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 铮 铁 骨 战 斗 一 生(一位老战士的故事)讲述者:武贵英

吴庚有

<p class="ql-block">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主人公是:</p><p class="ql-block">一名跟随刘邓大军在征战大别山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的小战士</p><p class="ql-block">一名乐观豁达始终与伤痛战斗的老战士</p><p class="ql-block">一名不忘初心积极向上的老兵。</p><p class="ql-block">他就是我的父亲-----武登荣</p> <p class="ql-block">武登荣出生1929年9月,1947年3月( 18岁)应征入伍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3纵9旅26团1连,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大战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p><p class="ql-block"> 参加了渡江战役、川东战役,西南剿匪、机动作战、入闽轮战、援越抗美作战(1965年)。</p><p class="ql-block"> 经历各种战斗70多次,3次战斗负伤,四级伤残。</p><p class="ql-block"> 1980年离休,2022年4月病逝,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段历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p><p class="ql-block">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虽然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国民党军在数量上仍居优势。</p><p class="ql-block">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决策,转入全国性的战略反攻,并将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同时部署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 </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急行军</p> <p class="ql-block">21天急行军强渡黄泛区渡过汝河。</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司令员就是在此时,</p><p class="ql-block">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狭路相逢,勇者胜!”</p> <p class="ql-block">他命令部队片刻不停,强渡汝河。所有的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不到24小时,刘邓大军共有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别山前,毛主席心里也没把握。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他对这次任务进行了三个预测:</p><p class="ql-block">一是付出很大代价,没有站住脚,无奈折返;</p><p class="ql-block">二是付出很大代价,站不稳脚,只能在大别山周围坚持打游击;</p><p class="ql-block">三是付出代价,站稳脚,恢复大别山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刘邓:(一)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决断处理;(二)务控制渡河点构筑桥头堡垒保障退路安全;(三)当面敌情及你们决心速告。</p> <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预期。</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最终取得了预期,用毛主席的话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付出代价,站稳脚跟,恢复大别山根据地”的最高预期!</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艰苦卓绝</p><p class="ql-block">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多难:1948年3月28日,刘邓大军全部撤离大别山,撤离时部队人数不到7万人。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支军队从12万人锐减了近一半,损失惨重。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艰苦卓绝。</p> <p class="ql-block">描述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影视剧作品:</p> <p class="ql-block">铮 铮 铁 骨 战 斗 一 生</p><p class="ql-block">——一位老战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下面就通过父亲的亲身经历来感知一下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时的艰苦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大别山战斗光荣负伤</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父亲刚加入刘邓大军队伍,不久就开始了强渡黄河鲁西南战役,继而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新兵就此开始了走向战场的战斗人生:</p><p class="ql-block">鲁西南战役中攻打羊山</p><p class="ql-block">汝河战役</p><p class="ql-block">皖西六安保卫战</p><p class="ql-block">速战速决张家店(六安东南、霍山东北、舒城西南三县之间)</p><p class="ql-block">李杜店(安徽太湖县)战役等等。</p> <p class="ql-block">大别山战斗光荣负伤:一场难忘的恶仗。