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乾隆83岁高龄依然念念不忘?

四艺同修

在乾隆皇帝那悠长而辉煌的岁月里,有一则发生在他83岁高龄时的幽默小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 话说那一年,紫禁城的乾隆依旧精神矍铄,不减当年风采。他漫步于宁寿宫,心中涌动着对诗词歌赋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尽管岁月已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却如同初升的太阳,温暖而明亮。<br><br>一日,乾隆突发奇想,想要挥毫泼墨,记录下自己此刻的心境与感悟。他看了看他题跋了多次的《快雪时晴帖》,然而,没有大块地方可以再写了。他只能书写那些细腻而精致的小字,却发现自己的手指似乎不再那么灵活,眼前的字迹也变得模糊起来。原来,即便是帝王,也逃不过岁月的洗礼,视力终究还是有所衰退。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乾隆哈哈一笑。他放下笔,对身旁侍候的太监说道:“你瞧,朕这八十有三的老骨头,竟也开始跟这眼镜较上劲了。想当年,朕可是能够挥毫如飞,字字珠玑,如今却连细书都感到吃力了。”<br><br>言罢,乾隆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计。他召来了自己在书法造诣上信赖的大臣董诰,这位以书法闻名朝野的才子,正是他心中最合适的人选。“爱卿啊,朕今日有个不情之请。你看,朕这手啊,现在写细字有些力不从心了,不如就由你代劳如何?这样一来,咱们君臣合作,你展示了才华我抒发了对帖子喜爱,岂不是又添了一段佳话?”<br><br>董诰闻言,心中既感荣幸又觉惶恐,连忙跪下领旨。于是,董诰便接过御笔,按照乾隆的意思,一笔一划地书写起来:“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镜,今岁诗字多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他的字,既有乾隆的风骨,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韵味,两者相得益彰,美不胜收。当董诰完成书写后,乾隆仔细端详着这幅作品,满意地点了点头,在一旁盖上自强不息的大印。这句话,也是《快雪时晴帖》里乾隆经典的题字中的其中一处(见下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具体题字位置见下图红框处)</h3> 题字体现了乾隆与董诰的君臣之义,也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一生戎马褪去后的风趣自嘲,更是文人墨客对《快雪时晴帖》的喜爱之意。<br><br>更多点评故事,请在四艺同修欣赏!<div><br><b><font color="#167efb">关注四艺同修,让生活更艺术!</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