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光潜在《谈休息》中写到: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生趣、生机,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人总要有一些爱好,给忙时的自己一些慰藉,让闲时的自己多些充实吧!我们这次就是一场人文之旅~</p> <p class="ql-block">D3:8月5日 大同市—云冈石窟—浑源县</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 大同云冈石窟 由于早晨抢明天悬空寺的登临票,非常幸运居然抢到了👏,所以比预计晚出发了半小时,结果刚出城就是一路飘红,原本半小时的车程两小时才到达。一看导航停车场也是严重拥堵,查好功略果断提前掉头开到了下面矿务局的一个小区里,步行前往景区。只是觉得山西应该火🔥,但没想到真的🔥呀,哪哪人都超多,后面的行程更是证实了😩</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也是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心心念念的云冈石窟,我来啦~</p> <p class="ql-block">昙曜像 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由高僧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开凿石窟五所,即现存第16窟-20窟,也就是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70年里。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 云冈石窟现存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千佛殿、大雄宝殿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宿白纪念馆 宿白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开创者。</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5日,宿白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在云冈石窟景区举行。宿白先生一生关心云冈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事业,确定了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宿白先生魂归云冈,既是因缘所致,也是宿白先生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排队等候进入第五窟的人,我们就先不凑热闹了,回来时再看(后来觉得这个决定是正确滴)…</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交脚弥勒和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一进来就抬着头看不够呀看不够…没有一处留白,都是雕刻,这还只是一个小窟~后面的每一张照片都要放大🔍看哟,才能看到美妙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窟顶浮雕飞天捧团莲平綦澡井,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p> <p class="ql-block">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俗称“云冈六美人”,形象优美逼真。</p> <p class="ql-block">第八窟,窟内拱券门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话说那个孔雀确实没看出来,对面骑的牛有点像犀牛😇</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说第八窟也有个合掌露齿菩萨,据说还有贾玲式的小酒窝呢,但我把脖子都仰酸了,把手机镜头也调到最大了,眼睛👀也看花了,也只找到这个菩萨像,感觉还不对(左图是从网上找的,一对比确定不是)~</p> <p class="ql-block">第七、第八是双窟,就是佛殿窟,两个窟是相通的布局对称。这是我们进来看的第一个窟就被震惊到了,这还只是都是一些小的佛像和雕刻,不知道见到后面的大佛像会“几体投地”呢~</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窟,塔庙窟,窟中央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都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塔庙窟的中心塔柱象征佛祖,礼佛时顺时针绕塔参观。9—13窟称作“五华洞”。</p> <p class="ql-block">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佛龛与佛像,穿插有佛塔、装饰各种火焰纹、忍冬纹、联珠纹,仿佛来到了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色彩艳丽,是在清代重新上了色~</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音乐窟 这里有一场交响乐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正壁上端刻有14个伎乐天人,吹筚篥横抱琵琶吹羌笛排箫手拍细腰鼓齐鼓弹筝五弦…神情迥异,形象生动。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吧👍</p> <p class="ql-block">前廊分上中下三段,彩色嵌入式佛龛和造像,体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制。有一处微缩大殿:上面顶着中国庑殿顶式的门楼,两个对称的月亮形状代表屋顶鸱吻造型,挑檐下一斗三升和人字拱都有,下面是三开间大殿中间为交脚弥勒旁边是思惟菩萨。估计这就是音乐会的高级VIP专席~</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天花板为大方格平綦,窟顶飞天“乱”舞,真的像在太空舱失重的感觉(手脚舞动的方向都感觉是不受自己控制的,1500年前的工匠怎么就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呢)!“大家都注意啦!