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峪 关 景 区

仁一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br>  嘉峪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嘉峪关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div>  2007年我来过这里,时隔17年,再次来到嘉峪关,将两次拍的照片放到美篇做个纪念。</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进入嘉峪关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九眼泉湖。九眼泉湖处在嘉峪关南闸门的脚下,原名“南门湖”,后因其泉眼众多、长流不息,故改名九眼泉湖。九眼泉的泉水是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渗入地下后,长途奔袭在此汇聚出露形成的一处水泽之地。据史料记载,嘉峪关因水设关,因关建楼修长城,这说明嘉峪关关城从选址、修筑都和九眼泉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4年手机拍的</p> 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2007年相机拍摄 2007年拍到的嘉峪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的东闸门,匾上书写“天下雄关”四个大字。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为两层两檐歇山式顶,上悬“文昌殿”、“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外四周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2024年拍摄。 2007年的文昌阁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 戏台两侧书写的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另一则对联因光线不好,手机没拍清楚。 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这是2007年拍的。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文昌阁、戏台、城门</p> 2007年拍的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 2007年游人很少,常常拍到没人照片。 嘉峪关楼的底层及其下方的门洞全部用青砖包砌。这些青砖至今依然完好,可见青砖烧制工艺极其精湛。<div>  城门门洞下方都铺以厚重的花岗岩条石做地基,石材取自黑山磨子沟,交错铺设,半米深,韧性好,坚固耐磨,承重力极强。</div><div> 嘉峪关楼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br><div> </div></div> 2007年拍的进入城门洞的人 2024年动物不能进入城门了。 2024年拍摄 2024年拍摄 关城呈不规则四边形,除城门、城台、敌台、垛口等部位用青砖包砌外,其余部分皆由黄土层层夯筑而成,约有两丈多高。2007年拍摄 2007年拍摄 嘉峪关因修建于嘉峪山上而得名,是丝绸之路要冲,它是明长城西部的起点,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山海关遥相呼应,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 整个关城是方形的城墙,由城门、城墙、城楼、箭楼、瓮城等组成,城楼是三座三层三重檐建筑。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 嘉峪关关城东西两座瓮城城门不与内城直通,与内城门形成90度的夹角,当敌军的骑兵攻破瓮城门后,面对的却是一堵城墙,这时候就需要减慢速度调转马头,攻击侧面的城门,这时守城士兵在墙头上方万箭齐发、滚木礌石,敌兵自然插翅难逃。 进到瓮城,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正好“瓮中捉鳖”。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2007年拍摄 回来 整理照片 发现,2024年我在同一个地方相同的角度又拍了一张。不同的是有游人行走 2007年拍摄 2007年拍摄 关城内的大空场,也是“演武场“ <p class="ql-block">关城外通向沙漠深处的城墙</p> 2007年拍到的断城墙。 1841年9月,因禁烟被朝廷贬谪到新疆戍边的林则徐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了千古名篇《出嘉峪关感赋》四首诗。时隔一百二十年,1961年毛主席也来到了嘉峪关挥毫写下了其中的这首“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关城外的火车 城墙6米以下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黄土是取自黑山的粘土,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暴晒,将黏土变成熟土后再进行修筑。在修筑过程中还要加入灰浆、棉麻、糯米汁等,增加墙体的粘结度。夯筑完成,还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div>  嘉峪关关城内城墙历经三次加筑才形成了近11米高的墙体,内城墙的6米至9米为土坯加筑,表层又用泥浆抹平,使城墙更加的坚固。<br><br><br></div> 这里的嘉峪关门,是嘉峪关关城的正门,<div>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br>  嘉峪关防线明朝经营了200多年,至明代万历时期有60里长城和边墙,近70座墩台,多座军事营堡(卯来泉堡、嘉峪关、寺营庄子、野麻湾堡、新城堡等),是明国家西端防御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险,长城、墩台、营堡倚凭天险而设,在这个狭小的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何其重要,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堑最经典的国防工程。在河西和中亚范围,再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适合建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戍守成本最低)的国家防御工事。<br>  人们常说“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无字的丰碑、无韵的诗歌”,只要嘉峪关屹立在这里,它就是一本历史的年鉴,既篆刻着历史的过去,也将继续续写这里的未来,它就像一座无字的丰碑,将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的历史功绩永远篆刻在这关楼和大漠荒原戈壁,它就像一首无韵的诗歌,吟唱着历史的悲歌!<br>  </div> 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 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新建长城,即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的长城,全长158米,由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 明长城的敌台 新建长城,即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的长城,全长158米,由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 悬壁长城前的水门 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 讨赖河的水源来自祁连山,源头至冰沟口河长260公里,集水面积6883平方公里,从嘉峪关市西南入境,由东面流出,境内河长40公里,河流来水由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年累月的冲刷,戈壁滩被讨赖河切开了一道深深的峡谷,蔚为壮观。 讨赖河属黑河水系。古代文献中称"呼蚕水",后因发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掌,易名讨赖河。"讨赖"是匈奴语的译音,有译作"陶勒"、"托来"、"讨莱"或"洮赉"等名称。又因河水自冰沟口出峡谷后,经酒泉县城北侧流下,人们就称为"北大河"。《旧唐书》称北大河为"多乐水",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以前的突厥、匈奴、月氏语称北大河为"托勒水",与今日裕固族对该河流称呼相同,意为"有树的地方",汉文音译为多乐水。 长城第一墩,又称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墩台残高约10米,其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底宽14米,内部仍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米。用黄土夯筑而成。 长城第一墩,现在真的成了一个土墩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这是在车上拍的被保护起来的土墩 人们常说“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无字的丰碑、无韵的诗歌”,只要嘉峪关屹立在这里,它就是一本历史的年鉴,既篆刻着历史的过去,也将继续续写这里的未来,它就像一座无字的丰碑,将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的历史功绩永远篆刻在这关楼和大漠荒原戈壁,它就像一首无韵的诗歌,吟唱着历史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