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山西就是读历史”,这句话十分生动的体现出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于我而言,每每徜徉于三晋大地那些保留时光记忆的古迹,都能够带给我无限的美感与享受。因此,每逢假期回家,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实地踏访一些文物古迹,从中体验三晋大地历史的厚重感。在今年暑假,我相继走访了家乡及周边县市的诸多古庙、古关、古村、古堡、古碑与古石窟,最远曾抵达晋冀交界的黄泽关,那巍峨的太行山与雄壮的堡门给我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为了保留这份珍贵的记忆,特制作此美篇,以记录我一个暑假的足迹。</p> 8月4日上午和6日下午,我两次去往平遥县段村镇。段村镇地处平遥县城东南,东吕高速从该镇北部穿过并在此设有“平遥南”高速收费站。从古至今,段村镇长期作为省会太原通往泽潞一带的必经之处,是一处有着战略价值的咽喉要地。明清时期的段村镇,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成为太原盆地南缘一处繁华的商业巨镇,当地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古堡群,由凤凰堡、泰和堡、和薰堡、兴盛堡、永庆堡和咸宁堡共六个堡组成。行走在段村古堡内,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传统院落,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令人目不暇接。下图为永庆堡北门一带航拍。 据网络资料介绍,段村的格局由六堡四街组成,整体呈现出一个头朝西南文祠神山上的晋文公庙,脚蹬平遥城南门即龟城之头的欲飞而不飞的大凤凰形状。这六座堡分别代表大凤凰的头(泰和堡)、颈(兴盛堡)、身(和薰堡)、东翅(永庆堡)、西翅(凤凰堡)、尾(咸宁堡),各自独立,自成一个系统,又分别形成朱雀、乌龟、麒麟、青龙、小凤凰、鼋(音同“元”)六种动物形状。段村过去曾有数量繁多的各类寺庙,当地乡民有着“姚家有99头骡,段村有99座庙”的说法。段村现存祠庙建筑中,以段氏宗祠规模最为庞大。据传,段氏宗祠还是平遥县境内历史最为悠久、占地面积最广的家族祠堂。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段氏宗祠, 在段村六堡中,以中间的和薰堡保存最为完整,特别是堡墙和堡门,基本上延续了传统风貌。和薰堡北门上方为三层楼式庙宇,一层楼一座庙,层层抬升,十分壮观,因最上方为玉皇庙,故当地民众称和薰堡北门为“玉皇诸庙”。下图为从西侧远拍和薰堡北堡门,玉皇诸庙在院落群中十分显眼。 下图为和薰堡全貌。南面不远处便是与沁源县接壤的群山。传统时代,人们倘若从段村南下前往沁源乃至长治一带,便是从这片群山之中穿过。 8月4日下午,我前往左权县境内的高欢云洞,左权县原名辽县,古称“辽州”。在抗战期间,因左权将军在辽县十字岭战斗中不幸牺牲,遂将辽县更名为左权县。左权县是一片红色沃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此外,左权县也是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的文物大县。历史上,左权县地处并邺古道(太原—临漳)沿线,是沟通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通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辽州地处大同与洛阳两地间,是佛教文化传播路线上的节点城市,此地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石窟遗存。位于左权县城东南约二十公里的高欢云洞,便是左权县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遗址,其位于左权县桐峪镇申家峧自然村西北约1000米处,207国道北侧。此地交通便利,207国道从洞窟前经过。在国道另一侧,是当地原址重修的关帝庙。下图为无人机俯拍的高欢云洞、207国道和关帝庙。 古时,高欢云洞位于半山崖上,上有百丈悬崖,下临深渊急流。后由于修路抬高地基,现在洞口离地面仅有数米,下面也没了湍急的河流。此洞凿八棱形巨柱四根,造型雄浑庄 重,上接楣岩,雕有美丽火焰纹饰。四根柱顶上一线平齐的额檐上刻有矩形深龛五个,再上还有两层,每层刻四龛,均为正方形。每龛内又分刻长方形洞格六个,最上层距地面足有30多米。还有一些洞穴平伸于主洞左右,南北分列,自成系统。下图为无人机俯拍的高欢云洞。 据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所修《辽州志》记载,“壁开石室,镂柱雕梁,巧夺天工,相传高欢曾避暑于此”。可见,古时的“高欢云洞”位于半山崖上,上有百丈悬崖,下临深渊急流。当地人又称这里为“避暑宫”,实为东魏北齐开凿的石窟。下图为无人机近距离拍摄的高欢云洞石窟景象。 高欢云洞对面原有关帝庙,《辽州志》 中还有图记,后被毁。当地百姓不知“高欢”为何人,更不知洞中原塑弥勒大佛, 却知对面山头关帝庙内关公之大名,于是就把关公之像塑于洞中。如今,在高欢云洞对面,当地重修了规模庞大的关帝庙。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关帝庙全貌。 <p class="ql-block">离开高欢云洞后,我前往左权县与河北武安交界处的黄泽关,寻找当地著名的黄泽关遗址。下图为中途经过十字岭,是左权将军牺牲地。</p> <p class="ql-block">黄泽关是晋、冀两省间的交通要冲,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明两代均在此置关戍守。据明《永乐大典》载:“黄泽关,在辽山县东120里,故基犹存,今属辽州。乃太行绝顶,山势险峻,东西一径,往来难通车马,依山则盘踞曲折,故名曰十八盘,前元设立十八盘巡检司,仍立巡检司把守其地。”黄泽关因地处黄泽岭而得名,该岭山势险峻、路径崎岖。下图为公路旁边树立的石碑,上书“黄泽关”三个大字,系山西原省委书记胡富国题写。石碑背后即为下山的盘山公路,通往河北省武安市。</p> <p class="ql-block">通过询问当代乡民,我找到了明代修建的黄泽关关堡。堡墙采用黄土夯筑,原先在堡门上方修建有关楼,可惜已经无存。目前在堡门外侧墙体处仍镶嵌有石匾,上书“飞磴盘云”四个大字。下图为“飞磴盘云”石匾。</p> 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明代黄泽关堡门遗址。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站在黄泽关堡门前方留念。</p> <p class="ql-block">明代黄泽关修建于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山梁上,长有300多米,宽有数十米,关口东西两侧俱为深沟,关口以北地势平缓,关口以南地势陡峭。使用无人机航拍黄泽关一带,其险要的地势更为直观。下图为无人机自北向南远拍黄泽关。</p> 目前,当地在明代黄泽关遗址堡门南侧修建了一座关帝庙,该庙由正殿和东配殿组成。正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布局,其紧邻堡墙,但两者之间尚有一米左右的间隙。正殿年代较久,进入正殿内部,抬头观察,发现其横梁所用木料为老物件,但其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维修痕迹。东配殿是最近新修的仿古建筑,走近东配殿,依然能够闻到木材本身所散发出的刺鼻气味。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堡门、寺庙和古树。 <p class="ql-block">离开黄泽关,我返回左权县城,中途经过羊角乡羊角村。羊角乡地处左权县东南,东与河北武安接壤,高黄线公路从羊角乡西部经过。羊角乡因附近有两座形似羊角的山峰而得名。下图为羊角乡附近太行山上两座形似羊角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为羊角乡人民政府驻地,是一处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村中至今保存着传统时代的门楼与桥梁。下图为羊角村南堡门,堡门上方的寺庙有明显的修复痕迹。</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北部是一座小型石桥,如今古桥南侧被房屋阻挡,北部与村中主干道相连。下图为羊角村北部的古石桥。</p> <p class="ql-block">在古桥西北侧,我看到一座碑亭,走近观察,该碑是一通关于革命烈士的纪念碑,刊石于1949年。下图为“革命元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8月6日下午,我开车途经史村,想到史村也是一处历史遗存较为丰富的传统村落,于是便饶有兴致地进入史村。史村地处介休市张兰镇东北,靠近平遥县弓村,与中国传统村落——张村相邻。 史村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堡墙,还有禅慧寺、财神庙等数座古寺庙。我首先来到位于西北堡墙外的史村财神庙。史村财神庙正在维修,不过已经趋于尾声。走进财神庙,正北方位为正殿,与正殿相对是财神庙戏台。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史村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史村财神庙戏台是山西境内最为常见的单体戏台,三开间布局,戏台下方为一米左右的台基。下图为史村财神庙戏台。</p> <p class="ql-block">走出史村财神庙,便是高大的堡墙。史村堡墙保存相当完整,堡墙的马面依旧十分清晰。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后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南下,由此造成较为严重的族群纷争。史村地处游牧民族南下交通要冲,因此在族群纷争中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留下了较为惨痛的历史记忆。受此影响,后世民众十分注重村庄防御体系的建设和维护,这也客观上促使史村堡墙在进入工业时代后没有像周边一些村庄那样拆除堡墙。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史村堡墙全貌。</p> <p class="ql-block">史村东北部还有一处地坑院建筑群,位于天主教堂东部。