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吴桥县,京杭大运河在我们县境内有34公里,穿越4个乡镇,25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因距运河20余公里,在家生活的时候我从未到过大运河,对大运河也没有什么直观印象。但从书本小说和民间故事里,我早就知道这是中国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古代经济发展、货物运输、人员流动的重要漕运水道,还是促进南北交流、推动社会进步的的文化纽带。我还听说过隋朝黄帝隋炀帝曾三次乘龙舟下杨州的故事,劳民伤财,令当时沿岸百姓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有时回家探亲,要走国道都要路过运河。在县城西北角有一座运河上的公路桥,每次一跨过这个桥我就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但站在桥上往下观望,多年都没见过水流,更别说航运,窄窄的河床、杂草丛生的河道,杂乱不勘的堤坝,总让人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我多次暗自发问?这就是鼎鼎盛名的大运河吗?这就是曾千年流淌因灌溉通航对沿岸百姓造福无限又因洪涝时常造成灾害的运河吗?我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古代各种船只往来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古时的大运河好象早已变成了遗迹,既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好象对它的存无失去了感觉,切实令人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直到2017年我再次回家走过这里时,忽然见到吴桥的运河里有水了,而且两岸的景色整修非常壮美,赶紧下车游览。原来这里已建立起了一座风景秀丽的运河公园,与原有的吴桥杂技大世界交相辉映,为前来旅游的顾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观景体验,更让家乡居民增加了一处享受自然的休闲散步乐园,这一发现也着实令我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退休了,非常关注大运河的消息报道,经常听到大运河沿线各地“建设大运河主题公园、举办大运河文化节、以运河为依托开发各类旅游项目”的报道。我也了解到“京杭大运河”已于2014年就申遗成功,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我还了解道,京杭大运河的南段(长江以南)早已实现了通水通航,而长江以北的北段至天津1000余公里,做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就实现了通水,山东境内部分区域也实现了通航。京杭大运河北京段2021年实现了通水和旅游通航,至2022年4月开始,京杭大运河实现了全线通水。至此这条千年大运河又焕发了生机,又以新的更加美丽的面貌,为沿岸的百姓造福了,我们当然为之而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2日我到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游览,这里已被确认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终点。大运河在北京段有80余公里,通州区域就占40公里,其中有11.3公里被开发成了“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这里的景色非常迷人。看到这里蓝绿交织、水韵悠杨、古今融合的处处场景,看着那些“兴高采烈、流连忘返”的游人和成群结队的骑行者,我不仅遐想连篇、惊叹不已。我不由得在心中为我们当今的太平盛世而赞美,为我们千年传承的运河文化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9月1日,我再次来到通州参观“大运河搏物馆”,我要更多的了解一些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更多的了解当下大运河的真实现状和发展蓝图。我愿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宣传大运河文化出一份力,发一份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让大运河的丰富文化滋养更多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随唐时期大肆扩修形成南北贯通的“隋唐大运河”,随唐大运河由洛阳为中心交汇,北通北京,南到宁波,全长2700公里。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形成“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隋唐时期“大运河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图”,可见两条大运河的区别,这就是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内对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历史主要评价</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博物馆对元朝时期形成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主要评价</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博物馆对明清时期形成的“京杭大运河”主要评价</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治理取得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京杭大运河正在焕发生机、谱写新篇章的简要概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全景图。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运河的水源都充满好奇。</p><p class="ql-block"> 在搏物馆我们了解到, 大运河的水主要来自沿线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储水蓄水流入。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水主要来源于长江、淮河、钱塘江、海河等河流,以及洪泽湖、白马湖等湖泊。 现代,大运河的水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补充。例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入了江苏地区的长江干流水,河北省邯郸的岳城水库通过漳河也为大运河提供了水源。</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大运河南北高差限制,又与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交触,他是如何实现通航的,这是人们关心的难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实,古代大运河的实现通航也依赖于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和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堰埭、通航闸和特殊建筑物的使用,以及通过疏浚、扩宽、改建等工程手段来确保航道的畅通。</p><p class="ql-block"> 堰埭:这是一种由土石材料或草土材料做成的横截河渠,用于防止河水走泄,调整水面比降和提高通航水深的建筑物。为了使船只能够通过,这些堰埭的上下游面被做成较缓的平滑坡面,通过人力或畜力拖拉,实现船只的移动。在堰埭较高、水位差较大、船只较重的情况下,则在堰埭两端设辘轳,通过人工或畜力绞动辘轳,带动船只上下滑动,以稀泥浆作为润滑剂,帮助船只过堰。</p><p class="ql-block"> 通航闸:通过建立通航闸来调节水位差,确保船只可以顺利通过。这些措施包括疏浚、扩宽、改建等工程手段,以确保航道的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古代大运河的实现通航也是通过结合水利工程技术和对自然水系的改造,以及利用堰埭和通航闸等特殊建筑物来调节水位差和确保船只的顺利通过,这里也处处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创造。</p> <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清时期,为缩小大运河与黄河间的水头差,采取了弯道蓄水的方式,逐步抬高运河的水位。在大运河与黄河交汇的清口,设立了很多围堰和堤坝,并借助水闸调节水位,以人力、畜力来牵引漕船,将漕船拉过闸从而穿过黄河。</p><p class="ql-block"> 而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镇江境内的交汇,则是在大江两岸建造船闸,通过一次提升或降低水位来保障进出长江的船只航行。具体来说,当船只从运河准备进入长江时,临近长江那端的闸口关闭,打开运河这头的闸门,船只进入闸室。然后关闭运河这头的闸门,打开长江这头的泄水闸门,船闸里的河水流入长江,待水位下降后,打开长江方面的船闸,船只便可驶离闸室,进入通往长江的引航道</p> <p class="ql-block"> 经查阅资料得知,曾经辉煌的大运河是在清朝未年逐渐断航的,主要原因是因运河淤积严重地方无力清除,也因铁路兴起社会对水运需求降低等因素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通州大运河起点,乘龙船一游,既清雅又惬意,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 看看现在的大运河,其功用已发生显著变化,更多的减少了运输功能而增加旅游观光功能,大运河越来越温顺,不仅蓄水减灾灌溉一如既往,而且又增加了南水北调造福京津冀鲁的功用,大运河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大运河的现代文化影响越来越强……。</p> <p class="ql-block"> 在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游览,面对一幅幅大运河的历史画卷,总会让人暇想联篇、感慨万千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家乡的“吴桥大运河文化公园”,象所有沿岸同类公园一样,一直在把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传承和发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通州大运河博物馆的结语文字,我深以为同:悠悠运河是沿岸人民回家的路,寄托着共同的乡情。巍巍帆墙是联通古今的使者,飘动着共同的记忆。绵绵河水是承载千年历史的文脉,滋养着共同的精神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