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英界碑历史,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其结果是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清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的地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9日,清政府在英国武力的逼迫下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The Convention for the Extension of HongKong Territory),[2] 英方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土地及附近230多个岛屿,这些地方统称“新界”,租期99年。双方勘定界线后,在“中英街”上立碑20块。中英街界碑位于沙头角镇内,这里原来是沙头角墟侧的一条干涸河床,因地界碑立于街心,中国与港英政府各据一半,故名中英街。</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2月,清政府任命广东补用道台王存善为中方定界委员,港督卜力任命辅政司洛克为英方定界委员。同年3月,中英两国定界委员在王存善和洛克的带领下沿着梧桐山脚下的小溪开始勘界,沿途竖六木质界桩,界桩高约100厘米,上面书写:“大清国新安县界”。竖立的第一块界桩就在东和墟市西边的小河道边,界桩沿着河道东侧竖立,后来河道淤塞,小河干洞,两边出现了一些零星小屋,两侧居民来往日渐频繁,商业活动也活跃起来。中英街的雏形形成了。人们在界碑两侧填土整基,盖起房屋发展商业,成为一条街,街道全长约250米,宽三、四米。</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的中英街</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英街</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街边商店林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处于深港交界的中英街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是闻名天下的“购物天堂”和商贸胜地。虽然随着时代变迁,中英街“囤货居奇”的优势不再,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商贸旅游的新定位再次让这条百年老街焕发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保留有8块界碑(8号界碑在桥下)。中英街界碑是英国“展拓香港界址”并在“新界”北部地区实施勘界后,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是英殖民主义者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也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历史见证。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所处时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香港政府派政府工务局用石碑更换‘中英街上竖立的木质界桩,石质界碑就是那时更换的。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日军占领沙头角以后,挖掘并丢弃了3~7号中英界碑,战后,中英双方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将日军丢弃的界碑重新竖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界碑使用麻石制成,碑为方柱形,顶小底大,界碑两面分别阴刻着中英文字,上面中文为:“中英地界,1898,光绪二十四年,第X号”,英文为:“ANGLO CHINESE BOUNDARY 1898 NO.X”。界碑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中文字朝向中方,英文字朝向英(港)方,这就是英方在沙头角竖立的永久性的石头界碑。[2] 以2号碑为例,英界那边刻英文“ANGLO CHINESE BOUNDARY 1898 NO.2”,华界这面刻中文“中英地界第二号,光绪二十四年”。</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与香港一街相处,有“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现在,中英街是深圳著名旅游景点、全国著名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为了到深圳必去的一个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与香港一街相处,需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有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条街道与道路,主要建筑有入口广场、入口处建筑、骑楼、街道转角处建筑、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和中英街雕塑墙,街边商店林立,体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中英街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英杰荟萃的百年抗争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交相辉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2年6月8日,中英街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04年,中英街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英街界碑,它是深港边界的标志,见证了中英街的苦难和繁荣,界碑东侧为深圳,西侧为香港。几乎到中英街的每个人都会在这里驻足留下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保留有8块界碑(8号界碑在桥下)。[1] 中英街界碑从沙栏吓村西南角(今环城路顶端)开始,穿过中英街一直延伸到沙头角界河中。</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1号界碑位于镇内环城路顶端,从沙栏吓村西南角(今环城路顶端)开始,穿过中英街一直延伸到沙头角界河中。</p> <p class="ql-block">2号界碑也位于环城路,相距1号界碑约100米</p> <p class="ql-block">3号界碑位于中英街通向香港的三岔路口上,距离2号界碑约90米。3号界碑是进入中英街的开始,因此它又成为中英街的第一块界碑。</p> <p class="ql-block">4号界碑位于中英街古榕树旁边,距离3号界碑约70米。这棵占榕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矗立在4号界碑深圳一侧。枝叶越过界碑,伸向香港。有人曾以“根在祖国,荫泽香港”来描写它的神奇姿态,2005年,在中英街历史风貌街区的改造中,它被冠以“古榕奇观"而成为中英街历史文化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5号界碑位于中英街中部偏向香港一侧,距离4号界碑约40米。5号界碑和4号界碑不在一条直线上,紧挨香港一侧的商铺,属于香港管辖。</p> <p class="ql-block">6号界碑位于中英街与横头街交汇处香港一侧。距离5号界碑约28米,6号界碑是最贴近香港商铺的界碑。与5号界碑一样同属香港管辖。</p> <p class="ql-block">7号界碑靠近中英街鸿福桥,距离6号界碑约90米。其露出地面仅30厘米。</p> <p class="ql-block">8号界碑原位于鸿福桥下的沙头角界河河道中心,现已被淤泥埋没。距离7号界碑约25厘米。</p> <p class="ql-block">从资料库里找到的中英街49年刚解放8号原始界碑</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界碑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历史见证。界碑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是香港历史上重大的历史转折。以中英街界碑为代表的陆地界碑是英国“展拓香港界址”并在“新界”北部地区实施勘界后,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是英殖民主义者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中英街界碑的树立不仅涉及到中英关系史,也是粤港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