地坑院在晋南一带较为常见,但在介休境内却相对较少。史村地坑院是介休民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古代先民们充分借助地理环境建造房屋居所的生动实践。下图为无人机航拍史村东北部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史村地坑院建筑群的一处院落,目前已经无人居住。不远处即为史村东北门上方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史村关帝庙修建于史村东北门上方。史村东北门的平面布局呈“丁”字形,不仅是南北通道,而且向东开一通道,连接地坑院建筑群。走出史村东北门,便是去往旧新堡一带的古道,如今随着村西侧公路修通并投入使用,古道已经废弃,并且这一带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下图为站在史村东北门外拍摄的关帝庙及堡门。</p> <p class="ql-block">8月13日下午,我开车来到朱家庄村,实地踏访了朱家庄村的天地堂。朱家庄村位于介休城东南,介出线南侧,天峻山北麓。原先朱家庄村的村民居住于一条山沟中,乡民们在山沟两侧开挖窑洞修筑居舍。这条山沟发源于天峻山,南窄北宽,呈喇叭状。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朱家庄旧村所在的山沟及南部的天峻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煤炭资源的开发,村民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于是村民们在旧村西北部的一处台地上修建了新村。新村的房屋鳞次栉比,整齐划一,虽然村庄规模不大,但是街道笔直,每家每户都井然有序。近年来,许多原先生活在山沟窑洞里的村民纷纷搬迁至新村,这也使得原先热闹的山沟逐渐沉寂。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朱家庄新村。</p> <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煤矿关停、人口外迁,朱家庄老村所在的山沟逐渐被各类植被所覆盖,并且成为松鼠、野鸡等动物的乐园。时值初秋,天峻山山体依旧满目苍翠。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天峻山。</p> <p class="ql-block">天地堂是朱家庄旧村规模最大的寺庙,坐落于山沟沟口的开阔地带,旧时人们自北向南进入朱家庄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天地堂。朱家庄天地堂正殿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有东西配殿和戏台。集体化时期朱家庄天地堂改建为学校,戏台也在同一时期进行了改建。后来学校停办,天地堂逐渐荒废。目前,天地堂东西配殿的位置各是一排空旷的教室。正殿也是断壁残垣,屋顶有三分之二的区域已经坍塌,其建筑构件偷损严重。戏台经过改建后只有墙壁还保留有几分传统的风貌,戏台屋顶已经完全坍塌。衷心的希望朱家庄天地堂能够早日得到修缮,不要沦为一堆劈柴。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朱家庄天地堂现状。</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站在朱家庄天地堂戏台处自南向北拍摄的庙院及正殿。</p> 8月24日下午,我开车来到中国传统村落——张村。张村位于介休平遥交界,与平遥南羌村相邻,当地民众讲话带有浓郁的平遥方言气息。因靠近平遥县城,当地民众多选择前往平遥城里游购娱,与此同时,这一带的民众与临近平遥各村通婚的现象亦较为常见。总之,以张村为代表的周边几处村庄民众与平遥的联系更为紧密。张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重农崇文,历史上多出文人,还有不少商贾富户。村落由三座古堡组成,明代修筑的旧堡和新堡目前还残留部分堡墙。清代嘉庆年间建成的张仁堡留存至今。我抵达张村时,村内许多堡门、堡墙、街巷、宗祠和多座传统宅院已陆续修缮,介休市和张兰镇正在把张村打造为介休东北部晋商文化旅游区的示范点。在张村众多传统院落中,以明代修建的郡马府最具代表性。所谓“郡马”,一般是指亲王的女婿,即皇帝的侄女的丈夫。其地位要低于“驸马”。张村郡马府是一处典型的深宅大院,其院门十分别致,不仅入口处有精美的砖雕,而且大门、二门南北贯通,站在大街向内望去,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郡马府正房为五开间的窑洞,与普通人家三开间的窑洞相比,这种建筑规格更高,显示出原先院主人身份的尊贵。下图为无人机俯拍的张村郡马府。 <p class="ql-block">在张村郡马府东北部,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当地民众已经将这棵古树视作村庄的守护神,树立起围栏加以保护。下图为张村老槐树。</p> 张氏宗祠是张村保留下来的又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位于郡马府西侧不远处,如今正在由一家古建筑公司进行维修,且整体工作趋于尾声。