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4 上海鲁迅公园

朗朗

<b>世界文豪广场</b><div><h3><b><br></b></h3><h3><b>是鲁迅公园的一处独特景观。广场上矗立着大名鼎鼎的世界十大文豪雕像,包括雨果、但丁、普希金、高尔基、巴尔扎克、歌德、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泰戈尔等</b>。这些雕像造型生动形象、神态栩栩如生,每座雕塑脚边都有一块铜制铭牌,上面清晰地展示着文豪的相关资料,让人一目了然。</h3>世界文豪广场坐落在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一侧,周边散布着数棵百年法国梧桐,为其增添了浪漫氛围。从公园南门进入,便能看到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广场。广场不仅是拍照取景的好地方,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文学的魅力。<br>鲁迅公园的世界文豪广场全天开放且无需门票。这里既是本地人纳凉的场所,也是外地人打卡之地。广场上的雕像在树林荫蔽下,随手一拍都充满文艺气息。广场上经常能看到各种活动,比如寒冷的天气里,有兴致高昂的广场舞队伍在此集结。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公园还增设了便民服务挂钩和鸟笼花架等设施。<br>总之,鲁迅公园的世界文豪广场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了人们感受文学魅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br><br><h3><b>鲁迅公园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矗立着众多令人瞩目的雕像。</b>这里有普希金、托尔斯泰、狄更斯、歌德、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但丁、雨果、泰戈尔和高尔基等世界十大文豪的全身雕像。这些雕像造型生动形象、神态栩栩如生,仿佛这些文学巨匠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每一座雕像都精心雕琢,细节之处尽显工艺之精湛。比如雨果的雕像,他那深邃的眼神仿佛在思索着社会的不公;巴尔扎克大师的雕像,牛 X 兮兮的姿态展现出他的自信与骄傲;高尔基大师的雕像则透着一种坚定的力量。这些雕像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文豪们伟大精神和文学成就的崇高致敬。</h3><br><h3><b>世界文豪广场周边环境优美,充满了浪漫与诗意。</b>广场坐落在鲁迅公园内,四周绿树成荫,有百年法国梧桐散布其中,为广场增添了几分优雅的氛围。在金秋时节,梧桐树叶金黄飘落,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营造出恬静而迷人的景象。广场紧邻鲁迅纪念馆,白墙黑瓦、马头山墙的建筑风格独具江南绍兴特色。从广场望去,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周边还有草坪、花丛和小径,让游客在欣赏文豪雕像之余,还能享受自然美景。</h3></div> <b>高尔基(1868-1936)</b> <h1><b>普希金(1799-1837)</b></h1> <h1><b>莎士比亚(1564-1616)</b></h1> <h1><b>巴尔扎克(1799-1850)</b></h1> <h1><b>托尔斯泰(1828-1910)</b></h1> <b>但丁(1265-1321)</b> <b>雨果(1802-1885)</b> <b>歌德(1749-1832)</b> <b>狄更斯(1812-1870)</b> <b>泰戈尔(1861-1941)</b> <h1><b>裴多菲・山陀尔(1823 年 1 月 1 日 - 1849 年 7 月 31 日),原名彼德罗维奇・山陀尔,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革命战士。</b><br>裴多菲出生于匈牙利的小城,幼时辗转多地求学,后因家庭破产,于 16 岁进入社会,做过演员和雇佣兵,闲暇时自学写作。离开军队后,他在《雅典论坛》发表《酒徒》一诗,崭露头角。此后,他接连发表长诗《农村大锤》和《亚诺什勇士》,声名渐起。<br>1846 年到 1847 年,裴多菲受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从平民诗人转变为匈牙利的民主主义者,投身政治运动,成立作家团体 “青年匈牙利”(也称 “十人协会”)。1848 年,他参加佩斯人民起义,创作《民族之歌》,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同年,裴多菲选举受阻,后参军阵亡,年仅 26 岁。<br>裴多菲 一生作品丰富,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代表作有《民族之歌》《农村大锤》《亚诺什勇士》《自由与爱情》等。他的作品将文学语言与底层人民生活语言有机融合,延伸了匈牙利诗学审美情趣的内涵。他还提倡暴力革命论,积极投身解放运动,其作品成为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帜,在他死后仍继续鼓舞着匈牙利民众。<br>裴多菲的诗歌大体可分为爱情诗、政治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三大类。其早期爱情诗内容朴实、情感真挚,形式上多采用 民歌 体。例如《我愿意是急流》《自由与爱情》等作品,在中国也广为人知。其中,<b><font color="#167efb">《自由与爱情》的诗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font></b> 更是被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h1> <b>梅亭,鲁迅公园不算很大,梅亭靠近公园中后部,离湖区也很近。</b>梅亭是为纪念韩国人尹奉吉义举而建,1932年尹奉吉在侵沪日军 在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举行规模盛大的“天长节”庆祝活动时,尹将炸弹投向台中央,炸弹爆炸,新任日本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身负重伤,几天后死在平凉路日本兵站医院;居留民团委员长河端被送入北四川路福民医院,当夜死亡;日本海军中将野村吉三郎右眼被炸瞎;日本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右腿被炸断;日驻华大使重光葵右腿被齐根炸断。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白川事件”。<br><br><br> 在 <b>“鲁迅与传统笺纸”</b> 中,<b>“不独为清玩” </b>体现了鲁迅对待传统笺纸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态度 。