</p><p class="ql-block">战场上负伤是家常便饭,轻伤不下火线,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48年1月在安徽太湖县李杜店战斗中,父亲左髋关节被子弹打穿。</p><p class="ql-block">李杜店战斗:一场难忘的恶仗。</p><p class="ql-block">他所在的一连三排阵地是在一个小山头上,三面受敌。 机枪班战斗小组4个人,奉命在半山腰封锁通往山下的一条小路。在击退敌人4次攻击之后,机枪班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父亲一人,被战友们冒死将他拖回主阵地, 之后被连部小炮班班长背回战地救护所,死里逃生。</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斗9旅弹药消耗殆尽,旅砲兵连火砲全被打坏。团级干部阵亡3人,营级干部4人,连级干部27人,全旅阵亡和失踪近600人。</p><p class="ql-block">这次战斗父亲所在的连队连长、副连长、团长都负了伤被一同送去战地医院。</p><p class="ql-block">这次战斗父亲和老班长都荣立了二等功。残酷的战争,使得部队没能为立功的指战员颁发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战地医院没有部队保护,没有后方供给,吃饭靠自己解决,带着大批伤员每天打游击,面临冻死、我、饿死或落入敌人之手的危险。纵队首长委托医院给每个伤员发了一枚银元,以备不测。</p> <p class="ql-block">虽然大别山是我军的老革命根据地,但我军走后,国民党对此地进行了疯狂的劫掠,对百姓们十分不善,以至于当地百姓痛恨军队。</p><p class="ql-block">当我军再次走进大别山,遭到了严重的排斥,军需补给十分困难,不仅部队缺衣少粮,战地救护医院除了缺粮,连最基本的药品、包扎带都严重不足,还经常被迫转移,伤员们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p> <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棉衣,站岗的战士只能身上披着博棉被,腿下边只能盖着稻草保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负重的父亲(左髋关节贯通伤,子弹从外侧射进,穿过关节,从肛门边出来,伤口很大无法包扎,连止血带也没有)只能忍着饿受着冻在地上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等来的不是早饭而是医院转移的通知。</p><p class="ql-block">轻伤员互相搀扶着自己走,所幸父亲和另外三名无法行走的重伤员被抬上了担架,开始了在战地医院饥一顿饱一顿不时转移或隐蔽的疗伤生活。</p> <p class="ql-block">战地医院白天转移,晚上宿营,身上没有棉被、地上没有稻草,父亲就在担架上躺了两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2月10日,在部队野战医院过了第一个春节,那一天刘伯承司令员来医院看望伤员,临走让警卫连每个班留下一袋米,晚上伤病员们终于吃了顿饱饭—稀粥。春节后医院转移到彭家祠堂住了两周,元宵节那天又被迫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伤口感染高烧不退,在大别山一户老乡家里隐蔽了两周,是老乡用草药又救了父亲一命。</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另外两个重伤员被隐蔽到老乡家养伤与野战医院失散,敌军时不时的来老乡家中搜捕解放军伤病员,他们不是躲避到山上草丛中就是趴在老乡家地边的窝棚里。</p><p class="ql-block">有三次好不容易找到医院,立即又被敌人追杀而与医院失散,始终未能再回到医院。</p><p class="ql-block">有三次遇到留守大别山的皖西军区一分区独立团,他们坚决要求归队,却都因伤重无法跟上队伍,独立团无法收留。</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找到了皖西军区一分区,终于回到了部队。</p> <p class="ql-block">伤愈后继续行军打仗,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西南剿匪、机动作战、1965年援越抗美作战等战役。</p><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中,木船被撞船舱进水,父亲将他的新军被堵住了漏洞,江南指挥部发了一条军毛毯以资鼓励。</p> <p class="ql-block">1951年于四川大竹与警卫员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2年5月于南京空军政治学校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5年援越抗美作战纪念证书</p><p class="ql-block">及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二、勇敢面对顽强与伤痛战斗</p><p class="ql-block">自1948年受伤后,由于长期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又长期行军作战超负荷行动,父亲左髋关节在半脱位状态下,股骨头变形、缺血性坏死。</p><p class="ql-block">刚50岁出头,父亲便逐步丧失了正常工作的能力,而后生活自理也发生了困难。</p><p class="ql-block">在他60岁左右的时候进行了左髋关节置换术。</p> <p class="ql-block">术后不久假体排异造成了感染,不得不进行消炎 、假体取出等几次大手术治疗,最后不仅失去了左髋关节、还造成左下肢短15厘米、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左腿不能打弯;双腿无法站立,不能正常行走,饮食起居全靠家人照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后在病床上躺了500多天,他要学习拄着双拐走路, 要练习拄着双拐上下楼(住在二楼无电梯),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经过苦练,终于能拄着双拐上下楼梯了,他高兴的说:我又打了一个胜仗!</p> <p class="ql-block">离休后,每天在和伤残病痛“战斗”,似乎命运注定了他这一生都要在磨难中度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父亲从不悲观,不泄气,面对现实,用革命的精神去战胜磨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司令员的这句话一直鼓励着他, 他常说对待困难和伤病也要像对待敌人一样,要敢于与他斗;斗则胜,不斗则败;斗则存,不斗则亡。