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活着,即是迈向死亡 </b></p><p class="ql-block">既然出生了,</p><p class="ql-block">我不得不死,</p><p class="ql-block">如果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在死亡的那一刻,一切都毫无帮助吗?</p><p class="ql-block">我们人类在活着的时候所做的一切、所思考和感受的一切,都是由无明、烦恼和业力所驱动。正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和业力,共同促成我们必须独自一人面对生死。我们别无选择。一旦出生之后,没有任何事物,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我们死亡;死亡的必然性在出生时就开始了,我们无力抗拒。</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不想经历死亡和转世的孤独无助,就必须在还活着的时候,聚集永远不再转世的因缘。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被亲友包围,但他们极不可能对你有任何帮助——他们甚至可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在你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如果你意识到,你那些贪婪的亲戚就像秃鹰一样,已经在为谁能得到什么而争执起来,那会如何?你的尸身还未冷却,他们就已经开始将你美丽家中的所有珍宝洗劫一空,他们侵入你的电子邮件帐户,撬开你的保险箱。他们站在你临终床榻旁的时候,可能正在为谁能得到你那无价之宝的路易十五书桌争吵不休,而你那一无是处的侄子或许正在翻阅你的某一本珍贵初版书籍。反之,当你死去时,如果有你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在你床边,可能会让离别之苦变得不堪负荷。</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粗重心智往往认为死亡是身与心的最终分离,而更精确的描述是:死亡标志着一段时期的结束...。因此,在所谓的“生命”中,我们其实一直在经历持续性的“死亡”流续。死亡之死是出生;出生之死是住留;住留之死是死亡的诞生。你所经历的一切,同时是死与生。只要你受制于所谓“时间”这个现象,你也就受制于死亡。</p><p class="ql-block"> 通常大家知道的“生命”或“活着”充满各种事件,而也许是所有生命事件中最重要的“死亡”却完全相反。如果你今晚死去,你将会失去你的身份和所有的财产,而且你没有任何一项计划会获得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死亡是如此巨大的一个问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对于出生的忧虑要少得多,而且我们完全不像畏惧死亡那样畏惧出生。</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们热爱出生。一旦孩子出生,我们会祝贺父母,然后在孩子的余生都坚持不懈地纪念这个生日。现在有一整个行业致力于为生日服务:生日蛋糕、生日派对、生日惊喜,当然还有生日贺卡;现在这些全都是敲一下键盘就能得到的。社交媒体甚至令我们不需要动一根手指,就不可能忘记任何一个生日——连猫的生日也包括在内。</p><p class="ql-block"> 不像我们,大乘佛教的伟大大师们认为,相较于战胜死亡,出生是一个更难克服的障碍。伟大的印度学者和大成就者龙树告诉他的国王朋友5,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出生比死亡更令人烦扰不安,出生的问题严重性远甚于死亡。</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修行人会看重死亡而不是出生呢?出生是我们在这一生中毫无丁点控制的一个事件:没有人问我们任何问题,我</p><p class="ql-block">们就从母亲的身体里蹦出;对于自己出生在哪里、父母是谁、出生的日子和时辰,甚或是到底应不应该出生,我们都没有发言权;</p><p class="ql-block">方方面面都不是我们可控制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然出生”的这个知识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毫无帮助,而“死亡不可避免”的这个知识则不断敦促我们感恩现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知道我们必然死亡,有助我们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生命;知道死亡迫在眉睫而且必然,这使得我们能够去爱并且保持神智正常,也阻止我们因为世俗生活而变得不敏感和麻木不仁。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生命令人陶醉,思维死亡或许是能够令我们真正清醒的唯一方法。</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已经出生,你必然将会死亡;如果你即将死亡,你必然将会再次受生。我们如何切断这个周而复始的生死循环游戏?方</p><p class="ql-block">法是证得一种觉醒状态。一旦你“觉醒”或者“证悟”,将不再聚集导致死亡和重生的因缘。但在此之前,你将会投生,你将会死亡,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往复。</p><p class="ql-block"> 生与死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哀悼出生应该像哀悼死亡一样多,尤其是这个时代。试想一下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所不得不经历的事情:有一天,你的女儿将会走进一家百货公司,着迷于各种诱人的现象——单是有光泽的红色口红就已经让人兴奋不已,更不</p><p class="ql-block">用说文具用品了。之后,不免还有极品咖啡世界和星巴克、时尚及健康度假村,或者是银行存款余额与金钱概念。哇!她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会很不容易。 </p><p class="ql-block"><b>死亡有好处吗? </b></p><p class="ql-block"> 面对死亡可以帮助我们欣赏什么是活着并且对此感恩,但这些日子几乎没有人这么想。大多数现代人都盲目地生活着,完全无</p><p class="ql-block">视死亡的必然性与不可预知性。</p><p class="ql-block"><b>佛性 </b></p><p class="ql-block"> 根据佛法,死亡教导我们一个极端正面的真理: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天性都是佛;我的心性和你的心性都是佛。</p><p class="ql-block"> 佛性不是某种异国情调的新世纪理论或神秘现象。因为你有佛性,所以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在哪里,你的心,其本质都是佛。</p><p class="ql-block"> 感受你手上拿着的这本书或这个小巧电子设备的质地,聆听你周围发生的一切,感受你屁股下面座垫的柔软性或者你压在脚掌</p><p class="ql-block">上的身体重量,思维你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字:你的心,其本质即 ..佛。</p><p class="ql-block"> 做我刚才提到的所有事情的心,你自己那颗非常平凡的心,即是佛。不仅你的心是佛,能够感知、阅读、看见、听到、品尝等</p><p class="ql-block">等的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平常心也是佛..。</p><p class="ql-block"> 想想一杯泥水:虽然水本身是纯净清澈的,但被搅动时,水与泥会混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泥泞的水。同样的,我们</p><p class="ql-block">对正知正念的基本缺乏,搅动起各种念头和情绪,然后这些念头和情绪与我们纯净清明的心混合在一起,使其变得混浊。</p><p class="ql-block"><b>观看自心 </b></p><p class="ql-block"> 你现在就可以体验这是如何运作的。停止阅读三分钟,观看你的心。现在,问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你心中蹦出一个念头前的这段时间有多长?</p><p class="ql-block">• 你开始思索这个念头前的这段时间有多长?</p><p class="ql-block">• 多久你就完全迷失在那个念头里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念头引至另一个念头,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过程。想象一下,你正在等一个朋友来接你去参加一个聚会。你一听到汽车喇</p><p class="ql-block">叭作响,立刻开始感到兴奋。谁会参加聚会?食物如何?会玩聚会游戏吗?会好玩吗?别提到达聚会时,甚至在你还没踏出家门前,就已经在念头中迷失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部分人缺乏任何形式的正念,所以从来没有看见自己的心思是如何纠缠于情绪与身体对朋友、家人、价值观、哲学、政</p><p class="ql-block">治体系、金钱、财产、情感关系的粗重全神贯注之中。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因为这些不受羁束的念头,我们佛性的明觉变得盲</p><p class="ql-block">目淡化、迷糊浑沌、迟钝麻木,直到我们完全沉没于感觉、迷乱、期望及其衍生出的复杂问题的泥沼中,仿佛心性从未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