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文作于2022年9月)</p> <p class="ql-block"> 秋风乍起,耀武扬威的副热带高压终于退缩了,气象上的秋天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每当此时便会忆起66年秋天全班去横沙岛参加三秋劳动的情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这也是我们初三毕业班最后一次由校方组织的集体活动,(校内另一派已实行了抵制)。当时的横沙岛交通极为不便,我们是半夜乘军用运输舰上岛的,前一天在家吃过晚饭后到校,背着简单的行李排队步行三个小时来到吴淞海军码头,经过军舰半夜的颠簸,拂晓时分,终于看见了横沙海堤边一连串的圆圆的烧砖的窑炉和护卫堤岸的挺拔的江芦。早晨在岛北部的一片江滩上下船,步行到岛最南端的兴胜大队,花了一整天时间。行李则由大队的牛车运送,这种牛车整体都是木部件,两个硕大的木车轮,一头水牛在前面拉着,叽叽嘎嘎,速度极慢而声音很响,这是当时岛上的主要运输工具。看着这种牛车,心中暗想,也许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是乘的这种牛车。到达生产队,男女同学分别入住老乡的草屋,这种草屋用毛竹做骨架,顶上,四壁均是用芦苇编成的“笆”搭盖,“笆”外再盖上或围上稻草,乍一看厚厚实实,倒是给人一种暖意。岛上风大,秋风萧瑟,漫天芦花飞舞,江涛阵阵,伴着金黄色的稻田和雪白的棉田,零散分布的农舍,真是一片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生产队离江边不远,年轻人不觉得累,头次看见宽阔的长江口,非常新奇,我们又都涌到江堤上去看这茫茫的江海汇合处。回到农舍,在屋内地上铺上厚厚的新收割的稻草,各人打开铺盖,齐头躺下,这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外间是灶间,房主人是一位有气喘病的老人,也住在外间。我班的某同学做了伙头军,每天一早起来用大灶熬粥,这个香味,至今难忘。 </p><p class="ql-block"> 队里安排我们割稻和摘棉花,十月下旬,冷空气已经来了,岛上风大,气温较低,站在开阔的棉田里摘花,冷得打哆嗦,最舒服的时候是吃过午饭,钻进生产队仓库场地上的稻草堆,在避风有太阳的位置大家各自挖个洞,钻进洞里睡一觉,真是神仙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近听班长刘同学说,当时宝山县委书记张国荣和她们女同学一起摘了几天棉花,也许因为她们当时是“保皇派”,觉得和这些同学在一起安全吧,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就被造反派揪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大概十天左右时间,有天晚上,忽然来了两位高中同学,说现在文革形势如火如荼,来岛上农村三秋是学校走资派破坏运动的阴谋,鼓动我们立即回校,于是有同学自告奋勇第二天去购买船票,第三天我们就背上行李奔赴码头,三秋劳动提前结束。回到学校,已是人走楼空,很多同学都外出串联去了,学校已是无政府状态,我们也作鸟兽散。</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想到,这就是两年后我们多位同学去横沙插队的预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