张氏宗祠内许多建筑已经施工完毕,正在进行地转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张氏宗祠将成为张村又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同时也将是凝聚张氏族人、鼓舞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下图为张氏宗祠大门,在大门左侧廊下,有一通古碑,其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以辨读。 张村东阳门是该村的东大门,是典型的集堡门和寺庙为一体的建筑。2017年初春我曾到访张村,当时张村还未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东阳门还仅仅是一座堡门。如今,在张村东阳门上方修建了一座二层楼式的仿古建筑,为这座传统村落增添了许多古朴的气息。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张村东阳门。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站在东阳门外拍摄的东阳门,其维修的痕迹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张村西堡门,与上次来张村相比,我当天见到的张村西堡门有明显的修缮痕迹,特别是原先堡墙残缺的地方得到补修,堡门上方也镶嵌了匾额。</p> 8月26日下午,我跟随陈全老师来到石屯源神庙,拓印一通明代石碑。石碑刊石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题目为《重修源神行祠记》。该碑系最近石屯源神庙维修过程中发现,石碑整体保存完好,碑文字迹清晰,是石屯源神庙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我在很早之前就听姥姥讲过,石屯源神庙过去有东西配殿,在东西配殿屋檐下曾立有大大小小的几十通石碑。遗憾的是,在特殊的年代石屯源神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东西配殿被拆除,原先存放的石碑有许多被拉去修建水库。如今,石屯源神庙能有一通明代正德年间的石碑被保留下来,可见其十分的珍贵。下图为《重修源神行祠记》石碑。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石屯源神庙正殿。2017年夏天我曾来过此地,当时该庙还未进行修缮,正殿屋顶大面积坍塌,仅剩西侧鸱吻。如今石屯源神庙已经完成修缮,原先的鸱吻被移送到介休市博物馆地下一楼琉璃展厅保存。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石屯源神庙正殿屋顶,系使用现代仿古建筑技术重修。</p> 下图为石屯源神庙戏台,2017年夏天我曾来过此地,当时石屯源神庙戏台柱础已经被盗,戏台屋顶瓦片脱落,墙壁开裂,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庆幸的是,石屯源神庙戏台与正殿都已修缮完毕。修缮之后的源神庙戏台,依然延续着昔日酬神唱戏的功能,每年石屯村都会邀请戏班来此演出,为当地村民奉上精彩的视听盛宴。 石屯源神庙能够保护至今,离不开守庙人王爷爷的看管。他今年已经86岁高龄,照看石屯源神庙已经将近半个世纪。曾经一度与凶狠的盗贼对峙,被盗贼使用砖头砸到小腿,至今都走路困难。王爷爷是文物的守望者,我与陈老师拓碑期间,聆听他讲述守护石屯源神庙的故事,被他勇敢的精神所感动。拓碑结束后,我们主动提出与其合影留念,他欣然答应。下图为陈老师与王爷爷合影。 下图为我与王爷爷合影。 结束对石屯源神庙拓碑工作后,石屯村的领导同志联系我们,说村内环翠桥也有几通石碑。于是我们来到环翠桥,查看石碑情况。环翠桥,当地民众称“玉皇桥”,因桥上供奉玉皇大帝。环翠桥位于石屯源神庙东南约五十米,桥下方便是从洪山源神池流下来的鸑鷟泉水。下图为无人机自南向北平面拍摄的石屯环翠桥。 石屯环翠桥是介休境内保留至今且十分罕见的将桥梁与楼阁相结合的名胜古迹,前不久刚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在西桥头处树立有文保单位标识碑。从建筑风格来看,石屯环翠桥颇有几分南方廊桥的风格,我听姥姥讲述,她从老辈人那里听说环翠桥是仿照南方某地的桥梁。事实上,在明清时期,曾经有大量的介休商人背井离乡去到南方做买卖,在外经商过程中被南方某地精美而华丽的桥梁所吸引,于是将南方桥梁的建造技艺带回介休,在介休石屯源神庙附近修建了这座颇有江南廊桥风格的环翠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石屯环翠桥是古代介休商人在南方经商的重要见证。下图为无人机垂直俯拍的环翠桥,色彩华丽的琉璃瓦将环翠桥装饰的耀眼夺目。 下图为环翠桥东桥头南侧围栏的一通小石碑,上面清楚地刻有“嘉靖九年七月”等字迹,表明这座古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九年不一定是石屯环翠桥的始建年份,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嘉靖九年时环翠桥已经存在于此地了,距今至少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离开石屯村后,陈全老师带我又来到南贾村,对该村一通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分水碑进行拓印。