<br>笺纸历史悠久,宋明以来,士大夫阶层追求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笺纸便在这种充满趣味和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它以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器物等图案多色套印,用作信札称信笺、彩笺,作诗题咏称诗笺,到明代制作已精妙绝伦,成为纸、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品,是传统文人阶层的 “雅玩” 之物 。<br>然而,鲁迅对笺纸的关注与重视,并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仅供文人雅士赏玩的对象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传统木刻已近凋零,创作者少且刻工低劣,古法木刻 “仅存之一片土,惟在日常应用之诗笺”。鲁迅看到了笺纸所承载的传统木刻技艺的价值,他联合郑振铎收集民国时期名家的上等佳作和琉璃厂笺肆精品,编辑成《北平笺谱》。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传统文人的小众审美,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复壮中国传统木刻的气脉,让笺纸所代表的传统木刻技艺不只是停留在文人雅士的书房中作为清玩之物,而是能够被更多人认识、传承和发展,使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这反映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他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的努力。 <b>上海鲁迅公园 </b><br><br><div>上海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280号,占地面积为28.63万平方米,是上海主要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br><br>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总体上保留了英国风景园的特点。鲁迅纪念馆内陈列品重点表现了鲁迅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时,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葬于此。鲁迅公园还是上海最早用沙滤水的地方。<br><br><br>地理位置<br>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280号<br><br>占地面积<br>28.63万平方米<br><br>开放时间<br>9:00-16:00<br><br><br>著名景点<br>鲁迅墓<br>鲁迅纪念馆<br><br>别名<br>虹口公园<br><br><br>鲁迅公园建造甚早。早在19世纪末,这里已为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属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界外靶子场,后来划出一部分建成公园,1905年建成并开放,初称"新靶子场公园",1922年改称为虹口公园。因有广阔的体育运动场地,常被军队、警察作为操练和阅兵的场所,最早使用公园的是租界的准军事组织万国商团,上海周围政治、军事形势一有风吹草动,万国商团就入园操练。20年代各派军阀为争夺上海而发生混战时,万国商团每天清<br><br>公园景色<br> 晨和傍晚入园操练达两年之久。<br><br>在虹口公园边上,建有高尔夫球场及运动场,所以于1915年5月15日至22日,在此举行第二届远东运动会,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又举行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br><br>虹口公园是在靶场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面积略小于兆丰公园,但比其他公园都大,1906年局部对外国人开放,1909年全面对外国人开放,1928年对中国人开放,是苏州河以北地区最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1]<br><br>1932年4月29日,在虹口公园内发生了"虹口公园炸弹案"事件,轰动全国乃至东亚。朝鲜抗日义士尹奉吉向主席台投掷炸弹,炸死占领军司令白川、日本侨民居留团团长河端,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驻沪领事村井、占领军军舰队长野村、师团长植田、领署书记官友野。此案激起了上海市民的抗日情绪。<br><br>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中国地界)沦陷,虹口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并改名为"新公园"。由于此地是日本侨民居住集中的地方,中国人很少敢去公园。原公园靶子场东南部,则被日本人改建为"日本上海神社",用来作纪念和追悼侵华日军战死官兵的灵堂。<br><br>抗战胜利后,公园即由中国政府接管,改名为"中正公园"(中正即蒋介石之名),但民间仍称它为虹口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将公园和体育场分开,命名为虹口公园和虹口体育场。<br><br>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他曾多次来到虹口公园。鲁迅逝世时,人们就想将虹口公园改为鲁迅公园,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1956年10月,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公园内建有一座江南民房风格的鲁迅纪念馆。<br><br>1988年虹口公园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虹口体育场则重新改建,并易名为虹口足球场。[1]<br><br><br>鲁迅纪念馆<br>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人物类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故居、鲁迅墓两个文物保护单位,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该馆1994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首批一级博物馆。<br><br>上海鲁迅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大厅可同时容纳数百人进行入队、入团、入党等各种仪式活动。