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进入九月,是新疆扬树菇(简称杨树菇)被“热搜”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新疆杨树菇,查询百度百科虽没有收录在案,却是这个季节新疆人特别是南疆维、汉族人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 新疆杨树菇,顾名思义,与新疆白杨相生相惜,往往靠近树根而生,有白杨的林区十有八九会有杨树菇;生长杨树菇的土壤一定在杨树林里。集于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九至十月是旺季,尤其在雨后会“遍地开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搜杨树菇,而且历经“锤炼”,搜索的技法越来越髙明,搜索的瘾越来越大,能精准搜到“藏”在树叶、草丛和小土包下的精品菇(还没来及被虫蛀或氧化变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span>实不然,搜回家留点儿过个嘴瘾外,许多时候都送给喜欢吃又没时间去搜或不会搜的亲朋好友,这也是热搜同仁的共识,都说搜着上瘾、吃着开心。</p> <p class="ql-block"> 要说,搜的时间在秋意袅袅之际,搜的地点在绿色丛林里,搜的工具一根小木棍(翻腾杂草和树叶)一把起子(撬蘑菇)另加一个塑料袋,如此简单而已。</p> <p class="ql-block"> 当遇到一窝一窝或一根多头的蘑菇眼吧吧候着你,何止是欣喜若狂。遇到破土欲露、伞没成形或包裹在柱头上的小生灵,像一个个人参娃,让人怜爱万分。</p> <p class="ql-block"> 一旦遇到线条、光影和色彩裹于一身的菇,哪怕就一个,那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span>花板级的桌面壁纸,有一种在伊甸园里也享不到的沉静式愉悦。</p> <p class="ql-block"> 说瘾,其实就是搜菇过程,不管跑几里林带、有没有搜到菇,只要穿梭于林间,任轻风撩发,听树叶呢喃,看芳草萋萋,闻泥土清香,健步又健身,养眼又养心,享不尽的清静和惬意。</p> <p class="ql-block"> 现阶段,被大环境所熏染,维族乡民守着家门口、街区外的杨树林,他们也开始学吃杨树菇,更有相当一部分大量自搜自收然后转手挣个腰包,城里市场上鲜菇一公斤50-70元不等,乡民以30-40元低价出手,也算扩展产业创新增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说其他,小巴郎也已经达到专业搜菇水平,然后主动找你“十元一袋、二十元一袋要不要”。</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巴郎的搜技,得学。他们对杨树菇密集的地理分布了如指掌,还喜欢当向导带着你搜菇。</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碰到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巴郎引领,当闻到阵阵菇味飘香时,他环顾四处后径直朝一堆草丛而去,只见他迅速双膝跪地,屁股一撅,一只手扶地,头顶地面往草里看,另一只手顺着草根摸进去一抓,一个足有四、五两的大头菇被他抓出来,起身后用试探性的眼神望着我说“送你吧”。我读得懂他的客气和内心,说“你留着卖吧,可以买好几支笔和本”,然后他就喜滋滋地揣着宝贝又开始新的搜索发现。</p> <p class="ql-block"> 搜菇当下,狼多肉少,一定要赶早下手,先发制人,晚了毛也没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雨后,我和老公赶黎明第一道曙光来到市人公认的蘑菇基地,刚步足林间,一辆七座车即停即下六人,他们每人一手执棍一手提袋,二话不说踏入林带横排分布,头不抬地开始地毯式搜索,着实鬼子进村之势,本想拍照记录,怕惹事生非只把那一慕扫描在脑,心想,搜菇胜似打仗。</p> <p class="ql-block"> 热搜过后便是嗨吃。杨树菇的营养价值与其他菌菇类同,不再赘述,但有个重要环节,就是保持鲜美浓香、白嫩色泽的秘诀是搜回家第一时间切片焯水,以防氧化变黑,一次吃不完冷冻储藏,再吃时依然新鲜爽口、细腻丝滑。当然,也可以切片风干储存,但“白玉菇”变成“黑心菇”难免。</p><p class="ql-block"> 选择小个儿菇切块炖鸡、炖排骨、炖红烧肉别流哈喇子;选择大头菇切片配五花肉炒喜欢吃的菜别哽噎。当然人在新疆,少不了蘑菇拌面、炒面。</p> <p class="ql-block"> 不懂专业,没有相关知识,不知道新疆杨树菇的物种起源,它经历了多少干支纪年?会不会变异或灭绝?能不能像其他菌菇人工养殖?是不是也能规模化创造利润?等等……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现如今,纯野生的新疆杨树茹是我们的热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