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是中国境内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区域,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民众从古至今围绕取水用水等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纷争,并由此演绎出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以介休洪山泉为例,就有“油锅捞钱”、“三七分水”等历史典故,而南贾村,虽然不是洪山泉核心灌溉区,但过去也存在用水紧张的问题。我们当天所拓印的石碑,便是明代中后期南贾村先民们围绕用水问题而发生的一桩故事。抵达南贾村后,我们在该村领导的带领下,来到石碑所在的院落。据村领导讲述,该碑所在的院落原先是村内的真武庙,坐南朝北布局,现存三间窑洞。下图为无人机俯拍的真武庙三间窑洞。 南贾村位于介休市东北部,隶属于张兰镇管辖,北部的北贾村为中国传统村落,北贾村侯氏是介休明清晋商三大家之一,村内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晋商院落。而南贾村民众则以范姓居多,是介休明清晋商三大家之一的范家(范清注)后代的一支。南贾村保留有多座三进式的院落,特别是在村西部一带,一入村西门便可看到一排高大的围墙,围墙背后便是昔日范氏族人的住宅。这几年,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相关部门划拨一笔专项资金用于传统建筑的保护。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南贾村对个别院落进行修缮,尤其对院墙加以维护。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南贾村一户三进式的院落。 在南贾村的西侧,有一座长宽均约百米的袖珍土堡,当地民众称此堡为仁和堡。仁和堡的堡墙十分完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仁和堡内还是长满杂草、一片荒凉。现如今,仁和堡内部修建了许多新式民居。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仁和堡。 8月28日上午,临近开学,趁着天气晴朗,我决定骑车前往灵石冷泉关。冷泉关所在的冷泉村,与介休市田村隔汾河相望,距离介休市区不过15公里,骑行1小时即可到达。由于距离介休较近的缘故,冷泉村民众讲话口音也与介休话相似。在“十里不同音”的汾平介孝灵地区,在冷泉村却可以用介休话与当地民众无障碍交流。当天上午,我骑车离开介休市区后,首先抵达介休义棠镇,之后沿着汾河东岸的一条公路一路向南前往冷泉村。下图为义棠镇入口。 穿过义棠镇后,我又穿过汪沟村,之后进入灵石县境内的桑坪峪村。沿着桑坪峪村继续向南骑行,不一会儿,不远处的汾河上出现一座公路桥,在公路桥的西侧树立有一座巨大的牌坊。看到公路桥和牌坊,直觉告诉我,冷泉村已经距离我咫尺之遥了。下图为冷泉村西侧的汾河大桥。 冷泉村古称冷泉关,地处晋中盆地南端,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据传说,冷泉关最早是汉初汉高祖为北拒匈奴而设立的。由于关口附近有一处寒冷的泉水,故名为“冷泉关”。关口所在位置恰好位于雀鼠谷的北口,按照古代“阴阳”之说,北方为“阳”,南方为“阴”,因此得名“阳凉关”。下图为冷泉村入口处的仿古牌坊。穿过牌坊后,首先进入到冷泉新村。 如今的冷泉村已经形成了新旧两个村落,二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冷泉新村位于旧冷泉村的山脚下,而旧村则位于东侧海拔较高的一处台地上,再往东便是连绵不断地太岳群山。在当地民众的指引下,我穿越冷泉新村,随后沿着一条上山的小路抵达冷泉旧村的西门。站在西门门楼向西望去,山脚下的冷泉新村尽收眼底,汾河西岸108国道上来往的大货车川流不息,南同蒲铁路不时传来火车的汽笛声。下图为站在冷泉旧村西门门楼拍摄的景象。 冷泉村西门上方有一石匾,上书“永安”二字,故我们可将其称为“永安门”。我曾于2019年初春来过冷泉村,当时永安门已经得到重修,这次来到冷泉村,我发现永安门又有被维护的迹象。据一些老照片显示,原先冷泉永安门外曾有一堵照壁,如今照壁已经不见踪影。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永安门。 下图为在冷泉永安门下用无人机自拍留念。 自西向东穿越永安门后便进入冷泉旧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这是昔日旧村的主街,亦是中轴线。在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共有八条横向小巷,从高空俯视冷泉村街巷布局形如“蝎子”,所以冷泉村又有蝎子村的说法。旧村的建筑以主街为中心,古时主街两侧店铺林立,如今随着旧村的完全废弃,村内的房屋、店铺早已荒芜。下图为在永安门拍摄的冷泉旧村主街。 冷泉旧村主街的东端是一座坍圮的戏台。这座古戏台的神奇之处在与后台是砖券的窑洞。古戏台东侧是一处小型广场,旧时可容纳村民在此聚集观戏。古戏台与永安门上方的庙宇遥相呼应,因此每当戏台演剧时,既可起到“娱人”的效果,又能达到“酬神”的目的。下图为冷泉古戏台现状。 