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该馆现藏文物、文献资料20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达93件(组),珍贵文物2万余件。陈列厅以鲁迅手稿、文献照片、遗物为基础,辅以多种现代科技展示手法,用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专题真实再现了鲁迅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以及曲折多姿的人生历程。纪念馆中厅前有一个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园内枫叶如丹,百花斗艳。<br><br>上海鲁迅纪念馆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举办流动展览活动、"鲁迅杯"课本剧活动、文学社"寻访鲁迅足迹"等一系列活动,成为社会教学第二课堂。[2]<br><br><br>鲁迅墓<br>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2日,鲁迅丧仪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后遗体葬于公墓东侧F区,编号为406~413穴位,面积50多平方米,规模亦简。<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即筹建新的鲁迅墓。1952年春,华东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经过酝酿,选择临近鲁迅故居、鲁迅生前到过的虹口公园建新墓。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迁墓。同月中旬,上海成立由市长陈毅任主任委员的鲁迅先生坟墓迁建委员会。6月初,中央批准由设计专家陈植主持的设计,并拨工程费90万元。同年7月19日开工,10月9日竣工。<br><br>新建鲁迅墓,墓前铺有天鹅绒草皮,墓正南向,平面呈□形,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墓地中间是长方形绿地,四周围植瓜子黄杨,绿地前沿置斜卧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绿地中央偏后,建有鲁迅坐像。像基座用四块花岗石镶成,上部浮雕花饰图案, 采用鲁迅亲自设计《坟》扉页的云彩部分;图案下刻阴文鲁迅生卒年份:"1881~1936"。鲁迅像总高度1.71米,作者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萧传玖。绿地两边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树。经通道拾级而上,是一个可容四五百人的方形平台。平台左右植有两棵广玉兰,再往外为石柱花廊,植有紫藤,廊下设长条坐椅。平台正面是照壁式大墓碑,宽10.2米,高5.38米,中央镌刻毛泽东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贴金。墓碑下方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穴,上面用六块花岗石板密盖。墓穴左右各有一棵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所植的桧柏。碑后是屏风式土山,遍植松柏、香樟、四季花草,还有日本友人赠送的樱花、腊梅、桂花树等。<br><br>1956年10月14日上午,鲁迅灵柩移柩仪式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和上海人民向鲁迅献旗、献花圈。旗是仿制当年鲁迅丧仪时民众代表所献"民族魂"锦旗。礼毕,灵柩即移迁。到达新墓地后,在墓前举行。有宋庆龄、柯庆施、茅盾、周扬、巴金、许广平等近2000人参加的迁葬仪式,巴金、茅盾和许广平先后致辞。仪式结束,举行鲁迅塑像揭幕礼。<br><br>鲁迅新墓建成后,曾多次整修。1961年,原白水泥鲁迅塑像改铸为铜像。同年3月,国务院公布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1986年10月,市人民政府确定鲁迅墓的保护范围,为基地周围50米,建筑控制地带为150米。[3]<br><br><br><br>梅亭<br>尹奉吉(1908~1932),韩国侨民,1930年到上海在虹口一带,以贩卖蔬菜为生。尹奉吉在韩国著名爱国人士金九等带领下参加抗日斗争。在获悉侵沪日军准备在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举行规模盛大的"天长节"庆祝活动时,尹坚决要求赴现场炸敌,舍身报国。<br><br>1932年4月26日,尹奉吉向爱国团宣誓,胸前挂誓词牌,左手握炸弹,右手拿手枪。金九亲自给他拍下这一镜头。之后,尹奉吉又邀女队友李东海(李华林),扮作游客到公园观察地形,目测距离。4月29日晨,金九送别尹奉吉。尹穿灰色西装,肩背水壶,手拿饭盒(实为异型炸弹),进入公园。上午11时40分,下着小雨,当主席台上的日本军政要员肃立齐唱《君之代》时,尹奉吉即将炸弹投向台中央,炸弹爆炸,新任日本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身负重伤,几天后死在平凉路日本兵站医院;居留民团委员长河端被送入北四川路福民医院,当夜死亡;日本海军中将野村吉三郎右眼被炸瞎;日本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右腿被炸断;日驻华大使重光葵右腿被齐根炸断。是为震惊中外的"白川事件"。<br><br>尹奉吉原地站立,大声说:"来抓吧!我是韩人,我叫尹奉吉,炸弹是我丢的,一切由我个人承担!"尹被捕后押去东江湾路10号日军司令部,后又解往日本金泽,1932年12月就义。<br><br>在鲁迅公园尹奉吉义举纪念地建梅亭,树有碑石。<br><br><br>公园经百年的历史积累和不断改造建设,不仅保留了英国公园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门、饮水器等历史景观和紫薇等百年大树,而且揉和了中国造园艺术,形成了上海城市公园特色,成为一座名闻遐迩的纪念性文化休息公园。园内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br><br>游乐项目设施:海盗船、咖啡椅、电动游艇、垂钓<br><br>茶室:可提供食品、玩具、盆景、茶水。<br><br>门票:鲁迅公园和鲁迅纪念馆均已免费开放。</div> <h1><b><font color="#ed2308">鲁迅</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font></b></h1><h1><br></h1><h1><b><br></b></h1><h1><b>鲁迅的详细介绍:<br><br></b></h1><h1><b><br></b></h1><h1><b>生平经历:</b><br><b><br></b></h1><h1><b>少年时期:</b>出生在传统士大夫家庭,祖父周介孚在京中做官,父亲周伯宜是秀才。7 岁进本宅私塾就读,12 岁转入绍兴全城最严格的 “三味书屋”。13 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下狱,父亲身患重病,家境由小康坠入困顿,在此期间鲁迅一度寄居在外婆家,结识了很多农民朋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作农民题材作品奠定基础。