众。我军斗志旺盛,气势如虹,双方战斗力悬殊很大,印军在这种状态下抵抗必败无疑。可辛格将军年龄四十出头,参加过二战,骄横气盛,仗着自己是印军的王牌部队,不甘心被俘,拒绝投降,命令部队躲在一个乱石堆后面,进行抵抗。</h1> <h1>我军派出一个尖兵组向前搜索,发现一名印军正在距我10米处架设机枪。我军一名战士冲上去一脚踢翻印军,夺过机枪就向印军射击。</h1><h1><br></h1><h1>这个举动把印军吓蒙了,一个人就敢闯敌阵,印军哪见过这个阵势,这时候也顾不得什么长官了,还是自己逃命要紧。可是逃得再快也没有子弹快,躲在乱石堆后面的大部分印军被打死,剩余几个躲在山上的山洞里,让我们抓了俘虏。</h1> <h1>据俘虏交代,被我军打死的印军中,有62旅旅长辛格将军。经过确认身份,我军挖了个坑,把辛格将军的尸体埋葬了,在墓前立了个碑,算是对敌军将领的尊重。</h1> <h1>纵观两位印度将军战场经历,几乎是一样的,都没有在我军进攻的第一时间被打死,都选择了自以为高明的逃跑路线,但在被我军包围的关键时刻,一个立马就放下武器投降,一个是进行抵抗,结局完全不同。</h1><h1><br></h1><h1>侵占中国领土,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为这样的战争送命,是不值得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投降保命,保住了生命,才能有后来的人生之路。达尔维将军识时务,举手投降,时来运转。辛格将军固执己见,拒绝投降,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两位将军谁聪明谁愚蠢,高下立判。</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