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城扬州以前没有马路,只有大街小巷,素有"巷城"之称。古巷曾经是扬州人公共生活的空间,人们将它誉为"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p><p class="ql-block">《扬州古巷风情》把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民族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给那些具有浓厚怀旧情结的人们留个"想头"。</p> <p class="ql-block">"锅盖面"是镇江的名小吃,宁镇扬一带的镇江"锅盖面"店星罗棋布,家家都称正宗,其实正宗店了了无几。</p> <p class="ql-block">国庆节,友人约我去镇江,南京到镇江,坐高铁二十分钟,比去新街口还便捷,早晨留个空肚皮到镇江吃"锅盖面",岂不美哉!</p> <p class="ql-block">事先讲好,找一家有现场制跳面的老店,我想拍点图片作老行当资料。友人煞费苦心,在西津渡旁找到一家镇江锅盖面品鉴馆,每天清晨上午八点,这里有半个小时的现场制作"跳面"表演,让我既饱口福又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清晨下了火车,我们直奔西津渡,有幸一睹"跳面"制作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其实"跳面"做法很简单,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不过这种案板比平常案板低得多,前面有个洞,洞内有绳系,将墙边的竹杠套在绳系里,就形成了一个杠杆,人坐在竹杠上循序渐进地跳压案板上的面团。经过多次反复,面被压紧、压薄,随着面积的逐渐扩大,叠成多页继续跳压,然后将面皮在案板上摊开,用小擀面杖将厚薄不匀的地方擀平,将面皮叠起来,用铡刀铡成韭叶般宽的细条,最后将面条展开放在案板上轻轻揉搓,使面条变得更加柔滑,"跳面"便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镇江"锅盖面",又叫"伙面",其特点是软硬恰当,面条柔韧性好,老少咸宜。有一天,妻子把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水,回来的时候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掉进锅里。</p> <p class="ql-block">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老夫妻俩虽然无儿无女,但感情甚笃,丈夫由于身体常犯病,胃口很不好。妻子想尽办法做各种各样的面条给丈夫吃,但丈夫吃到嘴里不是嫌硬就是嫌烂,始终吃得很少。</p> <p class="ql-block">丈夫吃面时感到十分爽口,三两口就把面给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的面真好吃,你怎么做的呀?"妻子说:"我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细。不过今天还有一个凑巧,我把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面煮锅盖。"丈夫说:"这个面锅里面煮锅盖真好吃,我以后天天要吃这种面。"从此以后,妻子天天用这种方法煮面给丈夫吃,两个月过后,丈夫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丈夫身体复原后,便到江南访友,一去便是三年,一点音讯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去江南寻找,在镇江,她靠自己的煮面手艺在一家面馆做伙计,再慢慢找自己的丈夫。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成也流落到了镇江。一天,他听说有家面馆的面很有特色,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原先给他做的面,没有多想就赶到那家面馆。</p> <p class="ql-block">面刚入口,他觉得怎么很像当年妻子做的那种口味,于是他跑进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夫妻二人非常开心,他们想既然镇江人这么喜欢吃"锅盖面",倒不如自己开个面店,"镇江伙面店"便是"锅盖面"的鼻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道是镇江"三大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如今镇江"锅盖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当年山东那对老夫妻始料未及的。</p> <p class="ql-block">美丽镇江有三怪</p><p class="ql-block">香醋肴肉锅盖面</p><p class="ql-block">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文 王喜根</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喜根,扬州人,195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主任编辑、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册)《农耕年华》《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p><p class="ql-block">线描 胡亚恒 周 年</p><p class="ql-block">图片 源于网络、若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