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玉炉顶是玉器的一种,指香炉盖的顶子,即香炉盖上镶嵌的一种纽状的玉雕器。玉炉顶是由元代的玉帽顶演变而来的,玉帽顶用来装饰帽子,标志着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在元代,玉帽顶被视为一种尊贵的装饰,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佩戴,所以玉质、工艺、造型等都非常讲究。元朝灭亡以后,曾经象征身份权力的帽顶,因为材质的珍贵、造型优美、工艺高超受到了明代人的喜爱,由于明代服饰与元代不同,明代人将玉帽顶改制成铜香炉或玉香炉盖上的钮,即“炉顶”(如下图所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炉顶)。</p> <p class="ql-block">玉炉顶选用的玉材基本上都是和田籽料,运用镂雕工艺,使得炉顶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玉炉顶所表现的艺术题材大多沿袭元代的春水、秋山等题材,彰显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以及审美意识。</p><p class="ql-block">本文所选的是一件以秋山为题材的玉炉顶,高7.7厘米,最宽处6.5厘米,最厚处3.3厘米,整体形似小玉山子。该炉顶为和田青白籽料质地,虽去皮,仍见保留下来的皮色(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炉顶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玉炉顶的两侧图</p> <p class="ql-block">从以上各图中可以看出该玉炉顶纹饰主要以镂空工艺琢制,题材为“秋山图”,正面雕琢了一只站立回首的梅花鹿,另一面是一只卧虎,周围环境皆为山林。“秋山图”最早出现在辽金时期游牧民族的玉雕艺术中,元、明时期,秋山题材依旧流行。</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炉顶雕琢技术较复杂,采用整体镂空多层次透雕的技术,似乱枝交错,却富有层次,细部则以阴线琢制,只求形似而不求工精,具有典型的“粗大明”风格(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炉顶的底部有四对对穿小孔,用于缀着在炉盖上(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玉炉顶的装饰图案中除了常见的“秋山”图外还有与之对应的“春水”图,两者是最具代表性的炉顶装饰图案,起源于辽金时期帝王们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捺钵”为契丹语,意为随季节,气候而游徙,并从事狩猎为主的游幸活动。</p><p class="ql-block">金灭辽以后,女真皇帝虽不四季出巡,但每年春、秋季节都要出巡打猎,所以后世称女真皇帝春季出巡为“春水”,秋季出巡为“秋山”。这种表现春、秋狩猎场景的玉雕作品分别被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春水玉的题材表现了女真皇帝和贵族们在春季狩猎的场景,狩猎者用一种名叫鹘(或称海冬青)的鸟来捕获水中的天鹅。</p><p class="ql-block">继辽金之后,元代蒙古族在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仍以春水、秋山称之。元代玉雕也多以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为题材,至今不乏传世的春水、秋山玉雕作品,其中包括帽顶。明代受元代影响,人们将元代以春水、秋山为题材的玉帽顶改制成玉炉顶,用作香炉盖上的钮,当然炉顶的体积要比元代的帽顶大得多。</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春水、秋山玉起源于辽金时期,经过发展和改进,到元、明达到高峰。这件秋山图玉炉顶虽然工艺不够精湛,但它反映了我国北方辽、金、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时的特殊场景和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时代和地方特色,也蕴含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生活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