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的网》精读(1)

毛歌

<p class="ql-block">这一回我用了一个词语“精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词语我们常常说,精读某个著名作家的作品,我在精读之后如何如何。这个说法后面的意思有几个。第一,是聚精会神,是专注。没有专注,就没有精读。专注,就是把外在的干扰全部挡住了,它们不会来影响我。更高一级的理解是,我已经在专注的状态中,外面刮风下雨打雷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以前,我们中国古人叫做“坐忘”。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很美,很有意境。从字面上看,一个人坐在那里读书,吃饭都忘记了,蚊子嗡嗡叫也忘记了。这个是功夫,是读书人的坐功。为什么很美啊?因为安静,沉浸在书里面啊。安静的事物都是很美的。死是最为生动的安静,很美。你觉得生死哪个更美啊?很多人觉得是生。你读《西藏生死书》《相约星期二》,里面讲死啊,很安静。“五四”时代有个作家许地山,后来的人只知道他写过《落花生》,其实他有很多浪漫得不得了的小说作品,他写两个年轻人为了自由恋爱,一起走进湖里,月色旖旎,波光粼粼,竟然在这种美好的安静中选择死亡。西方现代的学者用flow心流这个词。这个flow是水的流动。我们讲现金流cash flow,你看这个现金像水流动一样。中国人生文化中特别重视水,孔夫子讲人品和水有关系,做生意的讲“水生财”。第一个意思是讲我,我这个主体的状态,我这个叫做读书人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意思是对象,是客体——这是我们暂时这样叫的。一本书放在你的面前,你怎样和它建立关系啊?你需要去了解它,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封面看看,封底也看看,版权页也看看。作者更要了解。你不了解契科夫这个人,你要读他的短篇小说就很困难。《老人与海》读起来并不困难,困难在哪里?在这本经典作品的成书年代,也就是那个大的时代背景。海明威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诗人比如茨维塔耶娃,这个人和大诗人里尔克通过信,后来在一棵树上用一根绳子拴住脖子吊死了。这个是自杀。为什么自杀啊?很多时代的家族的社会历史因素。我们用这个态度去读《离骚》,是一样的。《离骚》,一个真读的人,一读就会哭,嚎啕大哭,捶胸顿足。我们现在是背诵,死记硬背。这个是没有感情的,不是精读。我的老师是研究沈从文的,他给我们上课,站在讲台上,讲沈从文的边城世界,好像那些作品都是他自己写的一样,他就是那个翠翠,就是那个在山垌里和一个死了的女孩睡了几个晚上的男人。这是精读才有的力量。佛洛姆的《爱的艺术》,我相信知道这本经典作品的人不在少数,读一次的人也很多。读三次五次,一年读两次连续读十年的人,恐怕就凤毛麟角了。所以很多人谈《爱的艺术》,浮夸得不得了。这个是要不得的。你要知道佛洛姆的批判力量,要懂得他为什么用“意志”这个词来说明爱的艺术,为什么强调“学习”才是爱的艺术的态度。这个不是你讲出来,而是自己行出来。佛洛姆骨子里是德国文化,严谨,一丝不苟。爱的艺术其实就是严谨。严谨和自律是同义词。佛洛姆是德国的,是古典的,是传统的,反而不是表面上的心理学的。你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去读《爱的艺术》,等于打靶,你的子弹脱靶了。我再讲顾随先生。他讲中国古典诗词,拈出来“生气”这个词,就是作诗要有生命力,生气勃勃。他不喜欢塑料花,好看,没有生气。我们顺着这个路线去读顾随先生的文章,就觉得别开生面。这个是精读才有的发现。他讲杜甫,只用“才力气力”四个字。气力处就是才力,才力处就是气力。支撑得起,就像举重,举起来还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意思是时间。现在很多人讲效率,讲时间的生产力。读书这件事情,还真不能随便这样讲的。你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你说我一个小时读完,这个做不到的。越是经典作品,越需要时间。我们今天都是快进,恨不得今天结婚,明天就生孩子。今天读完这本接着读另外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少有人走的路》,真正读懂,得花很多时间。一年都不够。为什么?因为这些经典作品是指导人生的。你赶时间,就会赶掉很多重要的东西。很多人都不知道《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副标题,这个是大误区。这个副标题讲得很清楚,这本经典作品是关于人的品格的建设的。人品建设,这个就是根本。《少有人走的路》一开始就讲自律,后面却是层出不穷的心理疾病案例。好像不相干。后面的案例都是回应自律的四个原则的,尤其是第一个承担责任。你承担责任了,怎么还会有心理问题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洛特的网》是罕见的经典作品,没有精读,这本经典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就失去了意义。我举个简单例子。这本经典作品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很多人忘记了。第一句话是芬儿这个小女孩的问话,她问她妈妈一大早,老爸拿个斧头干什么去啊?这个是问话,也是对话。妈妈就要回答啊。对话就是生活,就是故事本身。对话的展开,就是情节的起伏。对话就是变化,就是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很多小朋友写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这是一个启发。旷世之作《燃烧的原野》有的时候,整篇都是对话。芬儿一问,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我相信E.B怀特先生一定思考过怎样开始讲这个故事的。这个对话,和他在《纽约客》创造的风格有关联。我们叫做开门见山。《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开始就是各种喊。喊“汤姆”的名字。这个男孩调皮啊,人不见了,鬼知道他到哪里去了。马克-吐温这个开头很经典。《夏洛特的网》一开始这个对话就产生了冲突和对抗。一个是孩子的世界,一个是成年人的世界。一个是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一个是有些生命生下来就应该被杀死。那么,这个孩子的“不公平”和社会文化的“不公平”是什么关系啊?我有个观点,经典作品都具有批判力量。芬儿反问她爸爸,难道因为出生弱小就要被杀死吗?这个反问单纯。正是因为单纯才有力量。我们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单纯。没有了单纯,才有有了丛生的社会人生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