都看我这里”几位站立的伎乐天人中间击掌穿红裙的可能就是这个乐团首席指挥官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手机就是我的眼睛👀,人太多了又离的太远,都不敢错眼珠,举着手机放大🔍放大🔍再放大🔍~</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音乐窟内窟 正面有主佛所以给人感觉不那么拥挤,色彩也十分鲜艳,但和第十一窟相比(第十一窟主色调是红黄色西红柿炒鸡蛋,2016年奥运会服装创意不会来源于此吧😁)这个用色更大胆更跳色,青金石与孔雀石的蓝绿色和朱砂的赭红搭配得艳而不俗👍我猜想这就是这场音乐会的最最最VIP啦~</p> <p class="ql-block">视频应该看得更全面一些,但图片可以放大看细节,都来点吧~第十二窟内窟的大佛由于比较靠里几乎没有受损,这就是佛像们最初的模样,还有最后看的第五窟佛像也是,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泥皮彩塑脱落了露出石雕的大佛才更有沧桑感,而且重度的彩绘贴金完全看不到石雕的线条美,估计这也是文物修复者们特意不为的吧~</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内窟的佛像由过去圆润容貌改成秀骨清像,道教渗入佛教,佛教靠向汉俗。</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 正中端坐一尊交脚弥勒佛像,双腿盘坐,身体与崖壁紧贴,高13米,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古时的工匠是多么聪明呀,巧妙的加了一个受力点(许多大佛的手臂悬空或没有支点的,时间久了就会断臂)</p> <p class="ql-block">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p> <p class="ql-block">5-6/7-8/9-10/11-12-13窟属云冈中期皇家鼎盛期开凿的,平面方形或长方形,中心塔柱、前后室、藻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多,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云冈中期开凿的窟内有一些一龛双佛、双佛并立的雕像,还有双窟,隐喻登基时年仅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被逼退位的献文帝拓跋弘二位皇帝与祖母、母亲冯太后的故事。孝文帝在祖母冯太后去世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迁都洛阳、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窟 由于北方冬季西风较多,所以同一个窟内东、西侧风化程度也不一样。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窟至二十窟为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五位大佛一字排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span>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不得不佩服昙曜大师的智慧,在佛教几乎被灭绝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在夹缝中求生存,使佛教死灰复燃得以发扬光大!木质泥质的塑像之前都留存不下来,石雕的不怕火烧也相对结实,估计可以流芳万年😇而且以北魏的五位皇帝塑像,谁敢捣毁皇帝像呢,所以更能够得到保护。</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窟 主像为释迦牟尼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V领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也只有文成帝能穿这样的服饰。周总理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领带”~图片资料均来自于网络,去时未开放,在做数据采集。只可惜文成帝二十五六岁就去世了 冯太后就是文成帝的皇后,一直辅佐孙子孝文帝。</p> <p class="ql-block">周壁雕有千佛与佛龛。九宫格空洞的地方原来也是有佛像的,现在散落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里,心痛呀~</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 正中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主像风化严重,但依稀能看出来这是昙曜五窟中唯一的一尊菩萨(弥勒是未来佛在这里菩萨还没有成佛,暗喻拓跋晃还不是皇帝)。据说他的原型就是文成帝的父亲,因父皇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抑郁而死的故太子拓跋晃。</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是一座穹庐顶(类似鲜卑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下沉式石窟,听导游讲解说是由于当时工匠比例计算失误,大佛的上半身长了,导致腿脚部分就要向下挖掘才能够使佛像完整。还有一个说法是因拓跋晃不是皇帝(未登基)所以地位略低,故整体下沉1米。感觉这个靠谱,这么重要的皇家石窟,比例尺寸位置都会提前整体规划好,不允许出任何差错的。但这也导致下面受雨水侵蚀常有积水,佛像的双臂坍塌了。</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 正中立佛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高达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刻画细腻,生动感人。千佛袈裟不像僧衣,布料轻柔,看起来就好像贴在身上。身披千佛袈裟据说是为了表示他对灭佛的忏悔。这个主佛就是灭佛运动的主旨人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两侧分别配置2胁侍佛、2胁侍菩萨及10弟子和千佛众生。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右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十大弟子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后壁十大弟子雕刻,均为西域人特征,尤其是标注的这位高鼻深目、双颊凹陷,<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情微笑满足。其他弟子</span>眼睛灵活熠动,有的只有上身而下身隐在石中就好像是探出来半个身子在听佛祖讲述佛经,妙哉妙哉!试想如果雕刻五个人整身像那么就会喧宾夺主,这样即可以重点刻画面部表情、手上动作又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古人的智慧超出我们想象,总设计师昙曜大师在保证各个窟主体大佛造像后,根据不同的风格再继续开凿,直至刻满,不可能任由每个工匠随意发挥~</p> <p class="ql-block">大佛手扶袈裟,小手指处连身用以加固。手肘有佛龛,其实也能起到连接件的作用。右手臂掉了 ,眼珠是黑色尖锥形陶瓷,看起来炯炯有神。许多大佛身上的小洞,是大佛身上的泥皮脱落后,清代维修时凿的,这样插上小木棍就可以缠麻绳,覆泥浆做彩塑了。</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 主佛像拓跋嗣是拓跋珪的儿子,北魏的第二位皇帝。