</p> <p class="ql-block">1963年于天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2年在上海图书馆工作期间</p> <p class="ql-block">  2018年上海家中</p> <p class="ql-block">三、拿起笔当刀枪 开始没有硝烟的战斗</p><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父亲就想写回忆录,因为过去没有上过学,在部队上扫盲学了一点文化,几次动笔却未能写成。</p><p class="ql-block">离休后三次大手术,躺在病床上重温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决心以英雄为榜样实现他自己的心愿。</p><p class="ql-block">因残疾不能坐下伏案写字,便拄着双拐站在五斗橱前,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入到一场没有消烟的“战斗”,开始书写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戴上老花镜,手边放着新华字典,拄着双拐,左脚下垫一块十多公分木头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入到一场没有消烟的“战斗”。</p><p class="ql-block">回忆他的军旅生涯,一字一字的写,一句一句的改,一遍一遍的誊写。因为双下肢动脉硬化,腘静脉栓塞,常年浮肿,站一会儿就疼痛难忍,赶紧吃片止痛药,躺下休息一会起来儿再写。</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几年下来,写出15万多字的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父亲又学习写稿子,把回忆录里的那些故事加以整理。写出《在冲锋路上》、《黎明的枪声》、《老班长背我下火线》、《装哑巴》、《初夕之夜》、《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用行动履行入党誓言 》等等稿子。.</p> <p class="ql-block">对于他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来说,可算得上是开天辟地。</p><p class="ql-block">积极参加征文活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活动,父亲的《我终于盼到这一天》文章,获上海地区优秀征文奖,並荣获国务院民政部全国征文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庆祝建党95周年,上海《党史信息报》、《组织人事报》、《上海老年大学》联合开展“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征文活动,父亲一篇《用行动履行入党誓言》文章获得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1日正逢建军90周年,《军休天地》编辑部开展了“第一张军装照”主题征文活动。</p><p class="ql-block">7月底,冒着40度的高温,父亲在干休所工作人员和家人陪同下去参加编辑部组织的征文座谈活动,讲述了他的第一张军装照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他和另外两位老兵的第一张军装照的故事刊登在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老干部报》等主流媒体的首页,随之劳动报、青年报等各大纸媒和电子报刊纷纷转载。上海广播电台播出了父亲的座谈采访录音。</p> <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在上海市双拥大厦参加“第二届上海市军休文化艺术节”总结表彰大会 被授予“感动军休奖”。</p> <p class="ql-block">这位四级伤残、近90高龄的老军人得到的不仅仅是荣誉,也收获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和敬礼!</p> <p class="ql-block">其他报纸刊物上刊登的文章。</p><p class="ql-block">随着年事渐高,父亲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弱,拄着双拐也站不了一会儿,经常斜躺在躺椅上,学习用手机写文章,还学会了百度搜索,给自己的文章配图,</p><p class="ql-block">用微信广交朋友传播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公众号就成为父亲抒发乡愁的新媒体,儿时的记忆、军旅的经历,变成一段段文字一个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自2018年4月起,《古镇邑城》公众号累计发表了30多篇文章。</p><p class="ql-block">他还学会了在文章底部评论区留言,与乡友们互动,也从此,与乡友的微信互动成了父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因肺部感染住院, 在住院近3年的时间里,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要么把之前的文章再逐字逐句斟酌精益求精,要么又整理了几篇稿子,发给军休天地杂志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2022年4月那一期出版的时候,父亲已经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枚银元的故事》应该是父亲在军休天地刊物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就是这样用他自己的方式,每一天都在战斗。</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位老战士,战场上历经枪林弹雨的考验,生活中饱受伤病的折磨,可他从没有抱怨,始终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忠于党忠于祖国。父亲虽然已离开我们,但他的乐观豁达、坚强坚持、老有所学、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了我们子女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儿女,为这样一位历经磨难、豁达大度: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父亲而骄傲!作为军人的后代;为这样一位亲历战争、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的老战士而自豪!红色故事赓续传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精神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