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隶书创新,篆隶结合、融入行楷、造型奇特~~读蔡长庚先生书法新作</p><p class="ql-block">苏北老书法家蔡长庚先生历来以行、楷书见长,但年届七十以后,渐渐将碑简杂糅,篆隶结合,形成了新的书风,我将其戏称为古稀变法。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书法家们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再满足于只从正统汉碑中吸取隶书的精华,而是更多地着眼于早期隶书(像简牍、帛书、摩崖、石刻等),从中寻求隶书创新的方法。蔡长庚先生的新作《朱德咏兰诗》就很好的体现了隶书创新、篆隶结合、触入行楷、造型奇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过去常说“篆隶不分家”,蔡长庚先生以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来进行创作探索,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多使用中锋,在结体上也是既有方折的体势,也有较多的圆势,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蔡长庚将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中,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仿佛回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有篆法,又有隶意。虽然是篆隶杂糅,但是整体上显得协调而美观。其篆隶结合的成果直追当代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生。</p><p class="ql-block">造型奇特是蔡长庚新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或纵长取势,或宽扁见长,皆具神韵。长庚先生一改传统的隶书造型多取横扁之势,而代之多纵长取势,这是当代隶书创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反其意而用之,却取得了一种特殊的造型效果。长庚先生在造型上虽然采用了纵长的取势,忽略了传统隶书以扁平取势的显著特点,但是在用笔上却仍遵循着隶书的波挑、波磔的风格特征,并且根据字形的需要,横纵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作品的体势变化,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p><p class="ql-block">融入行楷,是蔡长庚新作的又一特点。每一种字体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用书写的基础之上的,隶书也不例外,当人们在实用书写时为了追求便捷,便会加入一些行楷甚至草书的笔意。使得原本就古朴厚重的隶书更添苍茫、浑厚的感觉,作品看起来也更加有质感。</p><p class="ql-block">用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追求古代书法在青铜器和石刻上所表现出的金石趣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蔡长庚先生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我和我的众多朋友们由衷的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蔡长庚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我同事,至今己三十余年,其实我关注他的作品更早,大约八十年代初他刚调回沭阳工作,在县文化馆的一次展览中(应该是他回沭后的第一次展出作品),记得他写的是刘禹锡浪淘沙组诗中的一篇,用的是满满隶味的行书,使我叹为观止,我将其称为行隶。后来我们有幸在一个单位共事,他曾带我去淮阴拜访过戚庆隆、姜华、王鸿澜、赵阜新等书画名流,见面喝酒,酒后索字,其乐融融。所以我虽非书法圈内人士,在看了长庚先生的新作后,仍然写下了自己的感触,虽明知拙言不入书法业内人士的法眼,也知这个圈子水深且七和尚八样腔,但仍坚持写下这点文字,因为这里有我对我的老友蔡长庚先生的一点期吩,一点祝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