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的记忆(下)

远征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四层楼上共有十五户人家,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人都是三十出头或年近而立的年轻人。十五户人家分别使用两间厨房,每家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包括一个水池和一个煤气灶台。我们厨房由七户人家共享,这七户人家各有各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 小杜家的灶台在我家的右侧,他们就像刚结婚的恩爱小夫妻,其实孩子已经一岁,放在爷爷奶奶家照顾。他俩总是笑着聊着,像过家家似的就把晚饭做好了。丈夫小杜是复员军人,热情好客,做饭手艺不错,经常招呼朋友们来家里吃饭,他亲自掌勺,太太打下手,朋友们聚会的欢歌笑语声时不时从他们的小屋传进长长的走廊。 </p><p class="ql-block"> 小陶家的灶台在我家的左侧,小陶是南方人,为人和善。他当过兵,还当过生产队长,后被推荐上学,大学毕业后分到北京,他和我先生在同一个处工作。小陶做一手好菜,我常向他请教做饭技巧。他通常都是一人在厨房忙活,不用太太帮忙。他们两口子有个两三岁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小朱家的灶台在我家灶台对面,他们的儿子刚一岁,常在走廊里摇摇晃晃的学走路,胖嘟嘟的非常可爱,有时会推开我家的门走进来,然后又摇摇晃晃的回到走廊。小朱与我先生是研究生的同学,热情豪爽。他在内蒙建设兵团很多年,文革后返城做了工人,凭着顽强的毅力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他太太小孟温文而雅,她和我上班都比较远,下班到家也晚些,因此我和小孟成了厨房里的做饭伙伴,每天做晚饭时总是忙到最晚的两个人。</p><p class="ql-block"> 小桑家的灶台在小朱的右边,小桑非常能干,做包子、饺子、烙饼等面食特别好,我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做面食的技巧。小桑是北京老三届去延安的插队知青,后来被推荐上了北大,毕业后来到这个单位,她的爱人上班比较远,下班后饭菜已经上桌,他们有个上幼儿园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老李两口的灶台在小朱家的左侧,他们是老大学生,已经四十多岁,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按他们的资历条件是不应该住筒子楼的,但他们以前两地分居,老李刚从外地调来单位不久,单元楼没有空房,只能暂时住在筒子楼里委屈一下。他们两口子对待年轻的邻居们非常客气有礼,可不知为何他们两人在厨房做晚饭时,经常拌嘴吵架,甚至摔摔打打,通常都是老李大声数落着一声不吭、带着高度近视眼镜、正在择菜的丈夫。几年后他们率先搬离了筒子楼,住上了单元房。</p><p class="ql-block"> 班师傅家的灶台在老李家左边,班师傅是实验工厂的工人,年近四十,是我们楼层的楼长,也是筒子楼里的老住户。不知为何在前几次的房屋调整中,他没有分到单元楼。他们有两个女儿,太太上班较远。班师傅是个热心肠的厚道人,默默无闻的帮助着大家伙。他常在晚上厨房没人时,把整个厨房的地面擦的干干净净,把窗户关好。楼层公用厕所的卫生是每户负责一周,轮到班师傅家时,他总是把厕所打扫的很干净,空气质量明显提高。</p> <p class="ql-block">  厨房是筒子楼里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我们七户人家每天都在厨房里相遇,尤其每天下午下班后,夫妻双双都在厨房里忙活着,说说笑笑,聊着家常里短。伴随着锅碗瓢勺撞击出的美妙声音,饭菜香气从每家的灶台上飘出,一道道不同的美味佳肴出锅装盘,整个厨房充满着浓郁温馨的人间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 我的厨艺与日俱增,自然而然成了家里的掌勺人,尤其在得到一两句夸奖后,更是干劲十足,大包大揽,厨艺水平把先生甩出了几条大街。我逐渐学会了做红烧肉、红烧排骨、红烧鱼一类的硬菜,包饺子、蒸包子、烙饼之类的面食也不含糊。我还向邻居小陶学会了酱牛肉,每当酱牛肉时,浓浓的香味在筒子楼四层飘逸,邻居们不禁会问上一句:这是谁家的酱牛肉做的这么香!</p><p class="ql-block"> 初冬时节,楼道里每家门口旁都堆上了冬贮大白菜和山东大葱,墙上还挂着一条紫皮大蒜辫子。我们有样学样的从菜市场买了几颗大白菜和一捆大葱,堆在自家门旁,也在墙上钉个钉子,挂上了一条大蒜辫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京冬贮大白菜(</span><i style="color:rgb(237, 35, 8);">网络下载照片)</i></p><p class="ql-block">  结婚一年多之后,我们的儿子出生,他在筒子楼里学会了走路,在筒子楼里慢慢长大。孩子的出生给我们带来快乐,也加快了我们生活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与子</i></p><p class="ql-block"> 有了孩子后,屋子的空间更显狭小,有种“一间屋子半间炕”的感觉。屋里有一条长长的凉衣绳,一道彩旗飘舞的风景经常在小屋出现。有时为了给先生腾出个安静地方,让他能集中精力做他的事情,我不得不把孩子带出去。晚上孩子睡觉后,先生通常要伏案熬到午夜之后。</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温馨时刻</i></p><p class="ql-block"> 在筒子楼的那些年,我和先生都处于事业的奋斗发展阶段,除本职工作外,还要忙于考职称和应付各项考核。先生的科研任务很重,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生活虽忙忙碌碌,但日子过得充实开心。我们夫妻俩工作顺利,职称都得以晋升,先生做的科研课题多次获得了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科技成果奖。当然这顺风顺水的日子,都是有父母亲在做我们的坚强后盾,他们从来都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让我们能在大好青春年华里,心无旁骛的努力工作,过好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的光阴匆匆流逝,当年我们筒子楼四层的十五户人家,多数人己年过古稀,甚至有人作古。他们当中有人步入官场,官至高位,有人下海经商,赚的盆满钵满,多数人默默无闻的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工作了一辈子,他们的另一半也都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我们都住上了比筒子楼更为舒适的房子,但往日筒子楼里的快乐经历和烟火气息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4年9月)</p>