大佛结跏跌坐,高16.8米,在昙曜五窟中最大,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高度)。</p> <p class="ql-block">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部</span>穹庐毡房的造型是鲜卑游牧痕迹。</p> <p class="ql-block">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魏石窟形制的新创举。西耳洞佛像是过去佛,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前壁原也有拱门与明窗,应该是和第二十窟前壁同时坍塌。所以才能与大佛来一个跨越千年的“击掌”,和过去说拜拜~</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露天大佛,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坍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故形成露天造像。13.5米结迦沉思坐佛,是云冈石窟大型佛像中最矮的,因外露而显大。主佛上半身保存较完整,脸形丰满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饰精美,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中间大佛是现在佛,背屏雕刻有火焰纹,飞天还是“小胖妞”,有鲜卑女子的装束。<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刻像,陕西彬县大佛像按照李世民刻像,云冈露天大佛则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span></p> <p class="ql-block">主佛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好似羊毛大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 <p class="ql-block">一开始发现大佛的时候只有佛像,后来向下清理时发现的基台和台阶虽然有破损但都是1500年前北魏时期的建筑,现在依旧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各有一站立的胁侍菩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菩萨神情自然,健硕之美,发型耳饰、服饰和露足,都不是汉人的特征。</span>西侧像由于窟立壁与窟顶坍塌而受力被损,据专家推测应该是在开凿后不久就是北魏时期前壁坍塌的。看山体的纹理主佛肩部有一条赭褐色的砂岩横向带,一直延续到第十九窟西侧耳洞的前壁横梁,估计是这条山石纹理比较稀松,受到外力作用在这条纹理上的雕塑和建筑一同坍塌。</p> <p class="ql-block">西岩绝唱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晚期窟室以单窟、小窟小龛居多,规模虽小,但雕饰更加精美,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清秀脱俗,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至此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过程完结。</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九窟 塔窑洞为塔庙窟,窟内四壁雕刻千佛,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开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垅,檐下施一门三升与人字形拱,方形塔基。该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该窟为云冈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返回时在第五窟排队的人就少多了。窟前五间四层木构楼阁为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遇火灾后修建,蔚为壮观。也是由于有这些楼阁为石窟遮风挡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窟内中央端坐佛像一尊,高17.4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据说这就是孝文帝为他的父皇献文帝修的。</p> <p class="ql-block">前厅的须弥山和彩绘壁画</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的胁侍菩萨像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从图片上远远达不到现场的体验,置身在佛国还是穹顶,要是人少转上一圈恐怕就感觉自己也是飞天了吧🤗</p> <p class="ql-block">在窟内大佛面前,压迫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门口入口两面墙各有一个等人高的佛像身体与墙壁为一体,我一回头东侧这个佛像正对着我笑呢!别说还真吓一跳~</p> <p class="ql-block">这个佛像就在我身后都不超过30公分,微微笑的样子真美~</p> <p class="ql-block">与她对面的佛像就风化的严重一些,面部已经看不大清了~</p> <p class="ql-block">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p> <p class="ql-block">真庆幸没有第一个上来就看第五窟,因为这个窟既有大佛像的大气浑厚,金碧辉煌,而且佛像的泥皮没有脱落,还是当初的样子。胁侍菩萨也雕刻的非常生动而且保存的非常好,也有小佛像、飞天、佛教故事等,非常完美的一个窟。如果第一个就看了如此完美的石窟,对后面的窟我可能就不会那么兴致盎然了~</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与第六窟属于一组双窟,第六窟就是孝文帝献给祖母冯太后的,窟内雕满了佛经故事。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有大象驮塔)。每层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故事。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中具有代表性洞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是先把山竖着削成墙壁,然后凿开明窗用来采光,后凿出门,从这里一点点把石条运出去,用作平城城墙的建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在壁面上进行造像</span>。窟内整体布局是有设计构图的,再从上到下去精雕细琢,一点点雕刻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通往龙王庙的路上,有好多小型石窟造像,是当时的达官显贵个人开凿的。