冷泉旧村目前已经空无一人,原先的房屋大多已经年久失修濒临坍塌,每家每户的院内都长满了杂草,目之所及皆是荒凉。下图为冷泉旧村临街的一户人家。 下图为站在古戏台前方的空地处,自东向西拍摄的冷泉旧村主街道。 时值初秋,荒废的冷泉旧村被茂密的树木和杂草掩盖,倘若冬天来此地,一定能看到整个冷泉古关的全貌。下图为无人机从南侧俯拍的冷泉旧村全貌。 离开冷泉,我骑车返回介休。在返程途中,经过义棠村汾河大桥时,看到了汾河西岸的虹霁桥碑亭。虹霁桥碑亭东侧原先有一座精美的石桥——虹霁桥。虹霁桥修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高二丈有余,长七十余步,为十三孔石桥,在此之前是架木为桥,曾名永利桥、师屯桥。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为虹霁桥。万历十七年(1590年),汾河发洪水,毁桥数孔,知县王一魁组织群众重修,仍为十三孔。清代方志中,虹霁桥与不远处银锭山上的虹霁塔共同组成了介邑十景之一的“虹霁晓月”。历史上的虹霁桥不仅是一处名胜,更是一座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使命的石桥,无论是从太原南下平阳府(今临汾),还是从介休前往汾州府(今汾阳),都需要经由虹霁桥渡过汾河。1954年,相关部门曾对虹霁桥桥墩基础进行加固。1955年,虹霁桥成为汾介公路上的主桥梁。1972年,因汾河河道淤积严重,桥孔较小,过水面积受限,不能通过较大洪水。山西省治理汾河指挥部决定拆除虹霁桥,并在原址上游157米处新建双曲拱桥一座。如今,虹霁桥已经不见踪迹,只留虹霁桥碑亭与虹霁塔还默默守护在此地,今人凭借这两处古迹,依稀能够想像昔日“虹霁晓月”的胜景。下图为站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汾河大桥远拍虹霁桥遗址及虹霁塔。 目前,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汾河大桥也已经禁止车辆通行,只能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在上游约百米处又有一座新的汾河大桥。我骑车穿过旧汾河大桥,来到汾河西岸的虹霁桥碑亭。虹霁桥碑亭在1982年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内容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刊石的《重修虹霁桥碑记》。在碑亭东侧汾河岸边,依旧能够看到少许虹霁桥的遗迹。下图为虹霁桥碑亭近景。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虹霁桥西桥头处的遗迹。</p> 离开虹霁桥碑亭,我沿着汾河西岸向北出发,穿越108国道后来到师屯北村,找到了位于义棠中学校园内的广济寺。广济寺与虹霁寺都是汾河西岸较为著名的寺庙,二者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广济寺凭借黑琉璃而著称,是介休作为琉璃之乡的一张靓丽名片。广济寺最近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山门右侧树立有文保单位标识碑。下图为新立的省保单位标识碑。 广济寺与虹霁寺有着相同的布局,都是坐西朝东,背靠吕梁山,面朝汾河水。只不过广济寺在占地规模山略逊一筹,只有一进院落,且没有佛塔。广济寺现存山门、配殿与正殿,目前还未向游客开放。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广济寺。 下图为广济寺正殿。 广济寺南北两侧配殿屋顶使用黑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别样的光芒。与后土庙三清楼、北辛武太合岩琉璃牌坊等相比,虽然少了几分绚烂的色彩,但却给人一种朴实厚重之感,彰显出黑琉璃独特的魅力。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广济寺北配殿屋顶。 离开广济寺,我又骑车沿着340国道前往孝义市下栅乡恒兴堡村。恒兴堡村地处孝义与介休交界,与段家巷村、万安村等村庄相邻。根据导航指引,我从师屯北村出发,先经过西刘屯村,之后在国道左侧看到万安村南门处的牌楼。下图为万安村南门牌楼。 万安村位于国道西侧,介西铁路从村东穿过,并在此设有万安站。介西铁路是一条位于山西省中部的铁路线,东起介休市城区南同蒲铁路介休站,西到孝义市阳泉曲镇,全长约46公里。它最初是为了解决汾西矿务局孝义三矿的煤炭外运问题而建设的,原计划修至孝义西泉矿区,因此得名介西线,但最终只修到了孝义阳泉曲。该线路上现有万安、孝南、孝西、白壁关、兑镇、阳泉曲6个车站。由于介西铁路万安站不开通客运,且万安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因此铁路的修建并未对万安村的村庄面貌产生过多的影响。下图为万安村街景。 穿过万安村后,我向西进入一条乡村公路。不一会儿,段家巷村出现在我的前方。段家巷村地处平原与山地交界地带,目前仅有少量的老年人居住此地,村中绝大多数房屋已是人去楼空。在段家巷村东头有一座年久失修的荒废古庙,这座古庙一进院落布局,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和正殿。由于长期无人照看,这座古庙濒临坍塌。下图为远拍段家巷荒废古庙。 段家巷村随处可见无人居住的房屋。想必那些房屋昔日也曾经 是喧嚣热闹过,如今却陷入沉寂,砖瓦逐渐脱落,不由得让人唏嘘。