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讲东方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哈哈

西川讲东方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获取课程 ,请 加 徽亻言: <br><br><br>1103074581<br><br><br><br><br><br><br><br><br><br><br>长按数字复制徽 到 徽亻言 添 加 好 友!<br><br>同样的境况,相比较,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面对社会、官 场的种种纠缠和烦恼,他们厌恶“尘世”,老想着“出世”。他们采 取的策略就是像商朝的贤士伯夷、齐叔一样跑到深林中隐居,同现 实社会隔绝开来。晋代的竹林七贤、谢灵运、陶渊明都曾是流连于 自然山水中,想在大自然山水中保持自己清净的心性。禅思同庄玄 思想的区别在于:庄玄是要求人们脱离滚滚红尘通过回归自在无为 的山水自然来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禅则是把束缚之心的原因归结 为自身心灵自缚,自我纠结。唐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则懂得了 “不二之法”、“烦恼即日菩提”的道理,学会了“不粘不执”、“不 即不离”的处事之道。他们不再采取逃避社会的态度,懂得了变隐 居为隐逸,变被动的纠缠为自我解脱。禅的“不二之法”、“不即不离”的思想,正是符合了中国传统<br><br>儒家所宣扬的“中庸”思想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 事态度。如果你仕途坎坷,受到贬谪,被官场权势排斥,你就要独 善其身,保持高尚的人格品性。如果你的人生理想和伟大的抱负有 机会得以施展,那么,你心中就要胸怀百姓,为百姓办实事,办好 事,普度众生。所以,禅“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是有坚实的中国 文化和社会基础的。<br><br>怎样才能够做到“不即不离”,以“出世之心去做入世之事”呢? 这就要求你身处闹市,心灵却应当拥有一方净土。尽管满耳都是喧 嚣,却应当具有清净的心灵。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有两种可行 之路。<br><br>其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百忙中,在万般的烦恼之中常去大 自然之中,或去清净无欲的禅寺之中,求得心灵一时的宽慰和宁 静,获得心灵暂时的自由解放。所以,唐宋时期的许多文人都同禅 师有密切的交往,有的人同禅师还有深厚的友情。《新唐书 ·五行 志》记载:“天宝后,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唐代大诗人王 维、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人, 都是著名的禅宗门徒,红尘居士。正如唐代诗人常建所写“曲径通 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情趣一样。<br><br>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禅文化。文人士子学禅参禅成为时 代风气。同时,佛教僧人也同文人士子打成一片,学习世俗艺术。 他们相互融合,彼此互补。他们共同陶醉于佛寺周边的自然山水 中,也共同唱和于寺院的园林中。这样,不出寺门,就可以获得高 雅的审美情趣,享受超凡脱俗的自然审美境界。唐宋时期寺庙功能 发生了社会化、世俗化的重大转变。唐宋以来,随着禅风大盛,禅 学的世俗化吸引了众多的人涌向寺庙,寺庙因此承载了更多的文化 重任。那些没有文化、不懂得禅的人,也纷纷到寺庙里学禅,像樵 夫慧能,也从广东千里迢迢来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学禅。那时,禅宗 的寺庙不再单纯是禅僧们修炼心性的场所,不再单纯是俗众礼佛参 拜的圣地。那时的寺庙因为宁静洁净而逐渐成为了社会活动的场 所,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吟诗作画、听琴品茶、聚会宴饮,读书 备考甚至疗伤养病的场所。这样,身处于大自然之中的佛门禅寺又一次陷入了滚滚红尘之中。<br><br>人们追求寺院的纯洁宁静,把寺庙变成文化和社交场所,这些 世俗的文化生活的重任必然要刺激寺庙的美化功能,使寺院内外都 成为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地方,因此,寺院内部的园林化就 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成为人们对寺院的强烈的诉求。例如,开封 的相国寺,它始建于北齐,到宋代重修。在宋代,每逢皇帝诞辰、 重大节日的祈祷活动,以及新科进士金榜题名,庙会和各种商品交 易会都在这里举行。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供百姓进行商品交易, 也供人们休闲游玩。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禅宗的寺庙特点:“既在孤 峰顶上,又在红尘浪中”。美化寺院,使寺庙园林化成为一种必然 的趋势。由此,寺庙的园林化蔚然成风。唐宋时期文人士子追求禅 文化和禅的人生旨趣推动了寺庙的园林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