石窟最怕渗水,经过流水的侵蚀后砂岩风化速度会加速,所以石窟顶部的山上会用水泥填补缝隙,以减少向下渗水。</p> <p class="ql-block">云冈美术馆 与古为新</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曾经是百姓的避难所。在云冈美术馆观看纪录片《云冈》,一遍不过瘾连看两遍,不禁感叹北魏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雄心勃勃的鲜卑从草原迁到了平城,然后统一了中国北方,他们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各民族文化,以兼收并蓄的精神在这世上造就充满艺术的万佛圣境。这万佛圣境呈现出来的,是佛教艺术从犍陀罗到中国本土的风格演变。而这背后折射的又是王朝从草原游牧到农耕定居,改变生活方式,进而创立自己文化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就如同艰难修建的一座桥梁,把中国古代社会引向它的顶峰---大唐盛世!云冈就是一个永恒的坐标,指引人们在苍茫的历史中寻找北魏那个充满信仰和激情的王朝;那个用山和石头写下自己名字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石塔,我印象中,小时候在井陉住时坡下面有一面泥墙,小伙伴们就在那泥墙上面搞创作,捡来个树枝当画笔,我就在上面划台阶、划小房子🏠,还有门前小路上的小小的人…</p> <p class="ql-block">云冈的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15:30离开云冈石窟去往浑源县的路上,穿行在黄土裸露的大山里,夕阳的光线温柔地洒满前方,此刻人是安静的,心❤️也是安静的~(这个歌词也是非常的应景啊)</p> <p class="ql-block">安顿好住处,去当地人吃饭的店点了三个菜五花肉炒榛蘑、炒合菜和炒面鱼,菜量大味道不比大同网红餐厅的差,而且价格很便宜,老公抱怨说我让他吃的都是草。</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小节:这一天虽然就一个景点,但信息量有点大,脑子有点不好使了,而且人太多,大佛像拍照远景根本无法实现。山西的景点确实需要提前做功课的。云冈石窟无论从雕刻艺术还是保护程度都算非常好的,而且佛像雕刻细腻流畅生动。试想在1500年前战乱纷争的平城(地理位置处于游牧民族和中原汉人的必争之地),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民不聊生,而那些修凿石窟的匠人们是如何将自己心中祥和欢乐、无烦无忧的佛国世界天上人间,通过凿刻呈现出来的呢?人世间的疾苦早已忘怀,只有心怀美好的人才能将每一个佛像都雕刻成微笑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D4:8月6日 浑源县</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 悬空寺 虽然抢到了登临票,但登临分场次限人数一次80人,排队会很长时间,7:30就前往景区。远远的看到悬空寺就好像挂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龙,看着很单薄,未来到恒山脚下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迎面就是北岳恒山山脉</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整个寺院悬挂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利用峭壁天然的凹凸巧妙而建成。相传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但心中觉得实为壮观无以言表,于是又多加了“.”表达敬仰之情。悬空寺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终于实现了25℃的夏天,啦啦啦啦</p> <p class="ql-block">排队1小时终于可以登临了,和一起排队的美女聊天,她们在网上没有抢到票,早晨6:00就到售票窗口排队买上的票。好庆幸自己的幸运小手儿~</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由北魏一流的工匠打造的皇家建筑,世界上最奇险的建筑之一,自古以来是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仿佛挑战着自然法则,凌空而建,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顶部崖壁凸出,像一个雨搭,<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减少了雨水对寺殿的侵蚀,还避开了山顶的落石;</span>侧有石壁遮挡,既减少了风力对寺庙的威胁,还遮挡了大部分阳光,避免了木构建筑长时间暴晒老化。悬空寺选址之险(背靠陡峭的悬崖,面临深谷,整个建筑仿佛悬浮在半空中,特别是后世加上的30根木棍,颤颤悠悠的,而且会动,更加突出了这悬之又悬的效果)、建筑之奇(一是选址之奇,二是三教殿内儒释道供于一殿,国内实属少见)、结构之巧(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堪称世界一绝,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悬、奇、巧”三个字。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与勇气,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总长约32米,包括40间楼阁殿宇。悬空寺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建筑特色并不是靠露在外面的三十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而是利用力学原理以插入岩壁的横梁为基础(露在外面的横梁仅为三分之一),巧借岩石暗托,使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的岩石里,木横梁与岩石连接处楔入“膨胀螺栓”(一千多年前的工匠,已经懂得了膨胀螺栓的原理,他们凿出一个口小肚大的方形石洞,把承重寺庙的飞梁插进去,插入飞梁前,先将飞梁的前端锯开,再插上木楔子,木楔子打进去之后就会把飞梁的前端撑开,而且打得越深,固定得越紧,和我们现代的膨胀螺栓是一样的道理)这样能很好的起到抗震的作用;另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梁所用的木料又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用桐油浸过,可以做到千年不腐且虫🐛不蛀。</span>同时与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形成框架式结构,这就是悬空寺千年不倒的秘密。可见古人对建筑的严谨与精算!</p> <p class="ql-block">连接南北二楼的空中栈道是悬空寺“悬”的精髓,栈道上为木栈道,下为石栈道。</p> <p class="ql-block">里面的楼梯陡直逼仄,仅可容一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的。