<br><b>求学之路</b>:1898 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先入弘文学院,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在课堂上看日俄战争影片受刺激,转而志向于文学。1906 年奉母命与朱安结婚,婚后回到东京继续学习和从事文学活动。<br><b>四处任教:</b>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等任教。辛亥革命爆发时积极组织声援和宣传活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后随部迁至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等职,公余时间从事古籍整理等工作。<br><b>文坛先声:</b>1918 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发表多篇小说。1922 年与 “学衡派” 展开论争,撰写《估 < 学衡 >》等杂文。从 1920 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兼课,还整理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1923 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4 年到陕西西安大学讲学。1924 年底参与创办《语丝》周刊,并参加语丝社,1925 年又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和未名社。<br><b>民主战士:</b>“三一八惨案” 后受北洋政府通缉,1926 年 8 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教授,期间继续创作并鼓励学生组织文学团体和出版刊物。同年底辞去厦门大学职务。1927 年 1 月到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后因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愤然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0 月到上海定居,不久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1928 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革命文学” 问题论争。<br><b>文学成就:</b><br><b>小说:</b>鲁迅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这一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 “吃人” 的本质;《阿 Q 正传》塑造了阿 Q 这个典型的落后农民形象,展现了国民性的弱点;《故乡》则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他的小说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14。<br><b>杂文:</b>鲁迅的杂文是他战斗的武器,他以犀利的笔触、辛辣的讽刺,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他的杂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如《坟》《热风》《华盖集》等杂文集,都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1。<br><b>散文</b>:鲁迅的散文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朝花夕拾》是他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充满了温馨和童趣;《野草》则是一部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散文诗集,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br><b>思想贡献:</b><br>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迫,呼吁人们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祝福》等,都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4。<br>对国民性的反思:鲁迅通过对阿 Q 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思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如愚昧、麻木、自私等,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来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 4。<br><b>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鲁迅始终关注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压迫、民族矛盾等,他希望通过文学来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br>地位和影响:<br><b>在中国文学史上:</b>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杂文等文学体裁的先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誉为 “民族魂”5。<br><b>在世界文学史上:</b>鲁迅的作品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小说、杂文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风貌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1。<br><b>对后世的影响:</b>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等,都成为了后世作家和学者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他的作品也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h1> <h1><b><font color="#ed2308">(部分资料源于网络)</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