下图为段家巷村一处的宅院外景。 穿过段家巷村后,便是孝义的恒兴堡村。据介绍,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吴三桂欲乘陕西提督王辅臣叛附之机,取道四川、陕西,谋取京都,社会动荡不安。恒兴堡位于孝义和介休交界处,介休的万安村和孝义的恒兴堡的村民、农田混杂而居,可谓“一村跨两县,同屋不同音”。原籍万安的一户赵氏人家南洋经商致富,联合温家、岭北的富家一同建造古堡抵御山贼流寇。取其南望绵山,东临汾水,土厚水深,地形高燥之风水宜居,名为恒兴堡,寓意永远兴旺发达。下图为恒兴堡东门外景。 据网络资料介绍,恒兴堡内有小院24个,窑洞及房屋72间,面积约2500平方米。它建于一座高于周边野地约12米左右的小土丘上,砖砌的堡门高约13米,为拱形,内径仅宽五尺。堡门上方嵌一青石,石上刻有“恒兴堡”三字,落款为“康熙十四年八月初二”。整个古堡东窄西宽,东低西高,呈梯形状,所有的民居院院相连,户户相通。村中还有一条七尺宽的街道,长约20丈,只能供行人行走。因院小街窄,屋顶相连,站立屋顶一处,便可与全村人对话。堡门日夜有人坚守,且每到夜间,便将堡门关闭,可保住户平安。此外,村中还有地下暗道,为作战防备之用。下图为我利用无人机站在恒兴堡东门处自拍。 恒兴堡虽然是一处袖珍小堡,但却是古代先民充分利用地理形势修建防御设施的体现。在上世纪70年代前,恒兴堡内各院都住有村民,改革开放后,村民在堡外修建新房,都陆续搬走了。2004年,恒兴堡被列为孝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恒兴堡内只有一户人家留守,其他院落均早已荒废。下图为无人机俯拍的恒兴堡。 离开恒兴堡村后,我骑行返回介休市区。向东穿过先前经过的段家巷村后,便是孝义梧桐镇下辖的岭北村。在岭北村南有一座关帝庙,该庙始建于清代,现为孝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下图为在乡间公路拍摄的岭北关帝庙。 我从岭北村进入340国道,之后向北行驶到一处十字路口后向东骑行,进入孝义市梧桐镇西董屯村地界。西董屯村向东为东董屯村,在东董屯村的西北方位有一座古朴的庙宇,当天因时间关系我没有进入此庙,后来查阅资料得知这座寺庙便是东董屯村龙天庙,现为孝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网上资料介绍,东董屯龙天庙正殿有元代建筑风格。因此,在未来有机会我一定进去一探究竟。下图为远拍东董屯龙天庙。 穿过东董屯村后,我向东进入汾介线公路,之后沿公路向南骑行至108国道,再沿108国道向东进入介休市义棠镇钦屯村境内。在经过108国道汾河大桥时,我发现大桥南侧不远处有一处江心洲。下图为汾河江心洲,位于钦屯小区西北方位。 下图为108国道汾河大桥,远处即为义棠镇钦屯小区。 8月30日上午,我开车从介休市区再次来到义棠镇,前往位于汾河西岸、银锭山上的虹霁寺。虹霁寺是介休境内一处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相传虹霁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地有空王佛田志超的传说——“滚钟坡”、“兔鹿抬水”,因此虹霁寺是田志超在介休境内的诸多行迹之一。虹霁寺旧时有虹霁塔及其附属寺庙建筑,后来寺庙建筑坍圮只剩虹霁塔。上世纪90年代,某民营企业曾出资对虹霁寺进行保护修缮,但未完工。到2013年,介休地方民营企业家李宏伟出资一亿多元对虹霁寺展开进一步的修缮保护,同时还对银锭山及周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目前,虹霁寺景区内主要建筑有虹霁塔、真武庙、观音堂、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春秋楼等,是集观光、礼佛、休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下图为虹霁寺景区入口。 进入虹霁寺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小型的人工瀑布,随后便是一条狭长的上山台阶。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向山顶处的虹霁寺进发。下图为爬至山顶后在虹霁寺山门前俯拍的台阶。 相传虹霁塔始建于唐,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虹霁塔,系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所建。造型八角九层,塔身磨砖砌筑,上有琉璃塔顶,下有浮雕莲花石座,内为木结构阶梯楼板。整座塔雕刻工艺精美,堪称砖雕精品。下图为虹霁塔。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站在虹霁塔下远眺介休城区。山脚下蜿蜒流淌的汾河犹如一条玉带,汾河东岸为义棠镇,西岸为师屯北村和师屯南村。</p> <p class="ql-block">8月30日下午,我开车带姥姥、妈妈和妹妹来到洪山源神庙。今年正月初二,我们一家和姥姥曾来过源神庙,当时源神庙人潮拥挤、门庭若市,庙前源神池周边停满车辆,非常热闹。不过,除了逢年过节以及三月三庙会,在其余时间,洪山源神庙只有少许的游客前来参观,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当天抵达洪山源神庙时,只有一位守庙的工作人员值班,整个洪山源神庙一带都非常的宁静,耳畔只有鸟儿的啼鸣和风吹树叶发出的声响。