</p> <p class="ql-block">可怜的老公还得工作~</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内供奉的是道教的吕祖吕洞宾~</p> <p class="ql-block">三教殿位于全寺最高处,内供奉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儒家的孔子和道教的老子,佛道儒三教主供于一殿,这在全国寺庙中极为罕见,体现了恒山的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岩壁上铭刻的“公输天巧”是称赞建造这座寺庙的工匠有公输(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本事。</p> <p class="ql-block">空中栈道上方的石窟里佛像体态丰盈,面部慈祥,是悬空寺最早的石雕珍品。</p> <p class="ql-block">雷音殿供奉的是华严三圣,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故称为雷音殿。殿内四周满是悬塑,我也只能先用满堂华彩来形容了(目前还没有去看过小西天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什么叫目不暇接、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雷音殿内精美的悬塑,在佛像周围既有亭台楼阁,又有24飞天和18罗汉,居然还有骑着白龙马的唐三藏,他们脚踩五色祥云从天而降来听佛祖讲经说法。只是大部分悬塑遭到后人破坏,头部残缺,很是可惜。</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木梯上的莲花图案,寓意“步步登莲、吉祥如意”也是古寺一绝。</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是整座寺院最大的殿,殿内供奉的天官尧、地官舜和水官禹,三官塑像皆为明代的泥塑珍品。左右两侧的各路神仙表情或狰狞或沉默或思考或慈悲~</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的神像背后的屏风上雕有牡丹花卉,头顶上方各有九条蟠龙,象征九五至尊。两侧分别为侍女、臣子、天蓬元帅、玄武大帝,这些人物造型生动,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登上悬空寺向外眺望的那一刻,才感受到了修行于悬空寺的内心平静与壮阔开合。寺庙并不大,毕竟地方局促,所以也拥有全国最小的山门和大雄宝殿。100元的登临票非常值得,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安全隐患就不再让登临了!</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站 北岳恒山打卡,10:30从悬空寺出来老公说咱们增加一个景点吧,去恒山脚下看看,原本计划的就不爬山了,这下好了免费赠送一个~</p> <p class="ql-block">两个景点距离也就十几分钟的车程,非常近</p> <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脉也是巍峨高耸的,不愧是五岳之一~</p> <p class="ql-block">穿过隧道就到了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共103个台阶(本应108级对应36天罡72地煞,为了对同山脉的五台山尊重减了5阶),是道教名山,属全真教龙门派,估计金庸老先生肯定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景区外面的一些新建筑,恒山书院、三元殿、三清殿、张果老骑驴腾云而来~</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站 浑源古城 地处北岳恒山脚下,五代后唐时期迁筑于此,距今有2300多年的置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随处可见的普通民居,都可能是清代以前的老建筑。昨天晚上问住宿地方的老板古城值不值得逛?告诉我们说都是新修的没意思😩看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城中新建一批仿古建筑并不被老百姓认可,个人观点:游客需要体验原生态的,保护良好的古城状态,政府是不是可以</span>把重点放在古民居修缮及文物修复上?这个安静的宝藏小县城太低调了,竟然有七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悬空寺、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永安寺、栗毓美墓、圆觉寺塔、律吕神祠、浑源文庙),原本攻略是只有悬空寺,还是老公说时间还早中午在县城吃了饭再逛逛,结果一搜可了不得呀😚结果也是非常惊艳!古城的人们每天穿梭在千年建筑身旁,早已融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人间烟火~顺便说一下这里的凉粉非常好“喝”,吸溜吸溜的所以不是吃,看着红红的但对于我这个根本不能吃辣的来说都是香而不辣,而且配炸蚕豆非常香~</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站 浑源县麻家大院打卡,问了看管的人,麻家后人都在国外,现在是一个私人博物馆,有一些当地的瓷器和青铜器,就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站 浑源州文庙 始建于辽、金以前,元朝初年扩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弘治四年(1491年)又对文庙的设施进行扩充,万历三十九年(1671年)全部建成。整体建筑群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泮池泮桥在街边也成了一景,“文庙”的大匾就挂在临街的戟门上。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蓝黄琉璃瓦覆顶。为明代遗构,但又有辽金的特色,建筑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有些建筑用作当地文人画展或是协会,也算是文庙发挥了文化传播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文庙最后面的尊经阁,为清代砖木结构无梁殿建筑。高两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三孔,短檐仿木构砖雕额枋垂莲柱椽飞等,斗拱三踩单翘;上层为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戟门、东西配殿及尊经阁为清代遗构,该有的规制基本都有~</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站 浑源县文昌阁 与文庙一墙之隔,有一个月亮门互通,方便学子们进出~旁边蓝色琉璃庑殿顶的就是文庙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站 浑源县州署 就是衙门,国内唯一一个能住宿的县衙驿站,明初翻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