下图为洪山源神庙戏台——鸣玉楼。</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洪山源神庙入口处的木牌坊,上书“有本者如是”。在木牌坊旁边便是洪山源神池,旧时源神池曾有多处泉眼,密集的分布于源神庙周边,汩汩冒出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滋养着生活在此地的乡民。近几十年来,由于附近煤矿资源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源神池“胜水流膏”的场景一去不复返。</p> <p class="ql-block">离开洪山源神庙,我们又来到南沟。南沟是我姥姥的娘家所在的村庄,也是妈妈和舅舅们小时候经常居住玩耍的地方。南沟位于石屯村南,在源神池尚未断流之前,发源于源神池的泉水经由南沟流向石屯。至今在南沟仍可清晰地看到河道痕迹。姥姥的娘家所在的院子位于河沟的北侧,原先曾有一盘水磨。后来源神池断流,水磨也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姥姥娘家旧居。</p> 在南沟南侧的小山顶部,有一处完整的土堡,姥姥告诉我这个土堡叫做“寨子圈”。在姥姥童年时,她听年长的老人讲述,寨子圈是以前游牧民族南下时驻扎的地方,当时为防止人们反抗,要求十家共用一口菜刀。南沟的老人们把游牧民族称为“鞑子家”。在南沟石屯乃至洪山一带,“鞑子家”被形容为一类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由此可见明代发生于此地的族群纷争所造成的惨痛记忆至今仍然延续。不过,现如今,“鞑子家”常与“麻兀子(又称麻猴,即凶猛的狼)”用来吓唬那些调皮捣蛋不听大人话的小孩子。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南沟寨子圈。 下图为南沟寨子圈南部的一条山沟。 在燃料换代之前,人们主要利用柴薪生火做饭取暖,因此许多山体都几乎看不到树木,这一点从许多老旧照片中便可证明。近些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取代柴薪,加之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山区的植被逐渐恢复。以南沟为例,原先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如今整条沟内凡是无人类活动的区域都长满了灌木、杂草。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南沟全貌,远处房屋密集的区域便是洪山镇。 离开南沟后,我们来到石屯村东北部的昭济圣母庙,当地民众称此为柳泉头庙,该庙位于石屯村外,坐西朝东。“柳泉头”是古时石屯村东一处泉眼,附近还有一处名为“槐泉头”的泉眼,两处泉眼统称为“槐柳泉”。“槐柳泉”在介休清代方志中亦有记载。昭济圣母庙内原先供奉着女神像。我听姥姥讲,这位女神像外表是新娘子的打扮,其娘家是狐村,嫁到石屯。在她出嫁的这天,娶亲队伍经过槐柳泉时,突然有大量的泉水喷涌而出,眼看就要将村中房屋淹没。情急之下,这位狐村的女子跑出花轿,不顾他人阻拦一下子就坐在了泉眼上,瞬间就让之前喷涌的泉水变成一股涓涓细流。狐村女子的举动使得石屯村民免受水淹之苦,不过她也原地坐化,成为一座神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狐村女子,就修建寺庙加以供奉,因狐村女子坐化时面朝娘家狐村方向,所以这座庙便修成了坐西朝东的形制。传说庙里供奉的女子是肉身,上世纪50年代后期,女神像被推倒,结果人们发现其并非肉身,而是泥胎神像,只不过神像心脏是用银子打制而成。昭济圣母庙正殿是一座三开间建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石屯村对昭济圣母庙进行保护性修缮,不仅修建了围墙,而且在正殿南侧修建了一座厢房。下图为昭济圣母庙正殿。 <p class="ql-block">离开昭济圣母庙后,我们又在石屯村里绕了一圈,简要的参观了环翠桥和石屯源神庙。之后离开石屯,返回城里。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昭济圣母庙全貌。</p> <p class="ql-block">以上便是我在2024年暑假期间的足迹。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悄悄地溜走了,我的暑假也进入了尾声。9月2日傍晚,爸爸开车送我到介休东站,我再次踏上了开往重庆的列车,准备经受四十余度高温的“炙烤”。每一次回家,都感觉很短暂,总想着多陪一陪家人,总想着再多去几个地方走走看看。望着长辈逐渐老去的容颜,目睹那些年久失修的庙宇逐渐坍圮,心中不由得希望时光可以放慢她那匆匆的脚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多陪陪家人,多领略家乡的山水风光,多寻访家乡的文物名胜。在大好的青春年华中追寻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让温暖和幸福相伴我们终生!</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浏览!祝您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